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2332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等调节空气的空气调节装置。
例如,有一种在天花板式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设在天花板的主体,和设在主体下面朝着室内的面板。该面板在仰视时呈近似正方形,大约在中央部分设有将室内空气吸入到主体的矩形的吸入口,在该吸入口的周围设有多个,例如4个细长的吹出口。该吹出口沿着吸入口的每个边的方向延长。
然而,按照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现场,有时需要从每个吹出口出来的吹出风量都不相同。为了符合这样的要求,有让吹出口的风路幅度变化来调整吹出风量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日本国特开平2-8648号公报参照。)。
该空气调节装置,由在吹出口的长手方向上变位的阻挡板,扩大或缩小吹出口的横幅(长手方向的尺寸)来调整吹出风量。
然而,如果吹出口的长度幅度往长手方向变窄的话,吹出流的横幅也随之变窄,故能空气调节的范围也会随之变窄。结果,吹出来的空气不能充分遍布室内的各个角落,故也有降低适应性和制冷制热效率的时候。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技术上的课题,且能调整从吹出口出来的吹出风量,并且该调整能保证一定的吹出流的横幅方向的空气调节装置。
第1方案为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中在备有细长的吹出口的空气调和装置中,又备有调整上述吹出口的短手方向风路幅度的风路幅度调整手段。
采用该方案,例如通过使吹出口的短手方向的风路幅度变窄,能抑制吹出风量。此时,能使吹出口的长手方向的风路幅度与在不抑制吹出风量时的相等,故能使吹出流的横幅(沿着吹出口的长手方向的幅度)很广。结果,能调节较广范围的空间。
第2方案为在第1方案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上述风路调整手段往吹出口的长手方向延长,且包括在沿着长手方向延长的轴线的周围正反旋转的阻挡板。
采用该方案,通过使用正反转旋的阻挡板这样简单的机构,不用缩小吹出流的横幅能进行风量调整。并且,正反转旋的阻挡板,能设在吹出口里的极小的空间里,得到所希望的风路幅度的调整。
第3方案为在第2方案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上述阻挡板上形成有多个通风用的小孔。
采用该方案,高精度地控制在风路幅度最窄时的吹出风量。
另外,有时要在比阻挡板所在的地方更下游的吹出口内,设置引导吹出流的风向板。若此时设置上述小孔,沿风向板的气流变多,故正确能得到风向板的风向调整功能。
第4方案为在第2或第3方案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上述阻挡板包括第1及第2板,该第1及第2板中相邻的一个端缘互相连接,并能相对正反旋转。
采用该方案,通过使两块板相对正反旋转,能将阻挡板合上,故在很小的空间里实现所要的风路幅度调整。
第5方案为在第4方案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上述风路调整手段备有连接第1及第2板中相邻的一个端缘并使它们互相自由地正反旋转的连接部,分别沿着每块板的另一个端缘设置的固定部及驱动部,其中,伴随着固定固定部,和沿吹出口的短手方向的引导沟驱动驱动部,使连接部从动移动。
采用该方案,通过使驱动部沿着引导沟移动这一很简单的操作,使两块板联动,能通过阻挡板进行风路幅度的调整。
第6方案为在第4方案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上述风路幅度调整手段包括连接第1及第2板的相邻的一个端缘并使它们互相自由地正反旋转的第1轴,和分别沿着每块板的另一个端缘设置的第2及第3轴,其中,固定第2及第3轴中的任一个轴,且沿着吹出口的短手方向驱动另一个轴。
采用该方案,作为操作方向的短手方向与风路幅度的调整方向一致,故很容易操作。
第7方案为在第4方案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上述风路幅度调整手段备有连接第1及第2板中的相邻的一端并使它们自在旋转的第1轴、和分别沿着每块板的另一个端缘设置的第2及第3轴,其中备有引导第1轴往上下移动的竖沟,引导第2及第3轴在吹出口的短手方向移动的横沟,及沿着引导该轴的驱动任何一个轴沟的驱动机构。
采用该方案,每个轴都分别沿着沟被引导,所以驱动任何一个轴都同样能调整风路幅度。因此,驱动轴的自由度很高,故能提高驱动机构设置的自由度。
第8方案为在第7方案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上述驱动机构包括螺纹式驱动机构。
