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新风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6932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换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长期使用空调的状态下,室内空间处于相对密封的状态,室内空间中的氧气含量就会降低,导致用户感觉憋闷难受,需要开窗进行空气交换,增加室内氧气含量。为了不开窗换气,导致室内热量损失,现在一般通过换新风装置对室内外空气进行交换。现有的换新风装置一般安装在室外,包括壳体、新风机、浊风机和过滤净化模块,壳体并通过新风管道和浊风管道与室内相接。由于换新风装置一般安装在室外,因而需要通过较长的新风管道和浊风管道才与室内联通,而新风管道由于需要增加强度一般为螺纹状管道,螺纹装管道会导致风压损失非常严重,导致新风量较低,换新风效果不好,而在增加过滤净化模块后,换新风效果会进一步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新风装置,解决了现有换新风装置新风量低,换新风效果差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换新风装置,所述换新风装置包括壳体、净化模块、换热模块、送风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壳体包括室内端和室外端,所述室内端和室外端均设置有风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净化模块、换热模块和送风模块,所述送风模块靠近所述室内端的风口,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送风模块的送风方向。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所述送风模块包括电机和风扇,所述电机通过电机支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电机的正转和反转。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两个依次套装并可相对移动的筒体,所述筒体之间设置有限位导向结构,所述净化模块、换热模块和送风模块均设置于直径最小的筒体内。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所述壳体安装于墙体内,所述壳体的长度与所述墙体的厚度相同。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所述室外端的风口处设置有防雨罩,所述控制模块位于所述防雨罩内。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所述控制模块安装在电器盒内,所述电器盒固定安装于所述防雨罩内。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所述室内端的风口处设置有可拆卸的送风面板。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所述室外端与所述净化模块之间设置有隔音模块。基于上述换新风装置的设计,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换新风装置。如上所述的空调器,所述换新风装置的控制模块与所述空调器室外机的控制模块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换新风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室内端和室外端均设置有风口,壳体内从室外端向室内端设置有净化模块、换热模块和送风模块,送风模块靠近室内端的风口,控制模块控制送风模块的送风方向,壳体形成的风道很短,压损很低,可忽略不计,大大提高新风量,提高换新风效果。本发明控制模块控制送风模块的送风方向,室外空气可通过壳体进入室内,室内空气可通过壳体排出室外,大大简化了新风装置,节约了成本。本发明净化模块、换热模块和送风模块的排列方式可以使从室外进入的空气通过净化模块、换热模块时是吸风状态,可以降低风阻,以提高新风量;可以使从室内进入的空气通过换热模块、净化模块时将附着的灰尘等杂质吹出室外,以提升净化模块的使用寿命。本发明室外空气首先经过换热模块再经过送风模块可以使室外超高温或超低温的空气先经过换热后再经过送风模块,还能够保护送风模块在超低温或超高温的恶劣情况下的正常运行。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换新风装置的结构图。