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3247发布日期:2018-11-09 18:21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该余热回收锅炉从由垃圾的燃烧而产生的废气中回收热。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带锅炉的垃圾焚烧炉,能够得到500℃和100atg(约9.8mpag)左右的高温和高压的蒸汽。

该带锅炉的垃圾焚烧炉在将集中于汽包的饱和蒸汽向构成主燃烧室的壁面一次过热器输送后,进一步向配设在主燃烧室的空间内的二次过热器以后的各过热器输送,由此得到高温和高压的过热蒸汽。

在所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内容:任意一个过热器都以具有耐高温腐蚀性且热导率高的耐火材料进行内衬,产生500℃左右的蒸汽,并且能够承受到氛围气体温度1200℃为止的连续使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6-82005号



技术实现要素:

一般来说,在引导废气的烟道的下游侧配置有通过与废气的热交换而使蒸汽过热的过热器。在该烟道的下游侧,被引导的废气的温度低,废气的温度的变化缓慢。

但是,由于所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配置有过热器的主燃烧室是使垃圾燃烧的空间,所以除了温度的变动极为剧烈以外,还向过热器提供来自由燃烧而产生的火焰的直接的热辐射。因此,难以利用该过热器得到稳定的温度和压力的蒸汽。此外,虽然在专利文献1中未对过热器的详细情况进行记载,但是如果是普通的过热器,则会在蛇形管等产生偏载荷,因该偏载荷产生的变形会导致破损或烧损,其结果是,难以实现长寿命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该余热回收锅炉能够得到稳定的温度和压力的蒸汽,并且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第一发明提供一种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其形成有:燃烧室,使垃圾燃烧,并且使由所述垃圾的燃烧而产生的不完全燃烧废气也燃烧;第一烟道,将由所述燃烧室中的燃烧而产生的废气向上方引导;上折返部,将来自所述第一烟道的引导到上方的废气向下方引导;以及第二烟道,将来自所述上折返部的废气向下方引导,所述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具备分隔所述第一烟道与所述第二烟道的隔壁、以及规定所述上折返部的上端的顶壁,所述余热回收锅炉具有过热器,所述过热器设置在所述上折返部中的第二烟道的上方部分,通过与所述废气的热交换使蒸汽过热,且由多根双层管构成,所述多根双层管贯通所述顶壁中的位于第二烟道的上方的部分,并且沿着铅垂方向悬挂,所述多根双层管分别具有:内管,输送所述蒸汽;以及外管,在外方包围所述内管,并且朝向与所述内管相反方向输送所述蒸汽,所述外管在下端具有封闭部,以使得输送到所述下端部的所述蒸汽折返,所述隔壁遮挡由所述燃烧室中的燃烧而产生的直接辐射热,以免所述直接辐射热到达所述过热器。

此外,第二发明的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在第一发明的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的基础上,过热器通过将在规定的面并列设置多根所述双层管而成的多个梳状管列在与所述规定的面正交的面配置多个而构成,所述双层管具有前后连接管,所述前后连接管将与所述外管/内管相同的梳状管列中相邻的双层管的内管/外管连接,所述前后连接管位于所述顶壁的上方。

此外,第三发明的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在第一或第二发明的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的基础上,双层管在所述外管中的至少位于上折返部的部分具有耐热耐腐蚀层,所述耐热耐腐蚀层通过具有耐热性和耐腐蚀性的金属或陶瓷的喷涂、或者具有耐热性和耐腐蚀性的金属的堆焊形成。

此外,第四发明的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在第一或第二发明的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的基础上,形成有:下折返部,将来自所述第二烟道的引导到下方的废气向上方引导;以及第三烟道,将来自所述下折返部的废气向上方引导,所述余热回收锅炉还具有配置于所述第三烟道的初级过热器,所述初级过热器通过与第三烟道中的废气的热交换使蒸汽过热,并且向由所述多根双层管构成的过热器输送。

此外,第五发明的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在第一或第二发明的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的基础上,形成有:下折返部,将来自所述第二烟道的引导到下方的废气向上方引导;以及第三烟道,将来自所述下折返部的废气向上方引导,所述余热回收锅炉还具有:初级过热器,配置在所述第三烟道的上部;以及中级过热器,配置在所述第三烟道的下部或第二烟道中,所述初级过热器通过与第三烟道的上部中的废气的热交换使蒸汽过热,并且向所述中级过热器输送,所述中级过热器通过与第三烟道的下部或第二烟道中的废气的热交换使蒸汽过热,并且向由所述多根双层管构成的过热器输送。