采用该方案,亦能使驱动机构的结构简单化,又能小型化。
第9方案为在第8方案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上述螺纹式驱动机构包括往轴方向的移动受控制且被驱动旋转的螺栓,与套在该螺栓上且和被驱动轴一体移动但又不能旋转的螺母。
采用该方案,亦能使驱动机构的结构简单化,又能小型化。
第10方案为在第1方案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上述风路幅度调整手段包括沿吹出口长手方向延长,沿吹出口短手方向,且平行于吹出口开口面平面移动的阻挡部件。
采用该方案,由于使用平面移动的阻挡部件这样简单的结构,故能进行不缩小吹出流横度的风量调节。
第11方案为在第1方案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上述风路幅度调整手段包括安装在吹出口里装卸自由,沿着吹出口的长手方向延长,且其宽度比吹出口的宽度短的平板状的一个以上的阻挡部件。
采用该方案,由于使用能自在地安装、卸下的阻挡部件这样简单的结构,故能进行不缩小吹出流长度,风量调节。而且,阻挡部件能卸下,故不要收纳空间,能进行所要风路幅度的调整。
第12方案为在第1方案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具有设置有多个上述吹出口且设在天花板上的面板,设在该面板的上方且从吹出口喷出已调节的空气的装置主体。
最好将本发明的风路幅度调整手段用在天花板嵌入式,即所谓多盒式空气调节装置上。
下面,简要说明附图。


图1为示出了本发明实施形态1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大致结构的正视剖开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面板的下面图。
图3是说明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吹出口中的风路调整机构动作的下面图。省略了风向板,图3(a)~图3(c)示出了本发明的风出口的风路幅度依次扩大的状态,图3(d)为对比例,示出了吹出口的风路幅度大约为原来的二分之一的状态。
图4是图3所示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的正视剖面图,示出了阻挡板开着的状态。
图5是图3所示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的正视剖面图,示出了阻挡板半开的状态。
图6是图3所示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的正视剖面图,示出了阻挡板大概闭上的状态。
图7是图3所示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正视剖面图,示出了图3所示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里的阻挡板中的连接部的变形例。
图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第2实施形态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的正视剖面图,示出了阻挡板闭上的状态。
图10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第3实施形态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的正视剖面图,示出了阻挡板开着的状态。
图11是图10所示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的正视剖面图,示出了阻挡板闭上的状态。
图12是图10所示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13是图10所示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侧面剖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第4实施形态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的变形例。
图15是图14所示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第5实施例所示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的剖面图。
