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织用双向吸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9799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纺织用双向吸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纺织用烘干过程中的吸尘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家对纺织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纺织设备的改良对于纺织产品质量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对成品的纺织品进行烘干干燥处理,其中由于纺织物在烘干的过程中容易脱落部分纤维屑等杂质,导致现有的烘干装置内部容易沉积纺织物碎屑,就需要经常对烘干装置进行清理,比较麻烦。

在专利号是CN 204881091 U的中国专利中,提到了一种能够清理纺织布料的烘干机,虽然通过气流可以将纺织布料产生的杂质有效清除,但其只是通过气流带走纺织布料下表面的杂质,而附着在纺织布料上表面的杂质,无法随气流穿透布料,仍残留在布料上。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纺织用双向吸尘装置,可以对纺织布料进行摆动,将纺织布料上粘着的杂质抖落,同时对抖落的杂质和纺织布料上仍粘着的杂质进行吸附处理,实现纺织布料上下表面均能除去杂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纺织用双向吸尘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烘干室与吸尘室;以及双向吸尘机构,所述双向吸尘机构设置于所述吸尘室内,其包括对应设置于上吸尘组件与下吸尘组件,所述上吸尘与下吸尘组件之间留有供布料穿过的间隙;摆动机构,所述摆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烘干室内,其位于所述双向吸尘机构的前方;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摆动机构上下摆动;在摆动机构上下摆动的过程中,布料上的大部分杂质被抖落,随气流在烘干室内飘荡,双向吸尘机构工作,对杂质进行吸附,与此同时,通过双向吸尘机构的纺织布料也被其进行杂质吸附。

作为改进,所述上吸尘组件包括上吸尘管与上回风管;所述上吸尘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吸尘室上,其下端面上均布有若干上吸尘孔;所述上回风管与所述上吸尘管固定连接;上吸尘组件用于吸附布料上表面的杂质以及飘荡在烘干室上方的杂质,吸附的杂质随上回风管输出箱体。

作为改进,所述下吸尘组件包括下吸尘管与下回风管;所述下吸尘管设置于所述上吸尘管的正下方,其上端面上均布有若干下吸尘孔;所述下回风管与所述下吸尘管固定连接,下吸尘组件用于吸附布料下表面的杂质以及飘荡在烘干室下方的杂质,吸附的杂质随下回风管输出箱体。

作为改进,所述摆动机构包括若干个摆动单元,所述摆动单元包括凸轮、滚轮以及摆臂;所述凸轮设置于烘干室内;所述滚轮对应设置在所述凸轮边缘上,且该滚轮与所述凸轮的边缘滚动配合;所述摆臂与所述滚轮铰接,所述凸轮转动,通过滚轮带动摆臂上下摆动,若干摆动单元并排设置,布料通过摆动单元,随摆动单元上下摆动,摆动过程中,布料表面粘着的杂质被抖落,漂浮在空气中,利于吸尘机构的吸附。

进一步的,所述摆动机构还包括凸轮轴、凸轮同步轴以及摆臂轴;所述凸轮轴滚动设置于所述烘干室上,所述若干摆动单元通过凸轮固定设置于该凸轮轴上,且该凸轮轴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凸轮同步轴平行于所述凸轮轴置,其通过串接所述凸轮,进而串接所述若干摆动单元;所述摆臂轴两端滑动设置于烘干室上,且该摆臂轴通过固定连接所述摆臂,进而串接所述若干摆动单元。

作为改进,所述的一种纺织用双向吸尘装置还包括,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上吸尘组件的后侧,且该过滤组件与所述上回风管以及下回风管相连接,所述过滤组件用于过滤双向吸尘机构中高温潮湿空气的杂质;以及加热送风机构,所述加热送风机构设置于箱体的上方,且该加热送风机构与所述过滤组件相连通,该加热送风机构用于从外界和双向吸尘机构中吸取空气并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用于干燥纺织物;对应所述加热送风机构设置的换热出风机构,所述换热出风机构设置于箱体的下方,该出风换热机构用于将烘干室内的潮湿热空气排出到外界,在排出过程中与所述加热送风机构中的空气进行热的交换;所述过滤组件与加热送风机构以及换热回风机构组合形成一套热回收再利用系统,对装置的热能进行回收和再利用。

作为改进,一种纺织用双向吸尘装置,还包括水平设置用于箱体上的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对称设置于箱体两侧的输入组件与输出组件,所述输入组件设置于烘干室上,用于输入纺织物进入烘干室内;所述输出组件设置于吸尘室上,用于将吸尘室内的布料输出到外界。

