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可调风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03138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器可调风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可调风口,其用作空调器的出风口,并 且调节吹入车内的风向。
背景技术
在诸如机动车等的车辆中,为了显示对装置(例如,导航系统) 执行的操作以及该装置的状态,可以将显示装置安装于仪表板上的组 合仪表。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可见度,扩大了显示装置的显示部分(屏 幕)。对于显示部分布置于组合仪表下部的情况,当驾驶员将视线从 挡风玻璃移至显示部分时,驾驶员的视线要移动较大距离。从这点看, 优选将显示部分布置于组合仪表的上部。因此,近些年来,将具有扩大尺寸的显示部分102布置于组合仪表101的上部,如图12中实线 所示。图12中的双点划线表示尺寸扩大之前的显示部分102。布置空调器可调风口 103作为空调器的出风口,与显示部分一 样,空调器可调风口 103也布置在组合仪表101的上部。这样,由于 显示部分102占据了组合仪表101上部的大部分空间,因而限制了布 置空调器可调风口 103的空间。因此,空调器可调风口 103通常布置 于显示部分102的两侧部分,如图12所示。但是,由于在上述的空调器可调风口 103配置中,从空调器可 调风口 103中的出风直接吹到驾驶员握方向盘104的手臂,驾驶员会 感觉受扰。另外,由于从空调器可调风口 103中的出风受到驾驶员手 臂的阻挡,空气没有在乘员室内循环。因此,优选的是将空调器可调 风口 103布置于紧邻显示部分102的上方,而不是将其布置于显示部 分102的两侧部分。但是,如果将常规的空调器可调风口 103布置于紧邻显示部分 102上方而不做任何改进,那么这种布置会增大包括组合仪表101的 仪表板100的高度。结果,由于乘员室内无法获得开阔的感觉,会使 乘员有压迫感和闭塞感。这样,为了降低仪表板100的高度,在显示部分102上方安装竖向尺寸较小的空调器可调风口 103。例如,日本专利No. 3572480披露了如图13所示的空调器可调 风口103,其设置有导框105、导风片组以及导风片角度设定机构 114。导框105由管状体构成。在导框105内部设置通风道106。出 风口 107形成为宽的长方形,其设置在导框105的下游端。在导框 105中,围绕通风道106有四个壁部,其中对应于出风口 107的短边 A的一对侧壁形成第一壁部108,对应于长边B的上壁和下壁形成第 二壁部109。导风片组由三个导风片111、 112和113构成,这三个导风片在 导框105内沿出风口的长边B延伸。导风片111至113沿出风口的 短边A布置,并且彼此间隔。各导风片111至113在其两端受到支 撑,以使其可以相对第一壁部108倾动。各导风片111和113布置在第二壁部109附近,这两个导风片 111和n3位于构成导风片组的多个导风片的布置方向两端。各导风 片111和113由沿通风道106布置的两个部件构成。换句话说,导风 片111由上游件llla和下游件lllb构成,导风片113由上游件113a 和下游件113b构成。导风片角度设定机构114设定角度,即,设定各导风片111以 及113的各上游件llla、 113a和下游件lllb、 113b的倾斜度。当 导风片112倾动时,导风片角度设定机构114使位于导风片112倾动 方向中的导风片lll (113)的下游件lllb (113b)保持在平行于第 二壁部109的方向,并且使上游件llla (113a)与导风片112的倾 动动作在与导风片112相同的方向同步倾动。另外,导风片角度设定 机构114使位于导风片112倾动方向相反侧的导风片113 (111)的 下游件113b(lllb)与导风片112的倾动动作同步地在与导风片112 相同的方向倾动,并且使上游件113a (llla)保持在平行于第二壁 部109的方向。例如,如图14所示,在导风片112倾动以使下游端更高的情况
下,导风片角度设定机构U4使导风片111的下游件lllb保持在平行于第二壁部109的方向,并且使上游件llla在与导风片112相同 的方向倾动。另外,导风片角度设定机构114使导风片113的下游件 113b在与导风片112相同的方向倾动,并且使上游件113a保持在平 行于第二壁部109的方向。根据日本专利No. 3572480中描述的空调器可调风口 103,能解 决简单地使空调器可调风口变薄情况下产生的问题,也就是,导风片 111至113之间间距变窄的问题,以及很难保证气流通道的问题。但 是,当日本专利No. 3572480中描述的空调器可调风口 103采用上述 导风片角度设定机构114的结构时,位于中间导风片112倾动方向的 导风片111 (113)的上游件llla (U3a)与导风片112的倾动动作 同步地在导风片112的相同方向倾动。