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8681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成与供排气所形成的换气并行地在供排气期间还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住宅的高气密化,住宅中的换气被视为重要。其中,热交换换气装置由于节能效果好而被广泛使用。在现有技术中,众所周知有以下结构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在箱体形状的本体机壳内,形成把室内的空气排向室外的排气风道和把室外的空气送入室内的供气风道,在排气风道设置排气用送风机,在供气风道设置供气用送风机,在排气风道和供气风道的交叉部设置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在这样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居室外的空气A和居室内的空气B相互不混合,在两种空气间进行热能交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先前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749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热交换换气装置为了把室外的新鲜空气送入室内、把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向室外, 必须保证气密性而使供气风道和排气风道的空气不混合。在不能充分确保气密性的情况下,由于在产品内部发生空气泄漏,会导致有效换气量率的下降,不能切实地进行换气。在现有技术的换气装置中,将排气风道和供气风道的气密结构分别设置在设有吸入口的供排气用送风机的机壳的侧面部。为此,在其结构上,存在因部件的尺寸偏差或组装偏差而容易产生间隙这样的问题。另外,为了吸收这些尺寸偏差、组装偏差,有时要在对接面设置填料,但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部件数量,同时,存在需要粘贴填料的操作、组装性恶化这样的课题。为此,要求即使在有尺寸偏差、组装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切实地保证气密性的送风机结构。另外,要求不使用填料等可保证气密性的结构。另外,希望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送风机容易更换马达等维护部件。为了只从产品部分地拆装送风机结构部分就可进行更换,现有技术的换气送风机的送风机结构使用了保持热交换器的另外的部件(在现有技术的送风机结构中具有保持热交换器的结构的情况下, 在更换马达等维护部件时,有时还必须取下热交换器)。为此,存在产品整体的部件数量增加、成本提高这样的问题。另外,随着部件数量增加,接合部位也在增加,存在导致气密性恶化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在现有技术中,要求通过减少部件数量来抑制产品成本且气密性好、进而马达等维护部件更换的操作性以及维护性好的热交换换气装置。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可改进气密保证性、提高维护性、减少部件数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达到目的,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具备形成在箱体形状的本体机壳内并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的排气风道以及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的供气风道、设置于排气风道的排气用送风机、设置于供气风道的供气用送风机、和设在排气风道与供气风道的交叉部并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供气用送风机和排气用送风机分别内置马达并由相同形状的机壳覆盖外壳,各个马达的旋转轴相互平行且配置成朝向相反方向,而且机壳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排气风道和供气风道,排气用送风机的机壳以及供气用送风机的各机壳,分别由与马达的旋转轴正交的分割面在第一方向即旋转轴方向分割成第一机壳和第二机壳,排气用送风机的第一机壳和供气用送风机的第一机壳形成为相同形状,排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和供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形成为相同形状,排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以及供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分别设有从分割开口边部沿分割面向外方延伸的伸出部,设在供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上的伸出部与设在排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上的伸出部,使在第一方向相向的主面相互面接触并重叠,分隔供气风道和排气风道。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由于可以减少部件种类数量,特别是可减少用于成形机壳的模具的数量,所以可实现成本的降低。在供气用送风机、排气用送风机以及构成供气用送风机和排气用送风机之间的风道的部分,能够不使用填料即可保持气密性并减少部件数量。另外,在更换马达等维护部件时,可不用取下填料地进行操作,所以可提高操作性。


