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装置及空调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4685阅读:1598来源:国知局
导流装置及空调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设备领域,尤其涉及适用于提高送风量及降低噪音值的导流装置及空调室外机。



背景技术:

空调大体上可分为分体型空调和一体型空调,分体型和一体型具有相同功能。分体型空调在室内侧设置具有冷却/放热的室内机,在室外侧设置具有放热/冷却以及压缩机的室外机,并用冷媒管连结室外机和室内机。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中设有冷凝器(室外热交换器)和压缩机,设置在室内的室内机中,设有蒸发器(室内热交换器)。

图1示出根据现有技术提供的空调室外机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室外机10具有六面体形状的壳体。壳体的正进风控制部12上具有开口部14,开口部14的内侧设置散热进风驱动部,壳体的内部设有压缩机和冷凝器。压缩机把在室内机与室内空气热交换后气化的冷媒,进行压缩。冷凝器中,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冷媒,通过热交换,发生液化,再经室外机中的散热进风驱动部形成气流,让空气通过开口部流进流出。气流流经冷凝器时,可以让高温状态的冷媒放热。为了安全,使散热风叶与外部隔离,将开口部14用普通的格栅罩住。但是,根据风叶的工作原理,气流是螺旋状从格栅中吹出的,并不是平行流,所以风叶吹出的气流会冲击到固定不动的格栅,这将形成不可忽略的风阻,实际降低了出风量,使出风性能有所降低,而且由于气流冲击的存在,空调室外机的噪音也会上升,影响产品使用时的舒适性。

为此,空调器室外机通常使用轴流风叶系统,同时在风叶出风口处设置导流装置,以提高轴流风叶系统的导流效率,提高风量,降低噪音。通 过改变导流装置的结构形式以及导流装置与风叶的配合尺寸,有效改善空调器室外机的内部流场特性,达到减少风量泄漏损失,提高风量,降低气动噪声,使整个风道系统的效率最大化的目的。因此,导流装置与轴流风叶的配合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风道系统的性能。

由此,亟需提供一种导流装置及其空调室外机,以解决现有空调室外机的面板导流装置结构向内凹陷,形成有盲孔区,导致引风不利,制冷制热效果下降,以及噪音增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导流装置及空调室外机,有效降低室外机面板附近的气流阻滞,提高整个风道系统的风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导流装置,包括:

导流部,所述导流部相对于冷凝器向外凸出形成筒状结构,且所述导流部的直径逐渐增大并扩展到所述冷凝器的端面;

进风驱动部,容纳于所述导流部的内部;

进风控制部,一侧与所述导流部相接,另一侧与所述冷凝器的端面相接。

进一步的,在上述导流装置中,所述导流部的根部具有光滑过渡的弧面与所述进风控制部相接。

更进一步的,在上述导流装置中,所述光滑过渡的弧面直径为250-750mm。

更进一步的,在上述导流装置中,所述进风控制部为面板,所述光滑过渡的弧面与面板本体的相交处形成的夹角为20-50°。

进一步的,在上述导流装置中,所述导流部的外缘呈圆弧状外翻。

进一步的,在上述导流装置中,所述导流部最小直径处的内壁与所述进风驱动部的最大外径处的间距为3-7mm。

进一步的,在上述导流装置中,所述进风控制部与所述冷凝器的端面平齐相接。

进一步的,在上述导流装置中,所述导流部相对于冷凝器向外凸出的一侧形成气流的出风口,通过所述进风驱动部的旋转吸入气流,使所述气流沿着进风控制部到达所述导流部1的根部,再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进一步的,在上述导流装置中,所述进风驱动部包括轴流风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上述的导流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导流装置及其空调室外机,有效降低导流装置中进风控制部附近的气流阻滞,缩小了气流的阻滞空间,最大程度增加了导流装置囊括进风驱动部的范围,减小气流流程阻力,提高整个风道系统的风量,减少进风驱动部与导流装置之间的泄露损失,降低了运行功耗;进一步地,降低涡流噪音,使进风驱动部不与导流部发生干涉,从而改善空调室外机的散热能力,同时降低涡流噪音,解决了现有空调室外机的导流装置进风控制部向内凹陷,形成有盲孔区,导致引风不利,制冷制热效果下降,以及噪音增大等缺点。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它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示出根据现有技术提供的空调室外机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导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导流装置气流走向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室外机;12、壳体;14、开口部;1、导流部;2、出风口;3、导流部与进风控制部的相交处;4、进风控制部;5、冷凝器;6、导流部的根 部;7、导流部的最小直径处;8、导流部的外缘;9、进风驱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参照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的标号始终指的是相同的部件。以下将通过参照附图来说明所述实施例,以便解释本发明。

