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的换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9220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以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的换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交换系统,特别是一种以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的换流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室温调节系统,如冷气机等的基本结构系以动力驱动冷媒压縮机以主动冷却温度,而暖气则以电能或物质燃烧以获取热量,故空间温度调节长久以来不仅耗费大量能源,并产生大量污染、废热及废弃物。近来则有以离峰电子将水冷冻成冰再于峰值电力时,藉蓄温传输管道释放低温的储冰式空调系统,唯储冰式空调系统需要大型冷冻机、绝缘良好的冰库、大空间及输入能源。不仅成本高、浪费能源、占用较大空间,而且空气调节性能较差。为此申请人先前提出了第94102352. 4号'藉自然蓄温母体直接调温及供气系统,但
其尚存需补充改良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成本、节省能源、热回收换流效果更臻完善的以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的换流系统。 本发明包括自然蓄温母体、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中的主动均热装置、主泵、与主动均热装置连通的主动调控体、经主动均热装置与主动调控体连通的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及过滤装置,并藉传输管道构成流体传输通路;流体传输通路为由单流路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为由单流路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为由双向流路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为由双向流路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
其中 单流路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包括至少一处传输管道以贯通主动调控体、主动均热装置、主泵及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的单流路流体传输通路、至少一组主泵或依需要进一步设置分路泵;自然蓄温母体为具有较大相对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蓄温体构成;主动均热装置为由良好热传导特性材料构成,并与自然蓄温母体保持良好热传导状态的结构型态;亦可藉由自然蓄温母体内部供流体流通的空间直接构成主动均热的功能,以取代由良好热传导特性材料制成的主动均热装置;主动调控体为具有特定功能空间/结构,用于在系统运作中接受主泵泵动以直接经主动均热装置对外送出内部流体及引入外部流体;或间接经中继均热器对外送出内部流体及引入外部流体,以作热回收之换流功能运作;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为自然界/经人工处理的气体或液体等流体源,用于在系统运作中接受主泵泵动提供外部流体经主动均热装置进入主动调控体/可进一步供接受由主动调控体排出的流体并加以稀释;传输管道为由一个以上供导入外部流体/排出内部流体的管道,传输管道与所接触自然蓄温母体间具有良好隔热结构/传输管道由良好隔热体所制成;主泵为由电力/机力驱动的流体泵;过滤装置为防止管路日久阻塞及具清洁功能的过滤装置,其系装置于流体吸入口 /出口 ,其包括滤网及有害流体过滤结构。 单流路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系藉主动均热装置对加设的一组以上的中继均
热器间接传输温能;其包括自然蓄温母体、主动均热装置、主动调控体、外部被动交换流体
源、传输管道、中继传输管道、主泵、中继泵、过滤装置、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中继
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操控单元及供至少两组传输管道设置的中继均热器;中继
泵经中继传输管道泵送导热流体以使主动均热装置对中继均热器相互传输热能。 双向流路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系由自然蓄温母体、主动均热装置、主动调控
体、两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分别设置于主动调控体与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之间的两独立
通过流体的传输管道、供对两组传输管道中流体作不同方向泵动的两主泵及两过滤装置及
两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构成双向直接传输温能。 双向主泵的双向流路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系由自然蓄温母体、主动均热装置、主动调控体、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分别设置于主动调控体与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之间的两独立通过流体的传输管道、供对两组传输管道中流体作不同方向泵动的双向主泵及两过滤装置及两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构成双向直接传输温能。 双向流路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系由自然蓄温母体、主动均热装置、主动调控体、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分别设置于主动调控体与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之间的两独立通过流体的传输管道、中继传输管道、供对两组传输管道中流体作不同方向泵动的主泵、中继泵、两过滤装置、两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操控单元及至少一组供至少两组传输管道及至少一组中继传输管道设置的中继均热器构成双向间接传输温能;中继泵经中继传输管道泵送导热流体以使主动均热装置对中继均热器相互传输热能。 