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余热转化猛火集成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72157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用余热转化猛火集成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家用燃气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余热转化利用的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家用燃气灶燃烧效率普遍较低,其主要原因是燃烧不充分、热辐射和热传导和热损耗,因此现有的很多技术都利用了燃气灶的余热将热量传递给热水储存,降低燃气灶的热损失。但是,现有的余热回收利用燃气灶的余热转化率低,只是简单的在炉膛设置有金属水管,没有深入的研究金属水管的布置方式,金属水管的截面形状,金属水管的缠绕方式等细微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余热转化率高,热损耗低的家用余热转化猛火集成灶。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家用余热转化猛火集成灶,包括灶体,所述灶体内部设置余热交换器,所述余热交换器的内腔即为燃烧室,所述燃烧室底部设置有热水保温储水箱,所述余热交换器包括设置在所述燃烧室外侧壁顶部的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燃烧室外侧壁底部的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以及设置在所述燃烧室外侧壁中间位置的二级中温余热交换器,所述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二级中温余热交换器和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管道连通;所述余热交换器的自来水进口设置在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中;所述余热交换器内部同轴套设有废气通道,所述废气通道的废气进口设置在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靠燃烧室一侧,所述废气进口与燃烧室连通;所述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与所述热水保温储水箱通过热水出水管道管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自来水进口外侧设置有自来水电磁阀,所述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内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热水保温储水箱内壁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热水保温储水箱底部出水口外侧设置有热水增压阀,所述热水增压阀与自来水电磁阀之间设置有常闭电动阀,所述温度传感器与自来水电磁阀电连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热水增压阀、常闭电动阀、自来水电磁阀依次电连接,所述自来水电磁阀、常闭电动阀、热水增压阀、热水保温储水箱、余热交换器依次通过管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余热交换器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所述废气通道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进一步的,所述废气进口设置为所述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在水平面上的环形开槽,所述废气进口的轴线与燃烧室轴线同轴。

进一步的,所述灶体上设置有抽油烟模块,所述抽油烟模块设置有油烟通道,所述废气通道在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底部设置有废气通道出口,废气通道与油烟通道管路连通,所述灶体内部设置有抽油烟机。

进一步的,所述燃烧室内部设置有猛火炉头,所述灶体内部设置有鼓风增氧机,所述鼓风增氧机与所述猛火炉头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灶体顶部铺设有不锈钢挡水面板,所述余热交换器顶部设置有铸铁锅圈,所述不锈钢挡水面板与所述余热交换器、铸铁锅圈留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挡水面板镂空。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余热交换器为三级余热交换装置,内部同轴套设有废气通道,废气通道设置在燃烧室内侧壁顶部,而自来水进口设置在余热交换器底部的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处,即自来水在余热交换器中是从下到上螺旋上升,从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经二级中温余热交换器,然后到达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最后储存在热水保温储水箱中;但是废气通道的废气进口设置在最上层的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废气进入废气通道后沿废气通道螺旋向下,穿过二级中温余热交换器,最后穿过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也即是,废气通道的废气前进方向与自来水的前进方向是相逆的,从而提高灶的余热传递效率,进而提高灶的余热转化率,降低灶的热损失。

2、本发明中,设置在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的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控自来水的温度,当温度到达预定值后,自来水电磁阀打开,热水被置换到热水保温储水箱,如此循环往复,将热水储存在热水保温储水箱中,当使用热水时,热水增压阀打开开始供水。当热水保温储水箱内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水温低于预设温度时7-8℃时,热水增压阀、常闭电动阀与自来水电磁阀连通,热水保温储水箱中的水进入余热交换器中开始又一次的加热循环,直到热水保温储水箱中的水温达到设定温度。因此,本发明的余热转化的热水可以保持常备状态,不用担心需要用水时水温不够。

3、本发明中,余热交换器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废气通道的截面形状也为矩形,而且废气通道同轴套射在余热交换器内部,此种布置可以提高废气与自来水的热传递面积,,从而从而提高灶的余热传递效率,进而提高灶的余热转化率,降低灶的热损失。

4.本发明中,废气进口设置为所述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在水平面上的环形开槽,所述废气进口的轴线与燃烧室轴线同轴。此种布置可以将大量的高温废气都吸收到废气通道里进行热传递,避免高温废气逸散到外界,从而提高灶的余热转化率,降低灶的热损失。

