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24366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此处公开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是众所周知的。然 而,空调具有各种缺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此处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可包括压缩机,压缩制冷剂;室外热交换器,根据第一操作模式与从所述压缩机中排放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根据第二操作模式与从所述压缩机中排放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膨胀器,解压缩穿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或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所述制冷剂。所述膨胀器可包括第一解压缩部分,设置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出口侧或入口侧,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具有第一内径;以及第二解压缩部分,串联连接至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所述第二解压缩部分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内径的第二内径。根据此处公开的实施例,依空调的运行方向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可得到充分控制以改善冷却或加热性能。


将参照如下的附图来详细描述实施例,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类似的元件,其中图I是根据一实施例的空调的示意图;图2是图I的膨胀器的透视图;图3是图2的膨胀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在冷却和加热操作中制冷剂流量上的差异的图表;以及图5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膨胀器的一部分的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而不应该解释为仅限于此处详细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包括在其他溯源发明中或落入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内的可替代的实施例将充分地表达本发明的概念。一般来说,空调是根据其使用和目的将室内空气保持在合适的状态的家用电器。例如,这样的空调在夏天会冷却室内空气,而在冬天则使室内空气变暖。此外,空调可控制室内空气的湿度并通过从室内空气中去除杂质来净化室内空气。随着诸如空调等用于生活便利性的产品逐渐被广泛投入使用,消费者要求这些产品具有高能效、优性能以及使用上更大的便利性。空调可根据制冷循环(refrigeration cycle)的运行方向对室内空间执行冷却或加热操作。也就是说,根据特定的操作条件(冷却或加热需要)可改变在制冷循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向。此外,利用一个系统装置可选择性地执行冷却或加热操作。更详细地说,通过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彼此顺序地连接可形成制冷循环。当执行冷却操作时,穿过压缩机的制冷剂可在室外热交换器中被冷凝并在穿过膨胀器时被膨胀(解压缩)。然后,制冷剂可在室内热交换器中被蒸发并被再次引入压缩机。另一方面,当执行加热操作时,穿过压缩机的制冷剂可在室内热交换器中被冷凝并穿过膨胀器。然后,制冷剂可在室 外热交换器中被蒸发并被再次引入压缩机。可在液态下额外冷凝穿过室外热交换器或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以达到过冷状态。由于制冷剂的过冷度增加,穿过膨胀器的制冷剂的流量会增加。因此,制冷剂的流量可增加以改善冷却或加热性能。膨胀器是一种控制制冷剂的流量和系统的压力的装置。因此,膨胀器可用作用于决定冷却或加热性能的重要部件。典型地,膨胀器可具有恒定截面积(恒定内径)。根据制冷循环的压力和温度(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在加热操作期间制冷剂的过冷度可能高于在冷却操作期间制冷剂的过冷度。因此,在加热操作期间制冷剂的流量可能大于在冷却操作期间制冷剂的流量。然而,当在加热操作期间所需的制冷剂流量小于在冷却操作期间所需的制冷剂流量时,可能很难获得在制冷系统中所需的用于冷却或加热操作的制冷剂的流量。例如,在加热操作期间制冷剂可能具有大于其所需的流量;而且,在冷却操作期间制冷剂可能具有小于其所需的流量。因此,在冷却操作期间制冷性能可能是不充足的;并且,在加热操作期间制冷剂性能可能是过度的。图I是根据一实施例的空调的示意图。