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从底部进风及防尘的新型安全电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3822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从底部进风及防尘的新型安全电炊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从底部进风及防尘的新型安全电炊具。



背景技术:

为了延长控制板的使用寿命,需要在电陶炉内设置风扇组件。如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5020754A于2015年11月4日公开了一种电陶炉机芯及应用该机芯的电陶炉,该电陶炉机芯包括基板、发热盘、散热器和电路板,所述发热盘、散热器和电路板并列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散热器设在发热盘和电路板之间,所述散热器包括风道和散热风扇,所述风道设有风道进风口和风道出风口,所述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风道上,所述风道连通电陶炉机芯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该电陶炉包括机壳和电陶炉机芯,电陶炉机芯安装在机壳内。

传统电陶炉会在其外壳表面开设明显的散热风口,造成电陶炉的外观非常不美观,而且散热风口靠近控制组件等电器元件,儿童玩耍时可用钥匙、牙签、金属丝等戳进散热风口(尤其是会戳中控制组件等电器元件),非常容易发生触电事故,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从底部进风及防尘的新型安全电炊具,其外壳表面没有明显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外观平整度高、美观度好,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从底部进风及防尘的新型安全电炊具,包括相互盖合的外壳和面盖,外壳内设有电加热组件,面盖设有盖接在电加热组件上的微晶面板,其结构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底部设有若干支脚,所述支脚上开设有连通外壳外界及内部的第一进气孔,所述外壳内设有围住电加热组件的隔热罩,隔热罩与电加热组件之间形成散热腔、与外壳之间形成进气腔,所述微晶面板与面盖之间设有散热出气孔,所述外壳内设有若干散热风扇,散热风扇的进气端与进气腔连通,出气端与散热腔连通,散热风扇工作时,外界的气流从第一进气孔依次进入进气腔、散热腔,再从散热出气孔排出外界。

所述支脚与外壳一体成型,或者,所述支脚分体安装在外壳底部,外 壳上对应支脚所在的位置设有第二进气孔。

所述微晶面板外缘环设有散热支架,所述散热出气孔布设在散热支架周边,微晶面板通过散热支架安装在面盖上。

所述散热支架上设有高于微晶面板的防滑台阶,微晶面板嵌装在防滑台阶内。

所述散热支架由呈环状的上支架环和下支架环盖合而成,防滑台阶设于上支架环顶部,上支架环底部设有若干支撑凸起,上支架环和下支架环盖合后,支撑凸起与下支架环之间形成散热出气孔。

所述外壳内部对应电加热组件的外围设有若干安装柱,电加热组件安装在安装柱上,散热支架通过螺钉安装在安装柱上,并盖接在面盖表面。

所述电加热组件上设有用于防止气流进入其内的隔离机构。

所述隔离机构为包裹在电加热组件外部的隔离罩和/或密封设置在电加热组件与微晶面板之间的隔离垫。

所述外壳内设有控制组件,电加热组件为电陶加热组件、电磁加热组件或金属发热管加热组件。

所述控制组件与电加热组件位于外壳内的相对两侧,外壳内还设有把控制组件与电加热组件相互隔开的隔离板。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第一进气孔隐藏式设置在支脚上,散热出气孔隐藏式设置在微晶面板与面盖之间,电陶炉外壳表面不再有明显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外观平整度高、美观度好,并且散热效果更好。

第一进气孔、散热出气孔远离电器元件,儿童玩耍也无法触碰控制组件等电器元件,杜绝触电事故发生,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在各类电陶炉上,适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装配的半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装配的半剖视图。

图8为图7中C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图5,本从底部进风及防尘的新型安全电炊具,包括相互盖合的外壳1和面盖2,外壳1内设有电加热组件10,面盖2设有盖接在电加热组件10上的微晶面板20,其中,电加热组件10为电陶加热组件,所述外壳1底部设有若干支脚11,本实施例共4个支脚11分别位于外壳1底部的四个角落,所述支脚11上开设有连通外壳1外界及内部的第一进气孔111,所述外壳1内设有围住电加热组件10的隔热罩13,隔热罩13与电加热组件10之间形成散热腔100、与外壳1之间形成进气腔101,隔热罩13能够隔开电加热组件10的大部分热量,避免热量直接向外壳1及面盖2传递,确保外壳1及面盖2的表面温升低,所述微晶面板20与面盖2之间设有散热出气孔31。该技术方案使第一进气孔隐藏式设置在支脚上,散热出气孔隐藏式设置在微晶面板与面盖之间,电陶炉外壳表面不再有明显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外观平整度高、美观度好,电陶炉将可以具有更多的设计造型。

