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塔送风系统和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5032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冷却塔送风系统和冷却塔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冷却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塔送风系统及采用所述冷却塔送风系统的冷却塔。



背景技术:

工业上现有的普通冷却塔一般是用电动机来驱动冷却塔的风机。所述风机通过使所述冷却塔中的空气快速流动而实现进入所述冷却塔的冷却水的冷却散热,然后由水泵加压将所述冷却水输送到需要冷却的设备使用后再引入所述冷却塔中进行冷却,达到所述冷却水循环使用的目的。其中,在所述冷却塔的设计、制造、选型及使用中,考虑可靠性等多种因素,所用的水泵设计有大量富余扬程和富余流量。

为了充分利用所述水泵的富余扬程和富余流量,水动风机冷却塔作为普通冷却塔的改进逐渐广泛应用于工业冷却水的循环系统中。所述水动风机冷却塔以水轮机取代电机作为风机动力源,而水轮机的工作动力来自水泵的富余扬程和富余流量。

但是,所述水动风机冷却塔还存在如下缺点:

1、将普通冷却塔改造为水动风机冷却塔的过程中,需改造原有风机结构,改动工作量大;

2、所述水动力风机冷却塔的风机运行依赖所述冷却水的工况,在冷却水工况复杂的循环系统中,所述水动力风机冷却塔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冷却塔送风系统。

所述冷却塔送风系统包括压缩空气制备单元,包括主管路、并联 支路、第一阀门、液力透平组及空气压缩机,所述主管路接入所述冷却水输入管道,所述并联支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管路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一阀门及液力透平组沿所述冷却水输入管道的冷却水流动方向顺序设置于所述主管路中,所述液力透平组连接并驱动所述空气压缩机制备压缩空气;压缩空气输送单元,与所述空气压缩机连接,并输送所述空气压缩机制备的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分配单元,包括压缩空气分配组件,压缩空气分配组件一端与所述压缩空气输送单元连接,另一端设有多个分流接口,所述多个分流接口将所述压缩空气分散成多股;及压缩空气喷射单元,包括多个喷射装置,所述多个喷射装置分别与所述多个分流接口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塔送风系统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门为开关阀,所述液力透平组包括至少一个液力透平。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塔送风系统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并联支路设有蝶阀。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塔送风系统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压缩空气输送单元包括空气输送管道及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设于所述空气输送管道。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塔送风系统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压缩空气分配单元还包括多个第三阀门,所述多个第三阀门分别设于所述多个分流接口,用于控制所述分流接口处压缩空气流量。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塔送风系统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喷射装置包括多个环状喷管及阵列设于所述多个环状喷管的喷嘴,所述多个环状喷管分别与所述多个分流接口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塔送风系统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喷嘴垂直向所述冷却塔的顶部喷射所述压缩空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冷却塔,包括塔体及风机,所述塔体内部设有换热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塔体的顶部,所述换热区的位置低于所述风机的位置,所述冷却塔还包括冷却塔送风系统,所述冷却塔送风系统为上述任一所述冷却塔送风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塔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压缩空气喷射单元设于所述塔体的底部,且所述压缩空气喷射单元的位置低于所述换热区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塔送风系统及冷却塔利用所述冷却水的富余能量制备压缩空气,然后将所述压缩空气送入所述塔体,并与所述风机相互配合而强化所述冷却水的冷却降温效果,从而在不影响原冷却塔风机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对原冷却塔的节能改造,改造工作量小;能够充分回收利用所述冷却水中的富余能量,且获得稳定的冷却效果,具有改造成本低,系统安全稳定性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塔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冷却塔中压缩空气分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冷却塔中压缩空气喷射单元的喷射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塔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所述冷却塔100包括塔体1、冷却水输入管道2、进水口3、风机5、进风口7及冷却塔送风系统9。所述冷却水输入管道2与所述塔体1连接,所述风机5设于所述塔体1的顶端,所述进水口3设于所述塔 体1的一侧,所述进风口7设于所述塔体1底部侧面。所述冷却塔送风系统9与所述风机5配合,用于加强所述冷却塔对冷却水的冷却效果。

所述塔体1包括换热区11,所述冷却水输入管道2将所述冷却水(图未示)通过所述进水口3送入所述换热区11。在所述换热区11中,所述冷却水中的热量交换给所述换热区11中的空气,达到冷却降温的目的。

