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组装方法

文档序号:469233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排向室外的空气回收热,并同时进行换气的换气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实现空气调和的节省能源,普遍使用从排向室外的空气回收热,并同时进行换气的换气装置。该换气装置不仅进行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交换,还进行从室外送到室内的空气(进气)和从室内排向室外的空气(出气)的热交换,将出气中所含有的热回收到进气中,然后将该进气供给室内。
随着这样的换气装置的普及,需要简单地组装这种换气装置的新的组装方法。而且,在这种方法下,不但组装时要简单,还要容易维修。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能组装简单,且容易维修的换气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发明的公开本发明所涉及的换气装置,它备有其上形成有从室内侧吸入空气的第1吸气口,将空气放到室内侧的第1放气口、从室外侧吸入空气的第2吸气口,以及将空气放到室外侧的第2放气口的壳体;设在上述第1吸气口或上述第2放气口中之一方的旁边,且将上述壳体的内部划分为将室外空气导向室内的进气通路与将室内空气导向室外的出气通路的第1通路划分部件;设在上述第1吸气口或上述第2放气口中之另一方的旁边的出气用送风单元;设在上述第2吸气口或上述第1放气口的一方的旁边,且将上述壳体的内部划分为上述进气通路和上述出气通路的第2通路划分部件;设在上述第2吸气口或上述第1放气口的另一方的旁边的进气用送风单元;配置在上述第1通路划分部件和上述出气用送风单元之间以及上述第2通路划分部件和上述进气用送风单元之间,且使上述进气通路的室外空气与上述出气通路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1个或2个以上的热交换组件;决定上述第1通路划分部件、上述第2通路划分部件、上述进气用送风单元、和上述出气用送风单元的位置并将它们固定好,同时将上述热交换组件导向上述壳体内的所定位置的1根或2根以上的导轨。
也可以在上述壳体内形成沿着导轨将热交换组件插入的开口。
也可以在上述壳体内,设置确保进气用送风单元及出气用送风单元的吸入空气或排出空气的空间的隔离部件。
上述换气装置也可以备有不让从第1吸气口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组件而让它旁路的旁路通路,具有将该室内空气的通路切换为通过上述热交换组件的通路和上述旁路通路的挡板的通路切换部件。
本发明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组装方法为备有壳体;在上述壳体内将它划分为进气通路和出气通路的通路划分部件;将室外空气通过上述进气通路导向室内,同时将室内空气通过上述出气通路导向室外的送风单元;设在上述壳体内,且备有使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组件的换气装置的组装方法,其中,安装好送风单元和通路划分部件之后,再安装热交换组件。
在上述组装方法下,可在安装热交换组件之前进行送风单元的布线,在安装好引导装、卸该热交换组件的导轨之后,再沿着该导轨插入该热交换组件,以将上述安装热交换组件安装好。
本发明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组装方法,为备有由底板、向室内排出空气的第1放气口和从室内吸入空气的第1吸气口沿着左右方向并列设置着的前侧板、从室外吸入空气的第2吸气口和向室外排出空气的第2放气口沿着左右方向并列设置着的后侧板、在中央部形成有开口的左侧板、随时打开/关闭该开口的覆盖部件、右侧板、顶板构成的壳体;为将空气从上述第1放气口排出而设在该第1放气口旁边的进气用送风单元;为将空气从上述第2放气口排出而设在第2放气口旁边的出气用送风单元;设在上述第1吸气口的旁边,且将从该第1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导向上述排气用送风单位,同时为将从上述第2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导向上述进气用送风单元而划分上述壳体内的第1通路划分部件;设在上述第2吸气口旁边,且将从该第2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导向上述进气用送风单元,同时为将从上述第1