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换新风装置的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换新风装置的爆炸图。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送风面板处的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送风面板处的剖视图。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端子连接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端子连接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换新风装置与空调器的接线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描述。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换新风装置,用于对室内外空气进行交换,将室外含氧量高的空气经过处理后引入室内,将室内含氧量低的空气排出室外,以保证室内气体的清新度,尤其是降低室内二氧化碳含量,提高氧气含量,保证用户的舒适度。如图1-3所示换新风装置包括壳体1、净化模块2、换热模块3、送风模块4和控制模块7。壳体1包括位于室内的室内端和位于室外的室外端,室内端和室外端均设置有风口,壳体1内设置有净化模块2、换热模块3和送风模块4,送风模块4靠近室内端的风口,净化模块2和换热模块3位于送风模块4和室外端的风口之间,且净化模块2和换热模块3的排布顺序不做限定。控制模块7用于控制送风模块4的送风方向,通过控制模块7控制送风模块4的送风方向,可以实现室内外空气的互换。送风模块4包括电机41和风扇42,电机41通过电机支架43安装于壳体1内,电机41的动力输出轴与风扇42相接,电机41运行带动风扇42转动,产生气流。控制模块7输出控制信号至电机41,用于控制电机41的运转状态。其中,运转状态包括电机的正转、反转以及转速等。控制模块7用于控制电机41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例如,控制模块7控制电机41正向转动,电机41带动风扇42,风扇42转动带动空气从室外端的风口处进入壳体1,依次经过净化模块2过滤、换热模块3换热后经过室内端的风口进入室内。控制模块7控制电机41反向转动,电机41带动风扇42,风扇42转动带动空气从室内端的风口进入壳体1,依次经过换热模块3换热、净化模块2后经过室外端的风口进入室外,此时,流经净化模块2的空气还可将净化模块2过滤的杂质反吹向室外,对净化模块2进行自清洁,提高净化模块2的使用寿命。控制模块7用于控制电机41的转速,以控制换新风效率。净化模块2用于将室外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净化,以滤除空气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保证进入室内空气的洁净度。净化模块2可以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甲醛、二氧化硫等过滤;可也将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如PM10、PM2.5等过滤。换热模块3,用于与流经换热模块3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室内热量的损失。优选采用采用陶瓷蓄热体,以提升蓄热效果。进一步的,换热模块3为柱形蜂窝状陶瓷体。壳体1包括至少两个依次套装并可相对移动的筒体,筒体之间设置有限位导向结构,净化模块2、换热模块3和送风模块4均设置于直径最小的筒体内。本实施例以壳体1包括两个套装并可相对移动的内筒体11和外筒体12为例进行说明:外筒体12套装在内筒体11上,外筒体12和内筒体11之间设置有限位导向结构。限位导向结构包括设置于内筒体11的外壁上的限位导向槽和设置于内筒体11内壁上的限位导向柱,限位导向槽的方向与内筒体1的轴线方向相同,导向限位柱卡装在限位导向槽内。限位导向结构可以方便外筒体12与内筒体11的相对移动,并保证二者不会脱离。净化模块2、换热模块3和送风模块4均设置于内筒体11内。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可直接安装于形成室内空间的墙体内,壳体1的长度可以通过调节外筒体12和内筒体11重合的大小进行调节,将壳体1的长度调节至与墙体的厚度相匹配,壳体1的长度与墙体的厚度相同,壳体1与墙体之间的空隙用发泡剂密封固定。壳体1室外端的风口处设置有室外防雨罩6,可以防止雨水进入壳体1内,对新风装置进行保护。