所述风机5由减速电机(图未示)驱动,通过将所述塔体1内的空气抽出而使所述塔体1内部形成负压状态,从而将所述塔体1外面的空气通过所述进风口7引入所述塔体1内,在所述塔体1内部形成流动的空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5为四个风机。可替代地,根据所述冷却塔100的设计要求,所述风机5的数目为至少一个。所述流动的空气在换热区11中吸收所述冷却水中的热量,进而冷却所述冷却水。通常地,在所述冷却塔100中,所述进风口7的位置低于所述换热区11的位置。

所述冷却塔送风系统9包括压缩空气制备单元91、压缩空气输送单元93、压缩空气分配单元95及压缩空气喷射单元97。所述压缩空气制备单元91制备的压缩空气通过所述压缩空气输送单元93运送至所述压缩空气分配单元95。所述压缩空气在所述压缩空气分配单元95分散为多股压缩空气,所述多股压缩空气通过所述压缩空气喷射单元97进入所述塔体1中。优选地,所述压缩空气喷射单元97设于所述塔体1的底部,且所述压缩空气喷射单元97的位置低于所述换热区11的位置。

所述压缩空气制备单元91包括主管路911、第一阀门913、液力透平组915、空气压缩机917并联支路918及蝶阀919。

所述主管路911接入所述冷却塔100的冷却水输入管道2,所述第一阀门913及所述液力透平组915沿所述冷却水流动方向顺序设于所述主管路911,所述液力透平组915连接并驱动所述空气压缩机917制备压缩空气。所述液力透平组915至少包括一个液力透平(图未 示)。所述并联支路91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管路911的两端连通,所述蝶阀919设于所述并联支路918。优选地,所述第一阀门913为开关阀。

具体地,所述压缩空气制备单元91的工作状态可以包括正常工作模式、调节模式及检修模式。

在所述正常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阀门913处于开启状态,所述蝶阀919处于全关闭状态。所述冷却水全部流经所述主管道911,从而推动所述液力透平组915旋转,进而由所述液力透平组915带动所述空气压缩机917制备所述压缩空气。

在所述调节模式下,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阀门913及所述蝶阀919的工作状态实现对所述冷却水流量的调节。当需要增大所述冷却水流量时,根据所需流量的大小适当调节所述蝶阀919的打开程度直至完全打开;当需要减小所述冷却水流量时,关闭所述第一阀门913,只使用所述蝶阀919进行流量调节。

在所述检修模式下,所述第一阀门913处于关闭状态,所述蝶阀919处于开启状态。所述冷却水只流经所述并联支路918,如此可以对所述液力透平组915和空气压缩机917进行停机检修。

所述压缩空气输送单元93包括空气输送管道931及设于所述空气输送管道931的第二阀门933。所述空气输送管道931与所述空气压缩机917连接,并输送所述空气压缩机917制备的压缩空气。所述第二阀门933用于控制所述空气输送管道931的空气流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阀门933为气体流量控制阀。可选地,所述压缩空气输送单元93还可以包括气体流量显示装置,所述气体流量显示装置可以探测并显示所述气体流量。

如图2所示,所述压缩空气分配单元95包括压缩空气分配组件951及多个第三阀门95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阀门953为三个。可替代地,所述压缩空气分配单元95包含至少一个所述第三阀门953。所述压缩空气分配组件951一端与所述空气输送管道931连接,另一端设有多个分流接口9511。所述多个第三阀门953分别设于所 述多个分流接口9511处,用于控制所述分流接口9511处压缩空气流量。所述压缩空气分配组件951将所述压缩空气分配为多股,以改善所述压缩空气的均匀送风效果,进而提高所述冷却塔100的冷却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阀门953为气体流量控制阀。其中,所述第三阀门953可以采用手动控制,也可以采用电动控制。

如图3所示,所述压缩空气喷射单元97包括多个喷射装置971,所述喷射装置971包括环状喷管9711及阵列设于所述环状喷管的多个喷嘴9713。可替代地,所述喷射装置971还可以包括其他形状的喷管,所述喷管的形状可以与所述塔体1的形状相适应。所述环状喷管9711分别与所述多个分流接口9511连通,所述多个喷嘴9713从所述冷却塔100底部垂直向其顶部喷射所述压缩空气。也就是说,所述喷射装置971的数目与所述分流接口9511的数目是相对应的。优选地,所述压缩空气喷射单元97的位置低于所述换热区11的位置。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塔送风系统及冷却塔利用所述冷却水的富余能量制备压缩空气,然后将所述压缩空气送入所述塔体1,并与所述风机5相互配合而强化所述冷却水的冷却降温效果,从而在不影响原冷却塔风机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对原冷却塔的节能改造,改造工作量小,能够充分回收利用所述冷却水中的富余能量,且获得稳定的冷却效果,具有改造成本低,系统安全稳定性高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