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旋转风机壳的空气净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8761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旋转风机壳的空气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风机,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一方面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鲜的空气经过杀菌,消毒、过滤等措施后,再输入到室内,让房间里每时每刻都是新鲜干净的空气,新风机运用新风对流专利技术,通过自主送风和引风,使室内空气实现对流,从而最大程度化的进行室内空气置换,新风机内置多功能净化系统保证进入室内的空气洁净健康。新风机主要分为排风式新风机和送风式新风机两种类型,为单向风向,不能进行风道的转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具有旋转风机壳的空气净化设备,通过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机壳的转动,实现了多种工作模式的切换,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具有旋转风机壳的空气净化设备,包括箱体、风机和风机壳;

所述风机壳位于箱体内,所述箱体内以风机壳为中心被分隔板分为相互独立通气室,分别为第一室内通气室、第二室内通气室和第一室外通气室,所述第一室内通气室设有第一通气口,第二室内通气室设有第二通气口,第一室外通气室设有第三通气口,所述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上均设有过滤网,所述分隔板靠近风机壳的一端与风机壳相抵;

所述风机壳为圆形的空心壳体,所述风机设于所述风机壳内,所述风机与风机壳同轴设置且风机壳可绕风机转动,所述风机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可通过转动与不同的通气室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风机壳垂直于轴向分为进风层和出风层,所述进风层连接风机的进风口,出风层连接风机的出风口,所述进风层上设有进风口,所述出风层上设有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在风机壳的轴向上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还包括分层板,所述分层板设于箱体内,所述进风层和出风层分别位于分层板的两侧,所述第三通气口与进风层位于分层板的同侧,所述分层板将第一室内通气室和第二室内通气室均分成两层,分别为进风层第一室内通气室、出风层第一室内通气室、进风层第二室内通气室、出风层第二室内通气室,与其相对应的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分别分为进风层第一通气口、出风层第一通气口、进风层第二通气口和出风层第二通气口。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层第一通气口和进风层第二通气口上对应的过滤网为粗过滤网,出风层第一通气口和出风层第二通气口上对应的过滤网为高效过滤网。

进一步的,所述分隔板靠近风机壳的一端铰接有定位滚轮,所述滚轮与风机壳相抵。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内还设有电机,所述电机带动风机壳进行转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风机壳的外侧圆周之间通过皮带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分隔板将风机壳的外圆周分为三个相等的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的长度为三分之一圆弧,出风口的长度为三分之一圆弧。

进一步的,所述风机为离心风机。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旋转风机壳的空气净化设备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旋转风机壳的空气净化设备,通过设置转动的风机壳,实现了进风口和出风口在不同通气室之间的转换,进而实现了室外到室内、室内循环以及室内到室外空气的转换;与进风口在同一层的通气口处设置粗过滤网,与出风口在同一层的通气口处设置高效过滤网,对于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高效过滤,对于室内进入空气净化设备的空气进行粗过滤,一方面防止了空气净化设备内部件的损耗,另一方面保证了进入室内空气的质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具有旋转风机壳的空气净化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风机壳与滚轮配合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不含过滤网的左视图;

图4为图1的不含过滤网的右视图;

图5为图1的左视图;

图6为图1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箱体;2-风机;3-风机壳;301-进风层;302-出风层;4-第一室内通气室;5-第二室内通气室;6-第一室外通气室;7-第一通气口;701-进风层第一通气口;702-出风层第一通气口;8-第二通气口;801-进风层第二通气口;802-出风层第二通气口;9-第三通气口;10-分隔板;11-进风口;12-出风口;13-分层板;14-粗过滤网;15-高效过滤网;16-滚轮;17-电机;18-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6所示,一种具有旋转风机壳的空气净化设备,包括箱体1、风机2和风机壳3;

所述风机壳3位于箱体1内,所述箱体1内以风机壳3为中心被分隔板10分为相互独立通气室,分别为第一室内通气室4、第二室内通气室5和第一室外通气室6,所述第一室内通气室4设有第一通气口7,第二室内通气室5设有第二通气口8,第一室外通气室6设有第三通气口9,所述第一通气口7和第二通气口8上均设有过滤网,所述分隔板10靠近风机壳3的一端与风机壳3相抵;

所述风机壳3为圆形的空心壳体,所述风机2设于所述风机壳3内,所述风机2与风机壳3同轴设置且风机壳3可绕风机2转动,所述风机壳3上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所述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可通过转动与不同的通气室相通。

上述风机壳3垂直于轴向分为进风层301和出风层302,所述进风层301连接风机2的进风口11,出风层302连接风机2的出风口12,所述进风层301上设有进风口11,所述出风层302上设有出风口12,所述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在风机壳3的轴向上交错设置。

上述还包括分层板13,所述分层板13设于箱体1内,所述进风层301和出风层302分别位于分层板13的两侧,所述第三通气口9与进风层301位于分层板13的同侧,所述分层板13将第一室内通气室4和第二室内通气室5均分成两层,分别为进风层第一室内通气室、出风层第一室内通气室、进风层第二室内通气室、出风层第二室内通气室,与其相对应的第一通气口7和第二通气口8分别分为进风层第一通气口701、出风层第一通气口702、进风层第二通气口801和出风层第二通气口802。

上述进风层第一通气口701和进风层第二通气口801上对应的过滤网为粗过滤网14,出风层第一通气口702和出风层第二通气口802上对应的过滤网为高效过滤网15。

上述分隔板10靠近风机壳3的一端铰接有定位滚轮16,所述滚轮16与风机壳3相抵。

上述箱体1内还设有电机17,所述电机17带动风机壳3进行转动,所述电机17的输出轴与风机壳3的外侧圆周之间通过皮带18连接。

上述分隔板10将风机壳3的外圆周分为三个相等的部分。

上述进风口11的长度为三分之一圆弧,出风口12的长度为三分之一圆弧。

上述风机2为离心风机。

实施例1

室外到室内:转动风机壳3将进风口11与第一室外通气室6连通,出风口12与第一室内通气室4连通。由于设有分层板13,因此出风口12实质是与出风层第一室内通气室连通。室外的空气经过第三通气口9进入箱体1内,从进风口11进入风机壳3的进风层301,然后经过风机2后到达风机壳3的出风层302从出风口12进入出风层第一室内通气室,然后经高效过滤网15过滤后从出风层第一通气口702进入室内。

实施例2

室内到室内:

转动风机壳3将进风口11与第一室内通气室连通4连通,其实质是与进风层第一室内通气室连通,出风口12与出风层第二室内通气室连通。室内的空气从进风层第一通气口701经粗过滤网14后进入进风层第一室内通气室,从进风口11进入风机壳3的进风层301,然后经过风机2后到达风机壳3的出风层302从出风口12进入出风层第二室内通气室,经高效过滤网15过滤后从出风层第二通气口802回到室内。

实施例3

室内到室内:

转动风机壳3将进风口11与第二室内通气室5连通,其实质是与进风层第二室内通气室连通,出风口12与第一室外通气室6连通。室内的空气从进风层第二通气口801经粗过滤网14进入进风层第二室内通气室,从进风口11进入风机壳3的进风层301,然后经过风机2后到达风机壳3的出风层302从出风口12进入第一室外通气室6,然后从第三通气口9排出室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