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导向上述出气用送风单元而划分上述壳体内的第2通路划分部件;设在上述进气用送风单元和上述左侧板之间的第1隔离部件;设在上述出气用送风单元和上述右侧板之间的第2隔离部件;分别设在壳体的底板及顶板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设在上述进气用送风单元及第1通路划分部件的后侧,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前侧导轨;设在上述出气用送风单元及第2通路划分部件的前侧,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后侧导轨;能自由地沿上述导轨装上、且被安装在上述进气用送风单元和上述第2划分部件之间以及上述出气用送风单元和上述第1通路划分部件之间、也能自由地沿上述导轨上从上述位置上卸下,又让从上述第1吸气口吸入的室内空气和第2吸气口吸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组件;不让从上述第1吸气口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上述热交换组件而旁路的旁路通路;具有使该室内空气的通路再通过上述热交换组件的通路和该旁路通路之间切换的挡板的通路切换部件;设在上述壳体的外部的电气部件盒的换气装置的安装方法,其步骤如下组装底板、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然后,安上通路切换部件,然后,安上第1隔离部件及第2隔离部件,之后,安上进气用送风单元及出气用送风单元,之后,安上第1通路划分部件及第2通路划分部件,之后,在底板上安装导轨,且设置前侧导轨及后侧导轨,之后,通过电缆将上述两个送风单元和电气部件盒连接起来,然后从左侧板开口沿着上述每个导轨插入热交换组件,最后安装顶板。
这样做,能够得到容易组装及维修的换气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安装热交换组件是在安装好送风单元和通路划分部件之后进行的,故维修时可先卸下热交换组件,这样就很容易进行送风单元的修理或者检查。
由于设置了引导热交换组件的导轨,故借助沿着该导轨插入或抽出装卸热交换组件,就能很容易地将热交换组件装上或卸下。该导轨具有决定送风单元及通路划分部件的位置并将其固定好的作用,故不需要固定它们的固定件,可实现装置结构的简单化。而且,组装方法也简单了。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用来说明换气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送风单元的正视图。
图3是送风单元的侧面图。
图4是通路划分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通路切换部件卸开后的立体图。
图6是热交换组件的侧面图。
图7是热交换组件中的纸制板(Liner)的立体图。
图8是导轨的俯视图。
图9是导轨的剖面图。
图10是用来说明换气装置的组装方法中的一个步骤的图。
图11是用来说明换气装置的组装方法中的一个步骤的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换气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换气装置1,是一通过热交换组件15让从室内回收的空气101与从室外吸入的新鲜的户外空气102进行热交换,而回收室内空气101的热,并同时进行换气的热回收型换气装置。
换气装置1的壳体2被制成长方体,它由底板3、前侧板4、后侧板5、左侧板6、右侧板7以及顶板8构成。在前侧板4的左侧上,形成有将户外空气102放到室内侧的第1放气口9。在前侧板4的右侧上,形成有从室内侧回收空气的第1吸气口10。在第1放气口9及第1吸气口10,分别设有用以安装延向室内侧的导气管(未示)的导气管转接器11、12。在后侧板5的右侧部分,形成有将从室内回收的空气放到室外侧的第2放气口13。在后侧板5的左侧上,形成有从室外导入的户外空气的第2吸气口14。在第2放气口13及第2吸气口14也设有跟导气管转接器11、12相同的导气管转接器,未示。在左侧板6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插入后述的热交换组件15、15的开口16。
在第1放气口9的旁边,设置有进气用送风单元17。在第2放气口13的旁边,设置有出气用送风单元18。进气用送风单元17的结构与出气用送风单元18相同,故这里只说明进气用送风单元17的结构,说明出气用送风单元18的省略不提。