进一步的,所述输入组件包括输入调节布辊和输入布辊;所述输入调节布辊转动设置于所述烘干室,布料从所述输入调节布辊的下方穿过;所述输入布辊设置于所述输入调节布辊的后方,其两端固定设置于所述烘干室的上;所述输入组件包括输出调节布辊与输出布辊,所述输出调节布辊转动设置于所述吸尘室上,布料从所述输入调节布辊的下方穿过;以及输出布辊,所述输出布辊设置于所述输出调节布辊的前方,其两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吸尘室上,且该输出布辊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输入调节布辊与输出调节布辊的设置能有效的调节布料在装置输送过程中产生的张力。

作为改进,所述的一种纺织用双向吸尘装置,还包括温度感应器以及控制箱;所述温度感应器固定设置于所述烘干室上,该温度感应器用于监测烘干室内干燥温度;所述控制箱与所述驱动机构、加热送风机构以及温度感应器电性连接,对上述机构与部件进行操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较传统烘干装置,采用了上下吸尘同时进行的方式,除去布料上下表面上的所有杂质,且上下吸尘管通过加热送风机构运转形成的气压差,形成吸力,无需另外设置驱动装置,再者经过过滤组件过滤后的热空气经加热送风机构抽取重新回到箱体内,实现了热空气的二次利用;

(2)本发明较传统烘干装置,在纺织布料进行吸尘工作前,增加了摆动机构,通过凸轮运转带动摆臂上下摆动,从而抖动纺织布料,将布料上的杂质扬起,利于吸尘机构进行吸尘,同时,纺织布料上下震荡,能调节纺织布料在输送过程中的张紧力,且能加速纺织布料的烘干速度;

(3)本发明在设置上吸尘管与下吸尘管时,采用了八字开口式的设置,布料从上吸尘管与下吸尘管之间穿过,八字开口对准摆动机构,摆动机构抖动布料将布料上的杂质扬起,八字开口设置的上吸尘管与下吸尘管均能有效的吸附扬起的杂质和残留在布料上的杂质;

(4)本发明在设置摆动机构时,采用若干个摆动单元并排设置的形式,摆动单元之间留有大量的空隙,可以保证纺织布料与摆动机构接触的下表面留有足够的空间将纺织布料下表面上的杂质抖落;

(5)本发明在设置摆动机构的动力源时,充分利用了装置中自有的驱动机构,没有在另外添加动力源,节省能源,简化装置结构。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高效除尘,热利用率高,高效节能且结构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摆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摆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双向吸尘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双向吸尘机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空气流通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全热交换器空气流通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纺织物传输方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纺织用双向吸尘装置包括:

箱体1,所述箱体1包括烘干室11与吸尘室12;以及

双向吸尘机构2,所述双向吸尘机构2设置于所述吸尘室12内,其包括对应设置于上吸尘组件21与下吸尘组件22,所述上吸尘21与下吸尘组件22之间留有供纺织物穿过的间隙,所述双向吸尘机构2用于对纺织物的上下表面进行吸尘除尘;

摆动机构3,所述摆动机构3设置于所述烘干室11内,其位于所述双向吸尘机构2的前方,所述摆动机构3用于对烘干室11内的纺织物进行摆动,迫使纺织物上的杂质灰尘在摆动的过程中掉落;

驱动机构4,所述驱动机构4用于驱动所述摆动机构3上下摆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摆动机构3对纺织物进行摆动扬尘后,大部分杂质脱离纺织物随烘干室内的气流漂浮在空气中,此时,双向吸尘机构2工作,对杂质的吸附效果明显增强。

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吸尘组件21包括:

上吸尘管211,所述上吸尘管211固定设置于所述吸尘室12上,其下端面上均布有若干上吸尘孔2111;以及

上回风管212,所述上回风管212与所述上吸尘管211固定连接;上吸尘管211与上回风管212组合,对纺织物的上表面及烘干室11的上半部区域进行吸尘除杂。

所述下吸尘组件22包括:

下吸尘管221,所述下吸尘管221设置于所述上吸尘管211的正下方,其上端面上均布有若干下吸尘孔2211;以及

下回风管222,所述下回风管222与所述下吸尘管221固定连接;下吸尘管221与上回风管222组合,对纺织物的上表面及烘干室11的下半部区域进行吸尘除杂。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上吸尘组件21与下吸尘组件22对纺织物及烘干室11进行吸尘除杂后,含有杂质的空气随上回风管221与下回风管222流通到箱体1后端的过滤组件23,过滤后的空气从过滤组件23流出被装置回收。

