一种锅炉引风机进口改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6979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锅炉引风机进口改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锅炉引风机进口改造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3台锅炉,每台锅炉对应2台引风机。正常情况锅炉处于2开一备。如出现1台引风机有问题,会影响全厂蒸汽平衡。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每台锅炉因引风机故障和调整局限造成系统波动和单台锅炉的启停损耗,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锅炉引风机进口改造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锅炉运行受引风机影响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锅炉引风机进口改造装置,其包括第一炉本体、第二炉本体、第三炉本体、第一炉引风机组、第二炉引风机组、第三炉引风机组,所述第一炉引风机组与第一炉本体相连,所述第二炉引风机组与第二炉本体相连,所述第三炉引风机组与第三炉本体相连,其中所述第一炉引风机组与第一炉本体之间连接有第一管线,所述第二炉引风机组与第二炉本体之间连接有第二管线,所述第三炉引风机组与第三炉本体之间连接有第三管线,所述第一管线与第二管线之间并联有第一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如下: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线和第三管线之间并联有第二连接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线和第三管线之间并联有第三连接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炉引风机组包括两个子炉引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炉引风机组包括两个子炉引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炉引风机组包括两个子炉引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线和第二管线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管线和第二管线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炉引风机组位于第一炉引风机组的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炉引风机组位于第一炉引风机组的左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现将三台引风机组进口管线并联起来,通过切断阀进行隔断,使得三台引风机组进口既可以同时相连,又可以两两相连,提供锅炉运行不受引风机的影响。从而减少每台锅炉因引风机故障和调整局限造成系统波动和单台锅炉的启停损耗,每年至少节约100万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的锅炉引风机进口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锅炉引风机进口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锅炉引风机进口装置100,第一炉本体11,第二炉本体12,第三炉本体13,第一炉引风机组21,第二炉引风机组22,第三炉引风机组23,第一管线31,第二管线32,第三管线33,第一连接装置41,第二连接装置42,第三连接装置4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2所示,锅炉引风机进口装置100,其包括第一炉本体11、第二炉本体12、第三炉本体13、第一炉引风机组21、第二炉引风机组22、第三炉引风机组23。所述第一炉引风机组21与第一炉本体11相连,所述第二炉引风机组22与第二炉本体12相连,所述第三炉引风机组23与第三炉本体13相连。

所述第一炉引风机组21与第一炉本体11之间连接有第一管线31,所述第二炉引风机组22与第二炉本体12之间连接有第二管线32,所述第三炉引风机组23与第三炉本体13之间连接有第三管线33,所述第一管线31与第二管线32之间并联有第一连接装置41。

所述第二管线32和第三管线33之间并联有第二连接装置42。所述第一管线31和第三管线33之间并联有第三连接装置43。

所述第一炉引风机组21包括两个子炉引风机。所述第二炉引风机组22包括两个子炉引风机。所述第三炉引风机组23包括两个子炉引风机。

所述第一管线31和第二管线32平行设置。所述第三管线33和第二管线32平行设置。所述第二炉引风机组22位于第一炉引风机组21的右侧。所述第三炉引风机组23位于第一炉引风机组21的左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现将三台引风机组进口管线并联起来,通过切断阀进行隔断,使得三台引风机组进口既可以同时相连,又可以两两相连,提供锅炉运行不受引风机的影响。从而减少每台锅炉因引风机故障和调整局限造成系统波动和单台锅炉的启停损耗,每年至少节约100万元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