图17是本发明第5实施例所示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第6实施例所示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的剖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第6实施例所示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的立体图。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1实施例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进行说明。图1示意地示出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正视图。
空气调节装置1是天花板嵌入式的调节装置,它具有设在天花板里的空气调节装置主体2(以下,称它为“装置主体”。),和安装在该装置主体2的下面3上的面板4。面板4,沿着天花板面5设置面朝室内。
面板4,如图2的下面图所示,在仰视时呈近似矩形,在其中央部具有近似矩形的吸入口10,和围绕着该吸入口10的多个,例如4个吹出口11。每个吹出口11,呈沿着吸入口10的矩形中的每个边的方向延长的很细长的形状,在面板4的表面上形成为矩形。如图1所示,在每个吹出口11内设有引导吹出流向所定方向流的风向板13。另外,在吸入口10的上边设有除去尘埃的滤尘网12。
在装置主体2内,划分有风路20。该风路20和吸入口10和每个吹出口11相通。装置主体2具有形成为箱状的壳体21、设置在该壳体21中央部的离心式送风器22、围绕着该送风器22而环状设置的翼片盘管式热交换器25。送风器22由涡轮风扇23,和驱动该涡轮风扇23往所定方向旋转的风扇马达24构成。涡轮风扇23,沿着上下方向延长的旋转中心轴的周围旋转。
另外,装置主体2中设有沿着壳体21内面设置而绝热风路20和壳体21外部的绝热材料26,設在热交换器25的下方且承接从热交换器25落下来的水滴的环状的接水盘27,设在接水盘27的内侧且将从吸入口10进来的空气导向涡轮风扇23的喇叭口28,设在喇叭口28的下面且收容电路基板等电气部件的电气部件盒29。
风路20处于壳体21的中央部,具有空气从吸入口10往上流到涡轮风扇23的第1部分,由涡轮风扇23使空气向其直径方向的外侧,并基本上水平地流且通过热交换器25的第2部分,沿着壳体21的侧面往下流到每个吹出口11的第3部分。
风扇马达24驱动后,空气从吸入口10吸入,通过风路20的第1部分及第2部分,然后在热交换器25进行热交换。空气在制热时变暖,在制冷时变冷。然后,空气通过风路20的第3部分,从四个吹出口11吹向室内。
本发明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备有调整每个吹出口11的短手方向的风路幅度(W1)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40。如图3所述,由此可以不需要改变从每个吹出口11吹来的吹出流的横幅(沿吹出口11的长手方向的幅度),而调整从每个吹出口11吹来的吹出风量。
图4~图6是风路幅度调整机构40以及其旁边部分(图1中的A部)的正视剖面图。图4显示打开吹出口11的状态,图5显示半开吹出口11的状态,图6显示闭上吹出口11的状态。图7是风路幅度调整机构40的解体后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风路幅度调整机构40具有利用在吹出口11自由地变位,并阻止或抑制在吹出口11的空气流的阻挡板41,支持该阻挡板41让它自由地变位且将它导向所定位置的变位机构42,保持阻挡板41的位置的保持机构43。风路幅度调整机构40的每一个部分都被设在面板4的上面。风路幅度调整机构40分别被设在每个吹出口11内。
吹出口11由设在面板4的风路形成部件划分。吹出口11具有朝室内的吹出流的出口,和邻接比该出口更上游的吹出口风路,该吹出口风路的上游部分,连接到装置主体2的风路20中的第3部分的最下游部分。出口形成为长方形。吹出口风路,以和出口大概相同的长方形的剖面形状往上下延长,让气流沿上下方向流动。吹出口风路的剖面形状的长方形和出口的长方形,其长手方向互相一致。在吹出口风路出口的旁边设有风向板13,在吹出口风路的成为最靠近风向板13的上游部分,设有阻挡板41。
以下的说明中,将吹出口11的长方向的纵向称为“长手方向”,而将吹出口11的短方向的横向称为“短手方向”。另外,按照需要,在每个附图中附上了示出长手方向的箭头Y、示出短手方向的箭头X、和示出上下方向的箭头Z。
阻挡板41包括第1板44和第2板45,相邻的一端46,49分别相对作正反旋转。每块板44,45形成为互相相等,且形成为在着吹出口11长手方向上长的近似长方形。该长方形的长边,包括上述一端46,49,大概等于吹出口风路的剖面形状的长边。长方形的短边,大概等于吹出口风路剖面形状的短边的二分之一。
另外,阻挡板41设有连接部52和第2轴56及第3轴57连接部52包括连接第1板44及第2板45中的邻接的一个端缘46,49并使它们互相自由地正反旋转的第1轴53,第2轴56和第3轴57分别沿着每块板44,45的另一方端缘47,50设置。第2轴56及第3轴57,从短手方向的两块板44,45的两个端缘48,51往长手方向互相平行延长。