根据设置有所述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由于相对于过热器利用隔壁遮挡由燃烧室中的燃烧而产生的直接辐射热,所以配置有过热器的位置处的温度的变化平缓,其结果是,能够利用过热器得到稳定的温度和压力的蒸汽。此外,由于过热器成为将其双层管保持在上部并沿着铅垂方向悬挂的状态,所以在暴露于废气的位置处抑制了弯曲力矩等偏载荷的产生,其结果是,防止因变形而引起的破损或烧损,因此能够实现长寿命化。进而,由于过热器的双层管的内管和外管不沿着水平方向延伸,所以在维护时不能用作脚手架,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实现长寿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同一余热回收锅炉的初级过热器和中级过热器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同一余热回收锅炉的末级过热器中的双层管组的梳状管列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同一梳状管列中最前方的双层管和与其相邻的双层管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图4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的简要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方式1的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图1对所述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将附图的左方向设为前方向,将附图的右方向设为后方向,并且将附图的近前侧里侧方向设为左右方向进行说明。

[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的基本结构]

如图1所示,该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包括:料斗2,投入垃圾;推料器3,将投入该料斗2的垃圾向后方送出;炉床部4,使由该推料器3送出的垃圾在上方燃烧并进一步向后方送出;以及排出口8,排出由所述炉床部4中的燃烧而成为灰的垃圾。所述炉床部4从垃圾的上游(前侧)起依次由如下部件构成:对垃圾进行干燥的干燥炉排组5、使垃圾燃烧的燃烧炉排组6、以及使垃圾进一步燃烧而成为灰的后燃烧炉排组7。

所述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1形成有:一次燃烧室11,位于炉床部4的上方,使垃圾燃烧;以及二次燃烧室12,位于该一次燃烧室11的上方,使由垃圾的燃烧而产生的不完全燃烧废气燃烧。此外,所述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1具备:风箱18,配置在炉床部4的下方,向一次燃烧室11输送一次燃烧空气;以及空气喷嘴组19,配置在二次燃烧室12的前后侧,向二次燃烧室12输送二次燃烧空气。另外,以下有时将一次燃烧室11和二次燃烧室12统称为燃烧室11、12。

[废气路径21~23、31~33]

如图1所示,所述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1形成有废气路径21~23、31~33,用于引导在燃烧室11、12中产生的废气e并将其向外部排出。该废气路径21~23、31~33构成为使废气e上下往返并趋向后方,换句话说,所述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1是在前后方向上省空间化的立式。所述废气路径21~23、31~33从废气e的上游侧起依次由如下部件构成:铅垂状的第一烟道21,将废气e从二次燃烧室12向上方引导;上折返部31,将引导到上方的废气e向下方引导;铅垂状的第二烟道22,将废气e向下方引导;下折返部32,将引导到下方的废气e向上方引导;铅垂状的第三烟道23,将废气e再次向上方引导;以及水平状的尾管部33,将引导到上方的废气e向后方排出。

接着,对设置于所述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1的余热回收锅炉进行详细说明。

[余热回收锅炉]

如图1所示,该余热回收锅炉具备包围所述燃烧室11、12和废气路径21~23、31~33的水管壁41。该水管壁41是沿着带散热片的水管42的隔热壁43。所述水管壁41通过向该带散热片的水管42的内部输送循环水,使该水吸收燃烧室11、12或废气路径21~23、31~33的热,防止隔热壁43的温度过度上升。

所述余热回收锅炉具备:汽包48,被输送带散热片的水管42的内部的循环水;废气预热器49,配置在所述尾管部33,对向汽包48供给的锅炉供水进行预热;以及过热器设备55~57,使所述汽包48的蒸汽进一步过热而成为高温和高压的蒸汽(详细后述)。此外,所述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1具备从所述过热器设备55~57供给高温和高压的蒸汽的蒸汽涡轮9。另外,以下,将所述水管壁41中规定上折返部31的上端的壁称为顶壁45、46,将分隔第一烟道21与第二烟道22的壁称为隔壁44。所述顶壁45、46由位于第一烟道21的正上方的前顶壁45和位于第二烟道22的正上方的后顶壁46构成。所述隔壁44形成为保护设置于后顶壁46的末级过热器57(详细情况如后所述,构成过热器设备55~57)不受由二次燃烧室12中的燃烧而产生的直接热辐射的影响。例如,所述隔壁44(特别是其上端部)形成如下位置和形状:完全遮挡直线连结由二次燃烧室12中的燃烧而产生的火焰与末级过热器57的空间。另外,所述隔壁44由保护带散热片的水管42和其他水管的耐火材料构成。

[过热器设备55~57]

