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45944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系统中的溶液除湿装置,尤其涉及除湿后,把其除湿溶液再生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系统的使用日益广泛,空调系统带来的能耗问题也引起了很大的重视。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大部分的公共建筑的单位使用面积空调能耗大得惊人(是居民住房单位使用面积空调能耗的5~15倍)。其中,空调房间的水蒸气带来的空调潜热负荷又接近空调总负荷的一半。因此,降低空调使用房间的湿度(除湿),是实现空调节能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之一。现有的除湿方法包括冷却法除湿、液体吸收剂除湿(简称溶液除湿)、固体吸附剂除湿等等。其中的液体吸收剂和固体吸附剂又存在着吸收(吸附)剂的再生问题。于是,为吸收(吸附)剂再生提供能源的途径和装置也成为目前人们研究的一个课题。申请号为200510018081.9,名称为《一种溶液除湿结合制冷压缩机冷热双侧能量进行空气调节的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就提到了溶液除湿的再生装置(再生热交换器)。从同时设计、制造包括了溶液除湿装置在内的整个空调系统的角度来看,该再生装置的设计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对于原来仅有压缩机等相应组件、而没有溶液除湿装置的空调系统来讲,在改造该系统(即增加溶液除湿装置时),现有的这种再生装置就显得结构相对复杂、改造相对较困难、换言之,在充分利用低位热能(就本案而言,就是利用空调系统中冷凝器所散发的热量)方面,成本相对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利用空调系统中冷凝器的散热、特别是在一些没有除湿装置的空调系统中增加溶液除湿装置的情况下,其结构简单、改造容易、成本低廉的除湿溶液再生装置。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这样一种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该装置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方面是,它包括有壳体、安装在该壳体内上方的稀溶液喷淋嘴、位于该壳体内底部的浓溶液收集腔、位于该壳体底部的浓溶液引出管、以及与喷淋的稀溶液交汇的空气流道,该空气流道的前后分别有于热空气进气口和湿空气出气口。与现有技术相同的还有,本发明中所述的除湿溶液可以是三甘醇、或者乙二醇等有机溶液,也可以是溴化锂、氯化锂、或者氯化钙的卤素盐溶液、或者两种卤素盐溶液的混合液。其改进之处是,其中的干热空气进气口位于该壳体底部的中央,浓溶液收集腔是包围着该进气口的环形槽;在正对该进气口的壳体内的上部有一个把空气向四周引导的导流板,稀溶液喷淋嘴位于该导流板的四周,湿空气出气口又在稀溶液喷淋嘴的四周。在干热空气进气口中还设置有一层空气过滤网,在湿空气出气口中安装有雾气分离器。
安装、使用时,把干热空气进气口的下部正对着(吸收了来自冷凝器所散发热量的)干热空气,或直接与引导这种干热空气的管道连接。在热升力推动下(显然,在热升力不足时,应当增加辅助性的送风装置),这种干热空气通过该进气口、进入到本再生装置壳体内的空气流道中,在导流板的引导下,最后从壳体上部最外周的湿空气出气口排出;在上述空气在壳体中流动的同时,把现有的或者新增加的溶液除湿装置中的已经变稀的溶液引入到稀溶液喷淋嘴,让这些稀溶液从该稀溶液喷淋嘴向下进行喷淋,并与空气流道中的干热空气交汇。稀溶液吸收了干热空气带来的热量后,其中的水份逐渐蒸发、失去水份而被浓缩(再生);同时,蒸发的水份进入流动的干热空气而使其逐渐变为温度较低、含湿量较大的湿空气,最后从湿空气出气口排出,进入大气中。在重力的作用下,再生后浓溶液汇集于浓溶液收集腔里,然后,再从浓溶液引出管引入到现有的或者新增加的溶液除湿装置中、进入溶液除湿过程。如此反复循环。
从方案和本发明的安装、使用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与现有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相比较,本发明在安装过程中,不需要或者基本不需要对现有的制冷装置进行较大的适应于本发明的改造,也就是说,本发明不但能够充分地利用空调系统中冷凝器的散热,既节约了能源、同时又降低了对环境不利的热影响;而且其装置本身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能够与现有的或者新设计的制冷系统进行简单组合。因此,在充分利用低位热能方面,其总的制造安装成本也相对较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本发明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及其与现有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排气口在上方)组合安装在一起的结构示意2——本发明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及其与现有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排气口在侧面)组合安装在一起的另一种结构示意3——本发明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及其与现有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排气口在上方)组合安装在一起的又一种结