阻挡板41,能在第1轴53的轴线的周围使两块板44,45相对正反旋转而合上。由此可以使阻挡板41呈三个状态,即两块板44,45从第1轴53往互相相对的方向延长而设置的平坦状态(参照图6),两块板44,45从第1轴53往互相同一方向延长而设置的聚合状态(参照图4),两块板44,45合上状设置的合上状态(参照图5)。
阻挡板41在上述每个状态下往吹出口11的长手方向延长,在第2轴56的轴线C的周围正反旋转。阻挡板41的正反旋转,使阻挡板41的端缘50在吹出口内沿着短手方向进退。结果,能一边使沿短手方向测量的阻挡板41的尺寸变化,一边在风路内面和端缘50之间调整的短手方向风路宽度。再说,在第1轴53的周围使两板44,45相对正反旋转而将它们合上,就可以将在使沿着短手方向测量的阻挡板41的尺寸变短时,沿着气流流动方向测量的阻挡板41的尺寸变短。
阻挡板41的变位,可以变为将风路幅度变宽的打开位置(参照图4),从该位置沿着第2轴56的周围正反旋转而将风路幅度缩小的闭上位置(参照图6),位于打开位置和闭上位置之间的任意的半开位置(参照图5)。阻挡板41,通过变位机构42的引导,顺利地能实现上述每个位置和每个状态。
变位机构42具有上述连接部52,作为被固定的固定部的第2轴56,用于被驱动操作的驱动部的第3轴57,边规定第2轴56的位置、边支持着它自由旋转的一对轴承59,用于引导第3轴57的引导部件58。该引导部件58中形成有沿短手方向延长的引导沟60。另外,在设置第3轴57的那一侧的第2板45的端缘50上,形成有以手指捏用的操作捏手61,使得第3轴57容易用手操作。
连接部52具有形成在第1板44上的多个筒部54,形成在第2板45的多个筒部55,穿通两块板44,45的筒部54,55的上述第1轴53,且构成了支持着两块板44,45在该第1轴53的周围正反自由旋转的铰链。
一对引导部件58及轴承59,设在吹出口11的长手方向的两侧,固定在面板部件4上。轴承59,设置在靠近吸入口10的那一侧的引导沟60的端部。引导沟60在出风路内开放着。作为固定部的第2轴56及作为驱动部的第3轴57被嵌在引导沟60。第2轴56在穿通引导沟60的状态下,被轴承59支持。如此设在同一个引导沟60内的两个轴56,57在打开位置下能互相接近,设置在很小的空间里。
保持机构43,一对贴在作为每个引导部件58的风路内面的部分的密封部件62,和与该密封部件62相对的第1板44及第2板45的端缘48,51构成。密封部件62由带有弹性的部材构成,形成为板状,和阻挡板41的端缘48,51接触着。阻挡板41处于闭上状态时,密封部件62,大概和与相对向阻挡板41的端缘48,51全面接触。在阻挡板41处于半开位置时,密封部件62和端缘48,51至少有一部分互相接触,借助接触的摩擦阻力,保持阻挡板41的位置。
这样调整风路的幅度。由手指或工具通过吹出口11,操作操作捏手61,沿着引导沟60驱动作为驱动部的第3轴57且使它变位。因为随着该变位第2轴56的位置受到限制,故能一边通过第2板45让连接部52从动地移动,一边使两块板44,45相对正反旋转,使第2板45在第2轴56的周围正反旋转。由此,可以使阻挡板41处于所希望的位置上。
如图6所示,在闭上位置下,阻挡板41呈平坦状态,使两块板44,45排成的方向大概垂直于出风路的气流方向。阻挡板41,将出风路的风路幅度设为零,将吹出口11全部关上,风量也为零。此时,阻挡板41在其中央部变高,从而能稳定地接受加在阻挡板41上面的风压。
在闭上状态下使第1板44在第2轴56周围正反旋转,能使阻挡板41在半开位置,再使第1板正反44旋转约90°而使它竖起来,就能使阻挡板41在打开位置。在打开位置及半开位置的阻挡板41,在吹出口风路内位于风向板13的正上方。此时,在从沿长手方向剖开的剖面看阻挡板41时,阻挡板41比沿着通过短手方向的中央部方向流的线(参照图5中的CL线)处于更靠近风向板13所在的地方,从而将这一侧的相反一侧的吹出口风路的部分开放。
如图4所示,阻挡板41在打开位置呈聚和状态,两块板44,45被合上且两个面互相相对,沿着气流互相聚合。在打开位置下,阻挡板41风路幅度变得最宽,使吹出口11全开。结果,风量也变得最大。因这时将两块板44,45并起来后就能使这两块板和气流的流动方向一致,故能防止阻挡板41阻挡气流流动。
如图5所示,在半开位置下的阻挡板41的形态呈两块板44,45朝下游开的く字形形状。在这样的形态下,阻挡板41的赖以折起、放开的顶部朝向上游。阻挡板41将短手方向的风路幅度W1作为从零到相应打开位置的值的范围内的所要值,打开吹出口11的一部分。对应着短手方向的风路幅度W1调整吹出风量。
补充一下,阻挡板41能使吹出口11闭上,不限定这样的结构。例如,在只要将吹出口11的吹出风量在超过零的所要的范围内调整就可以时,也可以在阻挡板41在闭上位置时,在阻挡板41的端缘47,50和风路内面之间确保通气用的空隙。也可以照第2实施例做。
下面,说明第2实施例。
第2实施例在以下的地方与第1实施例不同,其他地方跟第1实施例相同,故附上相同的符号且省略其说明。图9是本实施例在吹出口11附近剖开的正视剖开图。