主动均热装置与中继均热器间均热方式为由至少一组中继传输管道、至少一组中继泵或依需要选择性设置分路泵而共同构成封闭环状流路,供泵送良好热传导性质导热流体作循环泵送,以构成主动均热装置与中继均热器间的均温功能;亦可直接以良导热热管装置取代,以均衡主动均热装置与中继均热器间温差,而省略中继泵;亦可在至少一组主动均热装置与至少一组中继均热器之间设置至少一组中继传输管道及至少一组中继泵,以供泵送良好热传导性质的导热流体,作开放性单向泵送构成开放型流路,以均衡主动均热装置与中继均热器的温差;亦可在至少一组中继均热器与至少一组主动均热装置之间设置供通过导热流体中继传输管道及中继泵,而由供泵动导热流体的中继泵作单向泵动或定时周期交换泵动流体的流向,以均衡中继均热器和主动均热装置间的温差。 供通过流体的两组独立传输管道为分别泵动流体而独立通往主动均热装置/中继均热器,其个别泵动方式为藉个别设置的可个别运作两主泵供分别同时对个别独立的流体传输管道中的流体作不同方向之泵动;或藉至少一组共构运转的双向主泵以同时对个别独立的流体传输管道中的流体作不同方向泵送,双向主泵进一步亦可作周期变换所泵动流体方向运作。 两传输管道及中继传输管道亦可为以蓄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特定形状的结构,且
具有藉以供埋设于自然蓄温母体的足够长度以代替主动均热装置构成均热功能。 主泵及双向主泵所泵送的周期变换泵动流体的流向,进一步可为由同一主泵及双向主泵作单向泵动而藉管路流向阀操控,以周期变换所泵动流体的流向,或藉多组不同泵动流向的泵以作周期变换所泵动流体流向的运转。 流体传输通路中设置有为流量计、过滤装置、流量调节阀、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操控单元的中继控管装置流量计为藉以供累积计算流体的流量;过滤装置系装置于流体吸入口或出口 ,藉以防止管路日久阻塞及具清洁功能,其包括滤网及有害流体过滤装置所构成;流量调节阀为以人工或机力操控交换流体释放量大小;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其为由湿度检测装置、排出泵组或管路预设排出孔路的湿度或积水处理结构构成;操控单元为由机电或固态电子电路及相关软件构成,其功能可依需要选择包括流体流量控管、阀的操控、流体温度的监控、流体泵组的操控、安全保护操控功能及输入侧或各输出口设置有害流体检测;在有害流体存在且超过监视值时,发出警报及作切断流体或其它应变操控处理而构成调控温度及调控流体流量及调控湿度等功能控制单元。
流体包括气体或液体。 主动调控体与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两者或其中之一系由下列特定功能的空间或结构构成具固定建筑空调体,如大楼、温室或公共活动建筑物等;具有空调需求的空间,并在流体式自然蓄温母体移动建构物,如船舰、作业浮台、水上建筑;或供容纳气体或液体的露天体,如水池或山谷或盆地或沙漠等开放体;或供容纳气体或液体的密闭容器,如储气或储液容器;各种制程或处理程序的设备;或被动防止结冰或主动除冰的机具或家电设备;或被动防止结冰或主动除冰的开放路面或机场跑道或水面航道;或港口或湖泊或河流的水道表层与温差深层;或特定地质如沙漠与周边环境。 由于本发明包括自然蓄温母体、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中的主动均热装置、主泵、与主动均热装置连通的主动调控体、经主动均热装置与主动调控体连通的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及过滤装置,并藉传输管道构成流体传输通路;流体传输通路为由单流路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为由单流路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为由双向流路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为由双向流路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运转时,藉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稳定吸热/释热体及传输管道构成流体传输通路,而在主动调控体与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之间作流体交换的换流功能,对所经过的相对高温流体作吸热冷却/对所经过相对低温流体作释热加温以作热回收的运作;不仅降低成本、节省能源,而且热回收换流效果更臻完善,从而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平面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平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平面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结构示意平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结构示意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为由单流路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其包括自然蓄温母体
6101、 主动均热装置102、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101中的主动调控体103、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传输管道105、主泵106、过滤装置108、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109及操控单元110。 自然蓄温母体101为具有较大相对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蓄温体构成。 主动均热装置102为由良好热传导特性材料构成,并与自然蓄温母体101保持良好热传导状态的结构型态;亦可藉由自然蓄温母体101内部供流体流通的空间直接构成主动均热的功能,以取代由良好热传导特性材料制成的主动均热装置。 主动调控体103为具有特定功能空间或结构,用于在系统运作中接受主泵106泵动以直接经主动均热装置102对外送出内部流体及引入外部流体;或间接经中继均热器对外送出内部流体及引入外部流体,以作热回收之换流功能运作。 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为自然界或经人工处理的气体或液体等流体源,用于在系统运作中接受主泵106泵动提供外部流体经主动均热装置102进入主动调控体103 ;或可进一步供接受由主动调控体103排出的流体并加以稀释。 传输管道105为由一个以上供导入外部流体或排出内部流体的管道,传输管道105与所接触自然蓄温母体101间具有良好隔热结构,或传输管道105由良好隔热体所制成。 主泵106为由电力或机力驱动的流体泵。 过滤装置108为防止管路日久阻塞及具清洁功能的过滤装置,其系装置于流体吸