如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使所述汽包48的蒸汽过热而成为高温和高压的蒸汽,该过热器设备55~57从来自所述汽包48的蒸汽的上游侧起依次具有:配置在第三烟道23的上部的初级过热器55、配置在第三烟道23的下部的中级过热器56、以及设置在后顶壁46的末级过热器57。另外,以下将由所述水管壁41包围的空间的外侧称为炉外。

如图2所示,初级过热器55具备:初级入口集管50,与汽包48连接;初级水平蛇形管51,沿着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往返并到达下方;初级出口集管54,与初级水平蛇形管51的下游端连接。所述初级入口集管50和初级出口集管54均在炉外沿着与初级水平蛇形管51正交的方向水平延伸。所述初级水平蛇形管51仅图示了一根,但是实际上沿着附图的近前侧里侧方向配置有多根,并且都在上游端与所述初级入口集管50连接,在下游端与所述初级出口集管54连接。各初级水平蛇形管51由沿着上下方向并列配置的多根水平直管部52和u形管部53构成,该u形管部53在前端或后端交替连接上下相邻的水平直管部52。

中级过热器56具备:中级入口集管60,与初级出口集管54连接;中级水平蛇形管61,沿着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往返并到达下方;以及中级出口集管64,与中级水平蛇形管61的下游端连接。所述中级入口集管60和中级出口集管64均在炉外沿着与中级水平蛇形管61正交的方向水平延伸。所述中级水平蛇形管61仅图示了一根,但是实际上沿着附图的近前侧里侧方向配置有多根,并且都在上游端与所述中级入口集管60连接,在下游端与所述中级出口集管64连接。各中级水平蛇形管61由沿着上下方向并列配置的多根水平直管部62和u形管部63构成,该u形管部63在前端或后端交替连接上下相邻的水平直管部62。另外,图2中表示为初级水平蛇形管51和中级水平蛇形管61分别连接水平直管部52、62和u形管部53、63,但是也可以通过对一根长的管进行弯曲加工来制造。

如图3所示,末级过热器57具备:高温入口集管70,与中级过热器56的中级出口集管64连接;管组80,由贯通后顶壁46(具体地说后顶壁46的隔热壁43)并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多根管82构成;以及高温出口集管90,与该管组80连接。构成所述管组80的管82是由内管83和外管84构成的双层管82。因此,以下将所述管组80称为双层管组80,将构成该双层管组80的管82称为双层管82。通过沿着前后方向并列设置多根(例如图3中示出九根)双层管82,构成图3所示的侧视观察时呈现梳状的梳状管列81。所述双层管组80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多个所述梳状管列81,从上折返部31观察呈现刷状。在所述双层管组80中,至少在同一梳状管列81中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双层管82相互连接。在不同的梳状管列81中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双层管82可以相互连接,也可以不相互连接。由于构成所述双层管组80的双层管82均将上部保持在后顶壁46的带散热片的水管42并沿着铅垂方向延伸,所以可以看作悬挂于后顶壁46。可以适当设计相邻的双层管82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各规定间隔,以便有效地进行向所述双层管组80的内侧输送的蒸汽与通过双层管82之间的间隙的废气e的热交换。

如图4所示,各双层管82由将蒸汽向下方输送的内管83、包围该内管83的外方的外管84以及前后连接管88构成,该前后连接管88在后顶壁46的上方与该外管84的后部连接。另外,配置在最后方的双层管82不具有前后连接管88,代替于此而具有连接外管84与高温出口集管90的导出管89(参照图3)。

如图4所示,所述内管83的上端与正前方的双层管82的前后连接管88连接,并且下端与外管84的下端部连通。另外,配置在最前方的双层管82的内管83的上端不与前后连接管88连接,代替于此而与高温入口集管70直接连接。所述外管84的上端部是保持在后顶壁46的带散热片的水管42的部分,并且为了封闭下端而具有弯曲底部85(封闭部的一例)。在外管84的下端部和弯曲底部85的内侧,作为用于使从内管83的下端输送到下方的蒸汽向上方折返的空间而形成有蒸汽折返部86。所述前后连接管88从蒸汽的上游侧起依次由如下部件构成:三通管88a,下端安装在外管84的上端;短管88c,安装在该三通管88a的后端;锥形管88d,安装在该短管88c的后端;以及弯管88e,安装在该锥形管88d的后端。所述三通管88a在其上端利用堆焊部88b密封内管83的外周。在所述前后连接管88中,所述三通管88a的后端部、短管88c和锥形管88d沿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弯管88e从水平方向朝向铅垂方向折弯,并且与正后方的双层管82中的内管83的上端连接。因而,双层管82中的蒸汽的路径从蒸汽的上游侧起依次由将从正前方的前后连接管88(或高温入口集管70)输送来的蒸汽向下方输送的内管83的内侧、蒸汽折返部86、将来自蒸汽折返部86的蒸汽向上方输送的外管84的内侧且内管83的外侧、以及将来自外管84的上端的蒸汽向正后方的双层管82输送的前后连接管88(或图3所示的导出管89)的内侧构成。