图1是用于说明热交换换气装置的空气流动及流通路径的平面图。图2是用于说明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供气用送风机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分别被分割的供气用送风机的机壳及排气用送风机的机壳的详细状况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马达轴的侧面剖视图。图6是图5的C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从盒体内侧看供气用送风机及排气用送风机的吸入形状机壳的立体图。图8是从盒体外侧看供气用送风机及排气用送风机的吸入形状机壳的立体图。图9是从盒体内侧看供气用送风机及排气用送风机的马达机壳的立体图。图10是从盒体外侧看供气用送风机及排气用送风机的马达机壳的立体图。图11是通过热交换换气装置的供气用送风机和排气用送风机之间的面的侧面剖视图。图12是图11的D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形态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并不由本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实施方式图1是用于说明热交换换气装置的空气流动及流通路径的平面图。图2是用于说明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2是用于说明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功能及构成的概略状况的图,例如是在专利文献1中所列举的现有技术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但是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在图2中将供气用送风机3、排气用送风机4的机壳的结构以及包括热交换器固定部件5的热交换器2的支承结构设计成不同。其它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的构成大致相同。在图1中,A-A’表示供气的流动或者供气风道,B-B'表示排气的流动或者排气风道。热交换换气装置具有形成于箱体形状的本体机壳1内、并把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的排气风道以及把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的供气风道;设于排气风道中的排气用送风机4;设于供气风道中的供气用送风机3 ;设于排气风道和供气风道的交叉部、并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2。当热交换换气装置运行时,如图1的箭头B-B’所示,由排气用送风机4,从排气吸入口 23吸入室内的空气,从热交换器2的上方的排气流的流入侧的面流入热交换器2,向下方流过热交换器2,在热交换器2储存室内空气所含的热量,如图1所示从热交换器2的下部的流出面流出,流经排气用送风机4,从排气排出口 M排向室外。另一方面,如图1的箭头A-A’所示,由供气用送风机3,从供气吸入口 21吸入室外的空气,由安装在热交换器2的下方的供气流的流入侧的面上的过滤器(未图示)除去灰尘以后,流入热交换器2,向上方流过热交换器2,回收储存在热交换器2的热量,如图1所示从热交换器2的上部的流出面流出,流经供气用送风机3,从供气排出口 22向室内供气。 在这样构成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居室外的空气A和居室内的空气B相互不混合,在两空气间进行热能交换。供气用送风机3和排气用送风机4分别内置马达并由机壳覆盖外壳。另外,供气用送风机3和排气用送风机4以各自的马达的旋转轴相互并行且朝向相反方向的方式并列配设在本体机壳1内。供气用送风机3和排气用送风机4的外周面构成供气风道和排气风道。为此,供气用送风机3的机壳和排气用送风机4的机壳气密地连结。在现有技术中,供气用送风机3的机壳和排气用送风机4的机壳使两者的侧面紧密接触而保持气密性。为此, 或是产生间隙,或是为了防止产生间隙而必须设置填料。另外,热交换器2由图2所示的大型且结构复杂的热交换器固定部件5固定在本体机壳1上。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供气用送风机3的分解立体图。由图3对供气用送风机3的构成部件及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气用送风机3的马达机壳301和排气用送风机4的马达机壳401是相同形状的部件。另外,包括这些马达机壳301、401在内,供气用送风机3和排气用送风机4的构成部件及内部结构相同。即,在此虽对供气用送风机3的构成部件及内部结构进行说明,但排气用送风机4也相同。供气用送风机3 (排气用送风机4)是在马达305的旋转轴具有圆筒状多叶片风扇型的叶片309的所谓西洛克风扇型的送风机。在马达机壳301利用螺钉303固定马达安装板304。马达305从马达机壳301的中央的孔插入,利用螺钉306与马达安装板304紧固。叶片309经由垫片308插入到马达305的旋转轴,借助于弹簧垫片310利用紧固螺母311固定。对马达定位结构进行说明。在马达机壳301中具有马达定位用肋301c、301d、 301e、301f (图9)。这些马达定位用肋301c、301d、301e、301f从送风机中心部等距离地设置在四个部位,即使在马达安装面的直径按最大公差制造的情况下也可以按不干扰的尺寸进行设计。对于排气用马达机壳401也相同。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供气用送风机3的机壳由在马达的旋转轴方向大致分割成两部分的马达机壳301和吸入形状机壳302构成,排气用送风机4的机壳同样由在马达的旋转轴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马达机壳401和吸入形状机壳402构成。另外, 供气用送风机3和排气用送风机4与图2中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的部件相同地以使各自的马达的旋转轴相互并行且朝向相反方向的方式并列配设在本体机壳1内。