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57177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后壳体的后背板上具有一向所述后壳体后方凸出的凹腔,蒸发器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后背板的顶部,蒸发器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前壳体的腰线处,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前壳体与所述后壳体之间的顶部用于将穿过所述蒸发器的空气导向所述出风框处的导风板。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调器,一方面在后壳体的后背板上增加了凹腔,该凹腔能够充分扩大蒸发器与后壳体之间的换热空间,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率,缩小蒸发器的体积,降低蒸发器的成本以及空调器的成本;另一方面在空调器内设置了导风板,能够将穿过蒸发器的空气导向前壳体的出风框处,即可以降低空调器内的噪音,也减小了空调器内的风量损失,使得空调器出风更为顺畅。
【专利说明】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导风板以及增大蒸发器换热空间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分体式落地空调器10’中,如图1所示,其机身风道部分包括了外壳(11’、12’、13’、14’)、设于外壳上的出风框15’、设于外壳内的蒸发器16’以及出风组件(电机、风轮、蜗壳)17’,外壳包括前壳体11’、后壳体12’、顶盖13’和底座14’。出风组件17’设置在壳体的底部用于向空调器顶部送风(如图1中空调器10内的箭头所示为出风组件的送风方向),而蒸发器16’一般倾斜的设置于壳体的顶部,该蒸发器16’的一端固定于后壳体12’与顶盖13’的连接处,蒸发器16’的另一端固定于前壳体11’的腰线处111’,该腰线处111’是指前壳体与蒸发器的的固定位。此时的蒸发器16’与后壳体12’的上部分之间形成了蒸发器换热空间18’。按照蒸发器换热原理来说,该后壳体12’与蒸发器16’之间所形成的蒸发器换热空间18’越大,越利于该蒸发器16’的热交换。但是由于后壳体12’ 一般为平面结构,或者在平面结构上设置若干条加强筋,而该加强筋的深度最多为5_,因此,该后壳体12’与蒸发器16’之间所能够增加的换热空间非常有限。并且空调器中,空气从壳体底部的出风组件17’向上吹出,穿过蒸发器16’再从出风框15’处送风,整个送风过程中风量损失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空调器中蒸发器的热交换空间小,不利于蒸发器的热交换以及空调器存在风量损失较大的缺点,提供一种空调器,具有导风板以减少风量损失以及能够增大蒸发器换热空间。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调器,包括由前壳体、后壳体、顶盖和底座围合而成的空调器外壳、设于所述前壳体顶部的出风框,设于所述前壳体和所述后壳体之间的蒸发器和出风组件,所述后壳体包括一后背板以及由所述后背板两端向前延伸的左壳体和右壳体,所述后壳体的后背板上具有一向所述后壳体后方凸出的凹腔,所述蒸发器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后背板的顶部,所述蒸发器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前壳体的腰线处,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前壳体与所述后壳体之间的顶部用于将穿过所述蒸发器的空气导向所述出风框处的导风板。
[0005]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前壳体之间所形成的夹角α为20。~45°。
[0006]进一步地,所述凹腔包括底面以及环绕所述底面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上下相对设置、且第一侧面位于所述第三侧面的上方,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后壳体的顶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
[0007]具体地,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前壳体的腰线处齐平。
[0008]具体地,所述蒸发器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凹腔的第一侧面上。
[0009]具体地,所述底面距离所述后背板的距离为10-80mm。
[0010]进一步地,所述后壳体为钣金件,所述凹腔为矩形壳体,所述后壳体上设有可供所述矩形壳体安装的缺口,所述凹腔固定于所述后壳体的缺口处。
[0011 ]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体为注塑件,所述凹腔与所述后壳体一体注塑成型。
[0012]具体地,所述导风板为圆弧形面板,所述圆弧形面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顶盖上,所述圆弧形面板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后壳体的凹腔的第一侧面上。
[0013]具体地,所述导风板为一折弯板,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平面和第三平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的第二平面,所述导风板的第一平面固定在所述顶盖上,所述导风板的第三平面固定在所述后壳体的凹腔的第一侧面上。
[001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调器,一方面通过对空调器壳体进行了改进,在后壳体的后背板上增加了凹腔,该凹腔能够充分扩大蒸发器与后壳体之间的换热空间,通过增加换热空间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同时缩小蒸发器的体积,降低蒸发器的成本以及空调器的成本;另一方面,在空调器内设置了导风板,能够将穿过蒸发器的空气导向前壳体的出风框处,使得空调器出风组件上所吹出的空气能够更多的从出风框处吹出,即可以降低空调器内的噪音,也减小了空调器内的风量损失,使得空调器出风更为顺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简化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简化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后壳体的正视图;
