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02856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炉具,尤其涉及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具体适用于多种燃料燃烧的高效节能生物质炉具。
背景技术
传统的农村炉灶大多是手工堆砌的砖石结构,建造技术粗糙,煤炭或生物质由于燃烧不充分,释放出大量浓烟,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已 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祸患。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效率和空气污染的越来越关注,以及中国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炊事供暖炉灶和其低效的燃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户用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具不仅可以减少煤炭的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而且能够利用废弃的生物质资源,节省燃料,变废为宝;同时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增进身体健康;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物质燃料在炉膛里燃烧,为了增加燃烧效率,一次风从炉篦底部进入,在炉具上部出口处增加了二次风喷口,这样将固体生物质燃料和空气的气固两相燃烧转化为单相气体燃烧,这种半气化的燃烧方法使燃料得到充分的燃烧,减少了颗粒物和一氧化碳排放,明显的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使用时,燃料一般从炉子的上部点燃,自上而下燃烧和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反。从开始点火到燃尽都可以做到不冒黑烟,可以把焦油、生物质炭渣等完全燃烧殆尽,并且在炊事性能上和煤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1057467Y,授权公告日为2008年5月7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可升降炉篦生物质压块两用炉具,它包括炉体,炉体保温层与炉膛膛壁间设环形风道,炉膛膛壁上开设有与环形风道相通的进风孔,炉篦下部装设有炉篦升降机构。虽然该实用新型能使燃料充分燃烧,但其仍有以下缺陷
首先,该实用新型中升降机构的连杆通过灰室后顶端连接炉篦底部,炉灰会通过升降机构的孔漏到地面上,而且,升降机构的调节装置设置在炉子底部不易调节,调节方法麻烦,此外,炉篦仅由升降机构连杆支撑,升降不平稳、易卡住;
其次,该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顶部火焰不够集中,影响加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升降机构调节不方便、顶部火焰不集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升降机构调节方便、顶部火焰集中的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包括炉外膛、炉内膛、炉篦与升降机构,所述炉外膛的顶部与锅圈相连接,炉外膛的底部与炉座相连接,炉外膛的内部设置有同轴的炉内膛,所述炉内膛包括锥形助燃器与柱形燃烧腔,锥形助燃器的顶部通过上盖板与炉外膛的侧壁相连接,炉外膛侧壁上近上盖板的部位设置有烟道,锥型助燃器的底部与柱形燃烧腔的顶部相连接,柱形燃烧腔的底部设置有炉篦,炉篦的下方设置有灰室,炉篦的底部与升降机构相连接,锥型助燃器的侧部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助燃风孔,柱形燃烧腔的侧部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进风孔,且在炉外膛、炉内膛之间形成有二次风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一号活动条、二号活动条、三号活动条与四号活动条,一号活动条的两端分别与二号活动条的一端、四号活动条的一端相铰连,二号活动条的另一端、四号活动条的另一端分别与三号活动条的两端相铰连,所述一号活动条、二号活动条的铰连处经上支撑条与炉篦相连接,所述三号活动条、四号活动条的铰连处经下支撑条与炉座相连接,所述二号活动条、三号活动条的铰连处与挡板的一侧相接触,挡板另一侧的正中部位固定有螺母,螺母的内部与推杆的一端螺纹配合,推杆的另一端与手柄相连接,推杆上近手柄的部位设置有至少两个挡柱,挡柱与炉外膛侧壁上设置的定位孔相配合。所述炉篦包括集灰器与灰漏,所述集灰器的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集灰器底部的正中部位设置有灰漏,集灰器的顶部均匀设置有至少两个凹形槽,凹形槽与炉内膛内壁上设置的凸导轨滑动配合,集灰器顶部的外边缘与炉内膛的内壁相接触;所述灰漏的底部通过台阶结构与灰室的顶部相接触。