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表示分别分割开的供气用送风机3的机壳及排气用送风机4的机壳的详细状况的立体图。供气用送风机3的机壳由在与马达(未图示) 的旋转轴正交的分割面在旋转轴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马达机壳301和吸入形状机壳302构成。排气用送风机4的机壳同样由在与马达(未图示)的旋转轴正交的面在旋转轴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马达机壳401和吸入形状机壳402构成。供气用送风机3的马达机壳(以后称为供气用马达机壳)301和排气用送风机4的马达机壳(以后称为排气用马达机壳)401 是相同形状的部件。供气用送风机3的吸入形状机壳(以后称为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 和排气用送风机4的吸入形状机壳(以后称为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是相同形状的部件。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马达轴的侧面剖视图。图6是图5的C部分的放大图。首先,用图5说明供气用送风机3和排气用送风机4的组装完成状态的位置关系。供气用送风机3和排气用送风机4配置成在本体机壳1的内部使各自的马达的旋转轴相互并行且朝向相反方向。供气用送风机3和排气用送风机4配置成各自机壳的分割面与本体机壳1的厚度方向的中央一致(供气用送风机3和排气用送风机4在本体机壳1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割各个机壳)。如图6所示,在供气用马达机壳301的分割开口边的内表面,形成有向内部使孔径变窄的跨全周形成斜面的阴型的套筒结构。另一方面,在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的分割开口边的外表面,形成有向前端使外径变小的跨全周形成斜面的阳型的套筒结构。两者通过使相互的套筒结构进行套筒结合而组合到一起。在排气用马达机壳401和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的分割开口边处也同样。排列设置在本体机壳1内的供气用送风机3和排气用送风机4,把本体机壳1内的空间分割为两部分而在本体机壳1内形成供气风道、排气风道(在图5中,在图5的上部形成供气风道TA,在图5的下部形成排气风道TB)。居室内的空气B在热交换器2进行热能交换后,流经排气风道TB而吸入排气用送风机4,从排气排出口 M排向室外。居室外的空气A在热交换器2进行热能交换后,流经供气风道TA而吸入供气用送风机3,从供气排出口 22向室内供气。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及排气用马达机壳401利用螺钉固定在本体机壳。此时, 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和排气用马达机壳401固定在使邻接的两者间形成规定空隙(间隙)的位置。进而,供气用马达机壳301利用螺钉固定在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另外, 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固定在排气用马达机壳401。因为这样固定各机壳,所以,供气用马达机壳301和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之间的间隙,形成为与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 和排气用马达机壳401之间的间隙相等的大小。图7是从盒体内侧看供气用送风机及排气用送风机的吸入形状机壳的立体图。图 8是从盒体外侧看供气用送风机及排气用送风机的吸入形状机壳的立体图。图9是从盒体内侧看供气用送风机及排气用送风机的马达机壳的立体图。图10是从盒体外侧看供气用送风机及排气用送风机的马达机壳的立体图。用图5至图10说明设于各机壳的伸出部及该伸出部相互重叠的状态。在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中,在与吹出口 30 相反侧的边部,设置从形成于通过分割而切断的剖面的分割开口边部沿分割面向外方延伸的伸出部30 (图7、8)。另外,在供气用马达机壳 301,在与吹出口 301g相反侧的边部,设置从分割开口边部沿分割面向外方延伸的伸出部 301h (图9)。伸出部30 和伸出部301h使在马达的旋转轴的轴方向(称为第一方向)相向的主面相互面接触(面对接)并重叠(图6)。同样,在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设置从分割开口边部沿分割面向外方延伸的伸出部40 (图7、8)。另外,在排气用马达机壳401 也设置从分割开口边部沿分割面向外方延伸的伸出部401h (图9)。伸出部40 和伸出部 401h使在第一方向相向的主面相互面接触(面对接)并重叠(图6)。伸出部30 和伸出部301h以及伸出部40 和伸出部401h各自在机壳302、301、402、401的端部向与图5、6 的纸面的垂直方向延伸。设置于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的伸出部30 比设于供气用马达机壳301的伸出部301h宽度宽,且从分割开口边部突出到更远处。S卩,伸出部30 相对于伸出部301h 更向外方延长地突出(图6)。同样,伸出部30 相对于伸出部301h更向外方延长地突出 (图6)。另外,该向外方延长并突出的伸出部30 和伸出部40 在向外方延长并突出的部分中,使在第一方向相向的相互的主面面接触(面对接)并重叠(图6)。在此,如图5、6所示,由伸出部30 和伸出部40 分隔开的本体机壳1内的空间是上述供气风道TA和排气风道TB。由于供气用送风机3和排气用送风机4在各自机壳的相互面接触(面对接)的伸出部30 和伸出部40 分隔供气风道TA和排气风道TB,所以不用填料也可切实地保持气密性。进而,在图6中,设于供气用马达机壳301的伸出部301h和设于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的伸出部40 空开第一空隙(间隙)101地对接。