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对流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9952发布日期:2019-10-15 19:01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对流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烟道中的立式对流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的对流换热器采用水平放置的方式,由于经过换热器的烟气含尘量较大,而对流管水平放置,烟气里的灰尘会刮在换热器管壁上方。给除灰工作带来困难。需要定期进行清理,否则换热效率下降。而目前采用的伸缩式吹灰结构容易把换热管束吹磨穿孔,人工清灰又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对流换热器。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对流换热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立式对流换热器,包括支撑梁和膜式壁,所述支撑梁托住上集油管,所述膜式壁位于所述立式对流换热器的两侧面,所述膜式壁由立式对流换热管束焊接而成,所述下进油管连接下集油管,所述下集油管再与上集油管采用立式对流换热管束上下串联,所述上集油管连接出油集油管,所述立式对流管束呈“人”字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膜式壁由立式对流换热管束之间采用肋片焊接而成。

为了上集油管能够排气,优选的,所述每根上集油管均设置有排气管。

优选的,所述每根下集油管均设置有注排油管。

为了支撑整台油炉的重量,优选的,所述上集油管和下集油管两头都加长并支撑在支撑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由于引入了垂直放置的对流管束,立式对流管束同时采用辐射换热和对流换热两种换热方式,增加了换热的面积,提高了余热的吸收。并且由于对流管束立着放,所以对流管束上的灰尘挂不住,用声波吹灰器振动就能保持换热管干净,换热效率高,且体积小,便于安装。

(2)立式对流换热器的两侧管束做成膜式壁的形式,可以减少外保温成本。

(3)由于所述对流换热管束之间采用肋片焊接在一起,因此进一步增大了对流换热面积,也减少两侧保温材料的用量;且强度增加,便于对流换热器的组装。

(4)本实用新型的对流换热管束的横截面设计成“人”字形,烟气流动均匀,可以很好吸收管道膨胀,热膨胀热应力得到更好释放,并让灰尘从底部落下排出。

(5)本实用新型的立式对流换热器可以代替盘管式辐射油炉,成本更低,热效率更高;本实用新型可以成为余热换热器的一部分,增加了余热的回收量,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可以布置在炉膛出口,适合炉排炉的新建或改造。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本实用新型立式对流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带肋片的对流换热管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立式对流换热管束之间采用肋片焊接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是立式对流换热器应用实例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出油集油管、2-膜式壁、3-下集油管、4-注排油管、5-下进油管、6-立式对流换热管束、7-支撑梁、8-排气管、9- 上集油管、10-肋片,11-炉膛,12-立式对流换热器,14-除尘器,15- 引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3所示,一种立式对流换热器,包括支撑梁7和膜式壁2,所述支撑梁7托住上集油管9,所述膜式壁2位于所述立式对流换热器的两侧面,所述膜式壁2由立式对流换热管束6之间采用肋片10 焊接而成,所述下进油管5连接下集油管3,所述下集油管3再与上集油管9采用立式对流换热管束6上下串联,所述上集油管9连接出油集油管1,所述立式对流管束6垂直放置并呈“人”字形结构。

为了上集油管能够排气,所述每根上集油管9均设置有排气管8;所述每根下集油管3均设置有注排油管4;为了支撑整台油炉的重量,所述上集油管9和下集油管两头都加长并支撑在支撑梁7上。

如图4所示,炉膛11产生的烟气进入立式对流换热器12经过灰斗13进入除尘器14再由引风机15抽出,导热油再从换热器进口流入,从出口流出。从而实现导热油与热烟气的热交换。由于对流管束是垂直放置,避免烟气中的灰尘挂在管壁上。对流管束底部为“人”字形,集油管都在换热器壳体外部,方便检修与维护。本实用新型由于对流管束与烟气充分接触,换热效率高。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