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固定板及室内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39244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固定板及室内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热交换器固定板及室内机,该热交换器固定板即使是在热交换器设置的导热管的列数不同时也能够共用。该热交换器固定板(7)具有:第1插入部(32)(上风侧插入部),其配置在最上风侧,供导热管的发夹部插入;以及第2插入部(33)(下风侧插入部),其配置在比第1插入部(32)(上风侧插入部)靠下风侧的位置,供导热管的发夹部插入。并且,第2插入部(33)(下风侧插入部)的长度(L2、L3)为能够供在段方向上相邻的至少两个发夹部插入的长度,其宽度(W2、W3)为第1插入部(32)(上风侧插入部)的宽度(W1)以上。
【专利说明】热交换器固定板及室内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将热交换器的端部固定的热交换器固定板、以及具有该热交换器固定板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0002]过去有将热交换器的端部固定的热交换器固定板,该热交换器具有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排列有多列的导热管。在该热交换器固定板上,与各发夹部的位置对应地且分别独立地形成供导热管的发夹部插入并将其固定的插入部。并且,在热交换器中也有管径及间距不同的导热管混合存在的热交换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的图3),在这种情况下,发夹部的形状(尺寸)因各发夹部而异,因而插入部的形状(长度和宽度)也因各插入部而异。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1- 106762号公报
[0006]可是,热交换器存在导热管的列数根据热交换器的类型而不同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从成本等角度考虑,优选能够利用共用的热交换器固定板将导热管的列数不同的热交换器固定。但是,在过去的热交换器固定板中,供各发夹部插入的插入部是根据各发夹部的位置和形状而分别独立地形成的,因而由于导热管的列数不同,导致插入部的位置和各发夹部的位置不对应,当热交换器中混合存在管径及间距不同的导热管的情况下,有时插入部的形状和各发夹部的形状不能对应。并且,在这些情况下,存在不能利用共用的热交换器固定板将导热管的列数不同的热交换器固定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在热交换器设置的导热管的列数不同时也能够共用的热交换器固定板。
[0008]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固定板将热交换器的端部固定,该热交换器具有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排列有多列的导热管,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器固定板具有:上风侧插入部,其配置在最上风侧,供所述导热管的发夹部插入;以及下风侧插入部,其配置在比所述上风侧插入部靠下风侧的位置,供所述导热管的发夹部插入,所述下风侧插入部的长度为能够供在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相面对的方向上相邻的至少两个发夹部插入的长度,所述下风侧插入部的宽度为所述上风侧插入部的宽度以上。
[0009]在该热交换器固定板中,下风侧插入部的长度为能够供在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相面对的方向上相邻的至少两个发夹部插入的长度,下风侧插入部的宽度为上风侧插入部的宽度以上,因而能够将比下风侧插入部靠上风侧插入的导热管的发夹部插入下风侧插入部。因此,即使是导热管的列数不同时,也能够使热交换器固定板共用。
[0010]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热交换器固定板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具有:第I导热管,其排列于最上风侧;以及第2导热管,其排列于比所述第I导热管靠下风侧的位置,该第2导热管的管径及间距与所述第I导热管的管径及间距不同,所述热交换器固定板存在如下情况:所述第I导热管被插入到所述上风侧插入部,而且所述第2导热管被插入到所述下风侧插入部的情况;和所述第I导热管被插入到所述下风侧插入部的情况。
[0011]在该热交换器固定板中,在第I导热管和第2导热管的管径及间距不同的情况下,存在如下情况:第I导热管被插入到上风侧插入部,而且第2导热管被插入到下风侧插入部的情况;和第I导热管被插入到下风侧插入部的情况,因而即使是第I导热管和第2导热管的管径及间距不同时,也能够使热交换器固定板共用。
[0012]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固定板是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导热管的管径大于所述第2导热管的管径。
[0013]在该热交换器固定板中,即使是第I导热管的管径大于第2导热管的管径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热交换器固定板共用。
[0014]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热交换器固定板是根据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风侧插入部的与供所述导热管的发夹部插入的一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实质上被堵塞。
[0015]在该热交换器固定板中,在下风侧插入部中,与供导热管的发夹部插入的一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实质上被堵塞,因而下风侧插入部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形成下风侧插入部而造成的热交换器固定板的刚性的下降。