所述炉篦的下方设置有聚风罩,聚风罩的截面呈等腰梯形,聚风罩顶部的正中部位与灰漏相连接,聚风罩底部的外边缘均匀设置有与凸导轨滑动配合的矩形口,聚风罩底部的外边缘与炉内膛的内壁相接触,聚风罩、灰漏的连接处与上支撑条相连接。所述上盖板、锅圈之间设置有拦火圈,拦火圈的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拦火圈的底部与上盖板相接触,拦火圈的顶部设置于锅圈的下方,拦火圈顶部的外边缘与炉外膛内壁上设置的耐火泥层相接触,拦火圈的侧部设置有与烟道相通的出烟口,所述耐火泥层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盖板、锅圈相连接。所述炉外膛上设置有加料口,加料口的外侧设置有加料口盖,加料口的内侧与柱形燃烧腔相通。所述灰室的内部设置有与其滑动配合的抽斗。所述柱形燃烧腔的外壁上包裹有保温层,保温层上开设有与进风孔相对应的保温层孔。所述炉外膛的侧壁上近底部的部位开设有与二次风道相通的二次进风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I.本发明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中的升降机构与炉篦配合使用,所述升降机构由四根活动条两两铰连而成,一号活动条、二号活动条的铰连处与炉篦相连接,三号活动条、四号活动条的铰连处与炉座相连接,二号活动条、三号活动条的铰连处与挡板的一侧相接触,挡板另一侧的螺母与推杆的一端螺纹配合,推杆的另一端与手柄相连接,推杆上近手柄的部位设置有至少两个挡柱,挡柱与炉外膛侧壁上设置的定位孔相配合,使用时,通过调节升降机构来改变吊火高度,使锅底在火焰最佳温度范围内使用,降低热量耗散,提高热效率,达到最佳的加热效果。而且,升降机构设置在灰室外,不会因炉灰漏出而影响升降机构的使用,此外,升降机构的手柄设置在炉子的侧面而不是底部,调节更加方便,同时,导轨和集灰器的设计使炉篦的升降过程更稳定,不易发生偏移或卡住的情况。因此本发明达到了使用方便、稳定性好、热效率高、节能环保的效果。2.本发明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中的集灰器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集灰器底部的正中部位设置有灰漏,集灰器将燃料集中在底部灰漏上,使燃料燃烧后剩下的炉灰集中下落到炉篦下方的灰室中,灰室内设有抽斗,不仅可以方便的调节一次进风,而且使炉灰更易进入抽斗,故炉灰清理方便。因此本发明清灰方便。3.本发明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中的拦火圈设置于上盖板、锅圈之间,其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拦火圈的侧部设置有与烟道相通的出烟口。拦火圈可使高温烟气和火焰在灶内形成环流,直接扑向锅底,增大了锅底的受热面积,延长了高温烟气在灶内的停留时间,提高了灶内温度,使燃料中的炭和烟气中的可燃气体、固体微粒、焦油等物质得以充分燃烧,不污染环境。因此本发明达到了开锅快、燃料省、热效率高,有害物质排放量小的效果。4.本发明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中的二次风道位于炉外膛、炉内膛之间,炉外膛上开有二次进风口,炉内膛上开有助燃风孔、进风孔,空气从二次进风口进入,再经二次风道从助燃风孔、进风孔进入炉内膛,为燃烧提供氧气,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提高了燃料利用率。此外,聚风罩的截面呈等腰梯形,聚风罩顶部的正中部位与灰漏相连接,当炉篦上升后,炉篦与灰室顶部的台阶结构有一定距离,而聚风罩使一次风直接集中进入到炉内膛助燃。因此本发明燃烧供氧充足,燃料能够充分燃烧。
