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微通道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穿过式节流隔板与D型集流管的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节流均配冷媒,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中需要设置若干个隔板。现有技术中,参看图1~3,D型集流管中的节流隔板通常由圆弧段、平行段、端头段依次一体构成,在D型集流管的直边底上开设端头插口,其中圆弧段的圆弧半径r与D型集流管的圆弧边内底的半径R1相等,平行段的宽度d1与D型集流管的内腔宽度D1相等,端头段的宽度d2与端头插口的宽度D2相等,装配后节流隔板的圆弧段抵靠在D型集流管的圆弧边内底上,端头段插接在端头插口上,平行段位于D型集流管的内腔中,这种结构的缺点是,装配时节流隔板会摆动,难能确保圆弧段的边缘全部抵靠在D型集流管的圆弧边内底上,过炉钎焊时往往由于节流隔板装配不到位,边缘没有完全密合在D型集流管的内腔壁上,容易导致内漏。作为改进,参看图4~6,人们将平行段延长,将圆弧段的圆弧半径r加大到D型集流管的圆弧边外底的半径R2,并在D型集流管的圆弧边底上开设平行段插口,装配后节流隔板的圆弧段插接在平行插口上,其外端部稍穿出平行插口,端头段插接在端头插口上,平行段位于D型集流管的内腔中,这种结构的缺点是,装配后节流隔板没有预固定在D型集流管上,过炉钎焊时节流隔板易移位,造成密合不牢而内漏,再就是D型集流管的管壁上开口较大,降低了D型集流管的机械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穿过式节流隔板与D型集流管的配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穿过式节流隔板与D型集流管的配合结构,所述节流隔板由平行段、圆弧段和凸柱段依次一体构成,D型集流管的圆弧边底上开设凸柱插口,D型集流管的直边底上开设平行插口,其中平行段的宽度d1与D型集流管的内腔宽度D1和平行插口的宽度D2相等,圆弧段的圆弧半径r与D型集流管的弧边内底的半径R1关系为r=R1±0.05mm,凸柱段的高度h大于D型集流管的圆弧边底厚度0.5mm~2mm,装配后节流隔板的平行段的尾部插接在平行插口上,圆弧段的端面抵靠在D型集流管的弧边内底上,凸柱段插接在凸柱插口上,凸柱段的前端铆接在凸柱插口的外端口上。
装配后由于凸柱段的前端铆接在凸柱插口的外端口上,从而将节流隔板预固定在D型集流管上,过炉钎焊时节流隔板不能移位,焊接后密合性好,不易内漏,再就是D型集流管的管壁上开口较小,利于保证D型集流管的机械强度。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节流隔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D型集流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节流隔板装配在图2所示D型集流管中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节流隔板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D型集流管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节流隔板装配在图5所示D型集流管中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节流隔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D型集流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圆弧段,2-平行段,3-端头段,4-D型集流管,5-端头插口,6-平行段插口,7-节流隔板,8-扁管,9-凸柱段,10-凸柱插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参看图7~9,一种穿过式节流隔板与D型集流管的配合结构,节流隔板由平行段、圆弧段和凸柱段依次一体构成,D型集流管的圆弧边底上开设凸柱插口,D型集流管的直边底上开设平行插口,其中平行段的宽度d1与D型集流管的内腔宽度D1和平行插口的宽度D2相等,圆弧段的圆弧半径r与D型集流管的弧边内底的半径R1关系为r=R1±0.05mm,凸柱段的高度h大于D型集流管的圆弧边底厚度0.5mm~2mm,装配后节流隔板的平行段的尾部插接在平行插口上,圆弧段的端面抵靠在D型集流管的弧边内底上,凸柱段插接在凸柱插口上,凸柱段的前端铆接在凸柱插口的外端口上。
装配后由于凸柱段的前端铆接在凸柱插口的外端口上,从而将节流隔板预固定在D型集流管上,过炉钎焊时节流隔板不能移位,焊接后密合性好,不易内漏,再就是D型集流管的管壁上开口较小,利于保证D型集流管的机械强度。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等特点。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