[0016]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室内机的特征在于,该室内机具有第一?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固定板。
[0017]根据该室内机,能够提供具有即使是在热交换器设置的导热管的列数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共用的热交换器固定板的室内机。
[0018]实用新型的效果
[0019]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0020]在第一方面中,下风侧插入部的长度为能够供在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相面对的方向上相邻的至少两个发夹部插入的长度,下风侧插入部的宽度为上风侧插入部的宽度以上,因而能够将比下风侧插入部靠上风侧插入的导热管的发夹部插入下风侧插入部。因此,即使是导热管的列数不同时,也能够使热交换器固定板共用。
[0021]在第二方面中,在第I导热管和第2导热管的管径及间距不同的情况下,存在如下情况:第I导热管被插入到上风侧插入部,而且第2导热管被插入到下风侧插入部的情况;和第I导热管被插入到下风侧插入部的情况,因而即使是第I导热管和第2导热管的管径及间距不同时,也能够使热交换器固定板共用。
[0022]在第三方面中,即使是第I导热管的管径大于第2导热管的管径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热交换器固定板共用。
[0023]在第四方面中,在下风侧插入部中,导热管的与供导热管的发夹部插入的一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实质上被堵塞,因而下风侧插入部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形成下风侧插入部而造成的热交换器固定板的刚性的下降。
[0024]在第五方面中,能够提供具有即使是在热交换器设置的导热管的列数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共用的热交换器固定板的室内机。【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外观图。
[0026]图2是图1所示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0027]图3是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0028]图4是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固定板的立体图。
[0029]图5是从表面侧观察热交换器固定板的立体图。
[0030]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热交换器固定板的立体图。
[0031]图7是从背面侧观察热交换器固定板的侧视图。
[0032]图8的(a)是图7所示的热交换器固定板的A部放大图,(b)是B部放大图。
[0033]图9是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固定板的剖视图。
[0034]图10是导热管的列数比图3所示的热交换器少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0035]图11是图10所示的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固定板的立体图。
[0036]图12是图10所示的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固定板的剖视图。
[0037]图13是从背面侧观察变形例的热交换器固定板的侧视图。
[0038]标号说明
[0039]I室内机;3、53热交换器;3L左侧端部(端部);7热交换器固定板;13a导热管(第I导热管);14a导热管(第2导热管);20发夹部;32第I插入部(上风侧插入部);33第2插入部(下风侧插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
[0041][室内机I的结构]
[004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固定板7适用于空调机的室内机I。室内机I如图1所示具有整体上沿一个方向细长的形状,并以使其长度方向成为水平的方式被安装在室内的墙壁面上。室内机I与未图示的室外机一起构成空调机来进行室内的制冷制热。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从安装室内机I的墙壁凸出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的方向称为“后方”。另外,将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简称为“左右方向”。
[0043]如图2所不,室内机I具有壳体2、和被收纳在壳体2内的热交换器3、送风风扇4、过滤器5、电气部件箱(省略图TjO等内部设备。在壳体2的上表面形成有进气口 2a,在壳体2的下表面形成有排气口 2b。在排气口 2b的附近配置有水平挡板6,水平挡板6进行上下方向的风向的调整和排气口 2b的开闭。送风风扇4以使其轴向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该送风风扇4构成为从上方吸入空气并向下方吹出。
[0044][热交换器3]
[0045]热交换器3以包围送风风扇4的前方、上方及后方的方式进行配置。在进行空调运转时,通过送风风扇4的驱动,室内空气被从进气口 2a吸入,被吸入的空气在热交换器3中被加热或者被冷却,然后从排气口 2b被吹出。