随着该倾动动作,在第二壁部 109与上游件llla (113a)之间形成空间115,该空间115的高度朝 向上游端增大,如图14中的点划线所示。由于空间115形成风道, 空气进入空间115从而形成涡流。结果,有产生噪声的风险。另外, 还有由于空气流入空间115—定程度使气压损失增大的风险。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可调风口,其可以抑制噪音的 产生和气压损失的增加,并且获得薄型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可 调风口,用于调节从空调器进入车辆乘员室的出风方向。该空调器可 调风口包括管状导框、通风道以及矩形开口。通风道设置在导框内并 且使空气循环。矩形开口设置在导框的下游端用于出风。导框由围绕 通风道的四个壁部构成。壁部中对应于开口短边的两个壁部形成第一 壁部,其余两个对应于开口长边的壁部形成第二壁部。至少三个板状 导风片设置在导框内并且沿开口的长边延伸。导风片沿开口的短边布 置并且彼此分开。多个支撑轴各设置于所述导风片之一上。各支撑轴 支撑相应的导风片,以使导风片相对于第一壁部倾斜。位于多个导风 片布置方向两端的各端导风片布置在第二壁部附近。各端导风片具有 在其上游端弯曲并且朝相应第二壁部延伸的延伸部。在通风道中各第 二壁部附近设置有空间,当相应端导风片布置在最大倾斜位置时,空 间由相应的延伸部封闭,在该最大倾斜位置处端导风片离第二壁部最 远。当所述端导风片的布置位置不同于所述最大倾斜位置时,所述延 伸部进入该空间。


图1为示出组合仪表及其周围结构的局部正视图,根据本发明 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可调风口装入该组合仪表; 图2为示出空调器可调风口的放大正视图; 图3为沿图2中线3-3的剖视图;图4为示出从空调器可调风口上拆下盖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为示出端导风片和中间导风片安装于导框之前的状态的局 部侧视图;图6为示出在操纵操作把手向上时空调器可调风口的局部侧向 剖视图;图7为示出在操纵操作把手向下时空调器可调风口的局部侧向 剖视图;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调器可调风口的剖视图; 图9为示出将盖从空调器可调风口上拆卸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IO为示出在操纵可动作操作把手向上时空调器可调风口的局 部侧视剖视图;图ll为示出在操纵可动作操作把手向下时空调器可调风口的局 部侧视剖视图;图12为示出装入常规空调器可调风口的组合仪表及其周围结构 的局部正视图;图13为示出常规空调器可调风口的内部结构的局部侧视剖视 图;以及图14为示出在倾动以使中间导风片朝其下游端升高时空调器可 调风口的局部侧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7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在乘员室内,仪表板11设置在驾驶员座位和前乘 员座位的前方。在仪表板ll中,组合仪表12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 中央。导航系统中显示装置的显示部分13安装于组合仪表12的上部。 显示部分13位于转向装置把手(即,方向盘14)的左前方。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的状态, 一对空调器可调风口 15装入 显示部分13的紧邻上方处,在组合仪表12的上部。空调器可调风口 15调节从空调器吹入乘员室的出风方向,以及阻断出风。两个空调器可调风口 15都布置在上述位置,原因是,如果将两 个空调器可调风口 15布置于显示部分13两侧部分,则会出现以下问 题(i)由于从右侧空调器可调风口的出风直接吹到驾驶员握方向 盘14的手臂,会使驾驶员感觉受扰。(ii)由于驾驶员的手臂阻挡 气流,致使从空调器可调风口中吹出的空气很难在乘员室内循环。因此,为降低包括组合仪表12的仪表板11的高度,更具体说, 为避免因组装空调器可调风口 15而增加仪表板11的高度,需要使用 具有较低高度的薄型空调器可调风口 15。如图3所示,各空调器可调风口 15包括导框20、下游侧导风 片组40、上游侧导风片组50、风门60以及盖70。<导框20>如图3和图4所示,导框20构造为将设置在组合仪表12中的 开口 12a与空调器的通风管道(未示出)连接。导框20设置有上游 侧部件21和下游侧部件22。各上游侧部件21和下游侧部件22由接 近方形的筒状体构成,该方形筒状体的两端设置有开口。通过将上游 侧部件21和下游侧部件22布置成一列彼此结合形成导框20,导框 20内部设置有通风道23。在上游侧部件21中的上游侧开口 21a是从通风管道进气的导入 口,并且与导框20内的通风道23具有相同的横向剖面形状。
