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盖结构、燃气灶的火盖组件、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78893阅读:1184来源:国知局
火盖结构、燃气灶的火盖组件、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燃气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火盖结构、燃气灶的火盖组件、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家用燃气灶炉头分为内火盖、外火盖和分火器,内火盖和外火盖设置在分火器上,内火盖设置在外火盖的中心位置上。通过先点燃内火盖的燃气装置,然后内火盖的火焰传到外火盖的燃气孔,最终实现整个炉头燃气的充分燃烧。

其中,内火盖、外火盖的盖体本体与顶盖之间的连接处的都有一圈传火孔(或称为稳焰孔),每一圈的数量为多个(数十个不等)。常规加工方式大都是固定火盖的毛胚,用钻头直接钻孔得到传火孔,同时需要来回转动火盖以更换钻孔方向。此方式不仅加工效率低,孔的大小和角度的一致性也无法得到保证,且钻头使用久了容易磨损和崩断,磨损后对孔的尺寸更难以保证,崩断则会对人员造成人身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火盖结构,该火盖结构的传火孔可通过非钻孔方式加工出,以提高火盖的传火孔的加工、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火盖结构,该火盖结构的外壁形成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为径向通槽并将所述火盖结构分割为上方的顶盖和下方的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的内壁与所述顶盖的内壁之间通过沿所述环形槽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筋固定连接,相邻两个所述连接筋之间的所述径向通槽部分形成为传火孔。

优选地,所述火盖本体、多个所述连接筋和所述顶盖之间为一体铸造成型。

优选地,所述环形槽为切削加工槽。

优选地,所述连接筋沿轴向跨越所述环形槽,所述连接筋的底端一体连接所述火盖本体的内壁,所述连接筋的顶端一体连接所述顶盖的内壁。

优选地,所述火盖本体形成有从内壁贯穿至外壁且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出火孔,在所述火盖本体的内壁上,所述连接筋的底端高于所述出火孔。

优选地,所述出火孔为倾斜直线孔,该倾斜直线孔的外壁开口相对于内壁开口向上倾斜且倾斜夹角为30°~40°。

优选地,所述环形槽的径向深度为5mm~8mm。

优选地,所述传火孔为方形孔。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的火盖组件,包括外火盖和内火盖,所述外火盖为圆环形,设有中心通孔,所述内火盖位于所述中心通孔中,所述外火盖和所述内火盖均为上述所述的火盖结构。

优选地,所述外火盖的所述顶盖形成有沿所述径向方向上的引火槽,所述引火槽沿轴向方向上贯穿于所述顶盖,所述引火槽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出火孔。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所述燃气灶包括上述所述燃气灶的火盖组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火盖结构的传火孔是通过连接筋将环形槽分隔成数个的方形传火孔的方式,从而替换了现有技术中通过钻头钻出传火孔的方法。该新型的加工方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钻头钻孔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磨损钻头、崩断的钻头飞出带来的安全隐患等等。同时在该新型的加工传火孔的方式中,由于一次成型铸造得到连接筋,连接筋再将后切割的环形槽分割成多个传火孔,因此可以一次性地完成一整圈的数个传火孔的加工,从而提高了传火孔的加工效率,也能确保传火孔的加工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外火盖的立体图,图中展示的火盖的顶盖朝上;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外火盖的立体图,图中展示的火盖的顶盖朝下;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外火盖的主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外火盖的俯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外火盖的仰视图;

图6为图3的半剖视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内火盖的立体图,图中展示的火盖的顶盖朝上;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内火盖的主视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内火盖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顶盖 2 环形槽

3 火盖本体 4 连接筋

5 出火孔 6 传火孔

7 引火槽 8 中心通孔

9 引火孔

h 径向深度 a 倾斜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针对现有技术中火盖(包括内火盖和外火盖)的传火孔都依靠钻头逐个钻取得来。此方式容易磨损钻头,不仅加工效率低,对传火孔的大小和角度的一致性要求无法保证,且钻头使用久了容易磨损和崩断,磨损后的钻头对孔的尺寸和精度更无法保证,同时崩断的钻头则可能对人员造成人身伤害等。