[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导风板的侧视图;
[0019]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导风板的侧视图;
[0020]图中:10’ -传统的空调器、11’ -前壳体、111’ -前壳体的腰线处、12’ -后壳体、13’ -顶盖、14’ -底座、15’ -出风框、16’ -蒸发器、17’ -出风组件、18’ -蒸发器与后壳体之间形成的换热空间;
[0021]10-空调器、11-前壳体、111-前壳体的腰线处、12-后壳体、121-后背板、1211-后壳体的顶面、122-左壳体、123-右壳体、124-凹腔、1241-底面、1242-第一侧面、1243-第三侧面、13-顶盖、14-底座、15-出风框、16-蒸发器、17-出风组件、18-蒸发器与后壳体之间形成的换热空间、19、20_导风板、191-导风板的一端,192-导风板的另一端、201-导风板的第一平面、202-导风板的第二平面、203-导风板的第三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3]参见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空调器10,该空调器10包括由前壳体11、后壳体12、顶盖13和底座14围合而成的空调器外壳、设于前壳体11顶部的出风框15,设于前壳体11和后壳体12之间的蒸发器16和出风组件17。该出风组件17包括了蜗壳、设于蜗壳内的电机和风轮,由出风组件17将空调器10外部的空气吸入空调器10内,并通过风轮将吸入的空气从通过蜗壳吹出。该出风组件17设置于空调器10的底部,通过蜗壳吹出的风,由空调器10的底部向上吹入空调器10的顶部(如图2中空调器10内箭头所示方向,为出风组件17的出风方向),空气由下向上穿过蒸发器16与后壳体12之间所形成的换热空间18和蒸发器16,最终从空调器10的前壳体11的出风框15处吹出(如图2中空调器10的出风框15处箭头所示方向,为空调器10的出风方向)。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调器10的后壳体12包括一后背板121以及由后背板121两端向前延伸的左壳体122和右壳体123。
[0024]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调器10,正是在后壳体12的后背板121上设置有一向后壳体12后方凸出的凹腔121。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调器10中,蒸发器16的上端固定于后背板12的顶部,蒸发器16的下端固定于前壳体11的腰线处111。该蒸发器16倾斜设置于空调器10的前壳体11和后壳体12之间,其蒸发器16的下端固定在前壳体11上。一般蒸发器16固定于空调器10的前壳体11的位置即为前壳体11的腰线处111。而该蒸发器16固定于后壳体12的顶部,这样,在后壳体12上所设置的向后凸出的凹腔121就增加了后壳体12的内部空间,使得后壳体12与蒸发器16之间的换热空间18(如图2中阴影区域所示)增大,即空调器10内部的换热空间18增大。根据蒸发器换热原理,可以知道,增大了空调器10内部的换热空间18,就能够提闻空调器10的换热效率,也可以在提闻效率的同时缩小蒸发器16的体积,降低蒸发器16的成本以及空调器10的成本。
[002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调器10还包括一设置于前壳体11与后壳体12之间的顶部用于将穿过蒸发器16的空气导向出风框处的导风板19。该导风板19设置在蒸发器16的上方,用于将穿过蒸发器16的空气导向出风框15处,这样就能够降低空调器10内的风量损失,使得空调器10内的空气流通更为顺畅,并且有序地从出风框15处吹出,能够提高出风框15处的出风量,并且降低空调器10内的噪音,改善空调器10的出风风速。
[0026]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调器10中,该蒸发器16与前壳体11之间所形成的夹角α为20。?45°。该夹角α为蒸发器16与前壳体11的上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在同一个空调器10内,该夹角越小,蒸发器16所需要的体积越大,即蒸发器16的长度越大,所需要的蒸发器16的成本越高;该夹角越大,蒸发器16所需要的体积越小,即蒸发器16的长度越小,所需要的蒸发器16的成本越低。但是该夹角α为20。?45°时,使得空调器10内的蒸发器16在有限的长度上,能够提供最大的换热空间18,即提供最有换热效率的空调器10。
[0027]进一步地,请再参见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调器10的后壳体12上的凹腔124包括底面1241以及环绕底面1241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侧面1242、第二侧面、第三侧面1243和第四侧面,第一侧面1242与第三侧面1243上下相对设置、且第一侧面1242位于第三侧面1243的上方,第一侧面1242与后壳体12的顶面1211之间的距离Dl大于或等于20mm。该凹腔124的第一侧面1242与后壳体12的顶面1211之间的距离Dl决定了位于蒸发器16上导风板19的设置位置,若该距离Dl过小,那么导风板19所能够导向的风量就小,那么减少空调器10内的风量损失的能力就越差。因此该凹腔124的第一侧面1242与后壳体12的顶面1211之间的距离Dl应大于或等于20mm。
[0028]进一步地,该凹腔124的第三侧面1243与前壳体11的腰线处111齐平。因为该蒸发器16与后壳体11之间能够形成的有效的换热空间18是由该蒸发器16的下端位于空调器10的后壳体12处的高度到蒸发器16的上端位于空太哦起10的后壳体12处的高度与该蒸发器16之间所形成的空间18 (如图2中阴影区域所示)。而该蒸发器16的下端一般固定于前壳体11的位置正是前壳体11的腰线处111,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蒸发器16与后壳体12之间的换热空间18的大小,该凹腔124的第三侧面1243应与前壳体11的腰线处111平齐,这样该凹腔124就正好设置在蒸发器16所形成的换热空间18内。