在第2实施例中的阻挡板41上,形成有多个通气用小孔65。小孔65在第1板44及第2板45的大概全面分散着。通过该小孔65,空气穿过阻挡板41。
下面,说明第3实施例。
第3实施例在以下的地方与第1实施例不同,其他地方跟第1实施例相同,故附上相同的符号且省略其说明。
如图13所示,在第3实施例中的变位机构42与第1实施例不同。第2轴56也可以变位。
变位机构42,具有上述第1轴53,它连接第1板44及第2板45中的邻接的一个端缘46,49并使它们正反自由地旋转,沿着第1板44及第2板45的另一个端缘47,50分别设置的第2轴56及第3轴57,一对引导第1~第3轴53,56,57的引导部件58。一对引导部件58互相相对的,且对应长手方向的阻挡板41的端部。在引导部件58形成有引导第1轴53的上下动作的竖沟66,和一对引导第2轴56及第3轴57的往短手方向移动的横沟67,68。另外,变位机构42包括沿着竖沟66驱动第1轴53的驱动机构70。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从沿长手方向剖开的剖面看竖沟66时,它大致被设在短手方向上吹出口风路的中央,上下延长。一对横沟67,68并列在短手方向,设在竖沟66的两侧。一对横沟67,68和竖沟66互相隔开着。一对横沟67,68在与竖沟66的下端大概相同的高度位置,从竖沟66的旁边沿水平方向背离延长。一对横沟67,68的互相离得远的那侧的端部,陷入吹出口风路的内面中。
阻挡板41,在闭上位置下,设置两块板44,45使得它们的上面在几乎同一个面上,两块板44,45互相离得远的那一侧的端缘47,50陷入形成在风路内面的沟内。在打开位置下,阻挡板41大致在沿着短手方向的吹出口风路的中央部,呈近似倒V字形状。在半开位置下的阻挡板41,呈V字的两块板之间的角度比打开位置的角度大。另外,在短手方向相对的一对风路内面和阻挡板41的端缘47,50之间能在短手方向调整风路幅度,此时,空气短手方向的阻挡板41的两侧流动。
如图12所示,驱动机构70具有螺纹式驱动机构71。该螺纹式驱动机构71包括,通过控制轴向移动而驱动正反旋转的螺栓72,和用阴螺纹拧紧该螺栓72的阳螺纹的螺母73。该螺母73,被固定在被驱动的第1轴53上,能和螺栓72相对旋转,且在螺栓72的中心轴线的周围不能正反旋转。随着螺栓72的旋转驱动,螺母73和第轴53成为一体移动。
螺栓72具有形成有阳螺纹且往一个方向(轴方向)延长的螺钉部78,设在该螺钉部78的端部包括圆周面的连接部79,位于连接部79的端部的头部76。
螺钉部78,平行于引导第1轴53的竖沟66,往上下方向延长。螺栓72,被设在螺钉部78的上端的支持部件74,和设在连接部79周围的支持部件75正反旋转自在地支持。另外,支持部件75,被夹在嵌在连接部79的止动环77和头部76之间。这样,螺栓72往轴方向的移动被控制。螺栓72的头部76往下方设置,利用螺丝刀等工具T容易能从下方操作。
螺栓72正反旋转,螺母73及第1轴53沿着竖沟66移动。第2轴56及第3轴57也随之沿着对应的横沟67,68移动,阻挡板41也顺利地变位。例如驱动螺栓72往右旋转,螺母73往下方移动,第1轴53也同样移动。阻挡板41也随之变到闭上位置。使螺栓72反转,螺母73及第1轴53往上移动,阻挡板41向打开位置变位。
在该第3实施例中,设置了驱动第1轴53的驱动机构70,但并不限定这样的结构。例如,可以省略驱动第1轴53的驱动机构70,设置驱动第3轴57的驱动机构。驱动第3轴57,第1轴53及第2轴56沿着对应的沟移动,阻挡板41顺利地变位。也可以设置驱动第2轴56的驱动机构。又可以与第1实施例同样直接用手操作阻挡板41。
下面,说明第4实施例。
第4实施例在以下的地方与第3实施例不同,其他地方跟第3实施例相同,故附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第3实施例中说明的驱动机构70的各部中,驱动机构70还加上以下的部件代替螺栓72的头部76设置的一体旋转可能的蜗轮81,与该蜗轮81啮合的蜗杆82,驱动该蜗杆82旋转的驱动用马达83,安装在支持部件75且支持螺栓72的连接部79并使得它旋转自在的轴承84,以远距离操作驱动马达83的控制部85。由遥控器等(未示)通过控制部85驱动马达83,其旋转动作通过蜗杆82及蜗轮81,传达到螺栓72。由此,与第3实施例同样阻挡板41变位。
如上所述,如图3(a)~图3(c)所示那样,依照本发明所述的每个实施例,在抑制吹出风量时,风路幅度调整机构40使吹出口11的短手方向的风路幅度W1变窄,故不需要缩小吹出口11的长手方向的风路幅度W2,而可使风路幅度W2与不抑制吹出风量时一样,结果能将吹出流的横幅(沿长手方向的幅度)维持得很宽。与此相比,在如图3(d)所示那样,抑制吹出风量时,在已往的使吹出口11的长手方向上的风路幅度W2变窄的结构下,吹出流的长手方向的幅度变窄,可空调范围也变窄。依据本发明,如上述那样能将吹出流维持得很宽,可空调的室内范围也很广,故没有室内的一部空气不流畅的情况,能提高舒适性。
