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开关的电蓄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1058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开关的电蓄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蓄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开关的电蓄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一种定压式蓄热器。蓄热器压力、锅炉压力与用汽压力都基本相同。当用汽量低于锅炉蒸发量时,多余的蒸汽(或热量)用以加热给水,使给水成为饱和水并储存于蓄热器中。

现有的电蓄热装置需员工手动启动,无法实现远程操控,不方便启闭,占地面积过大,对厂房的建造要求高,一体化程度低,在电蓄热体上直接连接换热器,影响电蓄热体的蓄热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便于开关的电蓄热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开关的电蓄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电蓄热装置需员工手动启动,无法实现远程操控,不方便启闭,占地面积过大,对厂房的建造要求高,一体化程度低,在电蓄热体上直接连接换热器,影响电蓄热体的蓄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开关的电蓄热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顶部安装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顶部安装有电抽泵,且换热器的一侧设置有热回收管,所述换热器的顶部安装有电蓄热体,所述电蓄热体上安装有总控制装置,所述总控制装置的内部设置有逆变器,所述逆变器的下方设置有蓄电池组,所述蓄电池组的一侧设置有无线收发装置,所述无线收发装置的上方设置有太阳能集能板控制器,所述电蓄热体的上方设置有太阳能集能板,所述太阳能集能板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层,所述固定层的下方设置有分输热管,所述太阳能集能板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无线收发装置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抽泵与电蓄热体通过连接管路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蓄热体与太阳能集能板通过连接支架。

优选的,所述分输热管与电蓄热体通过总输热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分输热管的下方设置有隔热保温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一体化程度高,占地面积相对较小,能够实现远程控制的便于开关的电蓄热装置,本实用新型整体采用立式结构设计,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占地面积,节约厂房面积,太阳能集能板与电蓄热体通过总输热管连接,既能够利用太阳能集能板板发电又能利用隔热保温层和分输热管存储传递使用,同时在电蓄热体的下方设置换热器,利用两种方式对电蓄热体内部的热能进行利用,能够满足多种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集能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太阳能集能板;2、连接支架;3、电蓄热体;4、蓄电池组;5、连接管路;6、电抽泵;7、换热器;8、基座;9、热回收管;10、总控制装置;11、总输热管;12、太阳能集能板控制器;13、逆变器;14、固定层;15、分输热管;16、隔热保温层;17、无线收发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开关的电蓄热装置,包括基座8,基座8的顶部安装有换热器7,换热器7的顶部安装有电抽泵6,且换热器7的一侧设置有热回收管9,换热器7的顶部安装有电蓄热体3,电蓄热体3上安装有总控制装置10,总控制装置10的内部设置有逆变器13,逆变器13的下方设置有蓄电池组4,蓄电池组4的一侧设置有无线收发装置17,无线收发装置17的上方设置有太阳能集能板控制器12,电蓄热体3的上方设置有太阳能集能板1,太阳能集能板1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层14,固定层14的下方设置有分输热管15,太阳能集能板控制器12的输出端与无线收发装置17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电抽泵6与电蓄热体3通过连接管路5连接,电蓄热体3与太阳能集能板1通过连接支架2,分输热管15与电蓄热体3通过总输热管11连接,分输热管15的下方设置有隔热保温层16。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该便于开关的电蓄热装置按正常程序安装好后,首先后台计算机连接无线收发装置17远程开启总控制装置10,逆变器13将太阳能集能板1吸附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至蓄电池组4,同时电蓄热体3能够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并储存起来,同时隔热保温层16能够防止热能流失,一部分热能通过总输热管11传输至分输热管15中用于楼里住户的用热需求,电抽泵6将另一部分热能通过连接管路5传入换热器7的内部,作为其他的供热使用。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