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腔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98348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燃烧腔室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烧腔室,属于户外野营旅游设备生产技术领域,包括导流筒、燃烧筒主体以及顶盖,导流筒套设在燃烧筒主体外,燃烧筒主体与导流筒主体之间形成环状空腔,燃烧筒主体包括直筒部以及锥形筒部,锥形筒部安装于直筒部的顶部,锥形筒部的直径由直筒部的底部朝向直筒部的顶部方向渐缩,锥形筒部的周面设置有通孔,顶盖安装于锥形筒部的直径较小的一端,顶盖沿锥形筒部的径向向外凸出锥形筒部的直径较小的一端的外侧壁,顶盖的顶部与顶盖的底部连通,锥形筒部通过顶盖连通导流筒。该燃烧腔室在使用过程中,燃烧腔室内的氧气供应充足,有利于燃烧腔室内的燃料的燃烧,燃料的燃烧充分,能源利用率高,获得的热量高,便于加热食品。
【专利说明】
燃烧腔室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户外野营旅游设备生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燃烧腔室。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户外野营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当人们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无论是用于野餐还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都不可避免的需要对食物进行熟制加工,针对这种需求,市面上已经出现了野外熟制加工食物用的野营炉。
[0003]现有的野营炉通常由火头罩、外筒和燃烧筒组成。火头罩罩在外筒的上部,用于支撑被加热的容器,燃烧筒位于外筒内部,燃烧筒与外筒之间形成空气夹层,燃烧筒为燃料燃烧的场所,外部空气通过外筒上的进风孔自然通入空气夹层中,最后进入燃烧筒内,为燃料供氧。
[0004]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技术的野营炉在使用过程中至少存在如下缺点:
[0005]其一、当野营炉处在空气稀薄或无风环境中时,仅仅依靠空气的自然流通通常无法满足供氧的需求,造成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黑烟,而且温度不够高,不能有效加热物体;
[0006]其二、现有的野营炉耗费燃料,增加了使用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烧腔室,以改善现有技术的野营炉结构单一,使用过程中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燃烧不充分、热量低的问题。
[0008]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0009]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烧腔室,包括导流筒、燃烧筒主体以及顶盖,其中:
[0010]所述导流筒套设在所述燃烧筒主体外,所述燃烧筒主体的外侧壁与所述导流筒的内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燃烧筒主体与所述导流筒主体之间形成环状空腔,所述燃烧筒主体包括直筒部以及锥形筒部,所述锥形筒部安装于所述直筒部的顶部,所述锥形筒部的直径由所述直筒部的底部朝向所述直筒部的顶部方向渐缩,所述锥形筒部的周面设置有通孔,所述顶盖盖装于所述锥形筒部的直径较小的一端,所述顶盖的顶部以及所述顶盖的底部均设置有开口,所述锥形筒部通过两个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导流筒。
[0011]优选的,所述通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锥形筒部的周面方向间隔设置。
[0012]优选的,多个所述通孔排列有多层,多层所述通孔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0013]优选的,所述直筒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所述多个通气孔位于所述直筒部的底部,所述多个通气孔沿所述直筒部的周面方向间隔设置。
[0014]优选的,所述燃烧筒主体还包括桶盖,所述桶盖盖装于所述直筒部的底部,所述桶盖与所述直筒部可拆卸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燃烧筒主体还包括炉篦,所述炉篦上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伸出所述直筒部的侧壁且连接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垂直于所述连接杆;所述操作杆能够相对于所述直筒部绕所述连接杆的轴线转动。
[0016]优选的,所述顶盖包括导流部和连接部,所述导流部的平行于其轴线方向的截面为圆台形,所述导流部的较小直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卡紧连接于所述锥形筒部。
[0017]优选的,所述导流部的较大直径的一端的外侧壁贴合于所述导流筒的内侧壁。
[0018]优选的,所述连接部的平行于其轴线方向的截面为圆台形,所述连接部的直径较小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导流部,所述连接部的直径较大的一端的外侧壁贴合于所述锥形筒部的内侧壁。