而且第一进气孔111、散热出气孔31远离电器元件,儿童玩耍也无法触碰控制组件等电器元件,杜绝触电事故发生,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隔热罩13能够形成包围住电加热组件10的散热腔100,气流能够更加集中对电加热组件10进行散热,散热效果更好,本实施例中,外壳1内设有两台散热风扇4,两台散热风扇4的进气端分别与进气腔101连通,出气端分别与散热腔100连通,散热风扇4工作时,外界的气流从第一进气孔111依次进入进气腔101、散热腔100,再从散热出气孔31排出面盖2上部的外界中,整个换气散热过程气流自下而上流动,不会产生气流干涉现象,换热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中,支脚11分体安装在外壳1底部,两者可采用螺钉、卡扣等常规方式装配,装配效率高,外壳1上对应支脚11所在的位置设有第二进气孔12,第一进气孔111与第二进气孔12连通,满足进气要求。

另外,支脚11还可通过冲压、压铸、注塑等方式与外壳1一体成型,成本更低。

进一步地,微晶面板20外缘环设有散热支架,所述散热出气孔31布 设在散热支架周边,微晶面板20通过散热支架安装在面盖2上。此技术方式使微晶面板20的表面积与电加热组件10的表面积相当,成本更加低。

进一步地,散热支架上设有高于微晶面板20的防滑台阶321,微晶面板20嵌装在防滑台阶321内。此技术方式使锅具放置在电陶炉上烹饪、加热时,防滑台阶321限制锅具不会滑出微晶面板20,防止锅具受热不均,也能够防止锅具意外滑出。

进一步地,散热支架由呈环状的上支架环32和下支架环33通过螺钉、焊接等常规方式盖合而成,防滑台阶321设于上支架环32顶部,上支架环32底部设有若干支撑凸起322,上支架环32和下支架环33盖合后,支撑凸起322与下支架环33之间形成散热出气孔31。上支架环32和下支架环33可分别通过压铸、冲压等方式制成,散热支架分体式结构,能够有效降低模具成本及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所述外壳1内部对应电加热组件10的外围设有若干安装柱14,电加热组件10安装在安装柱14上,散热支架通过螺钉(图中未标出)安装在安装柱14上,并盖接在面盖2表面。该技术方案的装配方式简单,装配效率高。

进一步地,外壳1内设有控制组件(图中未标出),控制组件与电加热组件10位于外壳1内的相对两侧,外壳1内还设有把控制组件与电加热组件10相互隔开的隔离板15,进一步隔开控制组件与电加热组件10,进一步防止电加热组件10的工作热量直接传递到控制组件上,延长控制组件的使用寿命。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6-图7,本从底部进风及防尘的新型安全电炊具,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电加热组件10上设有用于防止气流进入其内的隔离机构。电加热组件10内部的隔热层通常用石棉、硅酸盐等材料制成,气流在持续流动时,有可能把这些材料的粉末吹出,人吸入这些粉末后会对人体呼吸道的健康造成影响,隔离机构能够防止气流进入电加热组件10内部而导致这些材料的粉末吹出。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隔离机构为包裹在电加热组件10外部的隔离罩103和密封设置在电加热组件10与微晶面板20之间的隔离垫102。隔离罩103通过罩住电加热组件10的形成对电加热组件10的隔离,而隔离垫102能够密封住电加热组件10与微晶面板20,从而形成对电加热组件10的隔离,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

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实施例,不再重复。

第三实施例

本从底部进风及防尘的新型安全电炊具,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电加热组件10为电磁加热组件。

当然电加热组件10的形式多变,还可用其他形式的电加热组件替代,如金属发热管加热组件等。

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实施例,不再重复。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实施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设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