如图6与图7所示,所述的一种纺织用双向吸尘装置还包括:

加热送风机构5,所述加热送风机构5设置于箱体1的上方,且该加热送风机构5与所述过滤组件23相连通;以及

换热出风机构6,所述换热出风机构6设置于箱体1的下方,且该出风换热机构6与所述加热送风机构5对应连通。

更为具体的,所述加热送风机构5包括设置于所述过滤组件23上方的抽风箱53,且该抽风箱53通过进风管道54与过滤组件23连通,抽风箱53即作为加热送风机构5的动力源,同时也是所述吸尘机构2的动力源,并且吸尘机构2吸取烘干室11内含杂质的空气经过滤组件23过滤后,再次利用进入加热送风机构5内对纺织物进行烘干。

如图8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纺织用双向吸尘装置,还包括水平设置用于箱体1上的输送机构7,所述输送机构7包括:

输入组件71,所述输入组件71设置于烘干室11上,用于输入布料进入烘干室11内;以及

输出组件72,所述输出组件72设置于吸尘室12上,用于将吸尘室12内的布料输出。

进一步的,所述输入组件71包括:

输入调节布辊711,所述输入调节布辊711转动设置于所述烘干室11上,布料从所述输入调节布辊711的下方穿过;以及

输入布辊712,所述输入布辊712设置于所述输入调节布辊711的后方,其两端固定设置于所述烘干室11的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输出组件72包括:

输出调节布辊721,所述输出调节布辊721转动设置于所述吸尘室12上,布料从所述输入调节布辊721的下方穿过;以及

输出布辊722,所述输出布辊722设置于所述输出调节布辊721的前方,其两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吸尘室12上,且该输出布辊722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4连接;

更为具体的,所述输入调节布辊711与输出调节布辊722均通过连接杆73铰接在箱体1上,用于调整纺织物在输送过程中产生的张力。

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纺织用双向吸尘装置,还包括:

温度感应器8,所述温度感应器8固定设置于所述烘干室11上,该温度感应器8用于监测烘干室11内干燥温度;以及,

控制箱9,所述控制箱9与所述驱动机构4、加热送风机构5以及温度感应器8电连接。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使用时,根据纺织布料的材质以及潮湿情况,通过控制箱9,对加热送风机构5进行温度的调节,使箱体1内处于最佳的干燥温度,将纺织物通过输入组件71输入到烘干室11内,随后通过摆动机构3的上方,穿过吸尘机构2到达吸尘室12,再由输出组件72将纺织物输出,接着通过控制箱9,启动驱动机构4与加热送风机构5,驱动机构4同时带动摆动机构3与输出组件72,输出组件72带动纺织物不断输送,摆动机构3不断摆动烘干室11内的纺织物,纺织物上杂质被抖落后,随气流进入双向吸尘机构2被吸附,与此同时,纺织物经过双向吸尘机构2,纺织物上残留的杂质再次被双向吸尘机构2吸附,进而达到对纺织物的彻底吸尘、除尘。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摆动机构3包括若干个摆动单元,所述摆动单元包括:

凸轮33,所述凸轮33设置于烘干室11内;以及

滚轮34,所述滚轮34对应设置在所述凸轮32边缘上,且该滚轮34与所述凸轮32的边缘滚动配合;

摆臂35,所述摆臂35与所述滚轮34铰接,所述凸轮33转动,通过滚轮34带动摆臂35上下摆动。

如图2所示,所述摆动机构3还包括:

凸轮轴31,所述凸轮轴31滚动设置于所述烘干室11上,所述若干摆动单元通过凸轮33固定设置于该凸轮轴31上,且该凸轮轴31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4连接;以及

凸轮同步轴32,所述凸轮同步轴32平行于所述凸轮轴31设置,其通过串接所述凸轮33,进而串接所述若干摆动单元;

摆臂轴36,所述摆臂轴36两端滑动设置于烘干室11上,且该摆臂轴36通过固定连接所述摆臂35,进而串接所述若干摆动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摆动单元的设置方式本发明不仅限于此,且该摆动单元可以依据装置所适用的纺织物的规格参数,进行增添删减。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出风机构6包括全热换热器63,所述全热交换器63的进风口631通过进风管道54连接加热送风机构5,出风口632通过出风管道62连接换热出风机构,室外低温干燥的冷空气与室内高温潮湿的热空气,通过全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实验测试表明该全热交换器(63)热交换律高达60%-80%。

更进一步的,本发明的热回收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仅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