5.本发明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中耐火泥层位于上盖板、锅圈之间的炉外膛的内壁上,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同时,保温层位于柱形燃烧腔外部,其上与进风孔对应的位置开有保温层孔,保温层在保温隔热的同时不影响二次风的进入,减少了热量的耗散。因此本发明的热量耗散小。6.本发明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适合多种燃料,如薪柴、秸杆、稻草、麦杆、成型块状燃料、成型颗粒燃料以及动物干粪便等。加料口连通炉外膛、炉内膛,开口较大,加料方便,不影响正常做饭、炒菜,加料完成后盖上加料口盖,不会影响其正常燃烧。因此本发明适用范围广、加料方便。


图I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I中升降机构的右视图。图3是图2中挡柱的左视图。图4是图I中炉篦未上升时升降机构的状态示意图。图5是图I中炉篦已上升时升降机构的状态示意图。图6是图I中集灰器与炉内膛的配合示意图。图7是图I中聚风罩的仰视图。图8是图I中A处的放大图。图9是图I中B处的放大图。图中炉外膛I、二次风道11、定位孔12、烟道13、锅圈14、耐火泥层15、拦火圈16、二次进风口 17、出烟口 18、炉内膛2、锥形助燃器21、柱形燃烧腔22、助燃风孔23、进风孔24、凸导轨25、保温层26、保温层孔27、导火壁28、炉篦3、灰漏31、集灰器32、聚风罩33、上支撑条34、凹形槽36、矩形口 37、升降机构4、一号活动条41、二号活动条42、三号活动条43,四号活动条44、挡板45、推杆46、挡柱47、手柄48、螺母49、下隔板5、上盖板6、灰室7、抽斗71、台阶结构72、加料口 8、加料口盖81、炉座9、下支撑条91。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见图I -图9,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包括炉外膛I、炉内膛2、炉篦3与升降机构4,所述炉外膛I的顶部与锅圈14相连接,炉外膛I的底部与炉座9相连接,炉外膛I的内部设置有同轴的炉内膛2,所述炉内膛2包括锥形助燃器21与柱形燃烧腔22,锥形助燃器21的顶部通过上盖板6与炉外膛I的侧壁相连接,炉外膛I侧壁上近上盖板6的部位设置有烟道13,锥型助燃器21的底部与柱形燃烧腔22的顶部相连接,柱形燃烧腔22的底部设置有炉篦3,炉篦3的下方设置有灰室7,炉篦3的底部与升降机构4相连接,锥型助燃器21的侧部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助燃风孔23,柱形燃烧腔22的侧部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进风孔24,且在炉外膛I、炉内膛2之间形成有二次风道11,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机构4包括一号活动条41、二号活动条42、三号活动条43与四号活动条44,一号活动条41的两端分别与二号活动条42的一端、四号活动条44的一端相铰连,二号活动条42的另一端、四号活动条44的另一端分别与三号活动条43的两端相铰连,所述一号 活动条41、二号活动条42的铰连处经上支撑条34与炉篦3相连接,所述三号活动条43、四号活动条44的铰连处经下支撑条91与炉座9相连接,所述二号活动条42、三号活动条43的铰连处与挡板45的一侧相接触,挡板45另一侧的正中部位固定有螺母49,螺母49的内部与推杆46的一端螺纹配合,推杆46的另一端与手柄48相连接,推杆46上近手柄48的部位设置有至少两个挡柱47,挡柱47与炉外膛I侧壁上设置的定位孔12相配合。所述炉篦3包括集灰器32与灰漏31,所述集灰器32的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集灰器32底部的正中部位设置有灰漏31,集灰器32的顶部均匀设置有至少两个凹形槽36,凹形槽36与炉内膛2内壁上设置的凸导轨25滑动配合,集灰器32顶部的外边缘与炉内膛2的内壁相接触;所述灰漏31的底部通过台阶结构72与灰室7的顶部相接触。所述炉篦3的下方设置有聚风罩33,聚风罩33的截面呈等腰梯形,聚风罩33顶部的正中部位与灰漏31相连接,聚风罩33底部的外边缘均匀设置有与凸导轨25滑动配合的矩形口 37,聚风罩33底部的外边缘与炉内膛2的内壁相接触,聚风罩33、灰漏31的连接处与上支撑条34相连接。所述上盖板6、锅圈14之间设置有拦火圈16,拦火圈16的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拦火圈16的底部与上盖板6相接触,拦火圈16的顶部设置于锅圈14的下方,拦火圈16顶部的外边缘与炉外膛I内壁上设置的耐火泥层15相接触,拦火圈16的侧部设置有与烟道13相通的出烟口 18,所述耐火泥层15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盖板6、锅圈14相连接。所述炉外膛I上设置有加料口 8,加料口 8的外侧设置有加料口盖81,加料口 8的内侧与柱形燃烧腔22相通。所述灰室7的内部设置有与其滑动配合的抽斗71。所述柱形燃烧腔22的外壁上包裹有保温层26,保温层26上开设有与进风孔24相对应的保温层孔27。所述炉外膛I的侧壁上近底部的部位开设有与二次风道11相通的二次进风口 17。本发明的原理说明如下
