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2891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卧式锅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具体地说是一种卧式锅炉。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锅炉一般设有炉拱,如公告号为CN2692501Y的一篇中国专 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卧式水火管无烟锅炉,包括装有炉排的炉体,炉排上方的 炉体内为燃烧室,炉体的顶部设置锅筒,这种锅炉炉体的前端壁、燃烧室的 前拱以及锅筒的前端壁之间形成封闭的进烟室,锅筒的后端壁外设置着出烟 室,锅筒内均布着与进出烟室相连通的火管;燃烧室的前拱内呈横向间隔均 布设置着前拱管,前拱管相互之间形成出烟道,前拱管的下端分别与位于燃 烧室前拱底部内的横向水管连通,其上端分别与锅炉的下部筒壁相连通,锅 筒的两侧壁上分别均布连接着呈纵向间隔开的水冷壁管,其下端分别与位于 炉体两侧壁下端内的纵向水管连通。本实用新型烟气排放阻力小,无需除尘 器、引风机等辅助装置,可极大地降低锅炉的运行成本、投资成本和维护费 用,提高热能利用率。
这种锅炉设置的炉拱用来聚风聚火、防止火直接烧到锅筒并可对燃烧产 生的高温烟气进行导流使其进入锅筒内的火管从而加热锅筒内的水。根据现 有技术,炉拱和炉排之间的距离通常为600ram-900mm,小于600mm将导致燃 料燃烧不充分,大于900mm将大大减弱炉拱聚风聚火的作用。由于炉拱直接 受热,吸收了大量的热能,不仅增加了温炉的时间,还使得锅筒内的水仅靠 烟气加热,不能充分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造成了热能的浪费。另外,公告 号为CN2692501Y的专利所公开的锅炉燃烧产生的蕴含大量热能的烟气通过 前拱管之间的出烟道进入进烟室内,再由进烟室通过锅筒内的火管进入出烟室排出,即烟气的流程只有两回程,烟气与锅筒内的水之间的热交换距离短, 因此热交换面积小,造成热交换不充分,烟气排出时的温度较高,尚带有较 高的热能,也造成了热能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锅炉燃烧产生的大 量热量被炉拱吸收,造成能源浪费的缺点,提供一种不设炉拱的锅炉,并增 大锅筒内火管与水的热交换面积,因此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卧式锅炉,包括设有保温层的 炉体和设于炉体内上部的锅筒、设在炉体内下部的炉排,所述锅筒的底部和 所述炉排之间的空间形成燃烧室,所述锅筒内设有与锅筒内的水进行热交换 的火管组,所述火管组与所述燃烧室和所述炉体外的大气相通,所述锅筒直 接设置于炉排的上方。
所述锅筒与所述炉排间的垂直高度为600mm-1500mm。 所述锅筒与所述炉排间的垂直高度为700mm。
所述锅筒内设有多组相互平行的火管,相邻的两组所述火管,其中一组 火管的出气口与另一组火管的进气口通过除灰室相连通,最后一组火管与炉 体外的大气相通
所述火管组上下排列。
所述锅筒内设有上、中、下三组火管。
所述锅筒与设置在炉体下部内侧的水套之间通过循环管相连通。
所述炉体的顶部设有温度信号室,所述温度信号室可控制与回水管相连 接的水泵和向所述燃烧室供风的鼓风机,从而分别控制水循环的速度和供风 风速。所述炉排下设有多个向所述燃烧室供风的供风室,每个所述供风室的供 风量是可调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 )去掉了现 有技术中的炉拱,不仅缩短了温炉时间,还使锅筒直接受热,减少了热能的
浪费,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2)锅筒底部与炉排的距离为600mm-1500mm, 锅筒的底部可聚风、聚火并对燃烧产生的烟气进行导流,烟气沿着锅筒底部 流进火管,与锅筒内的水进行热交换。(3)增加了火管的组数,因此增大与 锅筒内的水的热交换面积,使热交换更加充分,进一步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 更加节能。(4)火管组在锅筒内上下排列,占地面积小,可节约空间。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 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l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侧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l-炉体,2-锅筒,3-炉排,4-火管,5-燃烧室, 6-清灰室,7-看火门,8-上火管组,9-中火管组,10-下火管组,11-进烟室, 12-进气口, 13-出气口, 14-第一除烟室,15-第二除烟室,16-出烟口, 17-保温层,18-耐火水泥层,19-供水管,20-回水管,21-水套,22-循环管, 23-通气口, 24-上煤口, 25-温度信号室。