5.本发明中,抽油烟模块设置有油烟通道,废气通道与油烟通道管路连通,灶体内部设置有抽油烟机。按比例配置共用通道,抽油烟机就可以将油烟和废气都彻底抽吸干净。

6.本发明中,燃烧室内部设置有猛火炉头,灶体内部设置有鼓风增氧机,鼓风增氧机与所述猛火炉头连通。此种布置主要是针对灶燃烧不充分的的问题,将自然引射氧改为鼓风增氧,改善燃烧室燃烧时的空燃比,提高单位时间的热流量,满足对火力的需求,从而灶的热效率,降低灶的能耗。

7.本发明中,灶体顶部铺设有不锈钢挡水面板,余热交换器顶部设置有铸铁锅圈,不锈钢挡水面板与余热交换器、铸铁锅圈皆不接触,不锈钢挡水面板镂空。采用此种布置可以杜绝热量传递到不锈钢挡水面板上而致使灶台温度升高,消除安全隐患,同时也可以降低灶的热辐射和热传导,提高灶的热效率,降低灶的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余热交换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2-二级中温余热交换器,3-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4-猛火炉头,5-鼓风增氧机,6-铸铁锅圈,7-废气进口,8-不锈钢挡水面板,9-热水出口管道,10-自来水进口,11-废气通道出口,12-抽油烟机,13-油烟通道,14-自来水电磁阀,15-热水增压阀,16-热水保温储水箱,17-抽油烟模块,18-锅,19-常闭电动阀,20-温度传感器,21-第二温度传感器,22-余热交换器,23-废气通道,24-燃烧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家用余热转化猛火集成灶,包括灶体,灶体内部设置余热交换器22,余热交换器22的内腔即为燃烧室24,燃烧室24底部设置有热水保温储水箱16,余热交换器22包括设置在燃烧室24外侧壁顶部的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设置在燃烧室24外侧壁底部的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3,以及设置在燃烧室24外侧壁中间位置的二级中温余热交换器2,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二级中温余热交换器2和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3管道连通;余热交换器22的自来水进口10设置在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3中;余热交换器22内部同轴套设有废气通道23,废气通道23的废气进口7设置在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靠燃烧室24一侧,废气进口7与燃烧室24连通;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与热水保温储水箱16通过热水出水管道9管路连通。

进一步的,自来水进口10外侧设置有自来水电磁阀14,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内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0,热水保温储水箱16内壁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1,热水保温储水箱16底部出水口外侧设置有热水增压阀15,热水增压阀15与自来水电磁阀14之间设置有常闭电动阀19,温度传感器20、第二温度传感器21、热水增压阀15、自来水电磁阀14、常闭电动阀19电连接,自来水电磁阀14、热水增压阀15、热水保温储水箱16、常闭电动阀19、余热交换器22管路连通。

进一步的,余热交换器22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废气通道23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进一步的,废气进口7设置为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在水平面上的环形开槽,废气进口7的轴线与燃烧室24轴线同轴。

进一步的,灶体上设置有抽油烟模块17,抽油烟模块17设置有油烟通道13,废气通道23在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3底部设置有废气通道出口11,废气通道23与油烟通道13管路连通,灶体内部设置有抽油烟机12。进一步的,燃烧室24内部设置有猛火炉头4,灶体内部设置有鼓风增氧机5,鼓风增氧机5与猛火炉头4连通。

进一步的,灶体顶部铺设有不锈钢挡水面板8,余热交换器22顶部设置有铸铁锅圈6,不锈钢挡水面板8与余热交换器22、铸铁锅圈6留有间隙。

进一步的,不锈钢挡水面板8镂空。

实施例1

一种家用余热转化猛火集成灶,包括灶体,灶体内部设置余热交换器22,余热交换器22的内腔即为燃烧室24,燃烧室24底部设置有热水保温储水箱16,余热交换器22包括设置在燃烧室24外侧壁顶部的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设置在燃烧室24外侧壁底部的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3,以及设置在燃烧室24外侧壁中间位置的二级中温余热交换器2,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二级中温余热交换器2和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3管道连通;余热交换器22的自来水进口10设置在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3中;余热交换器22内部同轴套设有废气通道23,废气通道23的废气进口7设置在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靠燃烧室24一侧,废气进口7与燃烧室24连通;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与热水保温储水箱16管路连通。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是:在家庭使用该家用余热转化猛火集成灶时,燃烧室24内空气、火苗将热传递给正在使用的锅18,同时抽油烟模块17工作,将炒菜时产生的油烟吸收。与此同时,燃烧室24侧壁周向设置的余热交换器22开始工作。包括设置在燃烧室24外侧壁顶部的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设置在燃烧室24外侧壁底部的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3,以及设置在燃烧室24外侧壁中间位置的二级中温余热交换器2,三级余热交换器通过管道互相连通,在最下层的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3还设置有自来水进口10,自来水通过此进口将余热转换器内部填满。余热交换器22为三匝螺旋环形管,内部同轴套设有废气通道23,废气通道23设置在燃烧室24内侧壁顶部,即自来水在余热交换器22中是从下到上螺旋上升,从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3,经二级中温余热交换器2,然后到达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最后储存在热水保温储水箱16中;但是废气通道23的废气进口7设置在最上层的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废气进入废气通道23后沿废气通道23螺旋向下,穿过二级中温余热交换器2,最后穿过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3。也即是,废气通道23的飞起前进方向与自来水的前进方向是相逆的,高温水与高温废气进行热交换,中温水域中温废气,低温水与低温废气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灶的余热传递效率,进而提高灶的余热转化率,降低灶的热损失。