入口或出口,其包括滤网及有害流体过滤结构,此项装置可依需要作选择性设置。 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109为由湿度检测结构或排出泵组或管路预设排
出孔路的湿度或积水处理结构构成,此项装置可依需要作选择性设置。 操控单元110为由机电或固态电子电路及相关软件构成,其功能可依需要选择包
括流体流量控管、阀操控、流体温度监控、流体泵组操控、安全保护操控功能;输入侧或各输
出口设置有害流体检测,在有害流体存在且超过监视值时,发出警报及切断流体或其它应
变操控处理而构成调控温度及调控流体的流量及调控湿度等功能的控制单元。 流体传输通路包括至少一处传输管道105以贯通主动调控体103、主动均热装置
102、 主泵106及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的单流路流体传输通路、至少一组主泵106或依需要进一步设置分路泵。 藉由主泵106作周期性正向及反向泵送流体运转,以定时周期交换泵动流经主动均热装置102流体的流向;即正向泵送主动调控体103内部流体经传输管道105进入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101内的主动均热装置102并经传输管道105、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109及过滤装置108传输至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或其它特定空间或结构体内;亦可反向泵送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的外部流体经过滤装置108、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109及传输管道105进入置于自然蓄温母体101内的主动均热装置102,再经传输管道105传输流体至主动调控体103 ;以使主动均热装置102对所流经流体依温差呈吸热冷却及放热加温周期变化。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发明为由单流路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其可进一步藉由主动均热装置102对加设的一组以上的中继均热器202间接传输温能。 本发明包括自然蓄温母体101、主动均热装置102、主动调控体103、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传输管道105、中继传输管道105"、主泵106、中继泵106"、过滤装置108、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109、中继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109"、操控单元110及至少一组中继均热器202。 藉由主动均热装置102主动与自然蓄温母体101形成均热传输功能。
中继均热器202为由良好蓄热及热传导材料构成,其上设有至少一组设置于主动均热装置102与中继均热器202之间的中继传输管道105",以传输中继泵106"所泵送的导热流体209,以使中继均热器202与主动均热装置102温度趋于接近。 藉主泵106泵动供传输主动调控体103与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间之流体;传输管道105及中继传输管道105"的流体皆流经中继均热器202,并藉中继均热器202相互作均温作用。 导热流体209为含蓄热及热传导性质良好的气体或液体,其系供藉中继泵106"的泵动,并经中继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109"及中继传输管道105"构成流路,以使主动均热装置102与中继均热器202作均热传输功能。
主泵106为由电力或机力驱动的流体泵。
中继泵106"为由电力或机力驱动的流体泵。 主动均热装置102与中继均热器202间的均温系统为包括至少一组设置于主动均热装置102与至少一组中继均热器202之间的至少一组中继传输管道105"、至少一组流体中继泵106"或依需要选择性设置的而共同构成的封闭环状流路,藉以供泵送良好热传导性质的导热流体209作循环泵送,以构成主动均热装置102与中继均热器202间的均温功能。
亦可直接以良导热热管装置,以均衡主动均热装置102与中继均热器202间的温度,而省略中继泵106"或分路泵。 亦可在至少一组主动均热装置102与至少一组中继均热器202之间设置至少一组传输管道及至少一组中继泵106"以构成开放型流路,以供泵送良好热传导性质的导热流体209,作开放性单向泵送以均衡主动均热装置与中继均热器202的温差。
中继均热器202上设有连通主动调控体103及通往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的流体传输管道105,并藉主泵106作周期性正向及反向泵送流体,以使由主动调控体103泵送往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的内部流体,或由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泵送往主动调控体103的外部流体,流经中继均热器202的流向呈周期交换,并由中继均热器202对所流经的流体依温差呈吸热冷却或放热加温之周期变化,以构成间接藉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换流系统。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发明为由双向流路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其系由自然蓄温母体101、主动均热装置102、主动调控体103、两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140'、两传输管道105、105'、两主泵106、106'、两过滤装置108、108'及两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109、109'构成双向直接传输温能。 自然蓄温母体101为具有较大相对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蓄温体。