参见图1,空调I可包括压缩机10,将制冷剂压缩到高温和高压;设置在室外空间中的室外热交换器30,与室外空气热交换制冷剂;设置在室内空间中的室内热交换器40,与室内空气热交换制冷剂;以及膨胀器100,将在室外热交换器30或室内热交换器40中冷凝的制冷剂解压缩到预设压力。空调I还可包括将从压缩机10中排放的制冷剂引向室外热交换器30或室内热交换器40的流量转换器20。所述流量转换器20可包括控制制冷剂的流向的四通阀。当执行冷却操作时,从压缩机10中排放的制冷剂可穿过流量转换器20以流向室外热交换器30。另一方面,当执行加热操作时,从压缩机10中排放的制冷剂可穿过流量转换器20流向室内热交换器40。从蒸发的制冷剂中过滤液态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器50可设置在压缩机10的入口侦U。可将穿过气/液分离器50的气态制冷剂引入压缩机10。膨胀器100可包括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出口侧或入口侧的第一毛细管110 ;以及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40的出口侧或入口侧的第二毛细管150。第一毛细管110可以被称为“第一解压缩部分”,以及第二毛细管150可以被称为“第二解压缩部分”。术语“出口侦Γ和“入口侧”可以理解为基于制冷剂的流向而限定的术语。第一和第二毛细管110和150可以彼此串联连接。另外,第一和第二毛细管110和150可具有彼此不同的直径。当穿过膨胀器100时,制冷剂可从过冷的液态相变到两相状态(即,液态和气态制冷剂的混合状态)。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一操作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向。当空调I在冷却操作模式(第一操作模式)下运行时,制冷剂可以图I中示出为实线箭头的方向(A)流动。更详细地说,穿过压缩机10的制冷剂可穿过流量转换器20并被引入室外热交换器30。然后,当穿过室外热交换器30时可冷凝制冷剂。当制冷剂的冷凝完成时,可将制冷剂转换成过冷的液态。当穿过膨胀器100时,可将在过冷的液态下的制冷剂解压缩到预设压力,从而,可控制制冷剂的流量。也就是说,根据膨胀器100的结构特征(例如,膨胀器100的内径或长度),可控制制冷剂的流量。当穿过室内热交换器40时,可蒸发穿过膨胀器100的制冷剂。然后,蒸发后的制冷剂可经由流量转换器20穿过气/液分离器50,并可将从液态制冷剂中分离出的气态的制冷剂引入压缩机10。可重复地执行所述的制冷剂流通过程。
另一方面,当空调I在加热模式(第二操作模式)下运行时,制冷剂可以图I中示出为虚线箭头的方向(B)流动。更详细地说,穿过压缩机10的制冷剂可穿过流量转换器20并被引入室内热交换器40。然后,当穿过室内热交换器40时可冷凝制冷剂。当制冷剂的冷凝完成时,可将制冷剂转换成过冷的液态。当穿过膨胀器100时,可将在过冷的液态下的制冷剂解压缩到预设压力,从而,可控制制冷剂的流量。另外,当穿过室外热交换器30时,可蒸发穿过膨胀器100的制冷剂,并通过流量转换器20和气/液分离器50将蒸发后的制冷剂引入压缩机10。可重复地执行所述的制冷剂流通过程。如上所述,当执行冷却或加热操作时,可改变通过制冷循环流通的制冷剂的流向。更详细地说,当执行冷却操作时,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中冷凝的制冷剂可接连穿过第一毛细管110和第二毛细管150,并可被引入室内热交换器40。也就是说,第一毛细管110可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出口侧,第二毛细管150可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40的入口侧。另一方面,当执行加热操作时,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冷凝的制冷剂可接连穿过第二毛细管150和第一毛细管110,并可被引入室外热交换器30。也就是说,第二毛细管可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40的出口侧,第一毛细管110可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入口侧。当第一和第二毛细管110和150具有彼此不同的内径时,流入第一或第二毛细管110或150的制冷剂的流阻(flow resistance)可以是不同的。因此,压降(pressure drop)或制冷剂流量可以是不同的。更具体地说,当毛细管的内径减小时,压降会增加而制冷剂流量会减小。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膨胀器100。图2是图I的膨胀器的透视图。图3是图2的膨胀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参见图2和图3,膨胀器100可包括多个毛细管110和150,所述多个毛细管110和150可彼此串联连接。多个毛细管110和150可包括在冷却操作期间连接至室外热交换器30的出口侧的第一毛细管110,以及在加热操作期间连接至室内热交换器40的出口侧的第二毛细管150。第一和第二毛细管110和150中的每个可以线圈形状缠绕,且可彼此耦合。