控制模块7位于防雨罩6内,为了保护控制模块7,室外防雨罩6内设置有电器盒,将控制模块7安装在电器盒内,电器盒固定安装于防雨罩内。室内端的风口处设置有可拆卸安装的送风面板5。具体的,在室内端的风口处设置有翻边111,即在内筒体11上设置有翻边111,壳体1通过翻边111固定在室内墙体上,翻边111上设置有卡扣112,送风面板5上也设置有卡扣51,送风面板5通过卡扣51扣装在翻边111的卡扣112上。壳体1室外端与净化模块2之间设置有隔音模块8,隔音模块8为柱形,用于隔离室外噪音,防止室外噪音进入室内。优选的,换新风装置的净化模块2、换热模块3和送风模块4集成为一个可从室内端的风口处装入或取出的抽拉组件。抽拉组件包括内嵌筒13,内嵌筒13嵌装在壳体1内。内嵌筒13与壳体1可相对移动。即内嵌筒13嵌装在内筒体11内,内嵌筒13与内筒体11可相对移动。至少换热模块3和送风模块4均设置在内嵌筒13内,净化模块2也可部分设置在内嵌筒13内。内嵌筒13及净化模块2、换热模块3和送风模块4组成的抽拉组件可一同从壳体1室内端的风口处装入或取出,以方便用户操作,节省操作步骤。内嵌筒13与内筒体11之间设置有限位导向结构。限位导向结构用于将内嵌筒13安装至内筒体11时,对内嵌筒13进行导向和限位。限位导向结构包括设置于内筒体11内壁上的限位导向槽113和设置于内嵌筒13上的限位导向柱131。具体的,内嵌筒13的外径与壳体1的内筒体11的内径相同。内嵌筒13嵌装在内筒体11内,内筒体11的内壁上靠近风口的位置处设置有限位导向槽11,内嵌筒13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导向柱131。内嵌筒13上设置有扣手132,方便抽拉组件从壳体1内安装和取出。抽拉组件13装入壳体1时,通过扣手132将抽拉组件安装至壳体1内,将内嵌筒13安装至内筒体11内并向内筒体11内移动,通过限位导向槽113对限位导向柱131进行导向,直至限位导向柱131插装至限位导向槽113,二者实现定位。抽拉组件从壳体1取出时,通过扣手132将抽拉组件从壳体1内拉出即可。新风装置的净化模块2更换时,首先将室内面板5从壳体1拆下,通过扣手132将抽拉组件从壳体1内取出,更换抽拉组件内的净化模块2,更换完毕后,通过扣手将抽拉组件安装至壳体1内,将室内面板5安装至壳体1上。进一步的,换新风装置的净化模块2包括筒形过滤装置。筒形过滤装置包括筒形滤芯21、底盘211和支撑体。底盘211位于筒形滤芯21靠近壳体1室外端的第一端,底盘211用于封闭筒形滤芯21的第一端。筒形滤芯21的外壁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环状空间9。筒形滤芯21靠近壳体1室内端的第二端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支撑筒形滤芯21的支撑体,支撑体用于封闭第二端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的环状空间9。筒形过滤装置可以提升进风面积,提升过滤效率且降低风速的损失。空气在筒形过滤装置内的流动过程为:送风模块4的电机41正向转动时,室外的空气进入环状空间9,环状空间9内的空气经过筒形滤芯21过滤后进入筒形滤芯21的内腔,从筒形滤芯21的第二端排出,再进入室内,可以实现室外空气进入室内时的过滤净化。送风模块4的电机41反向转动时,室内的空气从筒形滤芯21的第二端进入筒形滤芯21的内腔,经过筒形滤芯21后进入环状空间9,再排出室外,可以将筒形滤芯21内的灰尘等杂质反向吹出,可延长筒形滤芯21的使用寿命。换热模块和/或送风模块与筒形滤芯21的底盘211通过连接件10连接。优选的,支撑体为上述的内嵌筒13,内嵌筒13与壳体1的内筒体11可相对移动,换热模块3和送风模块4均安装于内嵌筒13内,筒形滤芯21靠近壳体1室内端的端部嵌装在内嵌筒13内。内嵌筒13与壳体1的结构如上所述。净化模块2还包括设置在内嵌筒13内的盘形滤芯22,以进一步提高净化效果。盘形滤芯22固定安装在内嵌筒13内,盘形滤芯22的外壁与内嵌筒13的内壁的直径相同,以提高新风量。净化模块2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初级滤网23,初级滤网23可以进行初级过滤,滤除较大颗粒杂质,初级滤网23与连接件10连接。连接件10为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与初级滤网23连接,并通过螺母固定,连接杆穿过筒形滤芯21的底盘211、盘形滤芯22、换热模块3后与送风模块4的电机支架43相接,连接杆另一端与电机支架43相接,并通过螺母固定。净化模块2、换热模块3、送风模块4以及内嵌筒13组成抽拉组件,抽拉组件可从室内端的风口处装入或取出。净化模块2、换热模块3和送风模块4从壳体1的室外端向室内端依次设置。