与之相比,下游侧部件22的下游侧开口 22a的高度小于通风道 23横向截面的高度。板状部分24和25分别形成下游侧部件22在下 游端的上部和下部。在上侧的板状部分24向前上方倾斜远离驾驶位 和副驾驶位。在下侧的板状部分25沿接近竖直方向延伸。开口22a 设置于板状部分24与25之间的部位。通风道23由形成导框20的四个壁部围住。为了区别这四个壁 部,对应于图2中开口22a短边A的壁部称作第一壁部26和27,对 应于开口 22a长边B的壁部称作第二壁部28和29。在通风道23的 横向截面形成为较宽长方形的第一实施例中,沿车辆宽度方向彼此相 对的两个壁部是第一壁部26和27,沿竖直方向彼此相对的两个壁部 是第二壁部28和29。如图3和图5所示,在第一壁部26和27两者的下游端缘30, 对应于开口 22a的部分向前上方倾斜远离驾驶位和副驾驶位。各第一 壁部26和27中,在倾斜的下游端缘30中沿竖直方向等间隔设置三 个轴承凹部31。在上游侧部件21与下游侧部件22的上端之间的结合部,沿开 口 22a的长边B等间隔设置多个支承部32。与此对应地,沿开口 22a 的长边B,在下游侧部件22的第二壁部29中等间隔设置支承部33, 该支承部33由与支承部32数量相同的圆孔构成。<下游侧导风片组40>下游侧导风片组40设置在下游侧部件22的开口 22a附近。下 游侧导风片组40由三个沿开口 22a长边B延伸的细长下游侧导风片 构成。各下游侧导风片形成为具有预定宽度的平坦细长板状。各下游 侧导风片沿开口 22a的短边A以彼此分开的状态布置。下游侧导风 片的数量设定为三个,这样,即使对于高度较小的通风道23,也能 通过使下游侧导风片之间的间隔尽量大来保证空气流路。对于这种情况,为了区别三个下游侧导风片,多个导风片中位 于布置方向两端(即下游侧导风片组的上端和下端)的导风片,称 作端导风片41和42,位于下游侧导风片组中间的导风片称作中间导 风片43。端导风片41布置于第二壁部28附近,端导风片42布置于
第二壁部29附近。中间导风片43布置在端导风片41与42之间中间 位置。厚度大于中间导风片43的操作把手44 一体方式形成于中间导 风片43的中部(参见图2)。如图4和图5所示,各端导风片41、端导风片42和中间导风片 43于通风道23的下游端在其两个端面都具有支撑轴45。支撑轴45 可旋转地接合于上述轴承凹部31。因此,各端导风片41、端导风片 42和中间导风片43可围绕支撑轴45沿开口 22a短边A (即,沿竖 直方向)倾动。在端导风片41和42以及中间导风片43中,至少一个支撑轴45 比相应的第一壁部26进一步向外突出。臂部46与各突出支撑轴45 的端部一体形成。各臂部46从支撑轴45向上游侧延伸,并且在延伸 端部具有联结突部47。通过形成为平直杆状的联杆48将各臂部46连接。在联杆48上 以布置端导风片41、端导风片42以及中间导风片43的间隔设置多 个孔49。各臂部46的联结突部47可旋转地接合于各孔49中。<上游侧导风片组50>如图2和图3所示,在导框20内,于下游侧导风片组40的上 游侧设置有上游侧导风片组50。上游侧导风片组50由多个沿开口22a 的短边A延伸的上游侧导风片51构成。这些上游侧导风片51沿开 口 22a的长边B以彼此分开的状态平行布置。各上游侧导风片51由 形成为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薄板构成,并且向前上方倾斜远离驾驶位和 副驾驶位(参见图3)。在各上游侧导风片51的两个端面上以倾斜的状态设置支撑轴 52和53。上支撑轴52可旋转地接合于支承部32,下支撑轴53可旋 转地接合于支承部33。因此,各上游侧导风片51沿开口 22a的长边 B (即车辆的宽度方向)可围绕各支撑轴52和53倾动。在各上游侧导风片51中,设置在其上端的支撑轴52比相应的 上第二壁部28进一步向上突出。在各支撑轴52的端部形成臂部54。 各臂部54从各支撑轴52向下游侧延伸,并且在其延伸端部具有联结 突部55。 通过形成为平直杆状的联杆56连接各臂部54。在联杆56上以 布置上游侧导风片51的间隔设置多个孔57。各臂部54的联结突部 55可旋转地接合于各孔57。<风门60〉设置风门60以打开和关闭通风道23,风门60布置于导框20 内,位于上游侧导风片组50的上游侧。风门60设置有接近矩形平板 状的风门板61,以及安装于风门板61外周缘的环形密封部件62。在风门板61的两个侧部都设置支撑轴63。第一壁部26和27 经由各支撑轴63支撑风门板61。风门板61可在平行于第二壁部28 和29的位置(图3中实线所示的位置)以及密封部件62与第二壁部 28和29接触的倾斜位置(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盖70>盖70构成空调器可调风口 15的装饰面。盖70具有开口 71,该 开口 71小于导框20下游侧的开口 22a。开口 71构成空调器可调风 口 15的出风口。在第一实施例中,开口 71 (出风口)的高度H设定 为30mm,其宽度W设定为120mm。