构示意4——本发明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及其与现有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排气口在侧面)组合安装在一起的再一种结构示意5——设置有填料层的本发明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及其与现有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排气口在上方)组合安装在一起的结构示意6——另一种设置了填料层结构的本发明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及其与现有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排气口在上方)组合安装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参考图1、2、3、4、5、6)。该装置包括壳体21、安装在该壳体21内上方的稀溶液喷淋嘴22、位于该壳体21内底部的浓溶液收集腔33、位于该壳体21底部的浓溶液引出管36、以及与喷淋的稀溶液交汇的空气流道,该空气流道的前后分别有干热空气进气口32和湿空气26出气口。也就是说,空气从干热空气进气口32到湿空气26出气口之间的空气流动的路径称为空气流道。其中干热空气进气口32位于壳体21底部的中央,浓溶液收集腔33是包围着该进气口32的环形槽;在正对该进气口32的壳体21内的上部有一个把空气向四周引导的导流板23,稀溶液喷淋嘴22位于该导流板23的四周,湿空气26出气口又在稀溶液喷淋嘴22的四周。也就是说,在空气从湿空气26出气口排出之前均一定要从稀溶液喷淋嘴22的下方(即雾状的稀溶液中)通过。为提升再生溶液的质量,在干热空气进气口32中设置有一层空气过滤网35,在湿空气26出气口中安装有雾气分离器24——本具体实施方式
所用的空气过滤网35和雾气分离器24,与现有技术中选用的相同或相类似,故不详述。
显然,除湿溶液可以是三甘醇、或者乙二醇等有机溶液,也可以是溴化锂、氯化锂、或者氯化钙的卤素盐溶液、或者两种卤素盐溶液的混合液。
如方案中所说,本发明中的干热空气进气口32的下部通常是正对着(吸收了来自冷凝器所散发热量的)干热空气,或直接与引导这种干热空气的管道连接的。
结合发明内容中关于安装、使用的介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看过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所披露的内容后,已能够再现本发明了。因此,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也是以下各例的总述,在以下各例中,与本总述相同的内容不赘述。
实施例1本例是在总述部分的基础上,对本发明安装方式及其结构的举例,与总述部分相同的内容不赘述。在本例中,干热空气进气口32的下部有对着一台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排气口31的喇叭罩20。换言之,该喇叭罩20是位于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排气口31上方的。
图1所示组合的是一种现有的空气源热泵机组。该机组包括有机组壳、对称地安装在该机组壳内并分别置于各一种进风口后的两排冷凝器19、在两排冷凝器19上方中间的一台送风机18、及其位于该机组壳上方的(正对送风机18出风侧的)的排气口31。与这种空气源热泵机组17组合的方式或结构之一是,该喇叭罩20正对地安置在该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排气口31的上方。
图2所示组合的是另一种现有的空气源热泵机组。该机组包括有机组壳、安装在该机组壳内的一侧并置于其侧面进风口后的一排冷凝器19。该机组的排气口31在该机组壳的另一侧面偏上的位置。与这种空气源热泵机组17组合的方式或结构之一是,该喇叭罩20尽可能地正对着安置在从该排气口31所排出热空气上升气流的中心。如果像图示的这样,现有的这种空气源热泵机组17中没有送风机、且输送干热空气的动力又不足的话,增加的辅助送风机18′只能安装在干热空气进气口32所处的管路中。
同样显然的是,在本例中,喇叭罩20与相应的排气口31距离应当适当(需要根据不同规格的产品及其排风量确定)。作为一个原则,该喇叭罩20的更详细结构及其位置应当保证①从空气源热泵机组17排气口31排出的热风,能够尽可能多地进入本发明中的干热空气进气口32;②不能造成现有的空气源热泵机组17的进气口与其排气口31之间的风“短路”。
实施例2本例是在总述部分的基础上,同样对本发明安装方式及其结构的举例,与总述部分相同的内容不赘述。在本例中,干热空气进气口32的下部直接与一台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排气口31连接在一起。
图3所示组合的是一种现有的空气源热泵机组。该机组与实施例1中图1所示的空气源热泵机组17相同(故不赘述)。对于这种空气源热泵机组17,可以看成是通过一个竖直管把本发明中的干热空气进气口32直接与该排气口31连接,或者说,把干热空气进气口32同时作为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排气口31使用,或者反过来说,把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排气口31同时作为干热空气进气口32使用。
图4所示组合的是另一种现有的空气源热泵机组。该机组与实施例1中图2所示的空气源热泵机组17相同(故不赘述)。对于这种空气源热泵机组17,连接干热空气进气口32和该空气源热泵机组17排气口31的是一根弯管。显然,如果像图示的这样,现有的这种空气源热泵机组17中没有送风机、且输送干热空气的动力又不足的话,增加的辅助送风机18′可以就安装在该空气源热泵机组17的壳体内。