此处,对用于保护末级过热器57(具体地说是所述外管84)不受通过上折返部31的高温且高腐蚀性的废气e的影响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所述双层管82中,外管84的保持于后顶壁46的部分和外管84的从后顶壁46向下的部分暴露在高温且高腐蚀性的废气e中,因此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所述双层管82作为覆盖所述外管84中的保持于后顶壁46的部分和从后顶壁46向下的部分的保护层而具有耐热耐腐蚀层87。该耐热耐腐蚀层87通过具有耐热性和耐腐蚀性的金属或陶瓷的喷涂而形成。此外,所述耐热耐腐蚀层87可以通过具有耐热性和耐腐蚀性的金属的堆焊形成。这种耐热耐腐蚀层87能够长时间保护所覆盖的外管84不受高温且高腐蚀性的废气e的影响。此处,一般来说,作为通过喷涂来形成保护层的方法具有如下方法:将喷涂的对象物(基材)与喷涂喷嘴的距离保持固定,并且一边从喷涂喷嘴向基材喷出用于保护层的物质(喷涂材料)一边使该喷涂喷嘴移动。在这种方法中,如果喷涂的对象物的被喷涂的面是绕直线轴的圆周状或平缓的弯曲状(优选半球状),则容易使该对象物的面与移动的喷涂喷嘴的距离固定,其结果是,在该面上形成均匀的保护层。与此相反,由于在普通的锅炉中使用的蛇形管的折弯部分(u形管部)的外表面是绕曲线轴的圆周状,所以难以使与喷涂喷嘴之间的距离固定。因此,在这种u形管部的外表面通过喷涂形成的保护层不均匀。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1的外管84的弯曲底部85的外表面(形成有耐热耐腐蚀膜的面)是平缓的弯曲状(或半球状),所以通过喷涂形成的耐热耐腐蚀膜均匀。此外,由于弯曲底部85以外的形成耐热耐腐蚀膜的外管84的外表面是绕直线轴的圆周状,所以通过喷涂形成的耐热耐腐蚀膜均匀。因此,在外管84的外表面通过喷涂形成的全部耐热耐腐蚀层87都均匀,因此不容易发生因热冲击等产生的断裂、局部剥离和局部变薄等。

以下,对设置有所述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1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投入到料斗2的垃圾由推料器3向后方送出并到达炉床部4。在炉床部4的上方(即一次燃烧室11),利用来自风箱18的一次燃烧空气使垃圾燃烧。该垃圾一边燃烧一边由构成炉床部4的干燥炉排组5、燃烧炉排组6和后燃烧炉排组7进一步向后方送出。通过燃烧使垃圾成为灰,将该灰从排出口8排出。在二次燃烧室12中,利用来自空气喷嘴组19的二次燃烧空气,使由垃圾的燃烧而产生的不完全燃烧废气进一步燃烧而成为废气e。通过这些燃烧室11、12中的燃烧而产生的废气e在向废气路径21~23、31~33引导后向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1的外部排出,经由净化装置等(省略图示),最终从烟囱(省略图示)释放到大气中。

通过上述垃圾的燃烧而产生的热和向废气路径21~23、31~33引导的废气e的热利用水管壁41形成循环水而回收到汽包48中。该汽包48的循环水利用过热器设备55~57进一步过热而成为高温和高压的蒸汽。具体地说,利用初级过热器55对向第三烟道23的上部引导的废气e与蒸汽进行热交换,利用中级过热器56对向第三烟道23的下部引导的更高温的废气e与蒸汽进行热交换,利用末级过热器57对向上折返部31引导的极其高温的废气e与蒸汽进行热交换。虽然在末级过热器57中与极其高温的废气e进行热交换,但是仅图4所示的耐热耐腐蚀层87暴露于该废气e中。由于该耐热耐腐蚀层87如上所述不容易发生因热冲击等产生的断裂、局部剥离和局部变薄等,所以即使持续暴露在高温且高腐蚀性的废气e中,也持续保护外管84。