在主动调控体103与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 140'之间分别设置两组独立供通过流体的传输管道105、105',以分别供独立通往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101内的主动均热装置102。其中一传输管道105的流路为供将主动调控体103内部的流体藉主泵106的泵动流经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109及主动均热装置102、过滤装置108排往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或其它特定功能的空间结构。另一传输管道105'的流路为供将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的流体藉主泵106'的泵动,经过滤装置108'、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109'、主动均热装置102输往主动调控体103。两独立传输管道105、105'的流路分别具有可独立运作主泵106、106',供分别同时对个别独立的流体传输管道105、 105'中的流体作不同方向的泵动。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本发明为由具双向主泵的双向流路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其系由自然蓄温母体101、主动均热装置102、主动调控体103、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104'两传输管道105、105'、双向主泵1006、两过滤装置108、108'及两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109、 109'构成双向直接传输温能。 藉由至少一组共构运转的双向主泵1006以同时对个别独立流体传输管道105、105'中的流体作不同方向泵送,共构运转的双向主泵1006进一步亦可作周期交换所泵动流体方向的运作。 两组个别独立的流体传输管道105、 105'中的流体所经的主动均热装置102系可为共构体、相邻设置或分别独立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101。
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为由双向流路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其系由自然蓄温母体101、主动均热装置102、主动调控体103、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104'、两传输管道105、105'、中继传输管道105"、两主泵106、106'、中继泵106"、两过滤装置108、108'、两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109、109'、操控单元110及至少一组中继均热器202构成双向间接传输温能。 自然蓄温母体101为具有较大相对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蓄温体。 至少一组主动均热装置10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其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101中,并与自然蓄温母体101形成均热传输功能。 中继均热器202为由良好热传导材料所构成,中继均热器202设有至少两组传输管道105、 105'及至少一组中继传输管道105"。至少一组中继传输管道105"供与主动均热装置102构成流体通路,以供通过藉中继泵106"泵送导热流体209。至少一组传输管道105'供传输主泵106'泵动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的流体经中继均热器202转往主动调控体103。至少另一组传输管道105以供传输藉主泵106泵动主动调控体103内的流体经中继均热器202对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排放,或对其他特定功能的空间结构排放。至少两组传输管道105、 105'及至少一组中继传输管道105"内流动的流体系藉中继均热器202相互传输热能,以构成间接藉自然蓄温母体101传输作热回收换流系统。
两组个别独立流体传输管道105、 105'中流体流经的中继均热器202可为共构体、相邻设置或分别独立设置而与主动均热装置102间具有均热传导动能的装置。
实施例二、实施例五中的主动均热装置102与中继均热器202间的均热方式系藉 由至少一组中继传输管道105"、至少一组中继泵106"或依需要选择性设置分路泵而共同 构成封闭环状流路,供泵送良好热传导性质导热流体209作循环泵送,以构成主动均热装 置102与中继均热器202间的均温功能。 亦可直接以良导热热管装置取代,以均衡主动均热装置102与中继均热器202间 温差,而省略中继泵106"。 亦可在至少一组主动均热装置102与至少一组中继均热器202之间设置至少一组 中继传输管道105"及至少一组中继泵106",以供泵送良好热传导性质的导热流体209,作 开放性单向泵送构成开放型流路,以均衡主动均热装置与中继均热器202的温差。
亦可在至少一组中继均热器202与至少一组主动均热装置102之间设置供通过导 热流体209的中继传输管道105"及中继泵106",而由供泵动导热流体209的中继泵106" 作单向泵动或定时周期交换泵动流体的流向,以均衡中继均热器202和主动均热装置102 间的温差。 实施例三、四、五中在主动调控体103与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104'之间,其供 通过流体的两组独立传输管道105、 105'为分别泵动流体而独立通往主动均热装置102或 中继均热器202,其个别泵动方式包含 藉个别设置的可个别运作两主泵106、106'供分别同时对个别独立的流体传输管 道105、105'中的流体作不同方向之泵动; 或藉至少一组共构运转的双向主泵1006以同时对个别独立的流体传输管道105、 105'中的流体作不同方向泵送,双向主泵1006进一步亦可作周期变换所泵动流体方向运 作。 实施例一、二、三、四、五中的两传输管道105、105'及中继传输管道105"亦可为以 蓄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特定形状的结构,且具有藉以供埋设于自然蓄温母体101的足够长 度以代替主动均热装置102构成均热功能。 实施例一、二、三、四、五中的主泵106、106'及双向主泵1006所泵送的周期变换泵 动流体的流向,进一步可为由同一主泵106作单向泵动而藉管路流向阀操控,以周期变换 所泵动流体的流向,或藉多组不同泵动流向的泵以作周期变换所泵动流体流向的运转。
