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容器检测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2918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烹饪容器检测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除了获取火撑子上是否存在烹饪容器的信息、还获取与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当在火撑子上放置烹饪容器时,棒被烹饪容器的底部压入而移动。将此时的棒的移动量变换为随着移动量的增减发生变化的物理量,对变换后的物理量进行检测。这样得到的物理量依赖于放置在火撑子上的烹饪容器的底部的形状、烹饪容器的大小,根据烹饪容器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因此,不仅能够获取火撑子上是否放置了烹饪容器的信息,还能够获取与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
【专利说明】烹饪容器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在燃气炉具的火撑子上是否放置了锅等烹饪容器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为检测在燃气炉具的火撑子上是否放置了锅等烹饪容器的装置(烹饪容器检测装置),提出了各种方式的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使棒从火撑子的大致中央位置突出,当在火撑子上放置烹饪容器时,对棒被压下、被设置为与棒的运动连动地移动的簧片开关(reed switch)移动固定距离以上而接通的情况进行检测,由此对放置了烹饪容器的情况进行检测。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在棒下方设置微动开关,对在被烹饪容器压下的棒的下端微动开关被按压而接通的情况进行检测,由此对放置了烹饪容器的情况进行检测。并且,在专利文献3中,在火撑子上设置重量传感器,对由放置烹饪容器而引起的重量增加进行检测,由此检测是否存在烹饪容器。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783号公报
[0004]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86445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2076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_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但是,在上述任一个方式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中,均只是检测火撑子上是否存在烹饪容器,存在无法得到与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任何信息这种问题。
[0008]本发明是应对以往技术所具有的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得到火撑子上是否存在烹饪容器的信息、还能够得到与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
_9]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采用了以下结构。即,一种烹饪容器检测装置,检测在燃气炉具的火撑子上是否放置了烹饪容器,该烹饪容器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棒,其被施加了向上方的力,并且会被放置在上述火撑子上的上述烹饪容器的底部压入;变换部,其将上述棒的移动量变换为随着该移动量的增减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检测部,其对变换后的上述物理量进行检测;以及烹饪容器信息获取部,其根据检测出的上述物理量,获取作为与上述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的烹饪容器信息。
[0011]在上述本发明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中,将被放置在火撑子上的烹饪容器的底部压入的棒的移动量变换为随着移动量的增减发生变化的物理量,对变换后的物理量进行检测。而且,根据检测出的物理量,获取与放置在火撑子上的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烹饪容器信息)。
[0012]棒的移动量依赖于放置在火撑子上的烹饪容器的底部的形状、烹饪容器的大小。因而,如果将棒的移动量变换为随着移动量的增减发生变化的物理量并检测该物理量,则能够得到烹饪容器的底部的形状、烹饪容器的大小等信息。因此,通过对棒的移动量变换后的物理量进行检测,不仅能够获取火撑子上是否存在烹饪容器的信息,还能够获取与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
[0013]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中也可以进行如下设置。首先,在棒与检测部之间设置弹性部件(螺旋弹簧等),随着棒移动而弹性部件变形。如果这样设置,则由于在变形的弹性部件与检测部之间作用的反作用力而检测部受到负荷,因此棒的移动量被变换为负荷。因此,也可以将该负荷作为对棒的移动量进行变换后的物理量来进行检测。
[0014]这样,能够通过使弹性部件介于棒与检测部之间这种简单的结构来将棒的移动量变换为负荷。并且,如果是负荷,则能够高精度且简单地进行检测。因此,能够实现简单且精度良好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