实施例2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自来水进口10外侧设置有自来水电磁阀14,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内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0,热水保温储水箱16内壁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1,热水保温储水箱16底部出水口外侧设置有热水增压阀15,热水增压阀15与自来水电磁阀14之间设置有常闭电动阀19,温度传感器20、第二温度传感器21、热水增压阀15、自来水电磁阀14、常闭电动阀19电连接,自来水电磁阀14、热水增压阀15、热水保温储水箱16、常闭电动阀19、余热交换器22管路连通。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是:设置在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的温度传感器20实时监控自来水的温度。当温度到达预定热水值后,自来水电磁阀14打开,余热传感器中的热水被置换到热水保温储水箱16,当温度降到预定低温值时,自来水电磁阀14关闭,如此循环往复,将热水储存在热水保温储水箱16中。当使用热水时,热水增压阀15打开开始供水。当热水保温储水箱16内的第二温度传感器21监测到水温低于预设温度时7-8℃时,热水增压阀15、常闭电动阀19与自来水电磁阀14连通,热水保温储水箱16中的水进入余热交换器22中开始又一次的加热循环,直到热水保温储水箱16中的水温达到设定温度。因此,本发明的余热转化的热水可以保持常备状态,不用担心需要用水时水温不够。

实施例3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余热交换器22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废气通道23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是:余热交换器22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废气通道23的截面形状也为矩形,而且废气通道23同轴套射在余热交换器22内部,此种布置可以提高废气与自来水的热传递面积,,从而从而提高灶的余热传递效率,进而提高灶的余热转化率,降低灶的热损失。

实施例4

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废气进口7设置为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在水平面上的环形开槽,废气进口7的轴线与燃烧室24轴线同轴。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是:废气进口7设置为所述一级高温余热交换器1在水平面上的环形开槽,所述废气进口7的轴线与燃烧室24轴线同轴。此种布置可以将大量的高温废气都吸收到废气通道23里进行热传递,避免高温废气逸散到外界,从而提高灶的余热转化率,降低灶的热损失。

实施例5

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抽油烟模块17设置有油烟通道13,废气通道23在三级低温余热交换器3底部设置有废气通道出口11,废气通道23与油烟通道13管路连通,所述灶体内部设置有抽油烟机12。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是:抽油烟模块17设置有油烟通道13,废气通道23与油烟通道13管路连通,灶体内部设置有抽油烟机12。按比例配置共用通道,抽油烟机12就可以将油烟和废气都彻底抽吸干净。

实施例6

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燃烧室24内部设置有猛火炉头4,灶体内部设置有鼓风增氧机5,鼓风增氧机5与猛火炉头4连通。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是:燃烧室24内部设置有猛火炉头4,灶体内部设置有鼓风增氧机5,鼓风增氧机5与所述猛火炉头4连通。此种布置主要是针对灶燃烧不充分的的问题,将自然引射氧改为鼓风增氧,改善燃烧室24燃烧时的空燃比,提高单位时间的热流量,满足对火力的需求,从而灶的热效率,降低灶的能耗。

实施例7

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灶体顶部铺设有不锈钢挡水面板8,余热交换器顶部设置有铸铁锅圈6,不锈钢挡水面板8与余热交换器、铸铁锅圈6留有间隙。不锈钢挡水面板8镂空。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是:灶体顶部铺设有不锈钢挡水面板8,余热交换器22顶部设置有铸铁锅圈6,不锈钢挡水面板8与余热交换器22、铸铁锅圈6皆不接触,不锈钢挡水面板8镂空。采用此种布置可以杜绝热量传递到不锈钢挡水面板8上而致使灶台温度升高,消除安全隐患,同时也可以降低灶的热辐射和热传导,提高灶的热效率,降低灶的能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