第一毛细管110可包括冷却制冷剂流入部分111,通过其可引入从室外热交换器30中排放的制冷剂;以及耦合至第二毛细管150的第一耦合部分112。冷却制冷剂流入部分111可设置在第一毛细管Iio —侧的一端上,且第一耦合部分112可设置在第一毛细管110另一侧的一端上。在冷却操作模式下,通过冷却制冷剂流入部分111可将穿过室外热交换器30的制冷剂引入膨胀器100。另一方面,在加热操作模式下,通过冷却制冷剂流入部分111可从膨胀器100中排放穿过第二毛细管150和第一毛细管Iio的制冷剂。第二毛细管150可包括加热制冷剂流入部分151,通过其可引入从室内热交换器40中排放的制冷剂;以及耦合至第一毛细管150的第二耦合部分152。加热制冷剂流入部分151可设置在第二毛细管150 —侧的一端上,且第二耦合部分152可设置在第二毛细管150另一侧的一端上。在加热操作模式下,通过加热制冷剂流入部分151可将穿过室内热交换器40的制冷剂引入膨胀器100。另一方面,在冷却操作模式下,通过加热制冷剂流入部分151可从膨胀器中排放穿过第一和第二毛细管110和150的制冷剂。 第一耦合部分112可连接至第二耦合部分152。例如,第一毛细管110的一端可耦合至第二毛细管150的一端。膨胀器100可包括耦合至第一和第二耦合部分112和152的连接部分130。第一和第二毛细管Iio和150可通过连接部分130彼此连通。也就是说,通过连接部分130可将流入第一毛细管110的制冷剂引入第二毛细管150,且通过连接部分130可将流入第二毛细管150的制冷剂引入第一毛细管110。例如,第一和第二耦合部分112和152可通过一分离耦合部件彼此焊接或彼此耦合来制造连接部分130。可替代地,可将第一耦合部分112插入第二耦合部分152来制造连接部分130。然而,实施例不仅限于这些制造连接部分130的方法。冷却制冷剂流入部分111可以是进口端(inlet port),当执行冷却操作时,可通过该进口端将制冷剂引入膨胀器100 ;并且加热制冷剂流入部分115可以是进口端,当执行加热模式时,可通过该进口端将制冷剂引入膨胀器100。另一方面,加热制冷剂流入部分115可以是出口端,当执行冷却操作时,可通过该出口端从膨胀器110中排放制冷剂;并且冷却制冷剂流入部分111可以是出口端,当执行加热操作时,可通过该出口端从膨胀器110中排放制冷剂。可使用附图标记Dl (第一内径)来指代第一毛细管110的内径,以及可使用附图标记D2(第二内径)来指代第二毛细管150的内径。第二内径D2可大于第一内径D1。当空调I执行冷却操作时,第一毛细管110可以被称为提供流阻的“膨胀器”,使得在过冷的液态下的制冷剂相变为具有液态的制冷剂。第二毛细管150可以被称为提供流阻的“膨胀器”,使得液态下的制冷剂相变为具有两相状态(即,液态制冷剂和气态制冷剂的混合状态)的制冷剂。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毛细管110可以是其中执行单相流的膨胀器,且第二毛细管150可以是其中执行双相流(液相流和气相流)的膨胀器。另一方面,当空调I执行加热操作时,第二毛细管150可以被称为提供流阻的“膨胀器”,使得在过冷的液态下的制冷剂相变为液态下的制冷剂。另外,第一毛细管110可以被称为提供流阻的“膨胀器”,使得液态下的制冷剂相变为两相状态(即,液态制冷剂和气态制冷剂的混合状态)下的制冷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毛细管150可以是其中执行单相流的膨胀器,且第一毛细管110可以是其中执行双相流(液相流和气相流)的膨胀器。当执行冷却操作时,制冷剂可接连穿过第一和第二毛细管110和150以形成单相流和双相流。在单相流和双相流期间,在第一和第二毛细管Iio和150内会由于摩擦而引起压降。此外,当制冷剂在两相状态下流动时,除了由于毛细管内的摩擦引起的压降之外,由于制冷剂的加速也可引起压降。因此,与单相流的制冷剂相比,当制冷剂在两相状态下流动时,压降(流阻)效果会较显著。另外,当压降效果显著时,在毛细管内的质量流量(massflow rate)会相对较低。第一和第二毛细管110和1 50中的每个的内径越小,流阻越大。因此,可减少制冷剂的流量。当其中执行双相流的毛细管的内径减小时,可增加流入膨胀器100的制冷剂的压降效果。因此,可减小制冷剂的流量。参见图2和图3,在冷却操作模式下(参见箭头(A)),制冷剂可在单相状态下流入第一毛细管110,并在两相状态下流入内径大于第一毛细管110的第二毛细管150。在加热操作模式下(参见箭头(B)),制冷剂可在单相状态下流入第二毛细管150,并在两相状态下流入内径小于第二毛细管150的第一毛细管110。因此,由于在加热操作模式下的制冷剂解压缩效果大于在冷却模式下的制冷剂解压缩效果,在加热操作期间流入膨胀器100的制冷剂的流量会小于在冷却操作期间流入膨胀器100的制冷剂。总的来说,多个毛细管110和150可彼此串联连接,并且制冷剂在冷却或加热操作期间可穿过多个毛细管110和150。然而,因为多个毛细管110和150彼此具有不同的内径,因此冷却流量可大于加热流量。一般来说,考虑到用于加热操作所需的制冷剂流量可能小于用于冷却操作所需的制冷剂流量,在冷却和加热操作期间可通过如上所述的配置来满足用于系统所需的制冷剂流量。以下,将参照表I来描述由第一或第二毛细管110或150的长度导致的制冷剂解压缩效果。表I
分类第一毛细管(110) 第二毛细管(150)