另外,依据本发明吹出流能均匀地流动在室内,不用不必要的制冷制热操作,结果能提高制冷制热效率。因为,在吹出流不均匀地流动在室内时,为了得到室内的一部地方的舒适性,需要对整个室内过度制冷制热,有时会降低整个室内的制冷制热效率。
另外,使阻挡板41能正反旋转,故能在简单的结构下,实现不缩小吹出流的横幅的风量调整。并且,沿着长手方向延长的第1轴53和在第2轴56的轴线C的周围旋转的阻挡板41,与滑动变位的阻挡板相比,能在吹出口11内的很小的空间里调整所要的风路幅度。
另外,通过使互相连接的第1板44及第2板45相对旋转,能将阻挡板41合上,能在很小的空间里实现所要的风路幅度调整。
另外,如图4~图6所示,依据第1实施例,变位机构42能够固定设在第1板44及第2板45的固定部,沿着短手方向延长的引导沟60驱动驱动部,使连接部52随之从动移动。这样做,以将驱动部沿着引导沟60移动这一很简单的操作,能使两块板44,45连动起来,并以阻挡板41进行风路幅度调整。另外,因驱动作为驱动部的第3轴57的方向,与调整风路幅度的方向一致,故操作很容易被人理解。
特别是,如图9所示,在第2实施例中,有小孔65能使沿比阻挡板41还在下游侧的风向板13的气流多,故能准确地得到风向板13的风向调整作用。尤其是将阻挡板41设在风向板13的正上游时最好。
另外,有小孔65的阻挡板41,能高精度地控制使风路幅度最窄小时(闭上位置)的吹出风量。因为,在风路幅度的变化量一定的条件下调整吹出风量时,风路幅度最窄时与风路幅度宽时相比,风路幅度最窄时对吹出风量的调整量的比例,比风路幅度宽时大。因为,小孔65能抑制该比例的变化。
另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第3及第4实施例中,沿着对应的沟66,67,68引导了第1~第3轴53,56,57,故驱动任何轴都可以使其他轴从动移动,而使阻挡板41顺利地变位,同样地能调整风路幅度。这样,只要给其中的任一个轴设上沿着引导该轴的沟驱动它的驱动机构就可以,故驱动轴的自由度很高,能提高设置驱动机构的自由度。
另外,在螺纹驱动机构71中特别设置往轴方向的移动受规定而且被驱动旋转的螺栓72,和连接该螺栓72和被驱动的轴一起移动、但不能正反旋转的螺母73,故能将驱动机构的结构简化,而且能小型化。
另外,螺纹驱动机构71,对来自从动侧的逆向力不容易发生变位,故能防止由于风压发生的阻挡板41的变位,结果能兼作上述保持机构43用。
另外,在第4实施例中,驱动机构70动力驱动,故以远距离操纵等,容易能风路幅度的调整。
另外,如上述每个实施例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40,在具有设有多个吹出口11且设在天花板的面板4,和设在该面板4的上边且使被空调的空气从吹出口11喷出的装置主体2,天花板嵌入式的,所谓多盒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中用最好。因为,这种空气调节装置1一般从一个送风机22喷得到来自多个吹出口11的吹出流,如果分别要调整从每个吹出口11的吹出风量,就需要调整每个吹出口11的风路幅度。依据本发明,在调整每个吹出口11的风量时,不会缩小对应每个吹出口11的空气调节范围。因此,通过调节从每个吹出口11的风量比,能容易实现适合于室内的空气调节。
另外,如第3实施例所示,采用了可从下方操作螺栓72的头部76的结构,故能提高设在天花板式空气调节装置1中的风路幅度调整作业效率(参照图10)。
再说,如第4实施例所示那样,通过动力驱动能够远距离操纵,几乎和天花板处于同一高度的吹出口11的风路幅度调整能从低处进行,故能够格外地提高作业效率。
下面,说明第5实施例。
如图16及图17所示,代替第1实施例~第4实施例中的阻挡板41可折起来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40,采用备有平面移动自在的阻挡部件100的风路幅度调整结构40。
也就是说,风路幅度调整机构40,备有阻挡部件100和阻挡部件100的收纳部件110。另一方面,阻挡部件100对应第1实施例~第4实施例的阻挡板41,形成为薄板状。
收纳机构110被设在面板4的侧部,备有盒111。盒111大致形成为与吹出口11的长手方向的长度相同,或比它稍微长,沿着吹出口11的长手方向被安装在面板4上。
阻挡部件100,形成为对应吹出口11的细长矩形。阻挡部件100的纵方向、即长手方向的长度大致与吹出口11的长手方向的方向一致。阻挡部件100的短手方向上的长度、即垂直于长手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吹出口11的短手方向上的长度、即垂直于长手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长一些。
在阻挡部件100的短手方向的每个端,形成有棒状的基端芯件101和棒状的先端芯件102。基端芯件101收纳在盒111内,被盒111支持着它自由旋转。阻挡部件100卷进盒111里的状态下收纳。再说,阻挡部件100,能自由地卷进盒111中也能自由地从盒111中抽出。