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包括炉体1和设于炉体1 内上部的锅筒2,设在炉体1内下部的炉排3,所述锅筒的底部和所述炉排之 间的空间形成燃烧室。所述炉体1由内层和外层组成,所述内层为耐火层18, 外层为保温层17,保温层17由绝热材料制成,防止煤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 炉体1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炉体1的底部设有炉排3,炉排3下方设有清 灰室6和除渣口。煤在炉排3上燃烧,产生的煤渣通过除渣口清除,产生的煤灰从炉排3的空隙漏下,通过设在炉体1 一侧的清灰口除去。所述炉排3 的下方还设有三个供风室,用来向锅炉供风。相邻的两个供风室之间通过隔
板隔开,鼓风机通过供风室的给风口向燃烧室5供风,所述给风口可调节供
风风量的大小。从靠近所述进烟室11 一侧的给风口到远离进烟室一侧的给风
口的风量依次减小,使燃烧室5内靠近进烟室11的一侧所聚的风量最大,火 最旺,因此保证燃烧室5内温度最高的烟气靠近进烟室11。风向如图1的箭 头所示。该锅炉通过往复送煤机从设在炉体1上与炉排3相对应的上煤口 24 将煤送到炉排3上。
所述炉排3的上方直接设有装水的锅筒2,即锅筒2与炉排3之间不具 有任何遮挡物。所述炉排3和所述锅筒2底部之间形成燃烧室5,燃烧室5 的一端设有进烟室11。传统的锅炉在锅筒2和炉排3之间设有水泥做的炉拱, 具有聚风聚火作用,并引导燃烧产生的烟气进入锅筒2内的火管4与锅筒2 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同时可防止火直接烧烤锅筒2。设有炉拱的锅炉需要进 行长时间的温炉,并且由于直接受到燃烧室5内的火的烧烤而吸收了大量的 热能,造成了热能的浪费。根据现有技术,炉拱位于炉排3上方600mm-1500mm 处,低于600隱或高于1500mm其聚风聚火作用会大大减弱。本实用新型所述 的锅炉去掉了炉拱,防止热量被炉拱吸收造成浪费,并且缩短了温炉时间。 同时将锅筒2的底部移至原来的炉拱处,本实施例为一个两吨吨位的锅炉, 锅筒2的底部与炉排3之间的距离约为700mm,锅筒2的底部可以起到聚风、 聚火的作用并对燃烧产生的大量高温烟气进行导流,引导烟气流动至火管4 的进气口 12。另外,根据大量的实践经验,没有炉拱,火直接烧烤锅筒2的 底部不会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
所述锅筒2内均匀分布有三组水平设置的火管4,在本实施例中,火管组 上下排列,分别为上、中、下三组,每组为二十二根。下火管组10的火管4 一端设有与燃烧室5的进烟室ll连通的进气口 12,另一端设有出气口 13。 在下火管组10的出气口 13的一端,下火管组10与炉体1的侧壁之间设有用于除灰的第一除灰室,第一除灰室与下火管组10的出气口 13和相邻的中火 管组9的进气口 12相连通。中火管组9的另一端的出气口 13通过^:在中火 管组9出气口 13与炉体1侧壁之间的第二除灰室与上火管组8的进气口 12 相连通,所述上火管组8的出气口 13通过设在炉体1上的出演口 16与炉体 1外的大气相通。煤燃烧产生带有大量灰尘的烟气,通过鼓风机在锅筒2底 部的导流作用下进入燃烧室5的进烟室11,并从进烟室11进入下火管组10 与锅筒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当烟气流动到第一除烟室14,烟气转向并进入相 邻的中火管组9,同时将灰尘滞留在第一除烟室14内及其壁上。通过中火管 组9的烟气进入第二除烟室15,再次进行除烟。再次除烟后的烟气进入上火 管组8,并通过上火管组8的出气口 13通过除尘器后排除到炉体1外的大气 中。所述第一除烟室14和第二除烟室15设有与炉体1外相通的灰尘清理口 , 使用时该灰尘清理口关闭,防止烟气溢出。当除灰室内的烟尘积聚较多时, 可打开烟尘清理口将烟尘清除。
所述炉体1的顶部设有与锅筒2连通的供水管19,对锅筒2进行供水。 所述炉体1下部的内侧设有水套21,所述水套21通过循环管22与锅筒2相 连通。锅筒2内的水在受到火管内高温烟气加热后,流进水套21再次进行加 热,随后流入与水套21相连接的水管或暖气片,从而实现锅炉取暖的功能。 所述炉体的侧壁上每隔50mnW殳有一壁管,所述壁管与所述锅筒2和回水管3 相连通。从暖气片返回的水流入回水管20,通过壁管流回锅筒2。
所述炉体1的顶部还设有与锅筒2和炉体1外的大气相通的通气口 23, 保持锅筒2内的气压,防止加热产生过大的气压导致锅筒2爆炸。另外炉体 1的顶部还设有温度信号室25,可以显示锅筒2内水的温度。所述温度信号 室25可控制与回水管20相连接的水泵和向所述燃烧室5供风的鼓风机,从 而分别控制水循环的速度和供风风速。在炉体1的侧壁上与所述燃烧室5对 应的位置还设有看火门,在本实施例中,看火门7由透明的材料制成,便于 烧锅炉的人观察燃烧室5的火,可以及时地添加煤。在锅炉出现问题时可打200920145509.X