I.炉篦的升降参见图2 -图5,炉篦3的升降是由炉篦3和升降机构4配合完成的,升降机构4中一号活动条41的两端分别与二号活动条42的一端、四号活动条44的一端相铰连,二号活动条42的另一端、四号活动条44的另一端分别与三号活动条43的两端相铰连,一号活动条
41、二号活动条42的铰连处经上支撑条34与炉篦3相连接,三号活动条43、四号活动条44的铰连处经下支撑条91与炉座9相连接,二号活动条42、三号活动条43的铰连处与挡板45的一侧相接触,挡板45另一侧的正中部位固定有螺母49,螺母49的内部与推杆46的一端螺纹配合,推杆46的另一端与手柄48相连接,推杆46上近手柄48的部位设置有至少两个挡柱47,挡柱47与炉外膛I侧壁上设置的定位孔12相配合。炉篦3未上升时升降机构4的状态如图4所示,此时炉篦3位于最低位置,灰漏31 被灰室7顶部的台阶结构72托住,升降机构4的高度为H,挡板45水平方向不受力;
炉篦3上升后升降机构4的状态如图5所示,推动手柄48,挡板45对二号活动条42、三号活动条43的铰连处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力,使其推动炉篦3沿凸导轨25向上移动,移动到适当位置后,转动手柄48,使对应挡柱47卡在炉外膛I的内壁上,此时升降机构4的高度为Hl,炉篦3升高的高度为Hl - H。2.进风
本发明有两个进风通道,分别是一次风通道和二次风通道。一次风通道入口是灰室7,通过调整抽斗位置来调整一次风进风量。当炉篦3未上升时一次风从灰室7经过灰漏31直接进入炉内膛2为燃烧供氧;当炉篦3上升后一次风从灰室7进入炉篦3下方的炉内膛2,在聚风罩33的作用下形成环流进入炉篦3上方的炉内膛2为燃烧供氧。二次风通道的入口是炉外膛上的二次进风口 17,二次风从二次进风口 17进入炉外膛I、炉内膛2之间的二次风道11后,由炉内膛2壁上的助燃风孔23、进风孔24进入炉内膛2内为燃烧供氧。—次风和二次风在炉内膛2内混合助燃后成为高温烟气,火焰沿锥形助燃器21顶部的导火壁28垂直向上直达锅底,高温烟气在拦火圈16内形成环流,二次燃烧后进入烟道13排出。3.加料与集灰
加料口 8连通炉内膛2和炉外膛1,加料口 8设计的较大,加料时打开加料口盖81,放入燃料,燃料沿着集灰器32滚落到灰漏31上,完全燃烧后剩下的炉灰从灰漏31下落到灰室的抽斗71上,清理时拉出抽斗71倒掉其中的炉灰即可。实施例I :
本发明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主要使用不锈钢、碳钢为材料,以冲压或焊接方式加工制作而成。本发明中炉座9的顶部设置有炉外膛1,炉外膛I的顶部设置有锅圈14,炉外膛I的内部设置有同轴的炉内膛2,所述炉内膛2包括锥形助燃器21与柱形燃烧腔22,锥形助燃器21顶部的导火壁28通过上盖板6与炉外膛I的侧壁相连接,炉外膛I侧壁上近上盖板6的部位设置有烟道13 ;上盖板6、锅圈14之间设置有拦火圈16,拦火圈16顶部的外边缘与炉外膛I内壁上设置的耐火泥层15相接触,拦火圈16的侧部设置有与烟道13相通的出烟口 18,耐火泥层15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盖板6、锅圈14相连接;炉外膛I上设置有加料口 8,加料口 8的外侧设置有加料口盖81,加料口 8的内侧与柱形燃烧腔22相通,柱形燃烧腔22的顶部与锥型助燃器21的底部相连接,锥型助燃器21的侧部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助燃风孔23,柱形燃烧腔22的侧部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进风孔24 ;柱形燃烧腔22的外壁上包裹有保温层26,保温层26上开设有与进风孔24相对应的保温层孔27 ;在炉外膛I、炉内膛2之间形成有二次风道11,炉外膛I的侧壁上近底部的部位开设有与二次风道11相通的二次进风口 17 ;
柱形燃烧腔22的底部设置有炉篦3,炉篦3包括集灰器32与灰漏31,所述集灰器32的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集灰器32底部的正中部位设置有灰漏31,集灰器32的顶部均匀设置有至少两个凹形槽36,凹形槽36与炉内膛2内壁上设置的凸导轨25滑动配合,集灰器32顶部的外边缘与炉内膛2的内壁相接触;灰漏31的底部通过台阶结构72与灰室7的顶部相接触;灰漏31的下方设置有聚风罩33,聚风罩33的截面呈等腰梯形,聚风罩33顶部的正中部位与灰漏31相连接,聚风罩33底部的外边缘均匀设置有与凸导轨25滑动配合的矩形口 37,聚风罩33底部的外边缘与炉内膛2的内壁相接触。炉篦3的下方设置有灰室7,灰室7的内部设置有与其滑动配合的抽斗71 ; 炉篦3的底部与升降机构4相连接,升降机构4包括一号活动条41、二号活动条42、三号活动条43与四号活动条44, 一号活动条41的两端分别与二号活动条42的一端、四号活动条44的一端相铰连,二号活动条42的另一端、四号活动条44的另一端分别与三号活动条43的两端相铰连,一号活动条41、二号活动条42的铰连处经上支撑条34与炉篦3相连接,三号活动条43、四号活动条44的铰连处经下支撑条91与炉座9相连接,二号活动条