[0046]该热交换器3具有被分为前侧热交换器11和后侧热交换器12的倒V字状的截面形状。前侧热交换器11由第I热交换器13、第2热交换器14和第3热交换器15构成,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图2的箭头方向),按照第I热交换器13、第2热交换器14、第3热交换器15的顺序进行排列。因此,从进气口 2a吸入的室内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第I热交换器13、第2热交换器14、第3热交换器15而到达排气口 2b侧。另外,后侧热交换器12由第4热交换器16和第5热交换器17构成,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图2的箭头方向),按照第4热交换器16和第5热交换器17的顺序进行排列。因此,从进气口 2a吸入的室内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第4热交换器16和第5热交换器17而到达排气口 2b侦U。
[0047]各热交换器13?17都具有沿送风风扇4的轴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导热管。在前侧热交换器11的最上风侧排列的第I热交换器13具有被排列成I列12段的导热管13a (第I导热管),第2热交换器14具有被排列成I列14段的导热管14a (第2导热管),第3热交换器15具有被排列成3列14段的导热管15a。另外,在后侧热交换器12的最上风侧排列的第4热交换器16具有被排列成I列8段的导热管16a,第5热交换器17具有被排列成2列10段的导热管17a。
[0048]其中,导热管13a、16a、17a分别具有相同的管径和间距。具体地讲,其管径(直径)为Φ6mm,间距为18mm。另外,导热管14a、15a分别具有相同的管径和间距。具体地讲,其管径(直径)为Φ4ι?πι,间距为15mm。因此,导热管14a、15a的管径和间距小于导热管13a、16a、17a的管径和间距。另外,所谓导热管的间距是指从在段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导热管的中心到中心的距离。并且,在本申请中,所谓列方向是指空气的流动方向(图2的箭头方向),所谓段方向是指各热交换器的长度方向(在图2的纸面上与箭头方向垂直的方向)。
[0049]在该热交换器3的导热管13a?17a中如图3所示,在热交换器3的左侧端部3L形成有呈U字状弯折的多个发夹部20。该发夹部20被分为由在第I热交换器13设置的导热管13a形成的发夹部23(23A?23F)、由在第2热交换器14设置的导热管14a形成的发夹部24 (24A?24G)、由在第3热交换器15设置的导热管15a形成的发夹部25、由在第4热交换器16设置的导热管16a形成的发夹部26、以及由在第5热交换器17设置的导热管17a形成的发夹部27。
[0050]另外,在热交换器3的右侧端部(省略图示)同样也形成有呈U字状弯折的多个发夹部。其结果是,导热管在段方向上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各热交换器13?17具有沿着送风风扇4的轴向(左右方向)每隔微小间隔进行层叠、并供导热管13a?17a贯穿插入的翅片F。
[0051][热交换器固定板7]
[0052]热交换器3的左侧端部3L如图4所示被树脂制的热交换器固定板7固定。并且,该热交换器固定板7被固定在壳体2上,由此热交换器3被固定在壳体2上。
[0053]该热交换器固定板7如图4?图9所示具有:板状基部31,其背面31B侧与热交换器3的左侧端部3L相面对;以及多个插入部30,其形成于板状基部31,供各发夹部20插入。
[0054]多个插入部30被分为第I插入部32 (上风侧插入部)、第2插入部33 (下风侧插入部)、第3插入部34、第4插入部37、第5插入部38、和第6插入部39。并且,通过将各发夹部20插入到这些第I插入部32?第6插入部39,如图9所示,在热交换器3设置的导热管的发夹部20全部处于被插入到插入部30的某一个插入部的状态。
[0055]下面,详细说明该第I插入部32?第6插入部39。[0056]<第I插入部32>
[0057]第I插入部32 (32A?32F)被配置在板状基部31的最上风侧,而且配置在送风风扇4的前方。在第I热交换器13设置的导热管13a (第I导热管)的发夹部23 (23A?23F)分别插入到该第I插入部32。另外,第I插入部32的宽度Wl (参照图8的(a))至少大于导热管13a的管径(Φ6_),以便能够供导热管13a的发夹部23插入。
[0058]在该第I插入部32中,根据图4可以容易理解,板状基部31的表面31F侧实质上被堵塞。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使从进气口 2a吸入的室内空气不通过过滤器5即旁通到排气口 2b侧,并抑制发夹部23受到冲击而变形。另外,在该第I插入部32形成有排水及干燥用的细孔32a。
[0059]〈第2插入部33>
[0060]第2插入部33 (33A、33B)配置在比第I插入部32靠下风侧的位置,供在第2热交换器14设置的导热管14a (第2导热管)的发夹部24 (24A?24F)插入。
[0061]如图9所示,4个发夹部24A?24D插入到第2插入部33A。该第2插入部33A如图8的(a)所示是长孔,其长度L2为能够供在段方向(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相面对的方向)上相邻的4个发夹部24A?24D插入的长度。即,比从4个发夹部23A?23D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长。并且,第2插入部33A的宽度W2为第I插入部32的宽度Wl以上(在图8的Ca)中,宽度W2与宽度Wl相同)。另外,如图11所示,也存在在第I热交换器13设置的导热管13a的发夹部23A?23C被插入到该第I插入部33A的情况。因此,第I插入部33A的长度L2也是能够供3个发夹部23A?23C插入的长度。
[0062]另外,两个发夹部24E、24F以及导热管15a的发夹部25被插入到第2插入部33B。该第2插入部33B如图8的(b)所示是长孔,其长度L3为能够供在段方向上相邻的2个发夹部24E、24F插入的长度。即,比从2个发夹部24E、24F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长。并且,其宽度因位置而异,但是无论在哪个位置都为第I插入部32的宽度Wl以上(在图8的(b)中,宽度W3与宽度Wl相同)。
[0063]另外,此处所讲第2插入部33的长度更准确地讲,是指与导热管14a的段方向一致的方向的长度,所谓第2插入部33的宽度,更准确地讲,是指与板状基部31平行、而且和与导热管14a的段方向一致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