如图2及图3所示,进气用送风单元17是所谓两吸入型的多叶片风扇,备有风扇罩19、装在风扇罩19的内部的风扇旋转件20、驱动风扇旋转件20的风扇马达21。风扇罩19的前边形成有空气放气口23。风扇罩19的左侧的一部分开着口,该开口成为吸入空气的吸入口22。相反,风扇罩19的右侧全开,在该风扇罩19的右侧设置有隔板24。在隔板24上形成有空气吸入口22。该隔板24上设有风扇马达21被固定在其上的安装台25。风扇旋转件20被固定在风扇马达21的旋转轴(未示)。在这样的结构下,风扇马达21、安装台25、隔板24和风扇旋转件20成为一体而被从风扇罩上卸下或者装上。
如图1所示,为将风扇罩19的放气口23和壳体2的第1放气口9相通,在壳体2内的左前方设有进气用送风单元17。为将风扇罩19的放气口23和壳体2的第2放气口13相通,在壳体2内的右后方设有出气用送风单元18。
在壳体2内左前方的那个角上,设置有用以确保在进气用送风单元17和左侧板6之间有空隙的第1隔离部件26(参照图10或图11)。该第1隔离部件26,用来确保用以从进气用送风单元17的左侧的吸入口22吸入空气的空气通路。同样,在壳体2内的右后方的那个角上,设置有用以确保在出气用送风单元18和右侧板7之间有空隙的第2隔离部件27。该第2隔离部件27用来确保用以从出气用送风单元18右侧的吸入口22吸入空气的空气通路。
如图1所示,在壳体2内右前方上设有第1通路划分部件28,壳体2的左后方上设有第2通路划分部件29。第1通路划分部件28及第2通路划分部件29是用来将壳体2的内部划分为进气通路30和出气通路31的部件。
如图4所示,由第1通路划分部件28划分出了将从第1吸气口10吸入的室内空气导向左下方的空气通路32,和通过热交换组件15的户外空气导向左方的空气通路33。需提一下,空气通路32是将室内空气导向热交换组件15的出气侧通路的通路,空气通路33是将从热交换组件15的进气侧通路导出来的户外空气导向进气用送风单元17的通路。
第2通路划分部件29的结构与第1通路划分部件28相同。由第2通路划分部件29划分出了从第2吸气口14吸入的室外空气导向热交换组件15内的进气侧通路的空气通路34,和将从热交换组件15的出气侧通路导出来的室内空气导向出气用送风单元18的空气通路35。
这些第1通路划分部件28及第2通路划分部件29,只嵌在壳体2内的所定位置上,并不使用螺钉等固定件固定。
如图1所示,在壳体2内的右前方的那个角上,设有切换从第1吸气口10吸入的空气通路的通路切换部件36。如图5所示,通路切换部件36具有其内部形成有旁路通路37的主体部38,和随时开关旁路通路37的挡板39。主体部38由泡沫苯乙烯形成。在主体部38的后侧形成有旁路通路37的流出口。
在挡板39的背面,设有以铰链接合法连接在挡板39上的挡板臂40和使挡板臂40伸缩的挡板马达41(在图5里未示,参照图10或图11)。在这样的结构下,挡板马达41使挡板臂40伸开时挡板39便开,挡板马达41使挡板臂40缩回时挡板39便关。
如图1所示,在关上挡板39的状态下,从第1吸气口10吸入的室内空气101通过空气通路32(参照图4),通过热交换组件15后,被排到室外。另一方面,在打开挡板39的状态下,主体部38的旁路通路37开通,空气通路32由挡板39关闭。这样,从第1吸气路10吸入的室内空气就通过旁路通路37,旁路热交换组件15而被排到室外。
如图1所示,在壳体2内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设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热交换组件15、15。换句话说,热交换组件15、15被设在进气用送风单元17和第2通路划分部件29之间、及第1通路划分部件28和出气用送风单元18之间。
如图6所示,热交换组件15由所谓的全热交换器构成。如图7所示,热交换组件15由多个分别具有延向同一个方向的肋条43及隔离物42的纸制板(Liner)44、44…迭层构成。这些纸制板44、44…由近似正方形的纸制板材形成,将每张纸制板迭层起来,相邻的纸制板上肋条43和隔离物42的方向互相不一样。结果,在这样的结构下,在纸制板44、44…之间交错着形成有进气通路和出气通路,在进气通路内流的户外空气和在出气通路内流的室内空气通过纸制板44进行热交换。
在热交换组件15的长度方向(与纸制板44的迭层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端面板45、45。在一个端面板45上设有拉手46。在迭层起来的纸制板44、44…的四个角都分别设有延向热交换组件15的长度方向的框47。由这些端面板45、45和4个框47将纸制板44、44…固定下来。