说明书第6/6页
开看火门7对其进行维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为 一个二十吨吨位的锅炉,所述锅筒的底部与
所述炉排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500mm。锅筒内的火管组并列设置,依次分别为 第一、第二、第三火管组,第一火管组的火管一端设有与燃烧室的进烟室连 通的进气口,另一端设有出气口。在第一火管组的出气口的一端,第一火管 组与炉体的侧壁之间设有用于除灰的第一除灰室,第一除灰室与下火管组的 出气口和相邻的第二火管组的进气口相连通。第二火管组的另一端的出气口 通过设在第二火管组出气口与炉体侧壁之间的第二除灰室与第三管组的进气 口相连通,所述第三火管组的出气口通过设在炉体上的出烟口与炉体外的大 气相通。其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吨位为l吨的锅炉的 所述锅筒的底部与所述炉排之间的距离为6OOmm。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 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 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一种卧式锅炉,包括设有保温层的炉体和设于炉体内上部的锅筒、设在炉体内下部的炉排,所述锅筒的底部和所述炉排之间的空间形成燃烧室,所述锅筒内设有与锅筒内的水进行热交换的火管组,所述火管组与所述燃烧室和所述炉体外的大气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筒直接设置于炉排的上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筒与所述炉排间的垂直高度为600mm-15OOmm。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筒与所述炉排间的垂直高度为700鹏。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筒内设有多组相互平行的火管,相邻的两组所述火管,其中一组火管的出气口与另一组火管的进气口通过除灰室相连通,最后一组火管与炉体外的大气相通。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卧式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管组上下排列。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卧式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筒内设有上、中、下三组火管。
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卧式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筒与设置在炉体下部内侧的水套之间通过循环管相连通,所述锅筒还通过设在炉体侧壁上的壁管与回水管相连通。
8.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卧式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顶部设有温度信号室,所述温度信号室可控制与回水管相连接的水泵和向所述燃烧室供风的鼓风机,从而分別控制水循环的速度和供风风速。
9.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卧式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排下设有多个向所述燃烧室供风的供风室,每个所述供风室的供风量是可调的。
专利摘要一种卧式锅炉,包括设有保温层的炉体和设于炉体内上部的锅筒、设在炉体内下部的炉排,所述锅筒的底部和所述炉排之间的空间形成燃烧室,所述锅筒内设有与锅筒内的水进行热交换的火管组,所述火管组与所述炉体外的大气相通,所述锅筒直接设置于炉排的上方,所述锅筒与所述炉排间的垂直高度为600mm-1500mm。本实用新型去掉了现有技术中的炉拱,不仅缩短了温炉时间,还使锅筒直接受热,减少了热能的浪费,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锅筒的底部可聚风、聚火并对燃烧产生的烟气进行导流。解决了传统锅炉温炉时间长、浪费热能的技术问题。特别适用于取暖。
文档编号F24H1/44GK201363890SQ200920145509
公开日2009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0日
发明者王全红 申请人:王全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