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度可控的液体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4038阅读:10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度可控的液体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温度可控的液体加热装置多用于智能马桶、厨房热水器等设备上。一般包括筒状壳体,壳体两端分别设有定位环,壳体一端的定位环上设有进水端盖,进水端盖上设有进水口,壳体内穿设有加热管,加热管外周设有与定位环相密封的安装凸台,水流从进水端盖经加热管流入壳体内部,壳体上在出水管处套设有出水端盖,出水端盖上设有热水出口,出水端盖上设有检测流入出水端盖中水流温度的出水温度传感器。这种结构的温度可控的液体加热装置由于依靠出水端盖中的出水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水流温度值来控制加热器的工作,在内部液体不流动时,会出现加热器内液体温度已超过设定值,但由于热量未传送到出水端盖处,出水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温度仍然较低,这会使得打开出水开关后短时送出的水温度过高,可能会烫伤使用者。解决这一问题通常的办法是在进水端加流量传感器,但流量传感器受水质的影响很大,常常会由于水质原因出现卡死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出液温度稳定的液体加热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温度可控的液体加热装置,包括筒状壳体,壳体两端分别设有定位环,壳体一端的定位环上设有进水端盖,进水端盖上设有进水口,壳体内穿设有加热管,加热管外周设有与定位环相密封的安装凸台,水流从进水端盖经加热管流入壳体内部,壳体另一端的定位环上设有封头,壳体上在靠近封头处设有测量壳体内水温的温度传感器,壳体上在出水管处套设有出水端盖,出水端盖上设有热水出口,出水端盖上设有检测流入出水端盖中水流温度的出水温度传感器。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出水端盖上设有与出水端盖内腔相连通的导热铜片,导热铜片上设有控制加热器电流通断的温控开关。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防止加热器干烧损坏的、使用可靠的温度可控的液体加热装置。

为解决上述进一步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导热铜片上设有第一测量电极,所述壳体中部设有与壳体内腔相连通的散热导电座,散热导电座上设有第二测量电极,第一测量电极和第二测量电极分别连通至电压值对人体安全的测量电源的正负极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封头为硅胶封头。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壳体上在封头一端设有底盖铜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壳体上在靠近封头处设有测量壳体内水温的进水温度传感器,可以对壳体内部的水温进行测量,如果壳体内部水温高于出水口的设定温度,说明无水,无流水或水流很小,即停止加热器的工作,防止干烧。

由于所述出水端盖上设有与出水端盖内腔相连通的导热铜片,导热铜片上设有控制加热器电流通断的温控开关,出水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温控开关断开,控制板控制加热器停止工作。

由于导热铜片上设有第一测量电极,所述壳体中部设有与壳体内腔相连通的散热导电座,散热导电座上设有第二测量电极,通过测量第一测量电极和第二测量电极之间的电阻值来判断加热器壳体内是否有水,在加热器壳体内部缺水时第一测量电极与第二测量电极间为断路状态,控制器根据相关信号控制加热器停止工作,避免加热器干烧损坏。从而可替代流量传感器的来检测水流,避免流量传感器使用时间长后可能会因表面结垢而出现的精度降低或卡死的情形;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使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壳体,101.定位环,2.进水端盖,3.加热管,31.安装凸台,4.封头,5.底盖铜片,6.温度传感器,7.出水端盖,8.出水温度传感器,9.散热导电座,10.第二测量电极,11.导热铜片,12.温控开关,13.第一测量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一种温度可控的液体加热装置,包括筒状壳体1,壳体1两端分别设有定位环101,壳体1一端的定位环101上设有进水端盖2,进水端盖2上设有进水口,壳体1内穿设有加热管3,加热管3外周设有与定位环101相密封的安装凸台31,水流从进水端盖2经加热管3流入壳体1内部,壳体1另一端的定位环101上设有硅胶封头4,壳体1上在封头4一端设有底盖铜片5。

壳体1上在靠近封头4处设有测量壳体1内水温的进水温度传感器6,壳体1上在出水管处套设有出水端盖7,出水端盖7上设有热水出口,出水端盖7上设有检测流入出水端盖7中水流温度的出水温度传感器8。

出水端盖7上设有与出水端盖7内腔相连通的导热铜片11,导热铜片11上设有控制加热器电流通断的温控开关12。

导热铜片11上还设有第一测量电极13,所述壳体1中部设有与壳体1内腔相连通的散热导电座9,散热导电座9上设有第二测量电极10,第一测量电极13和第二测量电极10分别连通至电压值对人体安全的测量电源的正负极上。

上述的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创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运用的实施例,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