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2746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立体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有关一种传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立体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热的传递,为了发散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现有的传热装置皆利用导热板搭配热管来传热,并利用散热器(例如:鳍片和风扇)来进行散热,大致说明如下:

导热板接触于发热元件,热管则连接于导热板与散热器之间,以将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先传递给导热板,再由导热板将热经由热管传递给散热器而散热。

惟,现有传热装置中的导热板和热管皆个别独立运作,导热板的毛细组织并未与热管的毛细组织连接,导致个别就导热板或就热管而言,皆仅是平面式的个别传热,而非整体式的立体传热,换言之,散热效果尚未完全发挥。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可改善上述缺失的本发明,乃为本案发明人所亟欲解决的一大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传热装置,能让热管的毛细结构与均温板的毛细结构彼此连通,从而达到整体式的立体传热目的,完全发挥均温板加上热管应有的散热效果。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传热装置,包括:一均温板,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板体和一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的内面设有一第一毛细结构;以及一热管,其内设有一第二毛细结构,该第二毛细结构具有伸出于该热管之外而裸露的一接触部,该热管穿插于该第二板体,使该接触部伸入该均温板内并连接于该第一毛细结构而让该第一毛细结构和该第二毛细结构彼此连通。

较佳地,该热管开设有一开口,该开口在该均温板内露出,该接触部则经由该开口伸出而裸露。

较佳地,该接触部自该热管的一端伸出而裸露,该热管则以该接触部抵接于该第一毛细结构而让该第一毛细结构和该第二毛细结构彼此连通。

较佳地,该热管在该均温板内穿插至底,使该热管的该接触部稳妥地抵接于该第一毛细结构而让该第一毛细结构和该第二毛细结构彼此连通。

较佳地,该第二毛细结构包含彼此间隔并排的二毛细体,该二毛细体之间形成有一蒸汽通道。

较佳地,该二毛细体各具有一外露段,该接触部包含该二毛细体的各该外露段。

本发明并提供另一种立体传热装置,包括:一均温板,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板体和一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的内面设有一第一毛细结构;以及一热管,其内设有一第二毛细结构且具有一内部段,该内部段开设有一开口,该第二毛细结构具有位于该开口内而暴露的一接触部,该热管穿插于该第二板体,该内部段伸入该均温板内,该接触部经由该开口连接于该第一毛细结构而让该第一毛细结构和该第二毛细结构彼此连通。

较佳地,该内部段的一部分开设有该开口,该内部段以该部分抵接于该第一毛细结构上,该接触部跟随该内部段一起抵接于该第一毛细结构而让该第一、二毛细结构彼此连通。

较佳地,该内部段更开设有至少一缺口,该至少一缺口则邻接于该开口而彼此相通。

较佳地,该至少一缺口开设于该热管之该内部段的管身,该开口则开设于该内部段的自由端。

较佳地,该热管垂直穿插于该第二板体或与该第二板体之间具有70~110度的一夹角。

较佳地,该第二板体开设有一插孔,该热管对应该插孔穿插,其中该第二板体对应该插孔位置的周围延伸有成圈围绕的一凸缘,该热管的外壁则进一步固接于该凸缘。

较佳地,更包括一鳍片组,安装于该热管上。

较佳地,该均温板仅有该第一板体的内面有设置毛细结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功效:能让热管的第二毛细结构连接并连通于均温板的第一毛细结构,从而达到整体式的立体传热目的,完全发挥均 温板加上热管应有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热管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依据图2的剖视图暨其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种热管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6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二种热管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于组合后的剖视图暨其局部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

1…均温板

10…腔室

11…第一板体

12…第二板体

121…插孔

122…凸缘

13…第一毛细结构

14…第三毛细结构

2、2a…热管

21…第二毛细结构

211…毛细体

2111…外露段

212…接触部

22…开口

23…蒸汽通道

24…缺口

25…内管壁

27…第二毛细结构

2711…内部段

2712…外部段

272…接触部

3…鳍片组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和技术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传热装置,如图1~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如图5~图7所示则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立体传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均温板1、至少一热管2以及流动于均温板1内与热管2内之间的一工作流体(图中未示)。

均温板1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板体11和一第二板体12,并且第一、二板体11、12之间则形成有一腔室10。均温板1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为组合成型的结构,于本实施例中则以组合成型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也就是第二板体12可组合于第一板体11,以形成内具腔室10的均温板1。

第一板体11的内面设有一第一毛细结构13,第二板体12的内面则设有一第三毛细结构14(见图4),第一、三毛细结构13、14彼此相对。其中,第一、三毛细结构13、14可为粉末烧结体、陶瓷烧结体、金属网或金属沟槽等,本发明并未限制。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体12的内面不会设置第三毛细结构14,也就是只有第一板体11的内面有设置毛细结构(即:第一毛细结构13)。

第二板体12开设有至少一插孔121,于本实施例中则以开设有多数插孔121为例进行说明,因此热管2也具有相对应的数量。此外,第二板体12对应各插孔121位置的周围朝外延伸有成圈围绕的一凸缘122,以利于固接热管。

热管2为一中空管,其内设有一第二毛细结构21,第二毛细结构21具有伸出于热管2之外而裸露的一接触部212。于本实施例中,热管2的一端(下称穿插端,未标示元件符号)开设有一开口22(见图3),第二毛细结构21则如图4所示包含彼此间隔并排的二毛细体211,以在二毛细体211之间形成有一蒸汽通道23,且二毛细体211各具有一外露段2111,所称的接触部212则由二毛细体211的各外露段2111所组成,使热管2能利用接触部212而让蒸汽通道23与腔室10连通。其中,第二毛细结构21可为粉末烧结体、陶瓷烧结体、金属网或金属沟槽等,本发明并未限制,于本实施例中则以粉末烧结体为例进行说明。