[0029]具体地,为了能够最有效的在仅限的蒸发器16的体积内,发挥蒸发器16的换热效率,该蒸发器16的上端固定于凹腔124的第一侧面1242上。这样,能够在有效的换热空间18内,该蒸发器16的长度最短,最为节约蒸发器16的制造成本,即能最为有效地降低空调器10的制造成本。
[0030]具体地,参见图2,,该后壳体12的后背板121上的凹腔124的底面1241距离后背板121的距离D2为10-80mm。因此该凹腔124的底面1241距离后背板121的距离D2越大,该凹腔124的就越深,该空调器10的换热空间18也就越大,换热效果越好。并且该凹腔124的深度是远大于传统空调器10’在其后壳体12’上所设置的加强筋的深度。
[0031]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调器10的后壳体12可以为钣金件,凹腔124为矩形壳体,后壳体12上设有可供矩形壳体安装的缺口(图中未示出),凹腔124固定于后壳体12的缺口处。当然,该后壳体12为钣金件时,该凹腔124也可以与所述后壳体12 —体冲压成型。而若该后壳体12还可以为注塑件,凹腔124与后壳体12 —体注塑成型。
[0032]进一步地,参见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空调器10的导风板19的侧视图,该导风板19为圆弧形面板,圆弧形面板的一端191固定在顶盖13上,圆弧形面板的另一端192固定在后壳体12的凹腔124的第一侧面1242上。该导风板19的两端分别通过紧固件锁紧在顶盖13和后壳体12上,而导风板10所形成的圆弧形结构的高度取决于该后壳体12的凹腔124距离后壳体12顶面1211的距离D1,若该距离越大,则圆弧形结构的半径越大,所能够导向穿过蒸发器16的风的量越大,若该距离越小,则该圆弧形结构的半径越小,所能够导向穿过蒸发器16的风的量也就越小。
[0033]参见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空调器10的导风板20的侧视图。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该导风板20的结构不同。在本实施例中,该导风板20为一折弯板,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平面201和第三平面203以及连接第一平面201与第三平面203的第二平面202,导风板20的第一平面201固定在顶盖13上,导风板203的第三平面固定在后壳体12的凹腔124的第一侧面1242上。该导风板20的第二平面202为平面板,与第一实施例中导风板19的圆弧面结构不同,但是同样起到导风的作用,穿过蒸发器16的向空调器10上方吹的空气,通过该第二平面202的导向,将改变为朝着前壳体11的出风框15的前端吹出,这样就能将原本损失在吹向空调器10的顶盖13上的风,转换为由出风框15处吹出的风,提高了出风框15处的出风速度和出风量。
[003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器,包括由前壳体、后壳体、顶盖和底座围合而成的空调器外壳、设于所述前壳体顶部的出风框,设于所述前壳体和所述后壳体之间的蒸发器和出风组件,所述后壳体包括一后背板以及由所述后背板两端向前延伸的左壳体和右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的后背板上具有一向所述后壳体后方凸出的凹腔,所述蒸发器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后背板的顶部,所述蒸发器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前壳体的腰线处,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前壳体与所述后壳体之间的顶部用于将穿过所述蒸发器的空气导向所述出风框处的导风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前壳体之间所形成的夹角α为20°?4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包括底面以及环绕所述底面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上下相对设置、且第一侧面位于所述第三侧面的上方,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后壳体的顶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前壳体的腰线处齐平。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凹腔的第一侧面上。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距离所述后背板的距离为10_80mm。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为钣金件,所述凹腔为矩形壳体,所述后壳体上设有可供所述矩形壳体安装的缺口,所述凹腔固定于所述后壳体的缺口处。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为注塑件,所述凹腔与所述后壳体一体注塑成型。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为圆弧形面板,所述圆弧形面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顶盖上,所述圆弧形面板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后壳体的凹腔的第一侧面上。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为一折弯板,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平面和第三平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的第二平面,所述导风板的第一平面固定在所述顶盖上,所述导风板的第三平面固定在所述后壳体的凹腔的第一侧面上。
【文档编号】F24F1/00GK203857544SQ201420152893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31日
【发明者】汤展跃, 陈俊 申请人: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