实施例一、二、三、四、五中进一步可依需要选择性设置下列中继控管装置
流量计为藉以供累积计算流体的流量,此装置可视需要选用。 过滤装置系装置于流体吸入口或出口 ,藉以防止管路日久阻塞及具清洁功能,其
包括滤网及有害流体过滤装置所构成,此项装置可依需要作选择性设置。 流量调节阀为以人工或机力操控交换流体释放量大小,此项装置可依需要作选择
性设置者。 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其为由湿度检测装置、排出泵组或管路预设排出 孔路的湿度或积水处理结构构成,此项装置可依需要作选择性设置者。 操控单元为由机电或固态电子电路及相关软件构成,其功能可依需要选择包括流 体流量控管、阀的操控、流体温度的监控、流体泵组的操控、安全保护操控功能及输入侧或 各输出口设置有害流体检测。在有害流体存在且超过监视值时,发出警报及作切断流体或 其它应变操控处理而构成调控温度及调控流体流量及调控湿度等功能控制单元。
实施例一、二、三、四、五中的流体包括气体或液体。 实施例一、二、三、四、五中的主动调控体103与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两者或其
中之一,系由下列特定功能的空间或结构构成 具固定建筑空调体,如大楼、温室或公共活动建筑物等; 或具有空调需求的空间,并在流体式自然蓄温母体移动建构物,如船舰、作业浮 台、水上建筑等; 或供容纳气体或液体的露天体,如水池或山谷或盆地或沙漠等开放体者; 或供容纳气体或液体的密闭容器,如储气或储液容器者;各种制程或处理程序之
设备者; 或被动防止结冰或主动除冰的机具或家电设备者; 或被动防止结冰或主动除冰的开放路面或机场跑道或水面航道者; 或港口或湖泊或河流的水道表层与温差深层; 或特定地质如沙漠与周边环境。 综合上述,本发明可藉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稳定吸热/释热体,而在主动调控体与 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之间作流体交换的换流功能时,可藉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中的主动均 热装置,或藉与主动均热装置设有导热流体相互作均温传输的中继均热器,对所经过的相 对高温流体作吸热冷却/对所经过相对低温流体作释热加温以作热回收的运作。
1权利要求
一种以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的换流系统,它包括自然蓄温母体(101)、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101)中的主动均热装置(102)、主泵(106)、与主动均热装置(102)连通的主动调控体(103)、经主动均热装置(102)与主动调控体(103)连通的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104),并藉传输管道构成流体传输通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体传输通路为单流路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其实施为双向流动,用以将外部的被动交换流体源传输至主动调控体,及从主动调控体传输至外部的被动交换流体源;其中当被动交换流体源的温度低于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中的主动均热装置时,被动交换流体源会经由主动均热装置的释热而达到加温的作用;或当被动交换交换流体源的温度高于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中的主动均热装置时,被动交换流体源会经由主动均热装置的吸热而达到冷却的作用。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以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的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流体传输通路为单流路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其包括至少一处传输管道以贯通主动 调控体、主动均热装置、主泵及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的单流路流体传输通路、至少一组主泵 或依需要进一步设置分路泵;自然蓄温母体为具有较大相对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 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的固态或液态蓄温体构成;主动均热装置为由良好热传导 特性材料构成,并与自然蓄温母体保持良好热传导状态的结构型态;亦可藉由自然蓄温母体内部供流体流通的空间直接构成主动均热的功能,以取代由良好热传导特性材料制成的 主动均热装置;主动调控体为具有特定功能空间/结构,用于在系统运作中接受主泵泵动 以直接经主动均热装置对外送出内部流体及引入外部流体;或间接经中继均热器对外送出 内部流体及引入外部流体,以作热回收之换流功能运作;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为自然界/ 经人工处理的气体或液体的流体源,用于在系统运作中接受主泵泵动提供外部流体经主动 均热装置进入主动调控体/可进一步供接受由主动调控体排出的流体并加以稀释;传输管 道为由一个以上供导入外部流体/排出内部流体的管道,传输管道与所接触自然蓄温母体 间具有良好隔热结构/传输管道由良好隔热体所制成;主泵为由电力/机力驱动的流体泵; 过滤装置为防止管路日久阻塞及具清洁功能的过滤装置,其系装置于流体吸入口 /出口, 其包括滤网及有害流体过滤结构。