各热管2对应各插孔121位置而穿插并立设于第二板体12,且热管2以其 穿插端来穿插,使开口22在腔室10内露出,第二毛细结构21的接触部212则经由开口22而伸出并因此而裸露,使接触部212伸入腔室10内并连接于第一毛细结构13,以让第一、二毛细结构13、21彼此连通。

于本实施例中,热管2的穿插端在腔室10内以穿插至底为例进行说明,以使接触部212能稳妥地抵接于第一毛细结构13,进而让第一、二毛细结构13、21彼此连通。

各热管2穿插并以各式可行的方式固接于第二板体12,例如将各热管2的外管壁贴接并焊接于凸缘122,以提升热管2与均温板1之间的结构稳定性。各热管2可垂直穿插于第二板体12,或者也可让热管2与第二板体12之间具有70~110度的夹角,但不论是垂直穿插或具有所述的夹角,热管2与第二板体12之间皆呈彼此交叉状。

如图2和图4所示,由于热管2以立设方式穿插于均温板1的腔室10内,并使热管2内的第二毛细结构21与均温板1内的第一毛细结构13彼此抵接、连通,因此能够达到整体式的立体传热目的,完全发挥应有的散热效果。

再加上第二毛细结构21的二毛细体211及其二外露段2111都彼此间隔而形成有蒸汽通道23,因此,当热管2以接触部212来抵接于第一毛细结构13时,将能利用蒸汽通道23来流通蒸汽,如此使得热管2的中空内部与均温板1的腔室10也彼此连通,从而更能提升散热效果。当然,伸出于热管2之外而裸露的接触部212,在伸入于腔室10内后,将必然使得热管2用以供接触部212伸出的部分会与腔室10连通,如此达到类似于蒸汽通道23的效果。

各热管2的第二毛细结构21除了可抵接并连通于第一毛细结构13,当然亦可与第三毛细结构14连接并连通(图中未示);当然,实际而言,第二毛细结构21只要抵接并连通于第一毛细结构13,就能发挥应有的散热效果。

此外,如图2所示,本发明立体传热装置还可进一步包括一鳍片组3。鳍片组3安装于前述热管2上,使热管2上的热能够再传递给鳍片组3,进而利于以图中未示的风扇将鳍片组3上的热散逸。

如图5~图7所示为本发明立体传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本第二实施例大致与前述第一实例相同,差异仅在于本第二实施例的热管2a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热管2,详细说明如下。

热管2a也为中空,其内也设有一第二毛细结构27。第二毛细结构27可为 粉末烧结体、陶瓷烧结体、金属网或金属沟槽等,本发明并未限制,于本实施例中则以金属沟槽为例进行说明(见图7),并使金属沟槽以环绕方式形成于热管2a的内管壁25而呈中空环绕状。

热管2a(如图7所示)包含:位于腔室10内的一内部段2711、位于腔室10外的一外部段2712以及连接于内、外部段2711、2712之间且与凸缘122固接的一插接段(未标示元件符号)。其中,内部段2711的一部分开设有一开口22,开口22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或水滴形等形状,本发明并未限制,而且这开口22可由管端(即:热管2a的穿插端)扩大到管身而兼具流通蒸汽的效果(如图6a所示);或者也可先开设开口22,再直接在管身开设多数缺口24(如图5或图6b所示),以能将这些缺口24当做流通蒸汽用的蒸汽口,具体而言,开口22开设于内部段2711的自由端(也就是热管2a的穿插端),各缺口24则开设于内部段2711(也就是热管2a的管身)且皆邻接于开口22而彼此连通,因此能将缺口24当做流通蒸汽用的蒸汽口。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热管,可为图6a所示的第一种热管2a,也可为图6b所示的第二种热管2a,实际上并未限定,于第二实施例中则以图6b所示的第二种热管2a为例进行说明。

第二毛细结构27具有位于开口22内而暴露的一接触部272,于本实施例中,接触部272为第二毛细结构27对应开口22位置暴露的一端缘,且可切齐或略内缩于内部段2711的自由端内(或:热管2a的穿插端内)。

热管2a也立设并穿插于第二板体12,内部段2711则伸入腔室10内,使接触部272能经由开口22而连接于第一毛细结构13,以让第一、二毛细结构13、27彼此连通。具体而言,内部段2711以其自由端抵接于第一毛细结构13上,接触部272则跟随内部段2711一起抵接于第一毛细结构13。

综上所述,本发明相较于先前技术具有以下功效:能让热管2、2a的第二毛细结构21、27连接并连通于均温板1的第一毛细结构13,从而达到整体式的立体传热目的,完全发挥均温板1加上热管2、2a应有的散热效果。

此外,本发明还具有其它功效:借由二毛细体211之间彼此间隔而成的蒸汽通道23设计或在热管2a增设开口22的设计,使热管2、2a的中空内部与均温板1的腔室10也彼此连通,从而更能提升散热效果。当然,伸出于热管2之外而裸露的接触部212,在伸入于腔室10内后,将必然使得热管2用以供接 触部212伸出的部分会与腔室10连通,如此达到类似于蒸汽通道23的效果。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