毛细管的长度L LIL2一般来说,当毛细管在长度上增加时,可增加穿过毛细管的内部的制冷剂的解压缩效果。因此,第一毛细管Iio的长度LI或第二毛细管150的长度L2越长,制冷剂解压缩性能会越强,且制冷剂流量相对会越小。根据在冷却或加热操作期间制冷剂的相变过程,可将长度LI和L2设为特定值。也就是说,可设置长度LI,使得在冷却操作期间制冷剂在单相状态下流入第一毛细管110,然后在两相状态下流入第二毛细管150。另一方面,可设置长度L2,使得在加热操作期间制冷剂在单相状态下流入第二毛细管150,然后在两相状态下流入第一毛细管110。单相流和双相流之间的转换在第一和第二毛细管110和150的连接部分130处可能是不明显的。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在冷却操作期间,第一毛细管110内的制冷剂的双相流会大于第二毛细管150内的制冷剂的双相流;且在加热操作期间,第一毛细管110内的制冷剂的双相流会大于第二毛细管150内的制冷剂的双相流。图4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在冷却和加热操作中制冷剂流量上的差异的图表。以下,将参照图4来描述根据一实施例在加热和冷却操作期间制冷剂的流量差异。参见图4,图表的水平轴变量表示D2/D1 (第二毛细管的内径与第一毛细管的内径之比),垂直轴变量表示定向制冷剂流量差异(以下称为“制冷剂流量差异”)。由于D2可大于D1,因此D2/D1的值可超过I。另外,D2/D1的值越大,制冷剂流量差异越大。另外,D2/D1的值可小于5。例如,当D2/D1是I. 14时,制冷剂流量差异会是大约3. 2%。也就是说,在冷却操作模式下制冷剂流量会比在加热操作模式下大3. 2%左右。例如,当在加热操作模式下制冷剂流量是大约100时,在冷却操作模式下制冷剂流量可能是大约103. 2。另外,当D2/D1是大约I. 32时,制冷剂流量差异会是大约13%。如图4所示,多个毛细管可具有彼此不同的内径以确保在冷却操作模式下的制冷剂流量大于在加热操作模式下的制冷剂流量。以下,将参照图5来描述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的描述中,类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类似的元件,并省略重复的描述。图5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膨胀器的一部分的视图。参见图5,根据该实施例的膨胀器100可包括第一毛细管110,连接至室外热交换器30的出口侧;第二毛细管150,连接至室内热交换器40的出口侧;以及连接件140,设置在第一毛细管110和第二毛细管150之间。连接件140可为蓄积箱(tank),当制冷剂流入膨胀器100时可将其暂时容置在所述蓄积箱中。连接件140可连接第一毛细管110与第二毛细管150。连接件140可包括连接至第一毛细管110的第一连接部分141以及连接至第二毛细管150的第二连接部分142。第一连接部分141可设置在连接件140的一侧,且第二连接部分142可设置在连接件140的另一侧。第一和第二毛细管110和150内的制冷剂可通过第一和第二连接部分141和142流入连接件140。连接件140的内径D3可大于第一毛细管110的内径Dl和第二毛细管150的内径D2中的每个。也就是说,连接件140的制冷剂流截面积(refrigerant f Iowsectionalarea)可大于第一和第二毛细管110和150中的每个的制冷剂流截面积。因为连接件140具有大于第一和第二毛细管110和150中的每个的内径或截面积,所以当制冷剂流入连接件140时解压缩效果可能不大。因此,当类似前述实施例将制冷剂从第一毛细管110直接引入到第二毛细管150或者从第二毛细管150直接引入到第一毛细管150时,通过连接件140引入制冷剂的制冷剂解压缩和制冷剂流量调节效果可与前述的实施例相近。在冷却操作模式下,制冷剂可在两相状态下流入连接件140或第二毛细管150。另夕卜,在加热操作模式下,制冷剂可在两相状态下流入连接件140或第一毛细管110。另外,如此处公开的实施例所示,在冷却操作模式下的制冷剂流量会大于在加热操作模式下的制冷剂流量。因此,可满足用于系统的冷却或加热操作模式所需的制冷剂流量。根据此处公开的实施例,根据空调的运行方向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可得到充分控、制以改善冷却或加热性能。另外,当执行冷却操作时,穿过冷凝器的制冷剂可在单相状态下流入具有相对较小的内径的毛细管,并在两相状态下流入具有相对较大的内径的毛细管。因此,可减小流阻以确保较高的制冷剂流量。另一方面,当执行加热操作时,穿过冷凝器的制冷剂可在单相状态下流入具有相对较大的内径的毛细管,并在两相状态下流入具有相对较小的内径的毛细管。因此,可相对地增大流阻以减少制冷剂流量。另外,由于制冷剂可根据操作模式(即,冷却模式或加热模式)充分地流动,因此,可经济地执行制冷循环。另外,由于多个毛细管可彼此串联连接以构成膨胀器,因此,可在结构上简化系统且在制造成本上更便宜。