另一方面,在面板4的侧面上形成有阻挡部件100的穿通孔120。穿通孔120,从面板4的外面穿过吹出口11的内面。另外,穿通孔120形成为比阻挡部件100的长手方向的长度稍微长一些,使得阻挡部件100穿过穿通孔120内。穿通孔120使吹出口11和盒111内部通起来。
另外,在面板4中的吹出口11长手方向的两侧,设有引导部件121。在引导部件121内,插入阻挡部件100的先端芯件102的端部,引导部件121引导阻挡部件100平面移动。
再说,在阻挡部件100基端芯件101的两侧,例如从盒111突出着,未示。抓基端芯件101的突出部而旋转基端芯件101,阻挡部件100就被卷进盒111。在收纳状态抓住先端芯件102将它移动到吹出口11的内侧,阻挡部件100就从盒111出来,而缩小吹出口11的通路宽度。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阻挡部件100被卷进盒111内的状态下,就显示吹出口11全开的状态。此时,先端芯件102紧贴在吹出口11的侧面。
该阻挡部件100被收纳的状态下,抓住而移动先端芯件102,阻挡部件100就从盒111出来,平行于吹出口11的开口面移动,从而使吹出口11的短手方向的风路幅度变化。
其他结构,作用和效果与第1实施例相同。
补充一下,本实施例的阻挡部件100,不限为可以卷的薄板状。也就是说,在面板4的侧面有空隙时,阻挡部件100也可以形成为平板状。此时,阻挡部件100在面板4的外侧和内侧在平面内往返移动。
下面,说明第6实施例。
如图18及图19所示,第6实施例代替第1实施例~第4实施例中的阻挡板41可折起来的风路幅度调整机构40,采用备有装卸自在的阻挡部件130的风路幅度调整结构40。
也就是说,上述风路幅度调整机构40备有阻挡部件130,和支持阻挡部件130的支持框140。另一方面,阻挡部件130对应第1实施例~第4实施例的阻挡板41,由平板形成。
支持框140,被安装在面板4的吹出口11的上边,与吹出口11同样形成为矩形。而且,在支持框140形成有三个开口141。该开口141,形成为沿吹出口11的长手方向细长的长方形。上述开口141在长手方向的长度,大概与吹出口11的长手方向的长度一致。
上述开口141长度短的那一方向即短手方向,形成为比吹出口11的长度短的那一侧的短手方向的长度短。而且,上述三个开口141在吹出口11短手方向平行并列。
上述阻挡部件130,由对应支持框140的开口141的细长平板形成。上述阻挡部件130的长手方向的长度,大概与吹出口11的长手方向的长度一致。上述阻挡部件130的长度短的方向即宽度方向,比吹出口11的短手方向即宽度方向的宽度短。上述阻挡部件130,可嵌入在支持框140的开口141里并安装在面板4里,也可从上述支持框140的开口141卸下。
因此,在本发明中,在阻挡板130不安装在支持框140的任何开口141时,吹出口11呈全面开口状态。
在该阻挡部件130安装在支持框140中的一个或两个开口141时,吹出口11的短手方向的风路幅度会变化。另外,在将上述阻挡部件130安装在支持框140中的所有的开口141上时,吹出口11闭上。
其他结构,作用及效果都与第1实施例相同。
补充一下,是将面板4从装置主体卸下来,然后将阻挡部件130装到支持框140上或从其上卸下来的。
另外,本实施例的阻挡部件130不限定安装在支持框140上的结构。也就是说,也可以采用将阻挡部件130以螺钉等直接安装在装置主体的结构。
另外,上述阻挡部件130不限定三个,一个或两个也可以,还可以四个以上。
补充一下,在从上述第1实施例至第4实施例中,阻挡板41的连接部52具有连接一对板44,45的正反旋转可能的第1轴53,可是不限定该结构。例如,如图8的剖面图所示那样,也可以使一对板的连接部52由具有挠性的弹性部件构成。在图8所示的阻挡板41中,由作为弹性部件的橡胶板来形成为一体的第1板44、第2板45和连接它们的连接部52。连接部52,比相当于两板44,45的部分薄,提高挠性。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第1板44及第2板45交替地连接起来,且设置多个,作蛇腹状的阻挡板41。
另外,如在第1及第2实施例中说明的那样,可以使第3及第4实施例中的阻挡板41为入在闭上位置可通气的结构。
另外,不仅进行来自吹出口11的吹出风量的调整,也可以进行例如吹出流风速的调整。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在不变更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施行多种多样的设计变更。总而言之,本发明只要以板或薄片等改变吹出口11的短手方向的风路幅度就可以了。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适合用在变更吹出口的短手方向的风路幅度的空气调节装置上,特别适合用在天花板嵌入式空气调节装置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它备有细长的吹出口(11),其中又备有调整上述吹出口(11)的短手方向(X)风路幅度(W1)的风路幅度调整手段(40)。
