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6527阅读:7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烟道气体灰尘分离装置,特别适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分离场合。
目前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用来进行飞灰分离的主要装置型式之一是上排气式旋风分离器。如西德鲁奇(Lurgi)技术、芬兰奥斯龙(ANIstrom)技术。美国拜特尔(Battelle)技术(MSFBC技术)等技术装备的流化床锅炉中均采用上排气式旋风分离器。这种分离器的主要结构特征是从炉膛出来的含灰烟气直接进入分离器并迫使其其向下作强烈的旋转运动而达到离心分灰的目的,气流自分离器底部折转向上经芯管从分离器顶部排入锅炉尾部烟道或受热面。这种分离装置的最大缺点是直径大,阻力大,电耗大。由于上排气式的结构布局及其庞大的体积。给锅炉整体布置造成难以克服的困难,导致基本投资的增大。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下排气式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分离器,它由外筒体、稳流棒、排气管及集灰器等部分组成。


图1所示,下排气式飞灰分离器2安装在锅炉炉膛1出口水平烟道的后面与尾部烟道3之间的转向室处。其上部与水平烟道及炉膛1平齐。下排气式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分离器结构如图2所示,其进口端6与水平烟道5(图3)联接,外筒体7内设稳流棒8,使它们之间形成环形分离空间。稳流棒8固定在外筒体7的顶部面上。它也可以为空心状结构,其中心线与外筒体中心线重合。在外筒体内,在稳流棒的中心线的延长线方向设中心线与之重合的排气管9,其排气口朝下。集灰器11与外筒体7联接成为一整体,它与排气管9联接部分为平面斜底板10,即排气管中心线与该板的某种非正交角度联接。其斜度以不造成积灰为准,可通过计算或试验确定。集灰器平面斜底板10与排气管中心线的夹角为α=45°-60°,该角度值根据计算或试验确定。
该发明的优点表现在(一)使炉膛与尾部烟道融为一体,保持整台锅炉π型的结构特征,结构更为合理,使锅炉的总体结构尺寸明显减小;(二)由于在分离器的上部设有稳流棒,可迫使气流绕稳流棒形成较强的向下作旋转运动的流场,提高飞灰分离效果;(三)由于气流在分离器内的流场组织得比较合理,使流动阻力损失明显下降;(四)分离器的直径减小,结构紧凑,安装维修方便。
图1为采用本发明飞灰分离器后循环流化床锅炉结构布置示意图。图中1为炉膛,2为下排气式飞灰分离器,3为尾部烟道。
图2为下排气式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分离器。图6为进口,7外筒体,8稳流棒,9排气管,10平面斜底板,11集灰器。
本发明还将通过下面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如下图3所示为130吨/时流化床锅炉总体布置图。含灰高温气体从炉膛1上升经过热器4,加热过热器内的水蒸汽使成为过热蒸汽。经热交换后的含灰热气流经水平烟道5进入本发明所提供的下排气式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分离器2,在该分离器中飞灰将被有效地从热烟气中分离出来经集灰器排出,送入炉内进行循环燃烧。而热烟气在分离器内不折向,沿排气管向下进入省煤器3,经尾部烟道排出。
权利要求
1.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分离器。它由外筒体、排气管、集灰器组成,其特征为外筒体(7)顶部平面与水面烟道(5)及炉膛(1)顶部平齐,排气管(9)的排气口朝下,外筒体(7)、稳流棒(8)及排气管(9)的中心线重合,该中心线与集灰器(11)的平面斜底板(10)的安装角α=45°-60°,在外筒体(7)内设置稳流棒(8),稳流棒固定在外筒体顶部,它是空心封闭体,也可为实心体,集灰器(11)与排气管(9)的结合部为平板斜面(1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烟道气体灰尘分离装置,特别适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分离场合。在该分离器内气流不需要改变方向,是一种下排气式的分离装置,它由外筒体、稳流棒、排气管、集灰器组成。使用这种分离器能保持整台锅炉π形的结构特征,分离器直径小,流动阻力损失小,结构紧凑,安装维修方便。
文档编号F23J15/00GK1063241SQ9110036
公开日1992年8月5日 申请日期1991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1991年1月17日
发明者陈汉平, 林志杰, 黄琳, 刘焕彩 申请人:华中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