根据此处公开的实施例,根据空调的运行方向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可得到充分控制以改善冷却或加热性能。因此,可以有效地改善工业实用性。此处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串联设置有多个膨胀器的空调。此处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可包括压缩机,压缩制冷剂;室外热交换器,根据第一操作模式与从所述压缩机中排放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根据第二操作模式与从所述压缩机中排放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膨胀器,解压缩穿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或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所述制冷剂。所述膨胀器可包括第一解压缩部或部分,设置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出口侧或入口侧,所述第一解压缩部或部分具有第一内径;以及第二解压缩部或部分,串联连接至所述第一解压缩部,所述第二解压缩部或部分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内径的第二内径。此处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可包括压缩机,压缩制冷剂;室外热交换器,设置在室外空间,在冷却操作过程中冷凝穿过所述压缩机的所述制冷剂;室内热交换器,设置在室内空间以在加热操作过程中冷凝穿过所述压缩机的所述制冷剂;以及多个毛细管,膨胀通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或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引入的所述制冷剂,所述多个毛细管彼此串联连接。在冷却或加热操作过程中,制冷剂穿过所述多个毛细管。此处公开的实施例另外提供一种空调,其具有通过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彼此顺序地连接所构成的制冷循环,所述制冷循环可包括将从所述压缩机中排放的制冷剂引导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或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流量转换部或流量转换器。所述膨胀器可包括第一毛细管,设置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和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之间,所述第一毛细管具有第一内径;以及第二毛细管,耦合至所述第一毛细管一侧的一端,所述第二毛细管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内径的第二内径。尽管已参照多个示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多个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构思出的诸多其它修改和实施例将落入本发明的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内。尤其是,在本说明书、附图和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对主题组合设置的各部件和/或设置进行各种变型和修改。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除了对部件和/或设置的变型和修改之外,可替换的使用也将是显而易见的。在本说明书中,任何措辞“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等意味着与该实施例相关联地描述的特殊的特性、结构或特征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说明书中各处的这类术语的出现并非必须全部指示同一实施例。此外,当与任何实施例相关联地描述特殊的特性、结构或特征时,应认为其落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其它实施例也能实现这些特性、结构或特征的范围内。尽管已参照多个示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多个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构思出的诸多其它修改和实施例将落入本发明的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内。尤 其是,在本说明书、附图和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对主题组合设置的各部件和/或设置进行各种变型和修改。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除了对部件和/或设置的变型和修改之外,可替换的使用也将是显而易见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包括 压缩机,压缩制冷剂; 室外热交換器,根据第一操作模式与从所述压缩机中排放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室内热交換器,根据第二操作模式与从所述压缩机中排放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換;以及 膨胀器,解压缩已穿过所述室外热交換器或所述室内热交換器的所述制冷剂,其中所述膨胀器包括 