如图5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盖70设置有向上游侧突出的锁定部 分72。该锁定部分72锁住与轴承凹部31接合的支撑轴45,以防止 其脱落,并且封住各第一壁部26和27的轴承凹部31。盖70设置有 安装部(未示出)。在安装部将盖70从下游侧安装于导框20。空调器可调风口 15设置有未图示的上游侧导风片操作部和风门 操作部,该上游侧导风片操作部用于使上游侧导风片组50中的任一 上游侧导风片51倾动,该风门操作部用于使风门60转动。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空调器可调风口中,如图3所示,通过操纵 风门操作部,使风门60围绕支撑轴63旋转。在风门60旋转至平行 于第二壁部28和29的情况下,通风道23完全打开。在风门60旋转 至使密封部件62与第二壁部28和29接触时,通风道23关闭,并且 切断出风。另外,如果操纵上游侧导风片操作部,以使上游侧导风片组50 中的任何一个上游侧导风片51沿开口 22a的长边B围绕支撑轴52
和53倾动,那么,该动作经由联结突部55、臂部54和联杆56传递至所有其它的上游侧导风片51。因此,所有上游侧导风片51将同步倾动。空气在通过上游侧导风片组50时沿倾动的上游侧导风片51流动,并且从开口 71改变方向吹入乘员室。如图3和4所示,如果握住操作把手44并使其沿开口 22a的短边A移动,那么,中间导风片43将在与操作把手44相同的方向上围绕其两端的支撑轴45倾动。中间导风片43的动作经由联结突部47、臂部46和联杆48传递至端导风片41和42。通过这种传递,中间导风片43与端导风片41和42同步倾动。空气在通过下游侧导风片组40时沿倾动的中间导风片43以及端导风片41和42流动,并且从开口 71改变方向出风。下面,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特征部分。特征部分主要包括下列 三项(a)至(c)。(a) 位于下游侧导风片组40的上端和下端的各端导风片41和 42分别布置于第二壁部28和29附近。更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 如上所述,三个轴承凹部31设置于各第一壁部26和27的下游端缘 30。另外,位于最高部位处的轴承凹部31设置为靠近上板状部分24, 位于最低部位处的轴承凹部31设置为靠近下板状部分25。此外,端 导风片41的支撑轴45与最高处的轴承凹部31接合,端导风片42 的支撑轴45与最低处的轴承凹部31接合。(b) 如图3所示,端导风片41 一体设置有延伸部41b,该延伸 部41b向上游端弯曲,并且进一步向第二壁部28延伸。以同样的方 式,端导风片42 —体地设置有延伸部42b,该延伸部42b向上游端 弯曲,并且进一步向第二壁部29延伸。在各端导风片41和42中, 为了将延伸部41b和42b与其余平板部相区别,将其余平板部分别 称作主体部41a和42a。各延伸部41b和42b沿开口 22a的长边B 延伸并形成于各端导风片41和42的整个长度。各延伸部41b和42b 在与各主体部41a和42a的连接部分弯曲,并且使各延伸部41b和 42b的中部向上游侧突出的方式弯曲。(c) 在通风道23中第二壁部28附近设置有空间34,当端导风
片41向下最大倾动(端导风片41在该处与第二壁部28分离)时, 即,端导风片41布置于最倾斜的位置(端导风片41在该位置与第二 壁部28分开最多)时,该空间34由延伸部41b封闭(参见图6)。 另外,当端导风片41以与上述倾斜度"不同的倾斜度"倾动时,艮P, 当端导风片41布置位置不同于最大倾斜位置时,端导风片41的延伸 部41b进入空间34。该"不同的倾斜度"包括当端导风片41的主体 部41a平行于第二壁部28时(参见图3)的倾斜度,以及当主体部 41a以靠近第二壁部28的方式向上倾动时(参见图7)的倾斜度。在 第一实施例中,为了形成空间34,在第二壁部28的下游端设置膨出 部75,该膨出部75比其它部分进一步向上(朝通风道23外侧)凸 出。换句话说,膨出部75的内空间相当于空间34。以同样的方式,在通风道23中第二壁部29附近设置空间35, 当端导风片42向上最大倾动(端导风片42在该处与第二壁部29分 离)时,即,端导风片42布置于最倾斜的位置(端导风片42在该位 置与第二壁部28分开最多)时,该空间35由延伸部42b封闭(参 见图7)。另外,当端导风片42以与上述倾斜度"不同的倾斜度" 倾动时,g卩,当端导风片42布置位置不同于最大倾斜位置时,端导 风片42的延伸部42b进入空间35。该"不同的倾斜度"包括当端导 风片42的主体部42a平行于第二壁部29时(参见图3)的倾斜度, 以及当主体部42a以靠近第二壁部29的方式向下倾动时(参见图6) 的倾斜度。在第一实施例中,为了形成空间35,在第二壁部29的下 游端设置膨出部76,该膨出部76比其它部分进一步向下(向通风道 23外侧)凸出。膨出部76的内空间相当于空间35。下面,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可调风口 15的操作。图3和图4示出通过操纵操作把手44而使中间导风片43平行 于第二壁部28和29布置的状态。从通风道23高度方向的中部流过 的空气沿中间导风片43流动,并且从开口71直向吹出。端导风片41的主体部41a与中间导风片43平行。在这时,延 伸部41b的上部己进入空间34,并靠近膨出部75的内壁面。因此, 可以通过延伸部41b斜向朝下引导从通风道23上部流过的空气,使
