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管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6977阅读:2294来源:国知局
用于管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检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管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预热器就是锅炉尾部烟道中的烟气通过内部的散热片将进入锅炉前的空气预热到一定温度的受热面。管式空气预热器是一种典型的空气预热器。

由于管式空气预热器的烟气侧的烟尘量普遍较大,从而导致管式空气预热器的磨损较为严重,进而导致管式空气预热器发生泄漏。目前,管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率在检修后的60天左右就开始上升,由检修初期的8%上升到12%左右,严重时会达到15%以上。为了检查出管式空气预热器漏风的具体位置,需要分别对管式空气预热器的各个换热管进行漏风检测,目前的检测方式非常简陋,一般通过在各个换热管的开口位置点燃蜡烛、香头来观察换蜡烛的火焰或者香气的朝向来判断是否漏风,这样的方式容易受到空气扰动的影响而导致检测失败,检测准确率较差。

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漏风检测准确率较高的用于管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需要提供一种漏风检测准确率较高的用于管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检测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所述漏风检测装置包括:框体,所述框体具有中部缺口;以及柔性薄膜,所述柔性薄膜连接于所述框体并且覆盖所述中部缺口,所述柔性薄膜能够在气流作用下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

优选地,所述框体包括第一框体板和第二框体板,所述柔性薄膜夹设在所述第一框体板和所述第二框体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框体板和所述第二框体板通过紧固件彼此重叠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紧固件为铆钉。

优选地,所述第一框体板和所述第二框体板之间的连接为可拆卸的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框体板和所述第二框体板可枢转地连接以具有重叠位置和打开位置,所述框体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框体板和所述第二框体板锁定在所述重叠位置的锁止件。

优选地,所述锁止件为用于弹性地夹持所述第一框体板和所述第二框体板的弹性夹具。

优选地,所述第一框体板和所述第二框体板为有机玻璃板。

优选地,所述柔性薄膜为塑料薄膜。

优选地,所述框体形成为方形框体。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管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检测装置由于包括框体和柔性薄膜,因此在进行管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检测时,通过将框体覆盖在各个换热管的开口位置,观察各个换热管是否将柔性薄膜吸附到各个换热管的开口上(柔性薄膜将相对于框体移动)即可判断各个换热管是否漏风(吸附则漏风,反之则不漏风),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漏风检测装置具有较高的漏风检测准确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管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漏风检测装置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框体 2、柔性薄膜

3、第一框体板 4、第二框体板

5、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管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检测装置,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漏风检测装置包括:框体1,所述框体1具有中部缺口;以及柔性薄膜2,所述柔性薄膜2连接于所述框体1并且覆盖所述中部缺口,所述柔性薄膜2能够在气流作用下相对于所述框体1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框体1、中部缺口和柔性薄膜2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之内。例如,框体1可以为矩形框体、方形框体、圆形框体等等(优选为方形框体),为了节约成本避免浪费柔性薄膜2,中部缺口和柔性薄膜2的结构形式彼此相应,例如当中部缺口为方形时,柔性薄膜2也为方形。

另外,框体可以为具有围框的框架结构,中部缺口即为围框所围的区域。可选择地,框体可以形成为具有网格的框架,中部缺口为各个网格的中空区域,以便通过每个网格对应相应的换热管的开口进行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管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检测装置由于包括框体1和柔性薄膜2,因此在进行管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检测时,通过将框体覆盖在各个换热管的开口位置,观察各个换热管是否将柔性薄膜吸附到各个换热管的开口上即可判断各个换热管是否漏风(吸附则漏风,反之则不漏风),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漏风检测装置具有较高的漏风检测准确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漏风检测装置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框体1包括第一框体板3和第二框体板4,所述柔性薄膜2夹设在所述第一框体板3和所述第二框体板4之间,从而将柔性薄膜2连接于框体1。第一框体板3和第二框体板4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并将以实施例的方式举例后述。

在上述漏风检测装置中,具体地,所述第一框体板3和所述第二框体板4通过紧固件彼此重叠地连接,从而通过紧固件将第一框体板3和第二框体板4连接为框体1。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紧固件为铆钉5。

在上述漏风检测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框体板3和所述第二框体板4之间的连接为可拆卸的连接,从而当柔性薄膜2损坏时,可以将第一框体板3和第二框体板4之间的连接拆开,更换新的柔性薄膜2。

在上述漏风检测装置中,同样优选地,所述第一框体板3和所述第二框体板4可枢转地连接以具有重叠位置和打开位置,所述框体1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框体板3和所述第二框体板4锁定在所述重叠位置的锁止件,从而能够在柔性薄膜2损坏时,通过锁止件解锁第一框体板3和第二框体板4,然后枢转第一框体板3或者第二框体板4使其处于打开位置,即可快速地更换新的柔性薄膜2。具体地,所述锁止件为用于弹性地夹持所述第一框体板3和所述第二框体板4的弹性夹具,以便快速方便地锁定及解锁第一框体板3和第二框体板4。

在上述漏风检测装置中,具体地,所述第一框体板3和所述第二框体板4为有机玻璃板,所述柔性薄膜2为塑料薄膜,从而使用强度较高的轻质材料制造框体1和柔性薄膜2,使漏风检测装置具有便携耐用的优点。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