另外,突出设置于伸出部30 的主面的凸部302b嵌合在该第一空隙(间隙)101中。同样,设于排气用马达机壳401的伸出部401h和设于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的伸出部30 空开第二空隙(间隙)102地对接,突出设置于伸出部40 的主面的凸部402b嵌合在第二空隙(间隙)102中。第一空隙(间隙)101、第二空隙(间隙)102以及凸部302b、凸部402b与伸出部30加、30111、40加、 401h相同,各自在机壳302、301、402、401的端部向与图5、6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通过该构成,进一步切实地保证了供气风道TA和排气风道TB之间的气密性。第一空隙(间隙)101按以下尺寸关系设计,即,即使在存在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 302、排气用马达机壳401的成形偏差、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排气用马达机壳401与本体的组装偏差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嵌合的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的凸部402b造成干
8扰。第二空隙(间隙)102按以下尺寸关系设计,即,即使在存在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 402、供气用马达机壳301的成形偏差、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向排气用马达机壳401的组装偏差、供气用马达机壳301向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的组装偏差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嵌合的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的凸部302b造成干扰。用图5说明产品组装状态下的供气用送风机3和排气用送风机4的对接位置。送风机以上下反转的状态组装在本体机壳1中。首先,把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和排气用马达机壳401组装到本体机壳1中。此时,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和排气用马达机壳401 的组装次序是任意的。接着,组装供气用马达机壳301和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此时, 供气用马达机壳301和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的组装次序是任意的。在产品组装状态下, 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的伸出部30 和排气用的吸入形状机壳402的伸出部40 的相互的伸出部彼此在送风机分割面处面对接。用图6对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的凸部302b进行说明。以即使在由于成形偏差、组装偏差造成吸入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和排气用马达机壳401的空隙(间隙)101 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凸部302b也容易嵌入该间隙101的方式,凸部302b的截面形成为前端变小的梯形形状(也可以为楔形截面),在侧面具有大约10°的梯度。另外,凸部302b的高度形成为与排气用马达机壳401的厚度相等的大小。另外,对于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 的凸部402b也相同。另外,出于相同的目的,以即使在由于成形偏差、组装偏差造成吸入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和排气用马达机壳401的空隙(间隙)101产生变化的情况下,凸部302b也容易嵌入该间隙101的方式,伸出部40 和伸出部301h相互对接的前端部端面分别使插入凸部302b侧的空隙宽度扩大地形成为倾斜大约10°的斜面。在伸出部30 和伸出部401h 相互对接的前端部端面也出于相同的目的,形成为倾斜大约10°的斜面。前端部端面的倾斜斜角度虽然也可进一步倾斜,但若过大倾斜,则端面形状的一边会成为锐角,为了防止端面的边缘弄伤操作者等而设为大约10°。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排气用送风机4的机壳及供气用送风机3的机壳,分别在与马达305的旋转轴正交的分割面在第一方向(旋转轴方向)分割成马达机壳301、401和吸入形状机壳302、402,供气用马达机壳301和排气用马达机壳 401形成相同形状,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和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形成相同形状。另外,各机壳301、302、401、402分别设置从分割开口边部沿分割面向外方延伸的伸出部301h、302a,401h、402a,设在供气用马达机壳301上的伸出部301h和设在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上的伸出部30加,使在第一方向相向的主面相互面接触并重叠,设在排气用马达机壳401上的伸出部40 Ih和设在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上的伸出部40 使在第一方向相向的主面相互面接触并重叠。