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风补氧环保节能燃煤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99584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强风补氧环保节能燃煤锅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具体的是一种强风补氧环保节能燃煤锅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强风补氧环保节能燃煤锅炉,包括炉体、水热交换管和燃烧室,该燃烧室设有火门,燃烧室下部设有至少一层炉排,炉排下方设有强风进口和除灰室、除灰门,其特征在于在最上层炉排上方设有至少一个二次强风补氧口连通燃烧室。
所述二次强风补氧口的数量为多个,均匀分布于燃烧室周围,各强风补气口连通设置于炉体外壁的风套,该风套连接强风源。
所述炉排可以是水管炉排,也可以是铸铁炉排。
在所述燃烧室下部顺序设有水管炉排和铸铁炉排,在该铸铁炉排的下方炉壁上设置有除灰门和强风进气口,在该铸铁炉排与水管炉排之间的炉壁上设置有火门和强风进气口,在该水管炉排上方的炉壁上设置有火门和二次进风补氧口。
所述水热交换管为水套,其结构为在炉体的炉壁内设有多圈的夹层水套,各相邻水套间隔环形烟道夹层,各水套间以过水管连通吊胆,该水套有进水管和出水管伸出炉壁;各烟道夹层间以横向烟气管连通而构成烟气上、下迂回的流动通道;该烟气通道下端连通燃烧室,上端连通炉顶的烟囱;在燃烧室上部的锅炉中心设有一竖直烟道与燃烧室相通,该竖直烟道壁为内层环形水套的内壁。
所述竖直烟道内设置有一空心的高温积热导管,该高温积热导管的形状为圆筒形,其材质为高温耐热材料,该高温积热导管可以是涂敷于内层环形水套内壁上的干固层管,也可以是放置于竖直烟道内的预制管。
所述夹层水套包括多个内、外分开的互相套装的内层、中层、外层环形夹层水套,每相邻两个套装的夹层水套之间各有环形烟气通道,各夹层水套下部连通锅底水胆,上部连通上部水胆,该锅底水胆、上部水胆及内层水套、中层水套组成连体的吊胆,该上部水胆有斜支撑兼过水管连通炉体顶部水套而将该吊胆架空固接,该水套包围上部烟气管道,在各层水套之间各有过水管相互连通,各环形烟气通道之间设有横向过烟道相互连通。
所述炉体的横截面为圆形、矩形、棱形、多边形、椭圆形中的任一种;其立体形状可以是圆柱体、圆椎体、长方体、正方体,也可以是上大下小,上小下大,上方下圆,上圆下方立体形状中的任一种。
在所述炉体上部的炉壁上设有水位指示器。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积极有益的效果本锅炉在锅炉火室(燃料室)内增设了强风运行及用强风补氧,使该锅炉性能又有了新的突破,其表现为其一,由于火室增加了强风,使火室内的煤、炭得以充分燃烧,并且加快了燃烧速度。故此提高了炉体的热功率。
其二,由于强风运行,不仅适用块煤和粉末混合煤都可以用,方便了用户,减少了运行费用。
其三,由于强风运行和强风补氧,使得未燃尽的烟气得到充分的补氧后立即混合气化,进入上部高温积热导管后得以更充分的燃烧。经河北省环保局测试为烟气黑度林格曼一级以下,低于国家规定标准。
由于本实用新型增设强风燃烧和强风给氧,使燃煤自我气化达到了完全消烟的效果;总之,该炉能使煤燃尽,并能充分利用,提高了炉的热功率和热效率,且结构简单,成本及运行费用较低。
4.本实用新型锅炉使用范围广泛,既可烧开水,又可用来取暖,洗浴,也可以承压工业用汽。
附图
编号
1.炉体(炉壁)101.炉底 102.除灰室2.水热交换器(水管或水套及其结合)201.内层环形水套 202.中层环形水管 203.外层环形水套204.炉顶 205.进水管206.出水管207.斜支撑并过水管208.炉顶水套 209.过水管210.过水管3.锅底水胆4.上部水胆5.燃烧室(炉膛、火室)6.烟气夹层通道601.顶部烟气管(烟囱) 602.竖直烟道 603.中环烟道604.外环烟道 605.横向过烟道606.清尘孔607.清尘孔608.法兰板609.上烟室7.积热导管8.水管炉排9.铸铁炉排10.除灰门11.强风进气口 111.风套12.火门 13.强风进气口14.火口 141.火门15.二次强风补氧口151.风套 152.接强风源的管16.液位计 17.常压孔18.排污口所述二次强风补氧口15的数量为多个,均匀分布于燃烧室周围,各强风补气口连通设置于炉体外壁的风套151,该风套连接强风源(风扇、风机等)。
实施时,所述炉排可以是水管炉排,也可以是铸铁炉排或其结合。
在图2、图3所示实施例中,在所述燃烧室下部顺序设有水管炉排8和铸铁炉排9,在该铸铁炉排9的下方炉壁上设置有除灰门10和强风进气口11,在该铸铁炉排9与水管炉排8之间的炉壁上设置有火门12和强风进气口13,在该水管炉排8上方的炉壁上设置有火门14和二次进风补氧口15。
在图2中,所述水热交换管2为水套,其结构为在炉体的炉壁内设有多圈的夹层水套2,各相邻水套间隔环形烟道夹层6,各水套间以过水管连通吊胆,该水套有进水管和出水管伸出炉壁;各烟道夹层间以横向烟气管连通而构成烟气上、下迂回的流动通道;该烟气通道下端连通燃烧室5,上端连通炉顶的烟气管601;在燃烧室上部的锅炉中心设有一竖直烟道602与燃烧室5相通,该竖直烟道壁为内层环形水套201的内壁。
所述竖直烟道602内设置有一空心的高温积热导管7,该高温积热导管7的形状为圆筒形,其材质为高温耐热材料(例如耐火土),该高温积热导管7可以是涂敷于内层环形水套201内壁上的干固层管,也可以是放置于竖直烟道602内的预制管。
所述夹层水套2包括多个内、外分开的互相套装的内层、中层、外层环形夹层水套201、202、203,每相邻两个套装的夹层水套之间各有环形烟气通道603、604,各夹层水套下部连通炉底吊胆3,上部连通上部水胆4,该上部水胆4有斜支撑兼过水管207连通炉体顶部水套208而将由炉底水胆3、上部水胆4、夹层水套201、202组成的连体吊胆架空固接。该水套208包围上部烟气管601,在各层水套之间各有过水管209、210、211相互连通,各环形烟气通道之间设有横向过烟道605相互连通。