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以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的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流体传输通路为单流路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其藉主动均热装置对加设的一组以 上的中继均热器间接传输温能;其包括自然蓄温母体、主动均热装置、主动调控体、外部被 动交换流体源、传输管道、中继传输管道、主泵、中继泵、过滤装置、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 理结构、中继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操控单元及供至少两组传输管道设置的中继 均热器;中继泵经中继传输管道泵送导热流体以使主动均热装置对中继均热器相互传输热 能。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以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的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主动均热装置与中继均热器间均热方式为由至少一组中继传输管道、至少一组中继泵 或依需要选择性设置分路泵而共同构成封闭环状流路,供泵送良好热传导性质导热流体作 循环泵送,以构成主动均热装置与中继均热器间的均温功能;或者在至少一组主动均热装置与至少一组中继均热器之间设置至少一组中继传输管 道及至少一组中继泵,以供泵送良好热传导性质的导热流体,作开放性单向泵送构成开放 型流路,以均衡主动均热装置与中继均热器的温差;或者在至少一组中继均热器与至少一组主动均热装置之间设置供通过导热流体中继 传输管道及中继泵,而由供泵动导热流体的中继泵作单向泵动或定时周期交换泵动流体的 流向,以均衡中继均热器和主动均热装置间的温差。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以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的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传输管道及所述中继传输管道为以蓄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特定形状的结构,且具有藉以 供埋设于自然蓄温母体的足够长度以代替主动均热装置构成均热功能。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的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主泵所泵送的周期变换泵动流体的流向,进一步为由同一主泵作单向泵动而藉管路流向 阀操控,以周期变换所泵动流体的流向,或藉多组不同泵动流向的泵以作周期变换所泵动 流体流向的运转。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以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的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流体传输通路中设置有流量计、过滤装置、流量调节阀、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 操控单元的中继控管装置流量计为藉以供累积计算流体的流量;过滤装置系装置于流体 吸入口或出口,藉以防止管路日久阻塞及具清洁功能,其包括滤网及有害流体过滤装置;流 量调节阀为以人工或机力操控交换流体释放量大小;湿度调节装置或湿度处理结构,其为 由湿度检测装置、排出泵组或管路预设排出孔路的湿度或积水处理结构构成;操控单元为 由机电或固态电子电路及相关软件构成,其功能依需要选择包括流体流量控管、阀的操控、 流体温度的监控、流体泵组的操控、安全保护操控功能及输入侧或各输出口设置有害流体 检测;在有害流体存在且超过监视值时,发出警报及作切断流体或其它应变操控处理而构 成调控温度及调控流体流量及调控湿度的功能。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以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的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流体包括气体或液体。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以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的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主动调控体与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两者或其中之一是由下列特定功能的空间或结构构 成具固定建筑空调体;具有空调需求的空间,并在流体式自然蓄温母体移动建构物;或 供容纳气体或液体的露天体;或供容纳气体或液体的密闭容器;各种制程或处理程序的设 备;或被动防止结冰或主动除冰的机具或家电设备;或被动防止结冰或主动除冰的开放路 面或机场跑道或水面航道;或港口或湖泊或河流的水道表层与温差深层;或特定地质。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以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的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该 具固定建筑空调体为大楼、温室或公共活动建筑物;该具有空调需求的空间为船舰、作业浮 台、水上建筑;该露天体为水池或山谷或盆地或沙漠等开放体;该密闭容器为储气或储液 容器;该特定地质为沙漠与周边环境。
全文摘要
一种以自然蓄温母体作为热回收的换流系统,其包括自然蓄温母体、设置于自然蓄温母体中的主动均热装置、主泵、与主动均热装置连通的主动调控体、经主动均热装置与主动调控体连通的外部被动交换流体源及过滤装置,并藉传输管道构成流体传输通路;流体传输通路为由单流路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为由单流路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为由双向流路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为由双向流路间接传输的流体传输通路。本发明的热交换系统具有降低成本、节省能源、热回收换流效果更臻完善的优点。
文档编号F24J3/08GK101776340SQ201010129470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15日
发明者杨泰和 申请人:杨泰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