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9849阅读:1104来源:国知局
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



背景技术:

微通道,也称为微通道换热器,就是通道当量直径在10-1000μm的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的扁平管内有数十条细微流道,在扁平管的两端与圆形集管相联。集管内设置隔板,将换热器流道分隔成数个流程。微型微通道换热器是为了满足电子工业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类结构紧凑、轻巧、高效的换热器,其结构形式有平板错流式微型换热器、烧结网式多孔微型换热器。

市场上现有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的品牌种类很多,但是现有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之间设置有翅片,虽然翅片可以提高新型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但是实际的制造工艺要求严格,工艺过程复杂,而且存在一定的风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技术方案,改进现有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结构,在扁管之间不设置翅片,极大简化了制造工艺,使得生产安装更加的方便简单,而且通过限位固定装置的设计使得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安装固定更加的方便,安装更加的牢固,从而降低设备工作中的机械噪声,整体更加的稳定。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包括集流管、边板、扁管和限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集流管上设置有连接管口,连接管口包括进口连接管和出口连接管,集流管包括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消音层和防腐层,限位固定装置包括安装支架和安装框架,上集流管与下集流管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与安装框架固定连接,安装框架包括两个水平伸缩杆、两个竖直伸缩杆和四个夹紧块,两个竖直伸缩杆均匀设置在两个水平伸缩杆之间,夹紧块固定在两个水平伸缩杆的左右两端,扁管均匀设置在上集流管与下集流管之间;消音层和防腐层的设计可以延长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的使用寿命,而且通过消音层可以吸收冷媒体流动中的一部分噪声,使得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整体使用更加的平稳,防腐层可以防止冷媒体对集流管的内侧壁造成损坏,限位固定装置可以对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进行固定,通过安装支架和安装框架的双重限位固定作用,使得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整体结构更加的平稳,更便于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连接和固定,整体结构设计更合理,通过水平伸缩杆和竖直伸缩杆的伸长和缩回可以改变安装框架的整体长度和宽度,从而使得安装框架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限位和固定。

进一步,进口连接管位于上集流管的右前端,出口连接管位于下集流管的左前端,通过将进口连接管和出口连接管分别设置在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上,从而提高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扁管设置有至少20根,扁管的厚度为1~1.5mm,且相邻两个扁管之间的间距为4~5mm,扁管的上端焊接在上集流管上,扁管的下端焊接在下集流管上,对扁管的厚度和扁管之间的距离进行一定的限制,从而使得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整体结构更加的合理,在保证安装要求和换热效果的同时,尽可能的增加扁管的数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而且将扁管焊接在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之间,可以提高整个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稳定性能,降低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工作时的机械噪声。

进一步,边板对称设置在扁管的左右两端,边板的厚度为0.2~0.5mm。

进一步,进口连接管和出口连接管均位于上集流管上,上集流管上设置有隔板,通过隔板的设计,增加冷媒体在扁管中的循环时间和循环路径,从而提高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扁管设置有至少70根,扁管的厚度为0.2~0.5mm,且相邻两个扁管之间的间距为1~2mm,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上设置有相对应的嵌位槽,扁管的两端分别通过嵌位槽与上集流管、下集流管限位连接,嵌位槽的设计可以便于扁管的安装和拆卸,简化了安装操作步骤,便于实际的使用和后期的维修,结构设计更加的合理。

进一步,边板对称设置在扁管的左右两端,边板的厚度为3~5mm。

进一步,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的左右两端面上均设置有密封端盖,密封端盖与上集流管、下集流管相匹配,密封端盖与上集流管、下集流管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圈,密封端盖的设计可以提高整个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密封性能,有效防止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在使用过程中冷媒体泄漏出去,密封垫圈的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安装支架包括卡接部和连接部,卡接部与连接部为一体成型机构,卡接部为弧形面,卡接部与集流管相匹配,连接部上设置有连接孔,安装支架通过连接孔与水平伸缩杆固定连接,卡接部的设计不仅便于安装支架与集流管之间的安装,而且弧形面的设计又可以对集流管进行保护,防止在安装过程中对集流管造成损伤,连接部的设计可以便于安装支架与安装框架之间的固定连接,连接孔的设计可以使得安装支架与安装框架的连接更加的牢固。