2.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上述风路调整手段(40)往吹出口(11)的长手方向(Y)延长,且包括在沿着长手方向(Y)延长的轴线(C)的周围正反旋转的阻挡板(41)。
3.根据权利要求第2项所述的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上述阻挡板(41)上形成有多个通风用的小孔(65)。
4.根据权利要求第2项或第3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上述阻挡板(41)包括第1及第2板(44,45),该第1及第2板(44,45)中相邻的一个端缘(46,49)互相连接,并能相对正反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第4项所述的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上述风路调整手段(40)备有连接第1及第2板(44,45)中相邻的一个端缘(46,49)并使它们互相自由地正反旋转的连接部(52),分别沿着每块板(44,45)的另一个端缘(47,50)设置的固定部(56)及驱动部(57),其中,伴随着固定固定部(56),和沿吹出口(11)的短手方向(X)的引导沟(60)驱动驱动部(57),使连接部(52)从动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第4项所述的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上述风路幅度调整手段(40)包括连接第1及第2板(44,45)的相邻的一个端缘(46,49)并使它们互相自由地正反旋转的第1轴(53),和分别沿着每块板(44,45)的另一个端缘(47,50)设置的第2及第3轴(56,57),其中,固定第2及第3轴(56,57)中的任一个轴(56),且沿着吹出口(11)的短手方向(X)驱动另一个轴(57)。
7.根据权利要求第4项所述的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上述风路幅度调整手段(40)备有连接第1及第2板(44,45)中的相邻的一个端缘(46,49)并使它们自在旋转的第1轴(53)、和分别沿着每块板(44,45)的另一个端缘(47,50)设置的第2及第3轴(56,57),其中备有引导第1轴(53)往上下移动的竖沟(66),引导第2及第3轴(56,57)在吹出口(11)的短手方向(X)移动的横沟(67,68),及沿着引导该轴(53)的驱动任何一个轴沟的驱动机构(70)。
8.根据权利要求第7项所述的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上述驱动机构(70)包括螺纹式驱动机构(71)。
9.根据权利要求第8项所述的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上述螺纹式驱动机构(71)包括往轴方向(Z)的移动受控制且被驱动旋转的螺栓(72),与套在该螺栓(72)上且和被驱动轴(53)一体移动但又不能旋转的螺母(73)。
10.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上述风路幅度调整手段(40)包括沿吹出口(11)长手方向(Y)延长,沿吹出口(11)短手方向(X),且平行于吹出口(11)开口面平面移动的阻挡部件(100)。
11.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上述风路幅度调整手段(40)包括安装在吹出口(11)里装卸自由,沿着吹出口(11)的长手方向(Y)延长,且其宽度比吹出口(11)的短手方向(X)短的平板状的一个以上的阻挡部件(130)。
12.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具有设置有多个上述吹出口(11)且设在天花板(5)上的面板(4),设在该面板(4)的上方且从吹出口(11)喷出已调节的空气的装置主体(2)。
全文摘要
空气调节装置1,包括设在天花板里的装置主体2,和装在装置主体2的下面3且设在天花板5的面板4。面板4上设置有多个细长的吹出口11,在每个吹出口11设有风路幅度调整机构40。它沿吹出口11的长手方向延长,包括在沿长手方向延长的轴线周围正反旋转的阻挡板,调整吹出口11的短手方向的风路幅度。阻挡板包括可折起、放开的第1板及第2板。在抑制吹出风量时,不需要缩小吹出流的横幅,并能将空调范围维持得很广。
文档编号F24F1/00GK1366596SQ01800971
公开日2002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00年4月19日
发明者中西淳一, 竹内牧男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