[0015]或者,在上述本发明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中,也可以使用随着棒移动而旋转的杆部件来将棒的移动量变换为杆部件的旋转角度。
[0016]这样设置也同样地,能够通过使杆部件与棒进行连结这种简单的结构将棒的移动量变换为旋转角度,并且,如果是旋转角度,则能够高精度且简单地进行检测。因此,能够实现简单且精度良好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表示搭载了本实施例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00的燃气炉具I的结构的截面图。
[0018]图2是通过选取变换部110的截面来示出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
[0019]图3是例示棒30被放置在火撑子20上的烹饪容器压下的样子的说明图。
[0020]图4是表示获取是否存在烹饪容器以及与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的方法的说明图。
[0021]图5是表示变形例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200的结构的说明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燃气炉具;2:顶板;4:燃烧器用开口 ;5a:普通锅;5b:中式炒菜锅;5c:小锅;10:炉具燃烧器;11:混合管;12:燃烧器主体;12a:外筒;12b:内筒;12c:落位部;12d:罩部;12h:主体内空间;13:燃烧器盖;13f:火焰孔;13h:盖内空间;14:汤汁接收盘;16:支承板;17:托架;18:基盘;19:托架;20:火撑子;22:火撑子架;30:棒;30s:弹簧支架;30t:弹簧支架;32:热敏头;34:螺旋弹簧;100: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10:变换部;112:上盖壳体;114:主体壳体;116:螺旋弹簧;120:检测部;130:控制部;200:烹饪容器检测装置;210:杆部件;220:角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图1是表示搭载了本实施例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00的燃气炉具I的结构的截面图。燃气炉具I具备:顶板2,其设置为覆盖炉具主体(未图示)的上表面,并且形成有燃烧器用开口 4 ;炉具燃烧器10,其设置为面向燃烧器用开口 4,通过使燃料气体燃烧来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火撑子20,在该火撑子20上放置锅等烹饪容器;以及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00,其用于检测在火撑子20上是否放置了烹饪容器等。
[0025]炉具燃烧器10具备:混合管11,燃料气体与空气在该混合管11中混合;环状的燃烧器主体12,其与混合管11连接;以及载置在燃烧器主体12上的环状的燃烧器盖13等。在燃烧器盖13的外周部的下表面侧形成有多个齿形。另外,燃烧器主体12具有金属板制的外筒12a以及相同的金属板制的内筒12b,在外筒12a形成有:燃烧器盖13的齿形落位而形成多个火焰孔13f的落位部12c ;以及煮沸溢出用罩部12d,其从落位部12c朝向外侧向斜下方突出。并且,环状的汤汁接收盘14拆卸自如地安装于罩部12d,该环状的汤汁接收盘14接收向燃烧器用开口 4内落下的煮沸溢出的汤汁。另外,顶板2上打开的燃烧器用开口 4与汤汁接收盘14之间的隙间被火撑子架22从上方覆盖,在火撑子架22上安装有火撑子20。
[0026]在炉具燃烧器10的大致中心位置设置有棒30,该棒30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环状的燃烧器盖13的内侧的空间(盖内空间13h)和环状的燃烧器主体12的内侧的空间(主体内空间12h)。该棒30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的状态通过托架17安装于炉具燃烧器10的支承板16。另外,在棒30的上端安装有热敏头32,该热敏头32与放置在火撑子20上的烹饪容器的底部接触来检测其温度,在棒30的下端安装有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00,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00载置在构成炉具主体(未图示)的底部的基盘18上。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00具备:将棒30的移动量变换为负荷(所谓力)的变换部110,检测变换后的负荷的检测部120,以及根据检测出的负荷来检测是否存在烹饪容器的控制部130等,在后文中详细进行说明。变换部110能够在棒30的轴方向上伸缩,通过内置的螺旋弹簧对棒30施加向上方的力。因此,如图1所示,在火撑子20上没有放置烹饪容器的情况下,成为安装于棒30的上端的热敏头32与火撑子20相比向上方突出的状态。
[0027]图2是通过选取变换部110的截面示出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此外,图2的(a)示出在火撑子20上没有放置烹饪容器的状态,图2的(b)示出放置了烹饪容器的状态。如图所示,变换部110具有:朝上开口的大致圆筒形的主体壳体114 ;收容到主体壳体114内的螺旋弹簧116 ;以及上盖壳体112,其形成为朝下开口的大致圆筒形,设置为从上方覆盖主体壳体114。螺旋弹簧116的内径形成为大于棒30的外径,当从螺旋弹簧116的上端侧插入棒30的下端时,螺旋弹簧116的上端与从棒30的侧面突出设置的弹簧支架30s抵接。另外,螺旋弹簧116的下端与主体壳体114内的底面抵接。而且,主体壳体114经由检测部120载置在基盘18上。因此,螺旋弹簧116成为在棒30的弹簧支架30s与主体壳体114之间被附加了初始负荷Ftl的状态。