另外,设在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和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上的伸出部30加、 402a比设在供气用马达机壳301和排气用马达机壳401上的伸出部301h、401h更向外方延长并突出,设在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上的伸出部30 和设在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 上的伸出部40 在向外方延长并突出的部分,使相互的主面面接触(面对接)并重叠。另外,由于利用重叠在一起的伸出部30 和伸出部40 分隔供气风道TA和排气风道TB,所以不用填料也可切实地保持气密性。另外,由于设在供气用马达机壳301上的伸出部30 Ih和设在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 402上的伸出部40 空开第一空隙101地对接,在设在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上的伸出部30 的主面设置凸部302b,该凸部302b嵌合在该第一空隙101中,设于排气用马达机壳401的伸出部401h和设于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的伸出部30 空开第二空隙102地对接,在设在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上的伸出部40 的主面设置凸部402b,该凸部402b 嵌合在第二空隙102中,所以,即使在各机壳中存在尺寸偏差、组装偏差的情况下,也可由面对接结构和凸部勘合的效果进一步切实且稳定地保证气密性。图11是通过热交换换气装置的供气用送风机和排气用送风机之间的面的侧面剖视图。图12是图11的D部分的放大图。用图6至11说明热交换器2的保持结构。在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安装在本体机壳1上的状态下成为热交换器2侧的一个边,具有在大致全长上截面相对马达轴倾斜45°的肋302c (图7、8、12)。另外,为了提高强度而在该肋 302c的一端设置在垂直方向连结的加强肋302d(图7)。另外,在供气用马达机壳301的成为交换器2侧的一个边,具有向与肋302c相反的方向倾斜45°的肋301a(图10、12)。进而,为了提高强度而在该301a的一端设置在垂直方向连结的加强肋301b (图10)。同样,在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上设置肋402c和加强肋402d,在排气用马达机壳401上设置肋401a和加强肋401b。肋302C、301a、401a、402C的长度设计成可以切实地保持热交换器2且使防护热交换器2的风道的面积最小的长度。在安装完成状态下,肋302c 和肋301a以及肋402c和肋401a形成由相对马达轴方向的+45°、-45°构成的90°的V 字形结构,具有固定由热交换器2的边加和边2b这两个边构成的棱角2c的结构。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在排气用马达机壳401和供气用吸入形状机壳302的热交换器2侧的端部,形成大致在全长上倾斜45°地伸出的肋(第一肋)401a、302c,在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和供气用马达机壳301的热交换器2侧的端部, 形成大致在全长上倾斜45°地伸出并相对于肋(第一肋)401a、302c打开90°的肋(第二肋),排气用送风机4和供气用送风机3由肋401a、302c和肋401a、302c夹着并支承呈大致长方体的热交换器2的一个边部。为此,不必在送风机3、4侧新增设置支承热交换器2的结构,可以将热交换器支承部件制作成比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支承部件5更简单。如以上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在更换马达等维护部件之际,通过只拆下更换的送风机的近前侧的机壳就可以更换马达(在更换供气用送风机3的马达 305时,只要拆下供气用马达机壳301就可进行更换,在更换排气用送风机4的马达405时, 只要拆下排气用吸入形状机壳402就可进行更换)。因为在供气用送风机3、排气用送风机4及构成两者的风道的部分不使用填料即可保持气密性,所以可减少部件数量,在更换马达等维护部件时不用取下填料就可进行操作,所以提高了操作性。因为不需要保持热交换器的另外的部件,所以减少了部件数量,从而提高了操作性、安装性。另外,由于部件数量减少,可减少接合部位,提高了气密性。另外,由于部件数量减少,可减小产品整体的尺寸。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适合应用于以下换气装置,即,该换气装置具有形成于本体机壳内并把室内空气排向室外的排气风道及把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的供气风道、设置在排气风道中的排气用送风机、设置在供气风道的供气用送风机、和设在排气风道和供气风道的交叉部并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附图标记说明1 本体机壳,2 热交换器,21 供气吸入口,22 供气排出口,23 排气吸入口,24 排气排出口,3:供气用送风机,4:排气用送风机,301 供气用送风机的马达机壳(第一机壳),301a、401a 肋(第一肋),301b、401b 加强肋,301c 301f、401c 401f 马达定位用肋,301g、401g 吹出口,301h、401h 伸出部,302 供气用送风机的吸入形状机壳(第二机壳),302a、402a 伸出部,302b、402b 凸部,302c、402c 肋(第二肋),302d、402d 加强肋, 302e、402e 吹出口,303、306 螺钉,304 马达安装板,305、405 马达,306 螺钉,309、409 叶片,310:弹簧垫片,311 紧固螺母,401 排气用送风机的马达机壳(第一机壳),402 排气用送风机的吸入形状机壳(第二机壳)。