进一步,夹紧块包括嵌位板和夹紧板,夹紧板包括上夹紧板和下夹紧板,上夹紧板与嵌位板为一体成型机构,嵌位板上设置有滑槽,下夹紧板限位在滑槽内,沿滑槽上下移动,上夹紧板和下夹紧板相对的两端面上均设置有防护层,嵌位板的设计可以便于夹紧块与水平伸缩杆之间的安装和限位,夹紧板的设计可以便于夹紧块对集流管的固定,从而对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进行限位和固定,便于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安装和固定,上夹紧板与嵌位板为一体成型机构的设计可以便于实际的生产,通过下夹紧板的上下移动可以改变上夹紧板和下夹紧板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夹紧块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集流管,扩大安装框架的使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消音层和防腐层的设计可以延长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的使用寿命,而且通过消音层可以吸收冷媒体流动中的一部分噪声,使得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整体使用更加的平稳,防腐层可以防止冷媒体对集流管的内侧壁造成损坏;

2、限位固定装置可以对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进行固定,通过安装支架和安装框架的双重限位固定作用,使得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整体结构更加的平稳,更便于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连接和固定,整体结构设计更合理,通过水平伸缩杆和竖直伸缩杆的伸长和缩回可以改变安装框架的整体长度和宽度,从而使得安装框架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限位和固定;

3、夹紧板的设计可以便于夹紧块对集流管的固定,从而对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进行限位和固定,便于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安装和固定,上夹紧板与嵌位板为一体成型机构的设计可以便于实际的生产,通过下夹紧板的上下移动可以改变上夹紧板和下夹紧板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夹紧块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集流管,扩大安装框架的使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改进现有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结构,在扁管之间不设置翅片,极大简化了制造工艺,使得生产安装更加的方便简单,而且通过限位固定装置的设计使得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安装固定更加的方便,安装更加的牢固,从而降低设备工作中的机械噪声,整体更加的稳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B向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夹紧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边板;2-扁管;3-进口连接管;4-出口连接管;5-上集流管;6-下集流管;7-安装支架;8-安装框架;9-水平伸缩杆;10-竖直伸缩杆;11-夹紧块;12-隔板;13-嵌位槽;14-连接部;15-卡接部;16-连接孔;17-嵌位板;18-上夹紧板;19-下夹紧板;20-防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包括集流管、边板1、扁管2和限位固定装置,集流管上设置有连接管口,连接管口包括进口连接管3和出口连接管4,集流管包括上集流管5和下集流管6,进口连接管3位于上集流管5的右前端,出口连接管4位于下集流管6的左前端,通过将进口连接管3和出口连接管4分别设置在上集流管5和下集流管6上,从而提高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换热效果,上集流管5和下集流管6的左右两端面上均设置有密封端盖,密封端盖与上集流管5、下集流管6相匹配,密封端盖与上集流管5、下集流管6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圈,密封端盖的设计可以提高整个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密封性能,有效防止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在使用过程中冷媒体泄漏出去,密封垫圈的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密封性能,上集流管5和下集流管6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消音层和防腐层,消音层和防腐层的设计可以延长上集流管5和下集流管6的使用寿命,而且通过消音层可以吸收冷媒体流动中的一部分噪声,使得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整体使用更加的平稳,防腐层可以防止冷媒体对集流管的内侧壁造成损坏,限位固定装置包括安装支架7和安装框架8,上集流管5与下集流管6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支架7,安装支架7与安装框架8固定连接,安装支架7包括卡接部15和连接部14,卡接部15与连接部14为一体成型机构,卡接部15为弧形面,卡接部15与集流管相匹配,连接部14上设置有连接孔16,安装支架7通过连接孔16与水平伸缩杆9固定连接,卡接部15的设计不仅便于安装支架7与集流管之间的安装,而且弧形面的设计又可以对集流管进行保护,防止在安装过程中对集流管造成损伤,连接部14的设计可以便于安装支架7与安装框架8之间的固定连接,连接孔16的设计可以使得安装支架7与安装框架8的连接更加的牢固,安装框架8包括两个水平伸缩杆9、两个竖直伸缩杆10和四个夹紧块11,两个竖直伸缩杆10均匀设置在两个水平伸缩杆9之间,夹紧块11固定在两个水平伸缩杆9的左右两端,夹紧块11包括嵌位板17和夹紧板,夹紧板包括上夹紧板18和下夹紧板19,上夹紧板18与嵌位板17为一体成型机构,嵌位板17上设置有滑槽,下夹紧板19限位在滑槽内,沿滑槽上下移动,上夹紧板18和下夹紧板19相对的两端面上均设置有防护层20,嵌位板17的设计可以便于夹紧块11与水平伸缩杆9之间的安装和限位,夹紧板的设计可以便于夹紧块11对集流管的固定,从而对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进行限位和固定,便于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安装和固定,上夹紧板18与嵌位板17为一体成型机构的设计可以便于实际的生产,通过下夹紧板19的上下移动可以改变上夹紧板18和下夹紧板19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夹紧块11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集流管,扩大安装框架8的使用范围,限位固定装置可以对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进行固定,通过安装支架7和安装框架8的双重限位固定作用,使得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整体结构更加的平稳,更便于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连接和固定,整体结构设计更合理,通过水平伸缩杆9和竖直伸缩杆10的伸长和缩回可以改变安装框架8的整体长度和宽度,从而使得安装框架8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限位和固定,边板1对称设置在扁管2的左右两端,边板1的厚度为0.2~0.5mm,扁管2均匀设置在上集流管5与下集流管6之间,扁管2设置有至少20根,扁管2的厚度为1~1.5mm,且相邻两个扁管2之间的间距为4~5mm,扁管2的上端焊接在上集流管5上,扁管2的下端焊接在下集流管6上,对扁管2的厚度和扁管2之间的距离进行一定的限制,从而使得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整体结构更加的合理,在保证安装要求和换热效果的同时,尽可能的增加扁管2的数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而且将扁管2焊接在上集流管5和下集流管6之间,可以提高整个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稳定性能,降低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工作时的机械噪声。