其基本不会流入空间34,之后空气沿主体部41a流动并从开口 71直 向吹出。端导风片42的主体部42a与中间导风片43平行。延伸部42b 的下部已经进入空间35,并且靠近膨出部76的内壁面。因此,可以 通过延伸部42b斜向朝上地引导从通风道23下部流过的空气,而使 其基本不会流入空间35,之后空气沿主体部42a流动并且从开口 71直向吹出。图6示出通过向上推操作把手44使中间导风片43围绕支撑轴 45在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中间导风片43以朝下 游端升高(即,使中间导风片43下游端更靠近上侧)的方式倾动。 因此,可以使从通风道23在高度方向的中部流过的空气沿中间导风 片43流动,并且从开口 71斜向朝上吹出。端导风片41的主体部41a与中间导风片43平行。在这时,延 伸部41b的上端部位于空间34与通风道23之间的边界部分,并且 空间34由延伸部41b封闭。因此,可以通过延伸部41b斜向朝下引 导从通风道23上部流过的空气,而使其基本不会流入空间34,之后 空气沿主体部41a流动并且从开口 71斜向朝上吹出。端导风片42的主体部42a与中间导风片43平行。在这时,延 伸部42b的下端部深入空间35。因此,从通风道23下部流过的空气 沿延伸部42b和主体部42a流动,而基本不会流入空间35,并且从 开口 71斜向朝上吹出。图7示出通过向下推操作把手44使中间导风片43围绕支撑轴 45在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中间导风片43以朝下 游端降低(即,使下游端靠近下侧)的方式倾动。因此,可以使从通 风道23在高度方向中部流过的空气沿中间导风片43流动,并且从开 口 71斜向朝下吹出。端导风片41的主体部41a与中间导风片43平行。在这时,延 伸部41b的上端部深入空间34。因此,可以使从通风道23上部流过 的空气沿主体部41a流动,而基本不会流入空间34,并且从开口71 斜向朝下吹出。 端导风片42的主体部42a与中间导风片43平行。在这时,延 伸部42b的下端部位于空间35与通风道23之间的边界部分,并且 空间35由延伸部42b封闭。因此,可以使从通风道23下部流过的 空气沿延伸部42b和主体部42a流动,基本不会流入空间35,而是 从开口 71斜向朝下吹出。如果支撑轴45设置的位置不是中间导风片43以及端导风片41 和42的下游端,在此情况下,当进行上述的倾动动作,中间导风片 43以及端导风片41和42倾动时,支撑轴45的下游部分将移位。因 此,外观效果不佳。但是,在第一实施例中,支撑轴45设置在中间 导风片43以及端导风片41和42的下游端。因此,即使中间导风片 43以及端导风片41和42倾动,下游侧部分不会相对于支撑轴45移 动。根据以上详细描述的第一实施例,可以得到下列优点。(1) 设置在下游侧导风片组40上端和下端处的端导风片41和 42靠近第二壁部28和29布置。因此,即使在薄型导框20下游侧导 风片的布置方向尺寸较小的情况下,相比于端导风片41和42远离第 二壁部28和29布置的情况,仍可扩大相邻的下游侧导风片之间的间 隔。因此,可容易地确保下游侧导风片之间的空气流动通道。特别地,在第一实施例中,下游侧导风片组40由一对端导风片 41和42以及在其间布置的一个中间导风片43构成。换句话说,可 通过将导风片的数量设定为三(这相当于最小值),有效地扩大相邻 下游侧导风片之间的间隔。(2) 可通过装入如项(1)所述的薄型空调器可调风口 15来降 低包括组合仪表12的仪表板11的高度(参照图1中的实线)。因此, 可解决由于仪表板11 (组合仪表12)变高(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 所导致的问题,并且不会使驾驶员感到压迫感或者任何闭塞感。另外, 由于用于出风的开口 71布置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部分13的上部,可避 免出风直接吹到驾驶员的手臂。(3) 通常,从通风道流过的空气在通过相邻导风片之间的流动 通道之后从开口吹出。通过流动通道时由导风片确定空气流动的方 向。对于导风片平行于第二壁部的情况,空气沿平行于第二壁部的方 向从相邻的导风片之间吹出。换句话说,空气保持在导风片组上游侧 的导向从相邻的导风片之间吹出,并从开口处直向吹出。相反,如果 导风片倾动并且相对于第二壁部倾斜地布置,那么,空气在流过相邻 的导风片之间的过程中,流动方向将改变。如上所述,将从开口处由 导风片改变方向出风。