实施时所述炉体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矩形、棱形、多边形、椭圆形中的任一种;其立体形状可以是圆柱体、圆椎体、长方体、正方体,也可以是上大下小,上小下大,上方下圆,上圆下方立体形状中的任一种。
实施时,在所述炉体上部的炉壁1上设有水位指示器16。
权利要求1.一种强风补氧环保节能燃煤锅炉,包括炉体、水热交换管和燃烧室,该燃烧室设有火门,燃烧室下部设有至少一层炉排,炉排下方设有强风进口和除灰室、除灰门,其特征在于在最上层炉排上方设有至少一个二次强风补氧口连通燃烧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风补氧环保节能燃煤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强风补氧口(15)的数量为多个,均匀分布于燃烧室周围,各强风补气口连通设置于炉体外壁的风套(151),该风套连接强风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风补氧环保节能燃煤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排可以是水管炉排,也可以是铸铁炉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风补氧环保节能燃煤锅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烧室下部顺序设有水管炉排(8)和铸铁炉排(9),在该铸铁炉排(9)的下方炉壁上设置有除灰门(10)和强风进气口(11),在该铸铁炉排(9)与水管炉排(8)之间的炉壁上设置有火门(12)和强风进气口(13),在该水管炉排(8)上方的炉壁上设置有火门(14)和二次进风补氧口(1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风补氧环保节能燃煤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热交换管为水套,其结构为在炉体的炉壁内设有多圈的夹层水套(2),各相邻水套间隔环形烟道夹层(6),各水套间以过水管连通吊胆,该水套有进水管和出水管伸出炉壁;各烟道夹层间以横向烟气管连通而构成烟气上、下迂回的流动通道;该烟气通道下端连通燃烧室(5),上端连通炉顶的烟囱(601);在燃烧室上部的锅炉中心设有一竖直烟道(602)与燃烧室(5)相通,该竖直烟道壁为内层环形水套(201)的内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强风补氧环保节能燃煤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烟道(602)内设置有一空心的高温积热导管(7),该高温积热导管(7)的形状为圆筒形,其材质为高温耐热材料,该高温积热导管(7)可以是涂敷于内层环形水套(201)内壁上的干固层管,也可以是放置于竖直烟道(602)内的预制管。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强风补氧环保节能燃煤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水套(2)包括多个内、外分开的互相套装的内层、中层、外层环形夹层水套(201)、(202)、(203),每相邻两个套装的夹层水套之间各有环形烟气通道(603)、(604),各夹层水套下部连通锅底水胆(3),上部连通上部水胆(4),该锅底水胆(3)、上部水胆(4)及内层水套(201)、中层水套(202)组成连体的吊胆,该上部水胆(4)有斜支撑兼过水管(207)连通炉体顶部水套(208)而将该吊胆架空固接,该水套(208)包围上部烟气管道(601),在各层水套之间各有过水管(209)、(210)、(211)相互连通,各环形烟气通道之间设有横向过烟道(605)相互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风补氧环保节能燃煤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横截面为圆形、矩形、棱形、多边形、椭圆形中的任一种;其立体形状可以是圆柱体、圆椎体、长方体、正方体,也可以是上大下小,上小下大,上方下圆,上圆下方立体形状中的任一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风补氧环保节能燃煤锅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炉体上部的炉壁(1)上设有水位指示器(16)。
专利摘要一种强风补氧环保节能燃煤锅炉,包括炉体、水热交换管和燃烧室,该燃烧室设有火门,燃烧室下部设有至少一层炉排,炉排下方设有强风进口和除灰室、除灰门,在最上层炉排上方设有至少一个二次强风补氧口连通燃烧室,该二次强风补氧孔为多个时,均匀分布于燃烧室周围;本实用新型实现燃料更充分的燃烧,同时降低烟气排放温度,进一步提高热功率和热效率,更节能,消烟除尘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且结构简单,成本及运行费用较低。
文档编号F24H1/26GK2529132SQ0220582
公开日2003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02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26日
发明者杨立儒 申请人:杨立儒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