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流化床锅炉定期排渣的静态冷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99066发布日期:2019-07-06 11:14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流化床锅炉定期排渣的静态冷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冷渣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流化床锅炉定期排渣的静态冷渣装置,属于锅炉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工业化程度最高的洁净煤燃烧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流态化燃烧,主要结构包括燃烧室(包括密相区和稀相区)和循环回炉(包括高温气固分离器和返料系统)两大部分。现今流化床锅炉底渣冷却一般采用滚筒式冷渣机,但是由于滚筒冷渣机运转设备多,要配置电控、调速系统及供回水系统、输渣皮带,操作复查,设备投资高。而对于小型锅炉来说,排渣量少(每个排渣口一次排渣0.5-1.5斗车),一个班排渣1-2次,所以大量小型锅炉仍旧采用人工定期排高温红渣,因为炉膛内压力高(6000Pa)和红渣温度高,人工定期排高温红渣造成热量浪费,操作运行环境差,容易出安全事故,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流化床锅炉定期排渣的静态冷渣装置,通过静态冷渣器上的膜式壁和浸埋鳍片管的热交换冷却的作用,可以将炉膛内排出的炉渣从850℃冷却到200-280℃,再进行排放,有效的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流化床锅炉定期排渣的静态冷渣装置,它包括锅炉后墙、排渣口和水冷壁下集箱,在炉膛底部靠近锅炉后墙设有排渣口,在锅炉后墙的外侧设有水冷壁下集箱,在锅炉后墙底部连接炉膛底梁,所述排渣口底部设故障排渣管,故障排渣管上部侧边连接排渣管,排渣管底部通过热渣阀连接静态冷渣器,所述静态冷渣器顶部通过出水管与水冷壁下集箱连通,静态冷渣器的底部设冷渣阀,静态冷渣器的底部侧边连接进水管。

所述静态冷渣器包括汇总管、分配管、膜式壁、活动盖板和底板,静态冷渣器为箱式结构,静态冷渣器的四周侧壁为膜式壁合围而成,在静态冷渣器的顶端有活动盖板,在静态冷渣器的底端有底板,底板的中间下端与冷渣阀连接,在静态冷渣器的底部四周一圈为分配管,分配管上方与膜式壁连接,分配管的侧边与进水管连接,在静态冷渣器的顶部四周一圈为汇总管,汇总管下方与膜式壁连接,汇总管的侧边与出水管连接。

所述膜式壁包括锅炉管和翅片,锅炉管通过翅片固定连接成板状结构,锅炉管分别与上下端的汇总管和分配管连接。

所述静态冷渣器通过吊杆悬吊在炉膛底梁上。

所述静态冷渣器的中间还设有若干成列布置的浸埋鳍片管,所述浸埋鳍片管倾斜布置,浸埋鳍片管的两端分别与膜式壁上的锅炉管连通,浸埋鳍片管的上下侧固定连接有竖直的鳍片。

所述浸埋鳍片管的倾斜角为10~20°。

在最底部的浸埋鳍片管的鳍片底端固定连接有均流板。

所述均流板为两块并向两侧边倾斜布置,均流板的顶端与鳍片固定连接,均流板的夹角为45~6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投资少,静置设备无转动部件,无电耗、无磨损,不需要检修和维护;浸埋鳍片管间距小、灰渣厚度薄且双面接触换热,换热时间长、面积大,降温快,炉渣温度可从850℃降至200-280℃(锅炉工质温度+30~50℃),换热效果显著;冷却水为锅炉工质,工质自然循环,运行安全稳定;本实用新解决了人工定期排渣中存在的排高温红渣问题,也可作为两级冷渣设备中的高温部分使用,取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参照本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如附图1~2所示,一种用于流化床锅炉定期排渣的静态冷渣装置,它包括锅炉后墙19、排渣口17和水冷壁下集箱7,在炉膛底部靠近锅炉后墙19设有排渣口17,在锅炉后墙19的外侧设有水冷壁下集箱7,在锅炉后墙19底部连接炉膛底梁18,所述排渣口17底部设故障排渣管2,故障排渣管2上部侧边连接排渣管1,排渣管1底部通过热渣阀3连接静态冷渣器4,所述静态冷渣器4顶部通过出水管6与水冷壁下集箱7连通,静态冷渣器4的底部设冷渣阀15,静态冷渣器4的底部侧边连接进水管8。

进一步的,静态冷渣器4包括汇总管9、分配管10、膜式壁11、活动盖板12和底板13,静态冷渣器4为箱式结构,静态冷渣器4的四周侧壁为膜式壁11合围而成,在静态冷渣器4的顶端有活动盖板12,在静态冷渣器4的底端有底板13,底板13的中间下端与冷渣阀15连接,在静态冷渣器4的底部四周一圈为分配管10,分配管10上方与膜式壁11连接,分配管10的侧边与进水管8连接,在静态冷渣器4的顶部四周一圈为汇总管9,汇总管9下方与膜式壁11连接,汇总管9的侧边与出水管6连接。底渣在静态冷渣器4中换热冷却后从冷渣阀15定期排出。静态冷渣器4由进水管8引来下降管冷却水(锅炉工质),换热升温后由出水管6引入水冷壁下集箱7。底渣容量满足定期排渣量1.5倍。

进一步的,膜式壁11包括锅炉管和翅片,锅炉管通过翅片固定连接成板状结构,锅炉管分别与上下端的汇总管9和分配管10连接。

进一步的,静态冷渣器4通过吊杆5悬吊在炉膛底梁18上。

进一步的,静态冷渣器4的中间还设有若干成列布置的浸埋鳍片管14,所述浸埋鳍片管14倾斜布置,浸埋鳍片管14的两端分别与膜式壁11上的锅炉管连通,浸埋鳍片管14的上下侧固定连接有竖直的鳍片20。浸埋鳍片管14倾斜布置,两端与膜式壁围壳大管连通,保证了水循环的安全。

进一步的,浸埋鳍片管14的倾斜角为10~20°。

进一步的,在最底部的浸埋鳍片管14的鳍片20底端固定连接有均流板16。

进一步的,均流板16为两块并向两侧边倾斜布置,均流板16的顶端与鳍片20固定连接,均流板16的夹角为45~60°。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简介如下:850℃底渣通过排渣管1排出,进入静态冷渣器4中换热冷却后,从冷渣阀15人工定期排出。从下降管来的冷却水(锅炉工质)由进水管8引入静态冷渣器4的分配管10,通过换热升温后汇入汇总管9,由出水管6引入水冷壁下集箱7,进入锅炉水冷壁。为自然水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底渣可降温至200-280℃(锅炉工质温度+30~50℃)再进行排放,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炉渣的余热,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炉渣的排放放温度,大大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取得了显著的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投资少,静置设备无转动部件,无电耗、无磨损,不需要检修和维护;浸埋鳍片管间距小、灰渣厚度薄且双面接触换热,换热时间长、面积大,降温快,炉渣温度可从850℃降至200-280℃(锅炉工质温度+30~50℃),换热效果显著;冷却水为锅炉工质,工质自然循环,运行安全稳定;本实用新解决了人工定期排渣中存在的排高温红渣问题,也可作为两级冷渣设备中的高温部分使用,取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