[0019]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导流部焊接固定。
[00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烧腔室,该燃烧腔室结构简单合理,加工制造方便,制造成本低;同时,该燃烧腔室在使用过程中,燃烧腔室内的氧气供应充足,有利于燃烧腔室内的燃料的燃烧,燃料的燃烧充分,能源利用率高,获得的热量高,便于加热食品。具体如下:
[0022]该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烧腔室,该燃烧腔室包括导流筒和燃烧筒主体,燃烧筒主体位于导流筒内,燃烧筒主体与导流筒之间具有环形空腔,燃料放置在燃烧筒主体内燃烧,燃料位于燃烧筒主体的底部位置,燃烧筒主体包括直筒部和锥形筒部,锥形筒部的侧壁设置有通孔,实际使用时,燃料位于直筒部的底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由直筒部流通至锥形筒部,同时,锥形筒部的顶部安装有顶盖,锥形筒部通过顶盖与导流筒相连通,热量能够直接流通至导流筒的顶部,进而对位于导流筒顶部的物体进行加热。位于直筒部的底部的燃料燃烧时,通过在燃烧筒主体的底部设置风机,风机开启,将空气吹向环形空腔内,空气在环形空腔内流动,当空气流动至顶盖处时,空气被顶盖挡住,使得空气的流向发生改变,空气通过位于锥形筒部的通孔进入到燃烧筒主体内,进而增加了燃烧筒主体内的氧气量,使得燃烧筒主体内的燃料燃烧更加充分。同时,由于锥形筒部的侧壁为弧面,空气流动至锥形筒部处时,能够沿着锥形筒部的外侧壁流动,进而便于空气流动进入到燃烧腔室内,进一步增加了进入到燃烧腔室内的氧气量,便于燃料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高,便于食物的加热。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腔室的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002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腔室的实施例二的直筒部的俯视图。
[0026]附图标记汇总:
[0027]导流筒100,燃烧筒主体200,顶盖300,
[0028]直筒部101,锥形筒部102,通气孔103,桶盖104,导流部105,连接部106,通孔107,
[0029]炉篦201,连接杆202,操作杆203。
【具体实施方式】
[003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户外野营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当人们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无论是用于野餐还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都不可避免的需要对食物进行熟制加工,针对这种需求,市面上已经出现了野外熟制加工食物用的野营炉。现有的野营炉结构单一,食物的加热效果差,使用方便性差。
[0031]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者设计了一种燃烧腔室,该燃烧腔室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使用过程中,空气通过风机的作用,在环形空腔内流动,且空气上升到顶盖位置时,顶盖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导致空气流动的方向改变,空气通过通孔进而进入到燃烧筒主体内,大大增加了燃烧筒主体内的空气量,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获得的燃量高,便于食物的加热。
[003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6]实施例一
[0037]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烧腔室,包括导流筒100、燃烧筒主体200以及顶盖300,其中:所述导流筒100套设在所述燃烧筒主体200外,所述燃烧筒主体200的外侧壁与所述导流筒100的内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燃烧筒主体200与所述导流筒100主体之间形成环状空腔,所述燃烧筒主体200包括直筒部101以及锥形筒部102,所述锥形筒部102安装于所述直筒部101的顶部,所述锥形筒部102的直径由所述直筒部101的底部朝向所述直筒部101的顶部方向渐缩,所述锥形筒部102的周面设置有通孔107,所述顶盖300安装于所述锥形筒部102的直径较小的一端,所述顶盖300沿所述锥形筒部102的径向向外凸出所述锥形筒部102的直径较小的一端的外侧壁,所述顶盖300的顶部与所述顶盖300的底部连通,所述锥形筒部102通过所述顶盖300连通所述导流筒100。
[00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烧腔室,该燃烧腔室结构简单合理,加工制造方便,制造成本低;同时,该燃烧腔室在使用过程中,燃烧腔室内的氧气供应充足,有利于燃烧腔室内的燃料的燃烧,燃料的燃烧充分,能源利用率高,获得的热量高,便于加热食品。具体如下:
[0039]该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烧腔室,该燃烧腔室与外筒和风机相配合使用,燃烧腔室安装于外筒内,风机安装于外筒的底部,风机用于向环形空腔内吹送空气。该燃烧腔室包括导流筒100和燃烧筒主体200,燃烧筒主体200位于导流筒100内,燃烧筒主体200优选设置为中空的圆柱形状,所述导流筒100优选设置为中空的圆柱形状,燃烧筒主体200和导流筒100同轴设置,便于安装,同时,气体的流通顺畅,不易在燃烧筒主体200内出现火力不集中的现象。燃烧筒主体200和导流筒100采用耐热耐高温的金属材料制成,保证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筒主体200不易损坏,该实施例中的燃烧筒主体200能够承受的温度范围为大于100摄氏度。
[0040]燃烧筒主体200与导流筒100之间具有环形空腔,燃料放置在燃烧筒主体200内燃烧,燃料位于燃烧筒主体200的底部位置,燃烧筒主体200包括直筒部101和锥形筒部102,锥形筒部102的侧壁设置有通孔107,实际使用时,燃料位于直筒部101的底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由直筒部101流通至锥形筒部102,同时,锥形筒部102的顶部安装有顶盖300,锥形筒部102通过顶盖300与导流筒100相连通,热量能够直接流通至导流筒100的顶部,进而对位于导流筒100顶部的物体进行加热。位于直筒部101的底部的燃料燃烧时,通过在燃烧筒主体200的底部设置风机,风机开启,将空气吹向环形空腔内,空气在环形空腔内流动,当空气流动至顶盖300处时,空气被顶盖300挡住,使得空气的流向发生改变,折流的空气通过位于锥形筒部102的通孔107进入到燃烧筒主体200内,同时,空气上升至环形空腔的顶部时,由于燃烧筒主体200内的气温高,环形空腔内的空气的温度低,进而形成了气压差,使得环形空腔内的气体进入到燃烧室主体内,进而增加了燃烧筒主体200内的氧气量,使得燃烧筒主体200内的燃料燃烧更加充分。同时,由于锥形筒部102的侧壁为弧面,空气流动至锥形筒部102处时,能够沿着锥形筒部102的外侧壁流动,进而便于空气流动进入到燃烧腔室内,进一步增加了进入到燃烧腔室内的氧气量,便于燃料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高,便于食物的加热。
[0041]该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通孔107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通孔107沿所述锥形筒部102的周面方向间隔设置,通孔107的数量按需设置,保证空气能够顺利进入到燃烧筒主体200内,通孔107的形状按需设置,可以设置为圆形孔、方形孔或者矩形孔等,便于加工制造即可。同时,孔的大小也是按需设置,优选设置为,多个所述通孔107排列有多层,多层所述通孔107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每层包括有多个通孔107,在实际加工时,将靠近顶盖300位置的通孔107的直径加工大些,空气流动至顶盖300时,被顶盖300阻挡折流,此时的空气量更大,因此,便于空气快速的流动至燃烧筒主体200内。
[0042]该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直筒部10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103,所述多个通气孔103位于所述直筒部101的底部,所述多个通气孔103沿所述直筒部101的周面方向间隔设置,在直筒部101的底部设置通孔107,空气在环形空腔内流动过程中,燃烧筒主体200内的温度较高,环形空腔内的温度低,由于温差形成了压力差,使得环形空腔内的气体流动进入到燃烧筒主体200内,进而增加了燃烧筒主体200内的空气量,便于燃料的燃烧。进一步的,通气孔103的密度小于通孔107的密度,由于燃烧筒主体200的温度需要通过锥形筒部102传递到外筒,因此,为了使传递到外筒的热量更高,需要热量更加集中,通气孔103的密度小,也即单位面积上的通气孔103的数量少于单位面积上的通孔107的数量,传递到环形空腔的热量少,即热量的损失少。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07的数量多于通气孔103的数量,通气孔103的数量优选设置为4-8个。
[0043]该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燃烧筒主体200还包括桶盖104,所述桶盖104盖装于所述直筒部101的底部,所述桶盖104与所述直筒部101可拆卸连接,实际使用时,桶盖104盖装在直筒部101的底部,桶盖104位于直筒部101的下方,桶盖104设计为圆盘形,便于与直筒部101连接,桶盖104与直筒部101可拆卸连接,便于添加燃料,同时,便于更换燃料,使用完毕后,将桶盖104打开,然后将燃料燃烧后的灰烬取出即可,操作方便。优选设置为,桶盖104与直筒部101采用铰接,桶盖104可相对于直筒部101转动,桶盖104与直筒部101的转动轴线可以竖向设置,也可以水平设置,转动的方式不同,均可便于灰烬的取出。
[0044]该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顶盖300包括导流部105和连接部106,所述导流部105的平行于其轴线方向的截面为圆台形,所述导流部105的较小直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06,所述连接部106卡紧连接于所述锥形筒部102,顶盖300为中空状,便于热量的流通。将顶盖300设计为导流部105和连接部106,便于顶盖300的加工和安装,将顶盖300安装于锥形筒部102时,锥形筒部102的端部抵紧在导流部105的外侧壁上,进而实现了固定。导流部105结构简单合理,空气从环形空腔流动至导流部105后,被导流部105阻挡,进而能够进入到锥形筒部102内。
[0045]该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导流部105的较大直径的一端的外侧壁贴合于所述导流筒100的内侧壁,空气在环形空腔内流动时,不易从导流部105与导流筒100相相连接的位置处流动出去,进而增加了空气进入到燃烧筒主体200内的量,提高了燃烧效率。