[0064]在第2插入部33中,板状基部31的表面3IF侧(与供发夹部24插入的一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实质上被堵塞。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于第2插入部33形成为长孔而造成的热交换器固定板7的刚性的下降。另外,在该第2插入部33形成有排水及干燥用的细孔33a。该细孔33a在第2插入部33A形成为2个、在第2插入部33B形成为3个。
[0065]〈第3插入部34>
[0066]第3插入部34比第2插入部33靠下风侧配置有多个,供在第3热交换器15设置的导热管15a的发夹部25插入。根据图5可以容易理解,该第3插入部34具有长孔型的插入部35和平行四边形型的插入部36这两种形状。长孔型的插入部35和平行四边形型的插入部36都各形成有6个。一个发夹部25插入长孔型的插入部35,在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发夹部25、25插入平行四边形型的插入部36。另外,平行四边形型的插入部36具有壁部36a,以防止发夹部25受到冲击而变形。
[0067]〈第4插入部37>[0068]在板状基部31的最上风侧、而且是在送风风扇4的后方配置了多个第4插入部37,在这些第4插入部37分别插入各一个在第4热交换器16设置的导热管16a的发夹部26。在该第4插入部37中,根据图5可以容易理解,板状基部31的表面3IF侧实质上被堵塞。并且,在该第4插入部37形成有排水及干燥用的细孔37a。
[0069]〈第5插入部38>
[0070]第5插入部38在比第4插入部37靠下风侧的位置配置了多个,在这些第5插入部38分别插入各一个或者各两个在第5热交换器17设置的导热管17a的发夹部27。根据图5可以容易理解,该第5插入部38的一部分具有壁部38a,以防止发夹部27受到冲击而变形。
[0071]〈第6插入部39>
[0072]第6插入部39配置在第2插入部33A、33B之间,供在第2热交换器14设置的导热管14a的发夹部24G插入。另外,如图11所示,也存在在第I热交换器13设置的导热管13a的发夹部23D被插入到该第6插入部39的情况。因此,第6插入部39的长度和宽度与第I插入部32的长度和宽度大致相同。
[0073]下面,说明将热交换器固定板7适用于具有与热交换器3不同的热交换器的室内机的情况。该室内机的热交换器的结构与热交换器3不同,其它结构与室内机I相同。另夕卜,对于结构与室内机I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
[0074]被收纳在该室内机中的热交换器53如图10所示,是从上述的热交换器3卸下第2热交换器14和第4热交换器16而构成的。因此,该热交换器53中,在前侧热交换器11设置的导热管的列数是4列,比热交换器3减少I列,在后侧热交换器12设置的导热管的列数是2列,比热交换器3减少I列。另外,热交换器53的第I热交换器13由于第2热交换器14被卸下而向下风侧错位I列。
[0075]如图11所示,热交换器53的左侧端部3L与热交换器3同样地被上述的热交换器固定板7固定。并且,通过将该热交换器固定板7固定在室内机的壳体2上,从而热交换器53被固定在室内机的壳体2上。
[0076]在此,如图12所示,在热交换器53被固定在热交换器固定板7上的状态下,发夹部23被插入到第2插入部33。具体地讲,发夹部24A?24C被插入到第2插入部33A,发夹部24E、24F被插入到第2插入部33B。
[0077]并且,在热交换器53被固定在热交换器固定板7上的状态下,处于哪个发夹部20也没有插入到第I插入部32和第4插入部37的状态。另外,在第3热交换器15设置的导热管15a的发夹部25和在第5热交换器17设置的导热管17a的发夹部27,与热交换器3的情况同样地分别被插入到第3插入部34和第5插入部38。
[0078][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固定板7的特征]
[0079]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固定板7具有以下特征。
[0080]在该热交换器固定板7中,第2插入部33 (下风侧插入部)的长度L2、L3为能够供在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相面对的方向(段方向)上相邻的至少两个发夹部20插入的长度,第2插入部33A的宽度W2、W3为第I插入部32 (上风侧插入部)的宽度Wl以上,因而能够将被插入到第I插入部32的导热管13a (第I导热管)的发夹部23插入第2插入部33。因此,能够利用共用的热交换器固定板7将热交换器3、和从热交换器3去除I列导热管后的热交换器53固定。
[0081]另外,在该热交换器固定板7中,在导热管13a (第I导热管)和导热管14a (第2导热管)的管径及间距不同的情况下,存在如下情况:导热管13a被插入到第I插入部32(上风侧插入部),而且导热管14a被插入到第2插入部33 (下风侧插入部)的情况;和导热管13a被插入到第2插入部33 (下风侧插入部)的情况,因而即使是导热管13a和导热管14a的管径及间距不同时,也能够使热交换器固定板7共用。
[0082]另外,在该热交换器固定板7中,在导热管13a的管径大于导热管14a的管径的情况下,存在导热管13a被插入到第I插入部32的情况和被插入到第2插入部33的情况,因而即使是导热管13a的管径大于导热管14a的管径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热交换器固定板7共用。
[0083]另外,在该热交换器固定板7中,第2插入部33的与供导热管的发夹部20插入的一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板状基部31的表面31F侧)实质上被堵塞,因而第2插入部33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使第2插入部33形成为长孔而造成的热交换器固定板7的刚性的下降。
[008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中,由于具有上述的热交换器固定板7,因而能够提供具有即使是在热交换器设置的导热管的列数不同时也能够共用的热交换器固定板7的室内机。