在端导风片整体形成为平板状的情况下,当端导风片以从第二 壁部移开的方式倾动时,端导风片和第二壁部之间将产生空间,并且, 空气流入该空间,从而产生噪音或者增加气压损失。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端导风片41和42分别设置有延伸部41b 和42b,该延伸部41b和42b在主体部41a和42a的上游端弯曲,并 且向第二壁部28和29延伸。另外,在通风道23中第二壁部28和 29附近分别设置有空间34和35。在各端导风片41和42布置于最大 倾斜位置(离第二壁部28和29最远)的情况下,各空间34和35 由各端导风片41和42的延伸部41b和42b封闭。另外,在各端导 风片41和42布置位置不同于最大倾斜位置的情况下,各端导风片 41和42的延伸部41b和42b进入空间34和35。因此,当端导风片41和42(平行于第二壁部28和29布置)的 主体部41a和42a分别向远离各第二壁部28和29的方向倾动时,在 此情况下,可避免在各端导风片41和42与各第二壁部28和29之间 产生空间。因此,可避免由于产生空间而导致的噪音,并且防止增加 气压损失。通过上述的空间34和35,当各端导风片41和42的主体部41a 和42a向各第二壁部28和29倾动时,可避免各端导风片41和42 的延伸部41b和42b与各第二壁部28和29之间接触。(4)在如图14所示的常规空调器可调风口 103中,位于导风 片112倾动方向的导风片111 (113)的下游件lllb (113b)保持在 平行于通风道106的方向。因此,导风片111 (113)附近的气流从 出风口107直向吹出。例如,如图14所示,在乘员为改变出风方向 而使中间导风片112以下游端升高的方式倾动时,空气会以不同于导 风片112倾动的方向从空调器可调风口 103的出风口 107的上部吹 出。相反,在导风片112的下游端朝向下侧的方式倾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上述现象。关于这一点,在第一实施例中,各端导风片41和42在其下游 侧设置有平板状主体部41a和42a。另外,通过联杆56以及连接机 构,不管中间导风片43的倾斜角度如何,使各端导风片41和42的 主体部41a和42a布置为始终平行于中间导风片43。因此,可使从 通风道23上部和下部流过的空气的吹出方向与从通风道23高度方向 中部流过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相同。(5) 各端导风片41、端导风片42以及中间导风片43分别经由 设置于下游端的支撑轴45支撑,以相对于第一壁部26和27倾动。 在这种情况下,在各端导风片41和42以及中间导风片43中,即使 各导风片倾动时支撑轴45的下游部分也不会移位,从而可改善外观。(6) 具有开口 71的盖70安装于导框20的下游侧,该开口 71 小于导框20的开口 22a。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通过盖70遮蔽导框20 的开口 22a之外,还可通过盖70遮蔽各端导M^" 41和42的下游端。 因此,可以进一步改善乘员室内的装饰性。(第二实施例)下面,将参照图8至图ll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主要 描述第二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如图8和图9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端导风片41的延伸部41b 与第二壁部28之间的间隔,从端导风片41的主体部41a的端部朝上 游侧变窄。换句话说,端导风片41的延伸部41b相对于主体部41a 以朝上游侧升高的方式倾斜预定的角度。另外,端导风片42的延伸 部42b与第二壁部29之间的间隔,从端导风片42的主体部42a的 上游端向更上游侧变窄。换句话说,端导.风片42的延伸部42b相对 于主体部42a以朝上游侧降低的方式倾斜预定角度。因此,延伸部 42b的倾斜方式与延伸部41b的倾斜方式相反。另外,在第二壁部28的下游端形成膨出部81,该膨出部81向 上侧(相当于通风道23外侧)凸出。膨出部81的凸出量小于第一实 施例中膨出部75的凸出量。另外,在第二壁部28中膨出部81的上 游侧形成突出部82,该突出部82朝通风道23中部向下突出。突出 部82具有朝下游端靠近通风道23中部的表面,即,朝下游端变低的 倾斜面83。因此,在空气流过突出部82的过程中,通过突出部82 的倾斜面83可以将流过通风道23上部的空气朝通风道23的中部斜 向朝下引导。在通风道23中第二壁部28附近突出部82的下游侧形 成空间34。换句话说,膨出部81的内部空间相当于空间34。在第二壁部29的下游端形成膨出部84,该膨出部84向下侧(相 当于通风道23的外侧)凸出。膨出部84的凸出量小于第一实施例中 膨出部76的凸出量。另外,在第二壁部29中膨出部84的上游侧形 成突出部85,该突出部85朝通风道23中部向上突出。