如图1所示,如此得到的来自末级过热器57的高温和高压的蒸汽向蒸汽涡轮9输送,利用该蒸汽涡轮9以能够利用蒸汽的热能的状态取出。

这样,根据所述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1,由于相对于末级过热器57利用隔壁44遮挡由二次燃烧室12中的燃烧而产生的直接辐射热,所以配置有末级过热器57的位置处的温度的变化变得平缓,其结果是,能够在末级过热器57中得到稳定的温度和压力的蒸汽。此外,由于末级过热器57成为其双层管82在上部被保持且沿着铅垂方向悬挂的状态,所以抑制了在暴露于废气e的位置处产生弯曲力矩等的偏载荷,其结果是,防止了因变形而引起的破损或烧损,因此能够实现长寿命化。此外,由于末级过热器57的双层管82的内管83和外管84不沿着水平方向延伸,所以维护时不能用作脚手架,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实现长寿命化。

而且,即使耐热耐腐蚀层87持续暴露在高温且高腐蚀性的废气e中,也持续保护外管84,因此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此外,利用前后连接管88,通过所述内管83和外管84这种简单的结构,能够实现双层管82中的蒸汽的顺畅的往返。进而,前后连接管88位于炉外,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外管84卸下前后连接管88,并且通过该卸下,成为能够从外管84取出内管83的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在末级过热器57中进行维护。

此外,由于在废气e的温度较低的位置处的第三烟道23配置有初级过热器55,所以由该初级过热器55预热后的蒸汽向末级过热器57输送,其结果是,能够由末级过热器57良好地生成高温和高压的蒸汽。

此外,由于在相比初级过热器55靠废气e的上游侧的第三烟道23配置有中级过热器56,所以由初级过热器55预热后的蒸汽利用中级过热器56过热后向末级过热器57输送,其结果是,能够由末级过热器57进一步良好地生成高温和高压的蒸汽。

并且,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如图4所示,说明了蒸汽按照内管83、外管84和前后连接管88的顺序通过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那样蒸汽按照外管84、内管83、前后连接管98的顺序通过的结构。具体说明,图5所示的前后连接管98从蒸汽的上游侧起依次由如下部分构成:锥形管98a,从上端输送蒸汽并在后端由封闭部98b密封后述的短管98c的外周;弯管98e,与内管83的上端连接;短管98c,安装在该弯管98e的后端;锥形管98d,安装在该短管98c的后端;以及大弯管98f,安装在该锥形管98d的后端,并且下端与正后方的外管84的上端连接。另外,配置在最前方的双层管82的前后连接管98的上端经由配管93与高温入口集管70连接。另一方面,虽然未图示,但是配置在最后方的双层管82不具有前后连接管98,代替于此而具有连接内管83的上端与高温出口集管90的导出管89。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末级过热器57将蒸汽从前向后(朝废气e所被引导的方向)输送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将蒸汽从后向前输送。

[实施方式2]

以下,基于图6对本发明的方式2的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2的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1的过热器设备55、156、57的中级过热器156与所述实施方式1不同,不是配置于第三烟道23而是配置于第二烟道22。另外,以下,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2的中级过热器156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中级过热器56相比,保留与更高温且高腐蚀性的废气e中。因此,虽然未图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2的中级过热器156也形成有与末级过热器57的耐热耐腐蚀层87相同材质的保护层,进而,在该中级过热器156的中级水平蛇形管61中,将难以形成均匀的耐热耐腐蚀层87的部分即u形管部63配置在炉外。具体地说,所述中级过热器56的水平直管部62形成为贯通规定第二烟道22左右端的左右的水管壁41的隔热壁43的长度。此外,该中级水平蛇形管61在上述各水平直管部62中贯通隔热壁43的部分和位于第二烟道22的部分具有作为保护层的耐热耐腐蚀层。由于形成有该耐热耐腐蚀层的水平直管部62的外表面是绕直线轴的圆周状,所以通过喷涂形成的耐热耐腐蚀层均匀。即,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中级过热器56相比,本实施方式2的中级过热器156暴露于高温且高腐蚀性的废气e中,但是该暴露的部分被均匀的耐热耐腐蚀层覆盖。另外,本实施方式2的初级过热器55可以通过与所述实施方式1相同地配置在第三烟道23的上部(参照图6),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配置在第三烟道23的中部或下部。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设置有余热回收锅炉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1,由于与所述实施方式1相比从中级过热器156将进一步过热的蒸汽向末级过热器57输送,所以能够利用末级过热器57极其良好地生成高温和高压的蒸汽。

然而,所述实施方式1和2的所有内容均为举例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以上说明来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来表示,并且包含与权利要求等同的内容和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和2说明的结构中,除了在所述[发明内容]中记载为第一发明的结构以外,都是任意的结构,能够进行适当删除和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