在壳体2的底板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48,在顶板8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也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48,未示。还有,在进气用送风单元17及第1通路划分部件28的后边,和出气用送风单元18及第2通路划分部件29的前边也都设有相同的导轨48、48。这些导轨48,在将热交换组件15插在壳体2内或从壳体2上卸下时,起引导作用。如后所述,这些导轨48,具有将送风单元17、18及通路划分部件28、29压向前方或后方、从而给它们决定好位置且在那个位置固定下来的作用,同时也具有确保它们和热交换组件15之间的空气通路的作用。
如图8及图9所示,导轨48,由其上形成有支持热交换组件15中的框47的凹部的轨主体部49、被设在轨主体部49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固定部50、及被设在另一端的爪部51构成。固定部50上形成有让螺钉等固定件穿通的孔52。爪部51形成为向轨主体部49的长度方向突出的薄板状。在轨主体部49的凹部内埋入有防漏部件53。该防漏部件53由受到来自从热交换组件15中的框47的压力而容易变形的材料形成,它紧贴在框47上就能防止漏气。
如图1所示,在壳体2的左侧板6的前边,设置有收容电气部件的电气部件盒54。在左侧板6的前边形成有让接在进气用送风单元17、出气用送风单元18以及挡板马达41上的电缆55(在图1中未示,参照图11。需提一下,在图11中以一根线来表示电缆55,但实际上由多根电缆形成)穿通的穿通口(未示)。电缆55通过该穿通口导向电气部件盒54的内部。
在热交换组件15的进气通路及出气通路的前面,分别设有过滤网,未示。在壳体2的一部分内侧壁上,贴有隔热材料(未示)。在左侧板6及右侧板7上,设有吊钩56。
换气时,两个送风单元17、18都起动,室内空气101被从第1吸气口10导向壳体2的内部。该室内空气101通过交换组件15的出气通路后,从第2放气口13被放到室外。相反,新鲜的户外空气102被从第2吸气口14导入,该户外空气102通过热交换组件15的进气通路后,通过第1放气口9被供给室内。因此时,户外空气102和室内空气101在热交换组件15内进行热交换,故户外空气102回收了室内空气101的热之后才被供向室内。也就是说,在夏季,室外暖和的户外空气,吸收室内空气的冷热成为冷气后,才被供向室内。相反,在冬季,室外寒冷的户外空气,吸收室内空气的温热成为暖气后,才被供向室内。
在不让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就将它导向室内,能够实现节能的场合下(例如,制冷时室外温度比室内设定温度低的场合),通路切换部件36内的挡板39被打开,从第1吸气口10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旁路通路37而被从第2放气口13放到室外。此时,户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不进行热交换。
—换气装置的组装方法—下面,对换气装置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底板3,将隔热防漏部件贴在该底板3的所定位置上。然后,将前侧板4、后侧板5、左侧板6以及右侧板7装到底板3上。这样,就得到了将底板8拿开状态下的壳体2。
然后,将已组装好的或在进行上述作业的同时,而组装好的通路切换部件36,安装在上述壳体2内右前方上。
其次,在上述壳体2内左前方及右后方上,分别设置第1隔离部件26及第2隔离部件27。
然后,将已组装好的或在进行上述作业的同时,而组装好的进气用送风单元17及出气用送风单元18,安装在上述壳体2内的左前方及右后方上。
其次,将第1通路划分部件28嵌在进气用送风单元17和通路切换部件36之间,将第2通路划分部件29嵌在出气用送风单元18和左侧板6之间。
其次,按以下步骤,安装好每个导轨48(参照图10)。安装在底板3上时,首先将导轨48的爪部51插到通路切换部件36和底板3之间的缝隙中,或扎在通路切换部件36的底部,将导轨48的一端固定下来。然后,在此状态下,决定导轨48在底板3上的位置,使得导轨48的固定部50中的孔52和在底板3的螺孔(未示)互相重迭。然后,让螺钉等固定件穿过导轨48的孔52,以该固定件将导轨48的另一端固定在底板3上。
其次,准备另一个导轨48,将其爪部51扎到主体部38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而固定下来。然后,一边使导轨48接触第1通路划分部件28及进气用送风单元17,使得由该导轨48将第1通路划分部件28及进气用送风单元17压到前方,一边将该导轨48中的固定部50固定在左侧板6中的开口16的前侧缘部。再准备另一个导轨48,将其爪部51扎到主体部38的后侧部分而固定下来。然后,使其导轨48将出气用送风单元18及第2通路划分部件29压到后方,从而由该导轨48中的固定部50固定在左侧板6中的开口16的后侧缘部。需提一下,与底板3上的导轨48相同,在固定这些导轨48、48的每个固定件50时,使用螺钉等固定件。