第一解压缩部分,设置在所述室外热交換器的出口侧或入口侧,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 具有第一内径;以及 第二解压缩部分,串联连接至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所述第二解压缩部分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内径的第二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调,其中,在所述第一操作模式下,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被弓I入所述第二解压缩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调,其中,在所述第二操作模式下,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第ニ解压缩部分被弓I入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调,其中,在所述第一操作模式下,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设置在所述室外热交換器的所述出口侧,且所述第二解压缩部分设置在所述室内热交換器的入口侧。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调,其中,在所述第二操作模式下,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设置在所述室外热交換器的所述入口侧,且所述第二解压缩部分设置在所述室内热交換器的出口侦U。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包括 冷却制冷剂流入部分,通过该冷却制冷剂流入部分引入从所述室外热交換器中排放的所述制冷剂,或者通过该冷却制冷剂流入部分排放已穿过所述第二解压缩部分的制冷剂;以及 第一耦合部分,耦合至所述第二解压缩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二解压缩部分包括 加热制冷剂流入部分,通过该加热制冷剂流入部分引入从所述室内热交換器中排放的所述制冷剂,或者通过该加热制冷剂流入部分排放已穿过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的制冷剂;以及 第二耦合部分,耦合至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的一端耦合至所述第二解压缩部分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和所述第二解压缩部分之间的连接件,该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与所述第二解压缩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蓄积箱,该蓄积箱连接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与所述第二解压缩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一操作模式为冷却操作模式,且所述第二操作模式为加热操作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二内径对所述第一内径之比大于约I且小于约5。
全文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可包括压缩机,压缩制冷剂;室外热交换器,根据第一操作模式与从所述压缩机中排放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根据第二操作模式与从所述压缩机中排放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膨胀器,解压缩穿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或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所述制冷剂。所述膨胀器可包括第一解压缩部分,设置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出口侧或入口侧,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具有第一内径;以及第二解压缩部分,串联连接至所述第一解压缩部分,所述第二解压缩部分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内径的第二内径。根据此处公开的实施例,依空调的运行方向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可得到充分控制以改善冷却或加热性能。
文档编号F24F1/00GK102734869SQ201210096540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7日
发明者李尚烈, 李汉春, 河三喆, 金周赫, 金洪成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