当然,换热模块3还可位于初级滤网23与筒形净化模块之间,或者换热模块3位于初级滤网23与隔音模块8之间,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由于送风模块4与净化模块2和换热模块3组成可从壳体1的室内端的风口处装入或取出的抽拉组件,送风模块4与位于室外端的控制模块7需要能够实现位置的移动而不影响组装后二者的电连接关系,因而,需要对控制模块7与送风模块4的电连接方式进行设计,具体方案如下:如图6所示,控制模块7通过第一导线71连接有第一端子72,送风模块4通过第二导线44连接有第二端子45,第一端子72位于壳体1室内端的风口处。第一端子72与第二端子45为可拆装的结构。用户可在室内端的风口处对第一端子72和第二端子45进行拆卸或安装的操作。在抽拉组件从壳体1室内端的风口处取出时,首先将第一端子72和第二端子45分离,再将抽拉组件从壳体1室内端的风口处取出。在抽拉组件从壳体1室内端的风口处装入时,首先将抽拉组件从壳体1室内端的风口处装入,再将第一端子45和第二端子72连接,实现控制模块7与送风模块4的电连接,以实现控制模块7对送风模块4状态的控制。壳体1内设置有导线槽,第一导线71设置于导线槽内。第一导线71设置于导线槽内,可以避免第一导线71混乱地放置在壳体1内,对抽拉组件的装入或取出产生影响,也可以保持壳体1内的部件整齐,避免导线对新风量的影响。送风模块4包括电机41、风扇42,电机41通过电机支架43安装在壳体1内,风扇42具有风扇罩壳46。优选的,第二端子45安装在风扇罩壳46上,以便于第一端子72与第二端子45的安装和拆卸。电机支架43上也设置有导线槽,第二导线44嵌装在导线槽内。当然,控制模块7与送风模块4的电连接方式也可采用下述方案:如图7所示,控制模块7通过第一导线71连接有第一端子72,送风模块4通过第二导线44连接有第二端子45,第一端子72通过安装架73安装于壳体1的内筒体11的内部,第二端子45设置于抽拉组件靠近壳体1室外端的端部,抽拉组件装入壳体1内时,第一端子72与第二端子45对接。因而,此种方式无需用户对第一端子72和第二端子45进行拆卸或安装的操作,仅需操作抽拉组件即可实现第一端子72和第二端子45的拆卸和安装。具体的,向壳体1内装入抽拉组件时,仅需将抽拉组件安装到位,即可实现第一端子72与第二端子45的电连接,实现控制模块7对送风模块4状态的控制;将抽拉组件从壳体1内取出时,仅需将抽拉组件从壳体1内取出,即可实现第一端子72与第二端子45的分离。更加方便用户操作。优选的,第一端子72和第二端子45均设置于壳体1的轴线上。此时,仅需将抽拉组件安装至壳体1内到位后,第一端子72与第二端子45对接,即可处于连接状态,实现控制模块7与送风模块4的电连接,以实现控制模块7对送风模块4状态的控制。当第一端子72和第二端子45未设置于壳体1的轴线上时,抽拉组件与壳体1之间设置有限位导向结构。限位导向结构可以保证抽拉组件向壳体1内安装时,第一端子72与第二端子45的位置正好相对,以保证抽拉组件安装至壳体1内到位后,第一端子72与第二端子45能够对接,处于连接状态,实现控制模块7与送风模块4的电连接,实现控制模块7对送风模块4状态的控制。如图4、5所示,换新风装置包括壳体1、净化模块2、换热模块3、送风模块4和控制模块7。壳体1包括室内端和室外端,室内端设置有送风面板5,送风面板5包括风道52。壳体1内的气流经过风道52流入室内。送风面板5包括基体53和面板体54,基体53与面板体54相对的部位形成风道外壁531,面板体54与基体53相对的部位形成风道内壁541,风道外壁531与壳体1内壁相接,风道外壁531和风道内壁541均为流线型,风道内壁541与风道外壁531之间形成的空间为送风面板5的风道52。空气在流线型的风道外壁531和风道内壁541的导流作用下,能够快速向室内扩散,从室外引入室内的新风快速分布至室内的各个角落,提高换新风效果。优选的,壳体1内壁与风道外壁531相接的部位也为流线型,优选为喇叭口状,相当于送风面板5风道52的延长,同时还可以减少壳体1内壁对新风的阻挡,进一步提高换新风效果。风道内壁541为形成在面板体54上的丘状凸起。丘状凸起可以将吹向面板体54上的所有气流分流至风道52内。优选的,风道为环形风道,可以实现送风面板5的四周出风。当然,风道也可根据需求分为对称的上下风道或左右风道,或者分为任意三个方向的风道。壳体1的室内端设置有外翻边111,基体53安装于外翻边111上。如图5所示,基体53与面板体54一体成型,基体53与面板体54通过连接件55连接。优选连接件55为连接筋。如图4所示,基体53与面板体54分体成型,基体53与面板体54通过卡装结构56连接。卡装结构56可以为在基体53和面板体54上的卡扣。基于上述换新风装置的设计,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换新风装置。换新风装置的控制模块7与空调器室外机的控制模块电连接,以实现空调器对换新风装置的供电和控制。换新风装置的控制模块7与空调器室外机的控制模块电连接。换新风装置的控制模块不与空调器室内机的控制模块电连接,可以避免增加室内端和室外端的联机线,节约成本,简化操作。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