其次,如图11所示,对进气用送风单元17及出气用送风单元18中的每个风扇马达21进行电气布线以及挡板马达41的电气布线。具体来说,将由多个电缆适当地扎起来而形成的电缆55(补充一下,省略了挡板马达41的电缆图示),在几个地方用夹紧部件57等固定下来,且配设成在这以后进行插入热交换组件15时,热交换组件15不会挂在电缆55上那样的状态。然后,将电缆55导向电气部件盒54内,将每个电缆电气连接。
其次,决定好热换气组件15的位置,使得热交换组件15的框47嵌入在每个导轨48的凹部,此后,从左侧板6的开口16沿着每个导轨48插入热交换组件15。这样,依次设置两个热交换组件15、15。
其次,将已安装好导轨48的或在进行上述作业的同时安装好导轨48的顶板8,安装在前侧板4、后侧板5、左侧板6以及右侧板7上。
其次,贴上隔热防漏部件(未示),然后,从左侧板6的开口16将过滤网插入到热交换器组件15的进气通路及出气通路的前面侧。
其次,将导气管转接器11、12安装在第1放气口9、第1吸气口10、第2放气口13以及第2吸气口14上。将每个吊钩56安装在左侧板6及右侧板7上。
然后,对进气用送风单元17等作绝缘检查及耐压检查,再进行工作检查。然后,贴上标牌,之后,清扫壳体2内。然后,用能随意开关的覆盖部件58盖住左侧板6的开口16(参照图10或图11)。之后,进行外观检查等最终检查,合格了检查之后打包。
如上所述,依照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组装方法,能容易且能迅速地组装换气装置1。
另外,安好换气装置1后,卸下左侧板6上的开口16的上述覆盖部件,而延着导轨48从开口16将热交换组件15卸下,这样就容易进行进气用送风单元17等的维修保养等。也就是说,按照本实施例,很容易维修换气装置1。
工业上应用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本发明可被用在换气装置上。
权利要求
1.一种换气装置,其中备有其上形成有从室内侧吸入空气的第1吸气口(10),将空气放到室内侧的第1放气口(9)、从室外侧吸入空气的第2吸气口(14),以及将空气放到室外侧的第2放气口(13)的壳体(2);设在上述第1吸气口(10)或上述第2放气口(13)中之一方的旁边,且将上述壳体(2)的内部划分为将室外空气(102)导向室内的进气通路(30)与将室内空气(101)导向室外的出气通路(31)的第1通路划分部件(28);设在上述第1吸气口(10)或上述第2放气口(13)中之另一方的旁边的出气用送风单元(18);设在上述第2吸气口(14)或上述第1放气口(9)的一方的旁边,且将上述壳体(2)的内部划分为上述进气通路(30)和上述出气通路(31)的第2通路划分部件(29);设在上述第2吸气口(14)或上述第1放气口(9)的另一方的旁边的进气用送风单元(17);配置在上述第1通路划分部件(28)和上述出气用送风单元(18)之间以及上述第2通路划分部件(29)和上述进气用送风单元(17)之间,且使上述进气通路(30)的室外空气(102)与上述出气通路(31)的室内空气(101)进行热交换的1个或2个以上的热交换组件(15);及决定上述第1通路划分部件(28)、上述第2通路划分部件(29)、上述进气用送风单元(17)、和上述出气用送风单元(18)的位置并将它们固定好,同时将上述热交换组件(15)导向上述壳体(2)内的所定位置的1根或2根以上的导轨(4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2)内形成沿着导轨(48)将热交换组件(15)插入的开口(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2)内,设置确保进气用送风单元(17)及出气用送风单元(18)的吸入空气或排出空气用空间的隔离部件(26,2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不让从第1吸气口(10)吸入的室内空气(101)通过热交换组件(15)而让它旁路的旁路通路(37),具有将该室内空气(101)的通路切换为通过上述热交换组件(15)的通路(32)和上述旁路通路(37)的挡板(39)的通路切换部件(36)。
