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火盖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4186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火盖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气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火盖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燃烧器中的火盖使用时与火苗直接接触,因此其必须具有耐高温性。目前燃烧器的火盖一般由铜浇铸而成,该种火盖具有加工工艺要求不高、易于运输与存放等优点,但是浇铸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泡而引起质量问题,从而降低成品率,此外其还存在以下问题:铜是热的良导体,导热系数大,热传导快,当一次空气量大时,或火焰在火孔附近燃烧时,容易出现回火现象,并且燃烧时一部分热量会通过火盖传导至燃烧器的炉头上,不仅会降低燃烧效率,而且会使炉头的温度升高,而制成炉头的铸铁在高温下极易被氧化腐蚀并在表面产生松散的氧化层,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此外,火盖由全铜制成,产品成本较高,消耗大量铜材料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热传导性好且热效率高的组合式火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热传导性好且热效率高的燃烧器。

本发明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组合式火盖,包括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包括环形顶壁和由该环形顶壁的内、外侧缘分别竖向或倾斜向下延伸而成的环形侧壁,所述的环形顶壁与二环形侧壁围设形成混气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为耐热非金属材质,至少其中一个环形侧壁上沿周向均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口,各安装口中分别嵌装有出火部,各出火部均由至少两块金属板上下叠设而成,且相邻金属板之间留有间隙而形成与上述混气腔连通的出气通道,该出气通道的外端口构成上述出火口。

作为优选,所述出气通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所述出火部所在的环形侧壁的上部内环面构成出火环面,所述出火口设置在该出火环面上,且该出火环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则α+β=90°,从而能使二次空气更好地补充到火焰根部,提高燃烧效率。

进一步,为使出火效果更佳,优选地,所述α为0~90°,优选地α为55°。

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出气通道的宽度为0.3~3mm,优选地出气通道的宽度为1mm。

作为优选,所述火盖本体包括上盖和底座,所述上盖包括上述环形顶壁和由该环形顶壁的内外侧边缘分别向下延伸而成的内环壁和外环壁,所述底座包括内圈、外圈以及连接该内圈与外圈的连接块,所述上盖设置在底座上,该上盖的内环壁和外环壁分别与上述内圈和外圈上下拼合形成火盖本体的环形侧壁,且该上盖的内表面与上述内圈的外环壁及外圈的内环壁围设形成上述混气腔,所述安装口由内环壁与内圈或外环壁与外圈其中一拼合处的间隙形成,所述内环壁的内表面或外环壁的外表面构成上述出火环面,而另一拼合处设置有用于使上盖与底座连接为一体的紧固件。这样使得组合式火盖的结构简单,并使其内部形成稳固的连接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块至少为两块并沿内圈周向均设,且各连接块的顶面朝内圈向下倾斜,同时内圈的外环面朝外向下倾斜,从而形成与上述出火部相匹配的、用于安装该出火部的安装空间。

由上述技术方案中,安装口可为多个并沿环形侧壁周向均设,也可为沿环形侧壁的环形安装口,为方便加工,并使出火部传火速度快,优选地,所述安装口为一个并呈环形,所述出火部也呈环形。

为使出火部结构简单,同时保证形成流通顺畅的出气通道,具有多种实现方式,其中一种优选的实现方式为:至少有一对相邻的所述金属板均呈平滑状,各相邻金属板之间沿周向均布有至少两个垫块,该垫块用于间隔上述两金属板而形成上述出气通道。

另一种优选的实现方式为:至少有一块所述金属板呈波纹状,且该金属板上的凹陷与该金属板相邻的另一金属板之间形成上述出气通道。

本发明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烧器,包括外环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火盖为如上所述的组合式火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中火盖本体为陶瓷件,而嵌设在火盖本体安装口处的出火部由金属板制成,金属板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而陶瓷材料具有一定的保温性,两者组合,可使该组合式火盖在获得良好热传导性的同时,能有效避免热量散失,并且本发明中的金属板通过钣金工艺制成,与传统的浇铸工艺相比,能更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成品率;此外,出火部由至少两块环形的金属板上下叠设而成,且相邻金属板之间留有间隙而形成出气通道,该出气通道的外端口构成上述出火口,使得该出火部传火快、火焰颜色亮、离焰少、无回火,此外,该出气通道不容易堵塞,同时该出火部可将溢液瞬间高温气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ⅰ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燃烧器的结构分解图;