实施例3本例是在总述部分、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为提升本发明再生效果的进一步改进举例(参考图5),与各基础相同的内容不赘述。改进的部分是,在稀溶液喷淋嘴22的下方和浓溶液收集腔33中浓溶液上方的所述溶液与空气交汇的流道中设置有填料层34。在本例中,填料层34是呈其下层面与其上层面均是水平的状态设置在所述溶液与空气交汇的流道中的,本例的导流板23与壳体21内的上部相连接的部分延伸该填料层34的下层面边沿。
实施例4本例也是在总述部分、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为提升本发明再生效果的进一步改进举例(参考图6),与各基础相同的内容不赘述。改进的部分是,在稀溶液喷淋嘴22的下方和浓溶液收集腔33中浓溶液上方的所述溶液与空气交汇的流道中设置有填料层34。在本例中,填料层34呈其下层面与其上层面均是中间高、四周低的状态设置在所述溶液与空气交汇的流道中的,导流板23与壳体21内的上部相连接的部分延伸该填料层34的下层面边沿。
在实施例3与实施例4中,填料层34中的填料与现有技术中所选用的填料相同,其作用也相同,故也不赘述。显然,由于增加了填料层34的原故,如果发生输送干热空气的动力不足的情况时,相应的送风机18和/或辅助送风机18′应当增大功率。
实施例5本例是在总述部分、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或实施例4的基础上,为在露天安装本发明所作出的进一步改进举例(参考图1、2、3、4),与各基础相同的内容不赘述。本例中,在湿空气26出气口的上方,设置有防雨罩25。显然,在实际设置时,需注意既要能够防雨,又不能影响排出湿空气26时的畅通。
权利要求
1.一种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该装置包括壳体(21)、安装在该壳体(21)内上方的稀溶液喷淋嘴(22)、位于该壳体(21)内底部的浓溶液收集腔(33)、位于该壳体(21)底部的浓溶液引出管(36)、以及与喷淋的稀溶液交汇的空气流道,该空气流道的前后分别有干热空气进气口(32)和湿空气(26)出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热空气进气口(32)位于所述壳体(21)底部的中央,所述浓溶液收集腔(33)是包围着该进气口的环形槽;在正对该进气口的壳体(21)内的上部有一个把所述空气向四周引导的导流板(23),所述稀溶液喷淋嘴(22)位于该导流板(23)的四周,所述湿空气(26)出气口又在稀溶液喷淋嘴(22)的四周;在所述干热空气进气口(32)中有一层空气过滤网(35),在所述湿空气(26)出气口中安装有雾气分离器(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热空气进气口(32)的下部有对着一台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排气口(31)的喇叭罩(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热空气进气口(32)的下部直接与一台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排气口(31)连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稀溶液喷淋嘴(22)的下方和所述浓溶液收集腔(33)中浓溶液上方的所述溶液与空气交汇的流道中设置有填料层(3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34)是呈其下层面与其上层面均是水平的状态设置在所述溶液与空气交汇的流道中的,所述导流板(23)与壳体(21)内的上部相连接的部分延伸该填料层(34)的下层面边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34)呈其下层面与其上层面均是中间高、四周低的状态设置在所述溶液与空气交汇的流道中的,所述导流板(23)与壳体(21)内的上部相连接的部分延伸该填料层(34)的下层面边沿。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湿空气(26)出气口的上方,设置有防雨罩(25)。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湿空气(26)出气口的上方,设置有防雨罩(25)。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湿空气(26)出气口的上方,设置有防雨罩(25)。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湿空气(26)出气口的上方,设置有防雨罩(25)。
全文摘要
一种除湿溶液的再生装置。它包括有壳体、安装在该壳体内上方的稀溶液喷淋嘴、位于该壳体内底部的浓溶液收集腔、位于该壳体底部的浓溶液引出管、以及与喷淋的稀溶液交汇的空气流道。空气流道的干热空气进气口位于该壳体底部的中央,浓溶液收集腔呈包围着该进气口的环形;在壳体内的上部有一个把空气向四周引导的导流板,稀溶液喷淋嘴位于该导流板的四周,空气流道的湿空气出气口又在稀溶液喷淋嘴的四周。本发明不但能够充分地利用空调系统中冷凝器的散热,既节约了能源、同时又降低了对环境不利的热影响;而且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能够与现有的或者新设计的制冷系统进行简单组合。在充分利用低位热能方面,其总的制造安装成本也较低。
文档编号F24F3/12GK1908531SQ20061009502
公开日2007年2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11日
发明者郑洁, 崔文盈, 周玉礼 申请人:重庆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