42、三号活动条43的铰连处与挡板45的一侧相接触,挡板45另一侧的正中部位固定有螺母49,螺母49的内部与推杆46的一端螺纹配合,推杆46的另一端与手柄48相连接,推杆46上近手柄48的部位设置有至少两个挡柱47,挡柱47与炉外膛I侧壁上设置的定位孔12相配合。本发明适合多种燃料,如薪柴、秸杆、稻草、麦杆、成型块状燃料、成型颗粒燃料以及动物干粪便等。使用时,首先先根据不同燃料对应的吊火高度来调节炉篦3的高度,即通过升降机构4调节炉篦3到锅脐的距离,具体过程为
当需要炉篦3上升时,先向内推进推杆46,由推杆46带动挡柱47从定位孔12进入炉外膛1,推杆46通过四根活动条驱动炉篦3沿炉内膛2内的凸导轨25向上滑动,当炉蓖3移动到适当高度时,再旋转手柄48以带动对应挡柱47卡在炉外膛I上,从而固定炉蓖3的位置;当需要炉篦3下降时,先旋转推杆46以解除挡柱47与炉外膛I之间的卡位状态,再向外拉开推杆46以通过四根活动条拉动炉蓖3向下运动,同时,炉蓖3在重力的作用下也具有下降趋势,最终使炉篦3沿凸导轨25向下移动,当炉篦3下降到一定位置时,被台阶结构72托住不再下降。调节好炉篦3的高度后,旋转手柄48,使挡柱47卡在炉外膛I内壁上来固定炉篦3的位置,从而使锅底在火焰最佳温度范围内使用,从锅圈14加入适量的燃料点燃,打开抽斗71使一次风进入,增加了一次风供氧量,使炉子迅速点燃,放上需要加热的锅。聚风罩33的设计能使一次风更加集中,当炉篦3未上升时,一次风直接通过灰漏31进入到炉内膛2,而当炉篦3上升后,灰漏31与台阶结构72有一定间距,一次风不会直接集中进入到炉内膛2内的燃烧区域,故设置有聚风罩33,当炉篦3上升后,聚风罩33可将一次风集中进入到炉内膛2内助燃。同时,空气先通过二次风口 17进入二次风道11,再通过助燃风孔23、进风孔24进入炉内膛2,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燃烧中,助燃风孔23向炉内送风,拦火圈16可使高温烟气和火焰在灶内形成环流,直接扑向锅底,增大锅底的受热面积,延长高温烟气在灶内的停留时间,提高灶内温度,使燃料中的炭和烟气中的可燃气体、固体微粒、焦油等物质能够得以充分燃烧,降低了有害物质的排放,提高了燃料利用率。如果需要增加燃料,打开加料口盖81直接向炉内膛2加料,不影响正常做饭、炒菜,加完料后盖上加料口盖81,不会影响其正常燃烧。
在固定碳燃烧阶段,由于炉篦3下设置有升降机构4,升高升降机构4,使固定碳的热能得到充分利用,极大的提高了生物质炉的热效率。集灰器32将燃料集中在到底部灰漏31,燃料充分燃烧后剩下的炉灰集中下落进入灰室7中的抽斗71上。耐火泥层15位于上盖板6、锅圈14之间的炉外膛I的内壁上起到了隔热保温的作用。保温层26位于柱形燃烧腔22外部,其上与进风孔24对应的位置开有保温层孔27,保温层26在保温隔热的同时不影响二次风的进入,减少了热量的耗散。因此本发明的热量耗散小。根据实验,本设计对应的最佳吊火高度分别为烧柴草用灶的吊火高度以14 20cm为宜,烧煤用灶的吊火高度以10 14cm为宜,煤柴两用灶的吊火高度以12 16cm为宜,硬柴用灶的吊火高度以18 22cm为宜,软柴用灶的吊火高度以15 20cm为宜。
权利要求
1.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包括炉外膛(I)、炉内膛(2)、炉篦(3)与升降机构(4),所述炉外膛(I)的顶部与锅圈(14)相连接,炉外膛(I)的底部与炉座(9)相连接,炉外膛(I)的内部设置有同轴的炉内膛(2),所述炉内膛(2)包括锥形助燃器(21)与柱形燃烧腔(22),锥形助燃器(21)的顶部通过上盖板(6)与炉外膛(I)的侧壁相连接,炉外膛(I)侧壁上近上盖板(6)的部位设置有烟道(13),锥型助燃器(21)的底部与柱形燃烧腔(22)的顶部相连接,柱形燃烧腔(22)的底部设置有炉篦(3),炉篦(3)的下方设置有灰室(7),炉篦(3)的底部与升降机构(4) (4)相连接,锥型助燃器(21)的侧部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助燃风孔(23),柱形燃烧腔(22)的侧部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进风孔(24),且在炉外膛(I)、炉内膛(2)之间形成有二次风道(11),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机构(4)包括一号活动条(41)、二号活动条(42)、三号活动条(43)与四号活动条(44), 