突出部85具 有朝下游端靠近通风道23的中部的表面,即,朝下游端变高的倾斜 面86。因此,在空气流过突出部85的过程中,通过突出部85的倾 斜面86可以将流过通风道23下部的空气朝通风道23的中部斜向朝 上引导。在通风道23中第二壁部29附近突出部85的下游侧,形成 空间35。换句话说,膨出部84的内部空间相当于空间35。在第二实施例中,各第二壁部28和29朝通风道23的中部突出。 因此,各上游侧导风片51的形状改变成避免干扰各突出部82和85 的形状。在中间导风片43上安装可移动操作把手87来代替操作把手44, 该可移动操作把手87可以沿开口 22a的长边B移动。在第二实施例 中,可移动操作把手87设置有沿开口 22a的长边B延伸的通孔88。 中间导风片43插入通孔88中。在可移动操作把手87的上游侧端部 中形成分叉部89,该分叉部89具有沿开口 22a的长边B彼此分离的 部分。对于上游侧导风片组50中位于布置方向(即,车辆宽度方向) 中间的上游侧导风片51,通过将其下游侧部分插入分叉部89而使其 与分叉部89连接。另外,在上游侧导风片51的下侧设置臂部54、 联结突部55和联杆56,用于连接各上游侧导风片51。因此,如果可移动操作把手87沿中间导风片43滑动,与分叉
部89连接的特定上游侧导风片51绕各支撑轴52和53沿开口 22a 的长边B倾动。此动作经由臂部54、联结突部55和联杆56传递至 所有其它上游侧导风片51。因此,所有上游侧导风片51同步地倾动。 空气在流过上游侧导风片组50时将沿倾动的上游侧导风片51流动, 并且改变方向以从开口 71吹出。考虑到将上游侧导风片51组装到导框20的问题,可以将导框 20分割成多个部件。导框20分割成相当于主部的主体部91、构成导 框20的下游侧下部的部分92、以及在上游侧导风片51的下侧对支 撑轴53进行支撑的支承部93。下面将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空调器可调风口 15的操作。图8和图9示出中间导风片43平行于第二壁部28和29布置的 状态。从通风道23在高度方向的中部流过的空气沿中间导风片43 流动,并且从开口71直向吹出。端导风片41的主体部41a与中间导风片43平行。在这时,延 伸部41b已进入空间34,并且靠近突出部82的内壁表面。因此,从 通风道23上部流过的空气由突出部82的倾斜面83斜向朝下引导, 并且随后由延伸部41b斜向朝下引导,而基本不会流入空间34。随 后,空气沿主体部41a流动,并且从开口71直向吹出。端导风片42的主体部42a也与中间导风片43平行。另外,延 伸部42b已进入空间35,并且靠近突出部85的内壁表面。因此,从 通风道23下部流过的空气由突出部85的倾斜面86斜向朝上引导, 并且随后由延伸部42b斜向朝上引导,而基本不会流入空间35。随 后,空气沿主体部42a流动,并且从开口71直向吹出。图IO示出中间导风片43围绕支撑轴45从图8所示状态逆时针 方向旋转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中间导风片43以朝下游端升高的 方式倾动。因此,从通风道23高度方向的中部流过的空气沿中间导 风片43流动,并从开口 71斜向朝上吹出。端导风片41的主体部41a与中间导风片43平行。在这时,延 伸部41b的上端部位于空间34与通风道23之间的边界部分,并且 空间34由延伸部41b封闭。因此,从通风道23上部流过的空气由 突出部82的倾斜面83朝通风道23的中部斜向朝下引导。随后,空 气由延伸部41b斜向朝下引导,基本不会流入空间34。进一步,空 气沿主体部41a流动,并且从开口 71斜向朝上吹出。端导风片42的主体部42a与中间导风片43平行。在这时,延 伸部42b的下端部深入空间35。因此,从通风道23下部流过的空气 由突出部85的倾斜面86斜向朝上引导,并且沿延伸部42b和主体 部42a流动,而基本不会流入空间35,并且,空气从开口71斜向朝 上吹出。图11示出中间导风片43围绕支撑轴45从图8所示状态顺时针 方向旋转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中间导风片43以朝下游端降低的 方式倾动。因此,从通风道23高度方向的中部流过的空气沿中间导 风片43流动,并且从开口 71斜向朝下吹出。端导风片41的主体部41a与中间导风片43平行。在这时,延 伸部41b的上端部深入空间34。因此,从通风道23上部流过的空气 由突出部82的倾斜面83向通风道23的中部斜向朝下引导。随后, 空气沿主体部41a流动,基本不会流入空间34,另外,空气从开口 71斜向朝下吹出。端导风片42的主体部42a也与中间导风片43平行。另外,延 伸部42b的下端部位于空间35与通风道23之间的边界部分,并且 空间35由延伸部42b封闭。因此,从通风道23下部流过的空气由 突出部85的倾斜面86斜向朝上引导,随后沿延伸部42b和主体部 42a流动,基本不会流入空间35,并且,空气从开口71斜向朝下吹 出。因此,通过第二实施例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优点。 本发明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施。在第二实施例中,可以这样形成各空间34和35,即,使第二壁 部28和29的下游端比其它部分更进一步朝通风道23的中部突出, 而不是朝通风道23的外侧膨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可调风口的开口 71可以竖直方向较长。在 这种情况下,在导框20中,沿竖直方向彼此相对的壁部相当于第一