[0028]当在火撑子20上放置烹饪容器时,由烹饪容器的底部压下棒30。其结果,如图2的(b)所示,棒30下端的螺旋弹簧116被压缩,因此施加给检测部120的负荷增加至负荷F10在此,从初始负荷Ftl起的负荷增加量与被烹饪容器的底部压下而产生的棒30的移动量S成比例。因而,如果由检测部120检测负荷,则能够检测棒30的移动量S。如在后文中说明那样,在本实施例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00中,根据该负荷(棒30的移动量S被变换后的物理量)来获取与放置在火撑子20上的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烹饪容器信息)。此外,作为检测部120,能够使用能检测负荷的各种设备。例如,能够使用安装了压电元件的所谓负荷传感器、静电电容传感器、应变仪等。
[0029]图3是例示棒30被放置在火撑子20上的烹饪容器压下的样子的说明图。此外,在图3中,为了避免图示变得复杂,使用粗实线来表示烹饪容器、被烹饪容器压下的热敏头32以及棒30,使用细实线表示其它部分。在图3的(a)中示出放置了锅底的形状平坦且标准大小的烹饪容器(例如,平底锅、炖菜用的锅等。包括大部分烹饪容器,因此,以下称为“普通锅5a”)的情况。在放置了普通锅5a的情况下,棒30被压下直到安装于棒30上端的热敏头32与火撑子20的上表面(放置烹饪容器的面)大致面位置持平为止。在附图中附加斜线的箭头表示棒30的移动量Sp
[0030]与此相对,在放置在火撑子20上的烹饪容器为中式炒菜锅5b的情况下,由于中式炒菜锅5b的锅底向下方弯曲,因此热敏头32被压下直到位于火撑子20的上表面的下方为止。其结果,棒30的移动量S增加至移动量S2,由检测部120检测出的负荷也增加。在图3的(b)中示出在火撑子20上放置了中式炒菜锅5b的情况。
[0031]另外,在图3的(C)中示出放置了锅底的形状平坦且小的烹饪容器(例如,奶锅等。以下称为“小锅5c”)的情况。如图1所示,火撑子20的上表面的内侧朝向炉具燃烧器10的中心而缓缓地倾斜。因此,在火撑子20上放置小锅5c的情况下,成为放置在火撑子20的上表面内侧的倾斜部分,将热敏头32压下直到比放置普通锅5a时深的位置为止。因而,放置了小锅5c时的棒30的移动量S3小于中式炒菜锅5b的情况下的移动量S2,但是大于普通锅5a的情况下的移动量Sp与此相对,由检测部120检测出的负荷也小于中式炒菜锅5b的情况的负荷,但是大于普通锅5a的情况的负荷。
[0032]本实施例的控制部130根据这样与棒30的移动量S相应地检测出的负荷,如以下那样,不仅获取火撑子20上是否存在烹饪容器的信息,还获取与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在此,为普通锅5a、中式炒菜锅5b、小锅5c中的哪一个)。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部130与本发明中的“烹饪容器信息获取部”对应。
[0033]图4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控制部130获取是否存在烹饪容器以及与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的方法的说明图。首先,在控制部130中预先存储有第一阈值负荷?第四阈值负荷这四个阈值负荷的值。在此,将第一阈值负荷设定为小于如图3的(a)所示那样放置普通锅5a时由检测部120得到的负荷的值。另外,将第二阈值负荷设定为小于如图3的(c)所示那样放置小锅5c时得到的负荷且大于放置普通锅5a时的负荷的值。并且,将第三阈值负荷设定为小于如图3的(b)所示那样放置中式炒菜锅5b时得到的负荷且大于放置小锅5c时的负荷的值。而且,将第四阈值负荷设定为远大于放置中式炒菜锅5b时的负荷的值。
[0034]控制部130当接收到由检测部120检测出的负荷时将其值与第一阈值负荷进行比较,在检测出的负荷小于第一阈值负荷的情况下,判断为在火撑子20上没有放置烹饪容器。与此相对,在检测出的负荷为第一阈值负荷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热敏头32被压下而在火撑子20上放置了烹饪容器。而且,在该情况下,判断为由检测部120检测出的负荷被分类为“第一阈值负荷以上且小于第二阈值负荷”、“第二阈值负荷以上且小于第三阈值负荷”、“第三阈值负荷以上且小于第四阈值负荷”中的哪一个,根据其结果来获取与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烹饪容器信息)。例如,如果被分类为“第一阈值负荷以上且小于第二阈值负荷”,则判断为放置在火撑子20上的烹饪容器为是普通锅5a。同样地,如果被分类为“第二阈值负荷以上且小于第三阈值负荷”则能够判断为是小锅5c,如果被分类为“第三阈值负荷以上且小于第四阈值负荷”则能够判断为是中式炒菜锅5b。另外,在由检测部120检测出的负荷没有被分类到任一个中的情况下,表示检测出第四阈值负荷以上的大的值,因此能够判断为产生了某些异常。
[0035]这样,在本实施例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00中,不是检测棒30是否被烹饪容器压下而移动,而是通过螺旋弹簧116的变形将棒30的移动量变换为负荷,由此检测棒30的移动量。因此,不仅得到火撑子20上是否存在烹饪容器的信息,还能够根据棒30的移动量来得到与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其结果,例如放置在火撑子20上的烹饪容器为中式炒菜锅5b的情况下,设想为需要大火力,因此能够设定为比普通锅5a的情况大的火力。或者在小锅5c的情况下,当设为大火力时火焰从锅底伸出而热效率降低,因此为了避免该情况,还能够将火力的上限设定为低于普通锅5a时的火力的上限。
[0036]另外,在上述本实施例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00中,在通过螺旋弹簧116的变形将棒30的移动量临时变换为负荷之后进行检测。因此,不管棒30的移动量如何,都不需要移动检测部120的位置。其结果,能够使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00的结构简单化。并且,用于将棒30的移动量变换为负荷的螺旋弹簧116还兼备将热敏头32按压到烹饪容器的底部的作为施力弹簧的功能。从这一点来看,也能够使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00的结构简单化。
