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6346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导致雾霾等空气质量问题频发。雾霾中含有大量的PM2.5颗粒污染物,这些含有大量重金属的有害颗粒物可以不经肝脏解毒直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并溶解于血液,对人体产生极大的伤害。而且这些有害颗粒物不仅室外大量存在,在人们居住的室内环境中也大量存在,室内还会存在大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二氧化碳以及人体代谢产生的细菌病毒等污染物。

新风系统用于排放室内污浊空气并提供清洁的新鲜空气,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关注。作为一般家庭使用的新风系统,为避免对房屋结构的破坏,大多采用的是立柜式的新风系统架构。现有技术中的立柜式新风系统通常采用初效过滤、中效过滤和高效过滤的三级分段式的空气清洁方式为室内提供新鲜的清洁空气,同时,新风系统中还安装了热交换器,将吸入的新风与需要排出的室内风进行热交换,避免室外新风直接进入室内造成的能量消耗。

然而,上述的新风系统的三级分段式的空气清洁方式也使得立柜式新风系统的体积大,占用了有限的室内使用空间,尤其不便于小面积的家庭用户安装使用,并且使用过程中噪声和能耗过大,不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新风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种新风系统,包括箱体以及位于所述箱体上的新风入口、新风出口、污风入口和污风出口,所述箱体内中部设置有热交换单元,所述热交换单元将所箱体内分隔为新风通道和污风通道,其中,

所述热交换单元包括多个基于预设阵列连接的热交换装置,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入口进入所述新风通道内,室内污风由所述污风入口进入所述污风通道内,经所述多个热交换装置换热后,新风由所述新风出口进入室内,污风由所述污风出口排出室外。

其中,所述预设阵列,包括:

所述多个热交换装置按照箱体的横向方向排列并依次连接。

其中,所述预设阵列,包括:

所述多个热交换装置按照箱体的纵向方向排列并依次连接。

其中,所述热交换单元,包括:

偶数个热交换装置,且所述偶数个热交换装置呈镜面对称排列并依次连接。

其中,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

正方体、长方体、正六边体的热交换装置。

其中,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多层叠置封装的全热交换板片以及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板片的静电场,其中:

所述多层全热交换板片的各全热交换板片上均涂覆有导电层,所述每两两叠置封装的全热交换板片的导电层导电形成所述静电场。

其中,所述新风通道还设置:

新风过滤单元;

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入口进入所述新风通道中经所述新风过滤单元过滤后进入所述热交换单元。

其中,所述新风过滤单元包括:

第一新风过滤装置、第二新风过滤装置;

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入口进入所述新风通道,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新风过滤装置和所述第二新风过滤装置过滤后进入所述热交换单元。

其中,所述新风过滤单元包括:

第一新风过滤装置、第二新风过滤装置;

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入口进入所述新风通道,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新风过滤装置和所述第二新风过滤装置过滤后进入所述热交换单元。

其中,所述新风通道,还包括:

第三新风过滤装置;

所述进入热交换单元的室外新风通过所述热交换单元后,进入所述第三新风过滤装置,经所述第三新风过滤装置过滤后由新风出口排出。

本申请提出的新风系统,通过改变热交换单元的阵列方式,可以更有效地保证空气热交换的效率,合理地调节新风系统的体积,能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再者,本申请的新风系统通过采用包含有静电层的热交换装置,可以同时实现对新风或室内风热交换和清洁的双重功能,由此可以减少在系统中设置新风过滤装置的数量,例如,可以避免传统的新风系统在进行热交换后的还需要设置高效过滤层的情况,节省新风系统的占用空间,并同时可以避免使用高效过滤层所造成的噪声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系统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新风系统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新风系统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热交换装置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新风系统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过滤单元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所述新风系统包括:

包括箱体以及位于所述箱体上的新风入口、新风出口、污风入口和污风出口,所述箱体内中部设置有热交换单元,所述热交换单元将所箱体内分隔为新风通道和污风通道,其中,

所述热交换单元包括多个基于预设阵列连接的热交换装置,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入口进入所述新风通道内,室内污风由所述污风入口进入所述污风通道内,经所述多个热交换装置换热后,新风由所述新风出口进入室内,污风由所述污风出口排出室外。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系统,包括:

箱体1、位于箱体上的新风入口2、新风出口3、污风入口4以及污风出口5,箱体内布置有热交换单元6,通过该热交换单元6可将箱体内的空间分隔为新风通道和污风通道,考虑到整个新风系统的体积大小及能耗、效率因素,优选为热交换单元6包括两个热交换装置7。

其中,室外新风由新风入口2进入新风通道内,室内污风由污风入口4进入污风通道内,经所述多个热交换装置7换热后,新风由新风出口3进入室内,污风由污风出口5排出室外。

在图1所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预设阵列,包括:

所述多个热交换装置按照箱体的纵向方向排列并依次连接,在图1中,2个热交换装置是以新风系统的箱体1的纵向方向的纵向方向上呈纵向延伸排列。

具体地,将多个热交换装置按照预设阵列进行连接,预设阵列在图1所述的实施例中具体表现为多个热交换装置在箱体内纵向连接,进入箱体中的新风依次流经每个热交换装置,在各热交换装置中与同时流经每个热交换装置的室内风进行热交换。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预设阵列不止纵向连接的阵列方式。

设置多个热交换装置可以充分利用全热交换的空间,节省了系统空间的同时,增加换热的空间和通量,使得全热交换效率提高,充分利用了热效能,节省了效能,有利于绿色环保。

其中,每个热交换装置不仅具有全热交换的功能,同时还具有高压静电除尘的功能,可将换热的全热交换与空气净化的静电除尘功能合二为一,在对室外新风进行换气的同时进行了空气净化。

需要说明的是,热交换装置为全热净化换热板片的组合,多个全热净化换热板片叠加组合并绑定成为热交换装置,每个全热交换板片与其相邻的全热交换板片之间形成了用于分别容许新风和室内风通过的新风通道和污风通道,流经新风道通的新风和流经污风通道的室内风通过全热交换板片进行能量的交换,由于流经热交换装置的新风和污风存在温差,可以将热量透过热交换装置的全热交换板片相互传导交换,完成室内热能回收或冷却室外新风,实现新风与污风的能量的交换,减少了能量的损耗和浪费。例如,在冬天存在室外温差时,室外的冷的新风可以与室内的热的室内风交换能量加热提高新风的温度,在夏天存在室外温差时,室外的热的新风与室内的冷的室内风交换能可以冷却降低新风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装置的多阵列组合方式,增加了全热交换装置的交换空间,在有限的新风系统的结构空间内,使得换热效能增加,也便利于在新风系统保持小型化的同时,也能提升换热效能。

在图1所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预设阵列,包括:

所述多个热交换装置按照箱体的横向方向排列并依次连接。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新风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该新风系统由下至上包括:

横向排列的两个热交换装置7构成的热交换单元6、新风入口2以及新风出口3。

其中,在图2中具体表现为2个以新风系统的箱体的横向方向上呈横向排列的热交换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横向排布多个热交换装置,来提高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横向排列两个热交换装置7是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横向排列热交换装置,充分利用了全热交换的空间,增加了热交换装置的换热通道,使得全热交换效率提高,充分利用了热效能,节省了效能,有利于绿色环保。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图1和图2的纵向、横向排列的热交换装置虽然能充分利用换热空间,但其可能会出现风阻大问题,导致新风的输送速率变慢,降低新风的净化效率和换热效率。

在图1所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热交换单元,包括:

偶数个热交换装置,且所述偶数个热交换装置呈镜面对称排列并依次连接。

如图3所示,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新风系统结构图,图3中的热交换单元具体包括两个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装置采用六边体结构,并斜向布置,使得两个热交换装置通过侧面重合的方式排列连接。

如图3所示,斜向布置的两个热交换装置镜面对称阵列在箱体中心处,并依照新风流动顺序依次连接。图3中箭头所示的即为新风在新风系统中的流动方向,新风经新风入口2流入箱体1内,经过新风过滤单元之后流入热交换装置7中,图3中的热交换单元的两个热交换装置7在箱体1内按照侧面贴合斜向布置,并使该两个热交换装置7呈镜面对称排列,经过两个热交换装置7的换热净化后,从新风出口3流向室内。

室内污风由污风入口4从箱体1上部流入,也经过两个热交换装置7的换热净化后,由箱体1下部的污风出口5流出。

图3所示的阵列方式通过增加热交换装置的室外新风和室内污风流经的通道的数量,提高了换热净化效果的同时还可降低横向、纵向排列时可能造成的风阻,减少新风系统的噪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两个热交换装置对称排列仅为优选方案,任意偶数个热交换装置均可依照镜面对称阵列于箱体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此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偶数个热交换装置以镜面对称的方式阵列,使得构造更为美观,安装和拆卸更为方便,也有效增加了新风系统的结构空间。