图2-3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和立体示意图。如图2-3所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导流装置,包括:导流部1,所述导流部1相对于冷凝器5向外凸出形成筒状结构,且所述导流部1的直径逐渐增大并扩展到所述冷凝器5的端面;进风驱动部9,容纳于所述导流部1的内部;进风控制部4,一侧与所述导流部1相接,另一侧与所述冷凝器5的端面相接。

具体的,所述导流装置可以设计为一种向外凸出的导流罩,导流罩的直径逐渐增大并扩展到冷凝器的端面,以消除因导流圈引起的挡风区域,导流罩与进风控制部连接处无明显结构突变,减小冷凝器侧面进风流入导流罩的沿程阻力。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导流装置中,所述导流部1的根部6具有光滑过渡的弧面与所述进风控制部4相接。更优选的,所述光滑过渡的弧面直径d为250-750mm。

具体的,所述进风控制部4可以采用面板结构。由于所述导流部与面板的连接处采用大半径过渡圆弧,能够有效缩小气流的阻滞空间,最大程度增加了导流装置囊括面板的范围,减小气流流程阻力,增大风量。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所述光滑过渡的弧面直径可以选择为任意有效缩小气流阻滞空间的其它数值。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导流装置中,在图2所示的放大图中,所述光滑过渡的弧面与所述进风控制部4的相交处形成的夹角β为20-50°。

具体的,导流罩与面板相交处的夹角不宜过大,可以选择为任意有效 消除气流滞留区的其它角度。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导流装置中,所述导流部1的外缘8呈圆弧状外翻。

具体的,所述导流罩的外缘可以设计为任意避免导流部1的外缘过于尖锐,以便于安全装配的其它形式。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导流装置中,所述导流部1最小直径处7的内壁与所述进风驱动部9的风叶的最大外径处的间距为3-7mm。

具体的,所述导流罩可以设计为保证在现有加工精度条件下,最有效减弱进风驱动部9的叶顶泄露涡及回流涡的其它数值。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导流装置中,所述进风控制部4与所述冷凝器5的端面平齐相接。一方面,保证了导流装置可以最大程度覆盖进风驱动部,降低泄露涡及回流涡逃出导流装置的比例,同时让气流滞留区域最小化。

具体的,采用面板与冷凝器端面平齐的连接结构,能够有效消除无效的气流滞留区。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导流装置中,所述导流部1相对于冷凝器5向外凸出的一侧形成气流的出风口2,通过所述进风驱动部9的风叶的高速旋转吸入气流,使所述气流沿着进风控制部4到达所述导流部1的根部6,再从所述出风口2排出。

具体的,参见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导流装置气流走向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由于进风驱动部9的旋转引起内部负压,外界气流流经冷凝器5后,进入进风驱动部9工作区。进风驱动部中心气流被甩出导流装置出风口2,周边气流则沿着进风控制部,无阻碍地进入导流装置的根部6并被进风驱动部9的叶顶驱动从出风口2高速流出。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导流装置中,所述进风驱动部9包括轴流风叶,优选包括3片桨叶。

具体的,空调室外机一般使用螺旋桨式的轴流风叶,桨叶数与噪音有关。即,桨叶是产生噪音的根源,桨叶若为4片其噪音源为4处,桨叶若 为2片其噪音源为2处,2片桨叶的噪音源减少,相应部分的噪音也减小。但是,为了产生规定的风量,2片桨叶的轴流风叶与4片桨叶的轴流风叶比较,每一片桨叶的风量则增大,则有必要加大轴流风叶的直径或者提高轴流风叶的转数,或者通过降低气流的泄漏流量来提高风量,这些都将增大轴流风叶旋转引起的流体的激振力。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发明优选采用3片桨叶的轴流风叶进行气流驱动。

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上述的导流装置。所述空调室外机可因降低进风控制部附近的气流阻滞,提高空调的制冷制热效率,降低空调的运行功耗,同时降低空调的噪音。

本发明经过仿真对比与实验验证,相较于传统空调室外机的导流装置,相同功耗条件下风量提高200m3/h,同时,噪音值也大幅降低。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导流装置及其空调室外机,有效避免导流装置中进风控制部附近的气流阻滞,缩小了气流的阻滞空间,最大程度增加了导流装置囊括进风驱动部的范围,减小气流流程阻力,提高整个风道系统的风量,减少进风驱动部与导流装置之间的泄露损失,降低了运行功耗;进一步地,可以降低涡流噪音,使进风驱动部不与导流装置发生干涉,从而改善空调室外机的散热能力,同时降低涡流噪音,解决了现有空调室外机的导流装置进风控制部向内凹陷,形成有盲孔区,导致引风不利,制冷制热效果下降,以及噪音增大等缺点。

综上所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