一号活动条(41)的两端分别与二号活动条(42)的一端、四号活动条(44)的一端相铰连,二号活动条(42)的另一端、四号活动条(44)的另一端分别与三号活动条(43)的两端相铰连,所述一号活动条(41)、二号活动条(42) (42)的铰连处经上支撑条(34)与炉篦(3)相连接,所述三号活动条(43)、四号活动条(44)的铰连处经下支撑条(91)与炉座(9)相连接,所述二号活动条(42)、三号活动条(43)的铰连处与挡板(45)的一侧相接触,挡板(45)另一侧的正中部位固定有螺母(49),螺母(49)的内部与推杆(46)的一端螺纹配合,推杆(46 )的另一端与手柄(48 )相连接,推杆(46 )上近手柄(48 )的部位设置有至少两个挡柱(47),挡柱(47)与炉外膛(I)侧壁上设置的定位孔(12)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篦(3)包括集灰器(32)与灰漏(31),所述集灰器(32)的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集灰器(32)底部的正中部位设置有灰漏(31),集灰器(32)的顶部均匀设置有至少两个凹形槽(36),凹形槽(36)与炉内膛(2)内壁上设置的凸导轨(25)滑动配合,集灰器(32)顶部的外边缘与炉内膛(2)的内壁相接触;所述灰漏(31)的底部通过台阶结构(72)与灰室(7)的顶部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篦(3)的下方设置有聚风罩(33),聚风罩(33)的截面呈等腰梯形,聚风罩(33)顶部的正中部位与灰漏(31)相连接,聚风罩(33)底部的外边缘均匀设置有与凸导轨(25)滑动配合的矩形口(37),聚风罩(33)底部的外边缘与炉内膛(2)的内壁相接触,聚风罩(33)、灰漏(31)的连接处与上支撑条(34)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6)、锅圈(14)之间设置有拦火圈(16),拦火圈(16)的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拦火圈(16)的底部与上盖板(6)相接触,拦火圈(16)的顶部设置于锅圈(14)的下方,拦火圈(16)顶部的外边缘与炉外膛(I)内壁上设置的耐火泥层(15)相接触,拦火圈(16)的侧部设置有与烟道(13)相通的出烟口(18),所述耐火泥层(15)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盖板(6)、锅圈(14)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外膛(I)上设置有加料口(8),加料口(8)的外侧设置有加料口盖(81),加料口(8) (8)的内侧与柱形燃烧腔(22)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室(7)的内部设置有与其滑动配合的抽斗(71)。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燃烧腔(22)的外壁上包裹有保温层(26),保温层(26)上开设有与进风孔(24)相对应的保温层孔(27)。
8.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外膛(I)的侧壁上近底部的部位开设有与二次风道(11)相通的二次进风口(17)。
全文摘要
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包括炉外膛、炉内膛、炉篦和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由四根活动条互相铰连而成,一号、二号活动条的铰连处与炉篦相连接,三号、四号活动条的铰连处与炉座相连接,通过调节升降机构来改变炉篦到锅脐的距离,使锅底在火焰最佳温度范围内使用;拦火圈位于上盖板、锅圈之间,其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拦火圈使高温烟气和火焰在灶内形成环流,直接扑向锅底,使燃料中的炭和烟气中的可燃气体、固体微粒得以充分燃烧,增大了锅底的受热面积,延长了火焰和高温烟气在灶内的停留时间,提高了热效率,达到了最佳加热效果。本设计调节方式简便,适合多种燃料燃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秸杆综合化利用中的理想产品。
文档编号F24B1/197GK102759124SQ201210201769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9日
发明者何栋, 熊建, 田发科 申请人:湖北蓝焰生态能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