[0085]以上根据【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应该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在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是利用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进行公开,并且包含与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均等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86][变形例]
[008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第I插入部32 (上风侧插入部)向下风侧错位I列的位置形成第2插入部33 (下风侧插入部),然而第2插入部33只要形成于比第I插入部32靠下风侧即可,例如第2插入部33也可以形成于形成有第3插入部34的位置。
[0088]另外,如图9和图12所示,第2插入部33 (下风侧插入部)的宽度W2、W3是能够供I列量的发夹部插入的宽度,如图13所示,第2插入部33的宽度也可以形成为能够供2列量的发夹部插入的宽度。这样,在将位于比导热管13a (第I导热管)靠下风侧的导热管删除I列的情况下、删除2列的情况下,都能够将被插入到第I插入部32的导热管的发夹部23插入第2插入部33。并且,第2插入部33的宽度也可以形成为能够供3列以上的发夹部20插入的宽度。
[008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插入部33的长度L2为能够供在段方向上相邻的4个发夹部24A?24D插入的长度,长度L3为能够供在段方向上相邻的2个发夹部24E、24F插入的长度,然而其长度只要是能够供在段方向上相邻的至少2个发夹部20插入的长度即可。
[009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管13a的管径和间距大于导热管14a的管径和间距,然而导热管13a的管径和间距也可以与导热管14a的管径和间距相同,还可以小于导热管14a的管径和间距。
[009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插入部32和第2插入部33被配置在热交换器固定板7中的送风风扇4的前方侧,然而第I插入部32和第2插入部33也可以形成于热交换器固定板7中的送风风扇4的后方侧。并且,第I插入部32和第2插入部33也可以形成于送风风扇4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双方。
[009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具有被分为前侧热交换器11和后侧热交换器12的倒V字状的截面形状,热交换器固定板7同样也可以形成为大致倒V字状。但是,热交换器也可以仅由前侧热交换器11构成,还可以仅由后侧热交换器12构成。并且,热交换器固定板也可以仅配置在送风风扇4的前侧,还可以仅配置在送风风扇4的后侧。
[009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插入部33中,与供导热管的发夹部20插入的一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背面31B侧)实质上被堵塞,然而第2插入部33也可以是贯通孔。
[009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热交换器的左侧端部3L固定的热交换器固定板7进行了说明,然而热交换器固定板也可以将热交换器的右侧端部3R固定,还可以将热交换器的两个端部3L、3R固定。
[0095]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96]如果采用本实用新型,即使是导热管的列数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热交换器固定板共用。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器固定板,其固定热交换器的端部,该热交换器具有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排列有多列的导热管,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器固定板具有: 上风侧插入部,其配置在最上风侧,供所述导热管的发夹部插入;以及 下风侧插入部,其配置在比所述上风侧插入部靠下风侧的位置,供所述导热管的发夹部插入, 所述下风侧插入部的长度为能够供在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相面对的方向上相邻的至少两个发夹部插入的长度,所述下风侧插入部的宽度为所述上风侧插入部的宽度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具有: 第I导热管,其排列于最上风侧;以及 第2导热管,其排列于比所述第I导热管靠下风侧的位置,第2导热管的管径及间距与所述第I导热管的管径及间距不同, 所述热交换器固定板存在如下情况: 所述第I导热管被插入到所述上风侧插入部,而且所述第2导热管被插入到所述下风侧插入部的情况;和 所述第I导热管被插入到所述下风侧插入部的情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导热管的管径大于所述第2导热管的管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风侧插入部的与供所述导热管的发夹部插入的一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实质上被堵塞。
5.—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该室内机具有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固定板。
6.—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该室内机具有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固定板。
【文档编号】F24F13/20GK203478574SQ201320602810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8日
【发明者】安富正直, 平木雅人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