其中,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

正方体、长方体、正六边体的热交换装置。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结构图,如图4所示,所述热交换装置的结构为正六边体,本实施例中所选的热交换装置为全热净化换热板片的组合,多个全热净化换热板片叠加组合并绑定成为热交换装置,每个热交换板片与其相邻的热交换板片之间就形成了用于分别容许新风和室内风通过的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流经新风道通的新风和流经回风道通的室内风通过热交换板进行能量的交换,使得从室外进入的新风能与室内的室内风的热量进行热量的交换。

需要说明的是,正六边体的结构仅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方案,结构上为正方体和长方体均可满足构成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的要求,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结构为正方体、长方体、正六边体,多样化的结构选择,给用户带来更多便利。

在图1所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多层叠置封装的全热交换板片以及由所述全热交换板片形成的静电场,其中:

所述多层全热交换板片的各全热交换板片上均涂覆有导电层,所述每两两叠置封装的全热交换板片的导电层导电形成所述静电场。

如图5所示,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热交换装置结构图,图5中的热交换装置7包括多层全热交换板片71,所述各全热交换板片上均设置有可用于新风和室内风流通的风道72,且每个全热交换板片上均涂覆有导电层73,每两两相邻叠置的全热交换板片通过扣合装置74封装绑定并最终形成热交换装置7。

可选地,导电层73是涂覆在非导电的全热交换板片上。这样,每相邻的两个全热交换板片之间就可导电形成静电场。从而,可通过对流入热交换装置7的风道72中的新风或室内风中的微尘或细菌进行静电吸附,获得清洁的新风或室内回风。

通过使用该热交换装置,不仅可以实现新风与室内风的热交换功能,同时还可以实现对流经该热交换装置风道中的新风和室内风进行除尘净化的功能。由此,可以通过使用该热交换装置简化新风系统的结构,减小新风系统的占用空间,还可以通过多个热交换装置间合理有效的阵列连接,提高新风系统的净化和换热效率。

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新风系统结构图,如图6所示,所述新风通道还设置:

新风过滤单元8;

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入口进入所述新风通道中经所述新风过滤单元过滤后进入所述热交换单元。

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入口1流入新风过滤单元8中,在新风过滤单元8中对室外新风中含有的微尘、杂质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新风流入纵向排列的热交换装置7中,通过热交换装置7的各风道之间所形成的密集且大梯度的电场的作用,实现对新风中的微粒的吸附过滤,并可实现对新风中的微生物杀菌消毒,达到对新风的净化效果,净化后的新风由新风出口2流入室内,实现向室内送入清洁新风的功能。

在图1所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过滤单元结构图,所述新风过滤单元包括:

第一新风过滤装置81、第二新风过滤装置82;

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入口进入所述新风通道,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新风过滤装置81和所述第二新风过滤装置82过滤后进入所述热交换单元。

如图6所示,具体地,所述第一新风过滤装置81在新风系统中具体表现为初效过滤层,第二新风过滤装置82在新风系统中具体表现为中效过滤层,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入口1流入新风系统内,穿过设置在新风入口末端的初效过滤层81,进入新风风机83,再穿过中效过滤层82进入热交换单元6中。

在图1所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新风过滤单元,还包括:

第三新风过滤装置;

进入热交换单元的室外新风通过热交换单元后,进入第三新风过滤装置,经第三新风过滤装置过滤后由新风出口排出。具体地,所述第三新风过滤装置在新风系统中的具体表现为高效过滤网(HEPA过滤网)或活性炭过滤网的技术手段对空气进行净化,深层次的为空气质量进行调控,也可以设置为轻薄层的高效过滤层,进一步保障空气的净化和清洁度。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的箱体内靠近新风出口处还设置有静压箱,该静压箱可用于对新风系统进行降噪,消除和减小新风系统的噪声污染。

可以理解的是,高效过滤层可根据用户的选择进行安装和拆卸,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此新风系统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控制,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系统采用多个热交换装置的不同阵列方式进行连接,缩小了新风系统的空间大小,也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调配新风系统结构,提升了用户体验。

最后,本申请的方法仅为较佳的实施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