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换气装置,该热交换换气装置具备形成在箱体形状的本体机壳内并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的排气风道以及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的供气风道、设置于上述排气风道的排气用送风机、设置于上述供气风道的供气用送风机、和设在上述排气风道与上述供气风道的交叉部并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供气用送风机和上述排气用送风机分别内置马达并由相同形状的机壳覆盖外壳, 各个马达的旋转轴相互平行且配置成朝向相反方向,而且上述机壳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上述排气风道和上述供气风道,上述排气用送风机的机壳以及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各机壳,分别由与上述马达的旋转轴正交的分割面在第一方向即旋转轴方向分割成第一机壳和第二机壳,上述排气用送风机的第一机壳和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第一机壳形成为相同形状,上述排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和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形成为相同形状,上述排气用送风机的上述第二机壳以及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上述第二机壳,分别设有从分割开口边部沿分割面向外方延伸的伸出部,设在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上的上述伸出部与设在上述排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上的上述伸出部,使在上述第一方向相向的主面相互面接触并重叠,分隔上述供气风道和上述排气风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排气用送风机的上述第一机壳以及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上述第一机壳,也分别设有从分割开口边部沿分割面向外方延伸的伸出部,设在上述排气用送风机和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上述第一机壳上的上述伸出部与设在上述排气用送风机和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上述第二机壳上的上述伸出部,使在上述第一方向相向的主面相互面接触并重叠,设在上述排气用送风机和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上述第二机壳上的上述伸出部比设在上述排气用送风机和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上述第一机壳上的上述伸出部更向外方延长并突出,设在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上的上述伸出部和设在上述排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上的上述伸出部,在向上述外方延长并突出的部分使相互的主面面接触并重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设在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第一机壳上的上述伸出部和设在上述排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上的上述伸出部在分割面方向空开第一空隙地对接,设在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上的上述伸出部的主面上所设置的凸部与上述第一空隙嵌合,设在上述排气用送风机的第一机壳上的上述伸出部和设在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上的上述伸出部在分割面方向空开第二空隙地对接,设在上述排气用送风机的第二机壳上的上述伸出部的主面上所设置的凸部与上述第二空隙嵌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供气用送风机和上述排气用送风机是在上述马达的旋转轴上分别具有圆筒状多叶片风扇型的叶片的类型的送风机,上述第一机壳是设有上述马达的固定结构的马达机壳,上述第二机壳是在上述叶片侧形成有空气吸入口的吸入形状机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排气用送风机的上述第一机壳的上述热交换器侧和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上述第二机壳的上述热交换器侧的端部, 形成有大致在全长上倾斜45°地伸出的第一肋,在上述排气用送风机和上述第二机壳的上述热交换器侧和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的上述第二机壳的上述热交换器侧的端部,形成大致在全长上倾斜45°地伸出并相对于上述第一肋打开90°的第二肋,上述排气用送风机和上述供气用送风机由上述第一肋和上述第二肋夹入并支承呈大致长方体的上述热交换器的一个边部。
全文摘要
供气用送风机的机壳分割成机壳(301)和机壳(302),排气用送风机的机壳分割成机壳(401)和机壳(402),机壳(301)和机壳(401)以及机壳(302)和机壳(402)分别形成为相同形状。设于机壳(302)的伸出部(302a)和设于机壳(402)的伸出部(402a)使相向的主面相互面接触并重叠。
文档编号F24F7/08GK102365500SQ20098015849
公开日2012年2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7日
发明者安江宣征, 成濑裕平, 藤井嘉范, 青木裕树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