[0037]在上述本实施例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00中,使用螺旋弹簧116将棒30的移动量变换为负荷。但是,对棒30的移动量进行变换的物理量并不限定于负荷,如果是随着移动量的增减连续地发生变化的物理量,则也可以变换为负荷以外的物理量。
[0038]图5是表示使用随着棒30的运动而转动的杆部件210将棒30的移动量变换为杆部件210的旋转角度的变形例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200的结构的说明图。此外,在变形例中,以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点为焦点进行说明,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0039]如图5所示,在变形例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200中,在棒30下方设置有杆部件210。在杆部件210的一端侧设置有长孔210h,通过该长孔210h与棒30的下部连结。另夕卜,杆部件210的另一端侧被可旋转地支承。并且,从棒30的侧面起突出设置有弹簧支架30t,通过螺旋弹簧34对棒30施加向上方的力。因此,当在火撑子20上放置烹饪容器时,热敏头32被压下而棒30移动,杆部件210与棒30的移动量相应地旋转。
[0040]图5示出在火撑子20上没有放置烹饪容器的状态。另外,图中的细虚线表示在火撑子20上放置了烹饪容器的情况下的棒30下端和杆部件210。根据附图可知,随着棒30的移动量增加而杆部件210的旋转角度也增加。
[0041]因此,利用角度传感器220来检测杆部件210的旋转角度。角度传感器220通过托架19安装于支承炉具燃烧器10的支承板16。另外,由角度传感器220检测出的旋转角度被输入到控制部130。这样,变形例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200具有杆部件210、角度传感器220以及控制部130。此外,在变形例中,杆部件210和支承杆部件210的结构与本发明的“变换部”对应,角度传感器220与本发明的“检测部”对应。
[0042]这样,控制部130能够检测与棒30的移动量相应的旋转角度。因此,与使用图4说明的方法同样地,通过将预先设定的阈值角度与检测出的旋转角度进行比较,不仅能够获取火撑子20上是否存在烹饪容器的信息,还能够获取与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另夕卜,在旋转角度大于任一个阈值角度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产生了异常。
[0043]这样,在变形例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200中也同样,不仅能够获取火撑子20上是否存在烹饪容器的信息,还能够获取与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另外,并非直接检测棒30的移动量,而是通过杆部件210临时变换为旋转角度之后检测棒30的移动量。因此,不管棒30的移动量如何,角度传感器220都能够在相同的位置检测旋转角度,因此能够使烹饪容器检测装置200的结构简单化。
[0044]此外,在上述变形例中,使用角度传感器220来检测旋转角度,但是也可以代替角度传感器220而使用与旋转角度相应地变为接通的触点被切换的开关(旋转开关)。在该情况下,如果任一个开关变为接通,则控制部130判断为在火撑子20上放置了烹饪容器。并且,在该情况下,根据哪一个开关变为接通,能够获取与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
[0045]以上,说明了本实施例和变形例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100、200,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和变形例,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实施。
[0046]例如在上述本实施例和变形例中,在检测出的负荷或者旋转角度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负荷或者阈值角度的情况下,判断为产生了异常。除此以外,在检测出的负荷或者旋转角度小于初始负荷或者初始角度(在火撑子20上没有放置烹饪容器的情况下的旋转角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判断为产生了异常。
【权利要求】
1.一种烹饪容器检测装置,检测在燃气炉具的火撑子上是否放置了烹饪容器,该烹饪容器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棒,其会被放置在上述火撑子上的上述烹饪容器的底部压入,并且该棒被施加了向上方的力; 变换部,其将上述棒的移动量变换为随着该移动量的增减发生变化的物理量; 检测部,其对变换后的上述物理量进行检测;以及 烹饪容器信息获取部,其根据检测出的上述物理量,获取作为与上述烹饪容器的种类有关的信息的烹饪容器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变换部具备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设置于上述棒与上述检测部之间,随着该棒移动而变形, 上述检测部检测从上述弹性部件受到的负荷作为上述物理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容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变换部具备杆部件,该杆部件随着上述棒移动而旋转, 上述检测部检测上述杆部件的旋转角度作为上述物理量。
【文档编号】F24C3/12GK104344431SQ201310329849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31日
【发明者】今井健次 申请人:林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