图5为图4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外环火盖的结构分解图;

图7为图6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金属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7所示,一种燃烧器,包括炉头10和设置在炉头10上的外环火盖101和内环火盖102,其中该外环火盖101为一种组合式火盖,该组合式火盖包括环形火盖本体1和出火部2,火盖本体1包括环形顶壁和由该环形顶壁的外侧缘竖向向下延伸而成的外侧外环侧壁和由环形顶壁的内侧缘斜向下延伸而成的内环形侧壁,出火部2设置在该内环形侧壁上。

火盖本体1为陶瓷件,而出火部2由多块金属板21制成,本实施例中金属板21为采用钣金工艺制成钣金板,与传统的浇铸工艺相比,能更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成品率。具体地,火盖本体1的内侧环形侧壁上开设有环形的安装口5,上述出火部2呈环形,与该安装口5相匹配并嵌设在该安装口5中。该出火部2由三块环形的金属板21上下叠设而成,且相邻金属板21之间留有间隙而形成出气通道23,该出气通道23的外端口构成出火口231。形成如此的出气通道23能使该出火部2传火速度更快,火焰颜色更亮,同时离焰少、无回火,并且该出气通道23不容易堵塞,同时该出火部2可将溢液瞬间高温气化。

进一步,出气通道23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内环形侧壁的上部内环面构成出火环面13,上述出火口231设置在该出火环面13上,且该出火环面13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则α+β=90°。从而能使二次空气更好地补充到火焰根部,提高燃烧效率。其中夹角β的取值范围为0~90°,本实施例中优选为55°。出气通道23的大小能进一步保证该组合式火盖无回火,本实施例中出气通道23的宽度为0.3~3mm,本实施例中优选为1mm。

火盖本体1包括上盖11和底座12,底座12包括内圈122、外圈121以及连接该内圈122与外圈121的连接块123。上盖11包括上述环形顶壁和由该环形顶壁的内外侧边缘分别竖向向下延伸而成的内环壁和斜向下延伸而成的外环壁,底座12包括内圈122、外圈121以及连接该内圈122与外圈121的连接块123,上盖11设置在底座12上,该上盖11的内环壁和外环壁分别与上述内圈122和外圈121上下拼合形成火盖本体的外环形侧壁和内环形侧壁,且该上盖11的底部与上述内圈122的外环面及外圈121的内环面围设形成混气腔14,上述安装口5由内环壁与内圈122或外环壁与外圈121其中一拼合处的间隙形成,上述内环壁的内表面或外环壁的外表面构成上述出火环面13,而另一拼合处设置有用于使上盖11与底座12连接为一体的紧固件3。本实施例中,该紧固件3为螺钉,即该螺钉依次穿过上盖11和底座12而组装形成火盖本体1。

本实例中,上述连接块123至少为两块并沿内圈122周向均设,且各连接块123的顶面朝内圈122向下倾斜,同时内圈122的外环面朝外向下倾斜,从而形成与上述出火部2相匹配的、用于安装该出火部2的安装空间4。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金属板21为三块并均呈平面状,相邻金属板21之间沿周向均布有至少两个垫块22,该垫块22用于间隔上述两金属板21而形成上述出气通道23。

实施例2:

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金属板21为三块且位于中间的金属板21呈波纹状,这样金属板21之间无需设置垫块,该波纹状金属板21上的凹陷24与该金属板21相邻的另一金属板21之间即能形成上述出气通道23。

实施例3:

如图9和图10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出火部2为四个并均呈圆弧段状,对应地,安装口5也为四个并均为圆弧状的开口,相邻安装口5之间分别设置有隔块6,各安装口5两端的隔块6可用于安装该安装口5中的出火部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