5.一种换气装置(1)的组装方法,该换气装置(1)备有壳体(2);在上述壳体(2)内将它划分为进气通路(30)和出气通路(31)的通路划分部件(28,29);将室外空气(102)通过上述进气通路(30)导向室内,同时将室内空气(101)通过上述出气通路(31)导向室外的送风单元(17,18);设在上述壳体内(2),且备有使室外空气(102)和室内空气(101)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组件(15),其中安装好送风单元(17,18)和通路划分部件(28,29)之后,再安装热交换组件(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气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安装热交换组件(15)之前进行送风单元(17,18)的布线,在安装好引导装、卸该热交换组件(15)的导轨(48)之后,再沿着该导轨(48)插入该热交换组件(15),以将上述安装热交换组件(15)安装好。
7.一种换气装置(1)的组装方法,该换气装置(1)备有由底板(3)、向室内排出空气的第1放气口(9)和从室内吸入空气的第1吸气口(10)沿着左右方向并列设置着的前侧板(4)、从室外吸入空气的第2吸气口(14)和向室外排出空气的第2放气口(13)沿着左右方向并列设置着的后侧板(5)、在中央部形成有开口(16)的左侧板(6)、随时打开/关闭该开口(16)的覆盖部件(58)、右侧板(7)、顶板(8)构成的壳体(2);为将空气从上述第1放气口(9)排出而设在该第1放气口(9)旁边的进气用送风单元(17);为将空气从上述第2放气口(13)排出而设在第2放气口(13)旁边的出气用送风单元(18);设在上述第1吸气口(10)的旁边,且将从该第1吸气口(10)吸入的空气导向上述排气用送风单位(18),同时为将从上述第2吸气口(14)吸入的空气导向上述进气用送风单元(17)而划分上述壳体(2)内的第1通路划分部件(28);设在上述第2吸气口(14)旁边,且将从该第2吸气口(14)吸入的空气导向上述进气用送风单元(17),同时为将从上述第1吸气口(10)吸入的空气导向上述出气用送风单元(18)而划分上述壳体(2)内的第2通路划分部件(29);设在上述进气用送风单元(17)和上述左侧板(6)之间的第1隔离部件(26);设在上述出气用送风单元(18)和上述右侧板(7)之间的第2隔离部件(27);分别设在壳体(2)的底板(3)及顶板(8)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48,48);设在上述进气用送风单元(17)及第1通路划分部件(28)的后侧,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前侧导轨(48);设在上述出气用送风单元(18)及第2通路划分部件(29)的前侧,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后侧导轨(48);能自由地沿上述导轨(48,48)装上、且被安装在上述进气用送风单元(17)和上述第2划分部件(29)之间以及上述出气用送风单元(18)和上述第1通路划分部件(28)之间、也能自由地沿上述导轨(48,48)上从上述位置上卸下,又让从上述第1吸气口(10)吸入的室内空气(101)和第2吸气口(14)吸入的室外空气(102)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组件(15);不让从上述第1吸气口(10)吸入的室内空气(101)通过上述热交换组件(15)而旁路的旁路通路(37);具有使该室内空气(101)的通路再通过上述热交换组件(15)的通路(32)和该旁路通路(37)之间切换的挡板(39)的通路切换部件(36);及设在上述壳体(2)的外部的电气部件盒(54),其特征在于,组装底板(3)、前侧板(4)、后侧板(5)、左侧板(6)以及右侧板(7);然后,安上通路切换部件(36);然后,安上第1隔离部件(26)及第2隔离部件(27);之后,安上进气用送风单元(17)及出气用送风单元(18);之后,安上第1通路划分部件(28)及第2通路划分部件(29);之后,在底板(3)上安装导轨(48),且设置前侧导轨(48)及后侧导轨(48);之后,通过电缆(55)将上述两个送风单元(17,18)和电气部件盒(54)连接起来;然后,从左侧板(6)开口(16)沿着上述每个导轨(48)插入热交换组件(15);最后,安装顶板(8)。
全文摘要
组装好壳体(2)的底板(3)和4个侧板(4,5,6,7)后,再安上通路切换部件(36)、第1及第2隔离部件(27)。其次,安上送风单元(17,18)及通路划分部件(28,29),安上导轨(48),之后,进行电气布线。然后,沿着导轨(48)将热交换组件(15,15)插进去,最后安上顶板(8)。
文档编号F24F12/00GK1406329SQ01800372
公开日2003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01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1年3月30日
发明者松木义孝, 井口胜巳, 川口拓也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