实施例二

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包括集流管、边板1、扁管2和限位固定装置,集流管上设置有连接管口,连接管口包括进口连接管3和出口连接管4,集流管包括上集流管5和下集流管6,进口连接管3和出口连接管4均位于上集流管5上,上集流管5上设置有隔板12,通过隔板12的设计,增加冷媒体在扁管2中的循环时间和循环路径,从而提高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换热效率,上集流管5和下集流管6的左右两端面上均设置有密封端盖,密封端盖与上集流管5、下集流管6相匹配,密封端盖与上集流管5、下集流管6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圈,密封端盖的设计可以提高整个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密封性能,有效防止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在使用过程中冷媒体泄漏出去,密封垫圈的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密封性能,上集流管5和下集流管6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消音层和防腐层,消音层和防腐层的设计可以延长上集流管5和下集流管6的使用寿命,而且通过消音层可以吸收冷媒体流动中的一部分噪声,使得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整体使用更加的平稳,防腐层可以防止冷媒体对集流管的内侧壁造成损坏,限位固定装置包括安装支架7和安装框架8,上集流管5与下集流管6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支架7,安装支架7与安装框架8固定连接,安装支架7包括卡接部15和连接部14,卡接部15与连接部14为一体成型机构,卡接部15为弧形面,卡接部15与集流管相匹配,连接部14上设置有连接孔16,安装支架7通过连接孔16与水平伸缩杆9固定连接,卡接部15的设计不仅便于安装支架7与集流管之间的安装,而且弧形面的设计又可以对集流管进行保护,防止在安装过程中对集流管造成损伤,连接部14的设计可以便于安装支架7与安装框架8之间的固定连接,连接孔16的设计可以使得安装支架7与安装框架8的连接更加的牢固,安装框架8包括两个水平伸缩杆9、两个竖直伸缩杆10和四个夹紧块11,两个竖直伸缩杆10均匀设置在两个水平伸缩杆9之间,夹紧块11固定在两个水平伸缩杆9的左右两端,夹紧块11包括嵌位板17和夹紧板,夹紧板包括上夹紧板18和下夹紧板19,上夹紧板18与嵌位板17为一体成型机构,嵌位板17上设置有滑槽,下夹紧板19限位在滑槽内,沿滑槽上下移动,上夹紧板18和下夹紧板19相对的两端面上均设置有防护层20,嵌位板17的设计可以便于夹紧块11与水平伸缩杆9之间的安装和限位,夹紧板的设计可以便于夹紧块11对集流管的固定,从而对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进行限位和固定,便于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安装和固定,上夹紧板18与嵌位板17为一体成型机构的设计可以便于实际的生产,通过下夹紧板19的上下移动可以改变上夹紧板18和下夹紧板19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夹紧块11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集流管,扩大安装框架8的使用范围,限位固定装置可以对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进行固定,通过安装支架7和安装框架8的双重限位固定作用,使得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整体结构更加的平稳,更便于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连接和固定,整体结构设计更合理,通过水平伸缩杆9和竖直伸缩杆10的伸长和缩回可以改变安装框架8的整体长度和宽度,从而使得安装框架8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芯体的限位和固定,边板1对称设置在扁管2的左右两端,边板1的厚度为3~5mm,扁管2均匀设置在上集流管5与下集流管6之间,扁管2设置有至少70根,扁管2的厚度为0.2~0.5mm,且相邻两个扁管2之间的间距为1~2mm,上集流管5和下集流管6上设置有相对应的嵌位槽13,扁管2的两端分别通过嵌位槽13与上集流管5、下集流管6限位连接,嵌位槽13的设计可以便于扁管2的安装和拆卸,简化了安装操作步骤,便于实际的使用和后期的维修,结构设计更加的合理。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地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