壁部26和27,沿车辆宽度方向彼此相对的壁部相当于第二壁部28 和29,并且各端导风片41和42以及中间导风片43沿车辆宽度方向 布置。在相当于空调器可调风口 15出风口的盖70开口 71中,高度H 和宽度W中的至少一个可设定成与第一实施例(H: 30mm, W: 120mm)不同的值。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在端导风片41和42之间设置有多个中间导 风片43的空调器可调风口中。没有直接涉及本发明特征部分的风门60和上游侧导风片51可 省略,或者,其形状和数量可以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器可调风口,用于调节从空调器进入车辆乘员室的出风方向,所述空调器可调风口包括管状导框,设置在所述导框内使空气循环的通风道,以及设置在所述导框的下游端用于出风的矩形开口;所述导框由围绕所述通风道的四个壁部构成,所述壁部中对应于所述开口的短边的两个壁部形成第一壁部,其余两个对应于所述开口的长边的壁部形成第二壁部,至少三个板状导风片设置在所述导框内并且沿所述开口的长边延伸,所述导风片沿所述开口的短边布置并彼此分开,多个支撑轴各设置于所述导风片之一上,各支撑轴支撑相应的导风片,以使所述导风片相对于所述第一壁部倾斜,位于所述多个导风片的布置方向两端的每个端导风片靠近所述第二壁部布置,各所述端导风片具有在其上游端弯曲并朝对应的第二壁部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空调器可调风口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通风道中各第二壁部附近设置有空间,当相应端导风片布置在最大倾斜位置时,在所述最大倾斜位置处所述端导风片离所述第二壁部最远,所述空间由相应的延伸部封闭,并且当所述端导风片的布置位置不同于所述最大倾斜位置时,所述延伸部进入所述空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可调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 导风片包括位于所述导风片的布置方向两端的一对端导风片,以及布 置于所述端导风片之间中间位置的一个中间导风片。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可调风口,其特 征在于,各支撑轴设置于相应导风片的下游端。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可调风口,其特征还在于 具有开口的盖,所述开口小于所述导框的开口,所述盖从所述导框的下游侧安装于所述导框。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 器可调风口,其特征在于,通过使相应第二壁部的下游端向所述通风 道的外侧膨出,形成各所述空间。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器可调风口,其特征在于,通过使相应第二壁部的下游端朝所述通风 道的中央突出,形成各所述空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器可调风口,其中由多个导风片形成下游侧导风片组(40)。在这些导风片中,位于布置方向两端的端导风片(41、42)靠近第二壁部(28、29)布置。各端导风片(41、42)具有延伸部(41b、42b),该延伸部(41b、42b)在其上游端弯曲并且朝相应的第二壁部(28、29)延伸。在通风道(23)中各第二壁部(28、29)附近设置有空间(34、35)。当相应的端导风片(41、42)布置于最大倾斜位置时,各空间(34、35)由相应的延伸部(41b、42b)封闭,在该最大倾斜位置处,端导风片(41、42)离第二壁部(28、29)最远,并且当端导风片(41、42)布置位置不同于最大倾斜位置时,延伸部(41b、42b)进入空间(34、35)。
文档编号F24F13/15GK101153741SQ20071014066
公开日2008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9日
发明者大竹正起, 柴田实, 柴田成德, 金子岳志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