针对以上的火盖的传火孔的加工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火盖结构,如图1至图9所示,该火盖结构的外壁形成有环形槽2,环形槽2为径向通槽并将火盖结构分割为上方的顶盖1和下方的火盖本体3,火盖本体3的内壁与顶盖1的内壁之间通过沿环形槽2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筋4固定连接,相邻两个连接筋4之间的径向通槽部分形成为传火孔6。本方案的火盖结构,用连接筋4分隔环形槽2得到传火孔6的方式,取代了现有技术中利用钻头逐个钻孔的方式获得传火孔6,是一种新型的加工传火孔6的方式。该方案提供了一种可以提高火盖的钻孔加工效率的方式,可一次加工完成多个传火孔6,不需要来回转动火盖更换钻孔方向。最终提高了火盖结构生产效率,降低了加工成本及成品不良率,还可以减少辅助工具浪费,保证每一个传火孔6大小一致,提高性能稳定性。

其中,火盖本体3、多个连接筋4和顶盖1之间优选为一体铸造成型,使得加工方式简单,成本低。

其中,环形槽2优选为切削加工槽。即在完成上述火盖结构的铸造毛坯后,再进行环形槽2的切削加工,这样可一次加工出多个连接筋4、多个传火孔6,保证环形槽2和传火孔6的精度。需要说明的是,环形槽2的切削深度需小心掌控,满足形成径向贯通但不贯穿连接筋4。如图3、图6和图8所示,环形槽2切槽的深度应适当,环形槽2的径向深度h优选范围为5mm~8mm。该径向深度h太深或者太浅都会对传火孔6的火焰形状造成影响,从而影响燃烧效率。

在上述的铸造过程中得到的连接筋4沿轴向跨越环形槽2,连接筋4的底端一体连接火盖本体3的内壁,顶端一体连接顶盖1的内壁。因此,连接筋4不仅可以分隔环形槽2为多个传火孔6,还可以提高火盖结构的强度,长时间使用后也不易变形,提高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火盖结构的更换维修率。

火盖本体3形成有从内壁贯穿至外壁且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出火孔5,因此一般的火盖结构的燃气孔都包括出火孔5和传火孔6,多排燃气孔保证了燃气灶对燃气的燃气燃烧效率。且在火盖本体3的内壁上,连接筋4的底端高于出火孔5,以使得出火孔5在加工时,不会与连接筋4发生机械干扰。

如图6所示,为使得出火孔5便于出火且便于加工,出火孔5为倾斜直线孔,该倾斜直线孔的外壁开口相对于内壁开口向上倾斜且倾斜夹角a优选为30°~40°,该夹角a为出火孔5的燃烧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本实用新型的火盖结构中,由于连接筋4将环形槽2分隔为多个间隔的传火孔6,因此传火孔6为环形槽2的小圆弧段,当传火孔6的圆弧角足够小时,传火孔6为方形的孔,因此传火孔6可为近似方形孔。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的火盖组件,包括外火盖和内火盖,外火盖为圆环形,外火盖设有中心通孔8,内火盖设置在中心通孔8中,且外火盖和内火盖均为上述的火盖结构。工作过程中,先点燃位于中心通孔8的内火盖上的燃气,然后的内火盖上的火势蔓延到外周围,扩散到外火盖的燃气孔等处。

如图1至图6所示,外火盖的顶盖1形成有沿径向方向上的引火槽7,引火槽7沿轴向方向上贯穿于顶盖1,其一端连接到出火孔5。因此引火槽7连通传火孔6和出火孔5,当火焰通过空气等从内火盖蔓延时,首先通过外火盖的引火槽7引燃传火孔6和出火孔5中的燃气,最终达到稳定的燃烧状态。为增加向外火盖的引火效率,还可以在引火槽7的附近增加引火孔9,引火孔9也需要贯穿于顶盖1,从而连通环形槽2和传火孔6。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燃气灶包括上述所述燃气灶的火盖组件。因此该燃气灶同样具有燃气灶的火盖组件和火盖结构的优点,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