[0046]该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连接部106的平行于其轴线方向的截面为圆台形,所述连接部106的直径较小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导流部105,所述连接部106的直径较大的一端的外侧壁贴合于所述锥形筒部102的内侧壁。连接部106能够卡紧在锥形筒部102的内壁,连接部106与锥形筒部102的内壁的连接结构更加紧凑,运输或者使用过程中,不易损坏。在实际加工时,导流部105和连接部106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结构牢固可靠,使用寿命长。
[0047]实施例二
[0048]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燃烧腔室,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实施例一已经公开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实施例一已经描述的技术方案不再重复描述,具体如下:
[0049]所述燃烧筒主体200还包括炉篦201,所述炉篦201上设置有连接杆202,所述连接杆202伸出所述直筒部101的侧壁且连接有操作杆203,所述操作杆203垂直于所述连接杆202;所述操作杆203能够相对于所述直筒部绕所述连接杆202的轴线转动。燃料在炉篦201上燃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燃烧时更加充分,同时,燃料燃烧完毕后,通过操作操作杆203,使炉篦201转动,便于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灰烬收集在直筒部101的底部,操作方便,后续的灰烬处理更加方便。
[005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燃烧腔室,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筒、燃烧筒主体以及顶盖,其中: 所述导流筒套设在所述燃烧筒主体外,所述燃烧筒主体的外侧壁与所述导流筒的内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燃烧筒主体与所述导流筒主体之间形成环状空腔,所述燃烧筒主体包括直筒部以及锥形筒部,所述锥形筒部安装于所述直筒部的顶部,所述锥形筒部的直径由所述直筒部的底部朝向所述直筒部的顶部方向渐缩,所述锥形筒部的周面设置有通孔,所述顶盖安装于所述锥形筒部的直径较小的一端,所述顶盖沿所述锥形筒部的径向向外凸出所述锥形筒部的直径较小的一端的外侧壁,所述顶盖的顶部与所述顶盖的底部连通,所述锥形筒部通过所述顶盖连通所述导流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锥形筒部的周面方向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腔室,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通孔排列有多层,多层所述通孔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筒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所述多个通气孔位于所述直筒部的底部,所述多个通气孔沿所述直筒部的周面方向间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筒主体还包括桶盖,所述桶盖盖装于所述直筒部的底部,所述桶盖与所述直筒部可拆卸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筒主体还包括炉篦,所述炉篦上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伸出所述直筒部的侧壁且连接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垂直于所述连接杆;所述操作杆能够相对于所述直筒部绕所述连接杆的轴线转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包括导流部和连接部,所述导流部的平行于其轴线方向的截面为圆台形,所述导流部的较小直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卡紧连接于所述锥形筒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的较大直径的一端的外侧壁贴合于所述导流筒的内侧壁。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烧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平行于其轴线方向的截面为圆台形,所述连接部的直径较小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导流部,所述连接部的直径较大的一端的外侧壁贴合于所述锥形筒部的内侧壁。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烧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导流部焊接固定。
【文档编号】F23C7/00GK205480956SQ201620121165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5日
【发明人】彭继东, 刘天成
【申请人】成都乐马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