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湿/增湿降温功能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3099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湿/增湿降温功能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调节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湿/增湿降温功能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空调在现今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在炎热的夏季。但现有空调在运行时,多是进行内循环,没有新鲜气体流入,很容易在室内及机器上滋生细菌,容易传播疾病。而且,一般的空调在运行制冷时,总会同时除去空气中的大部分水分,导致制得的冷气非常干燥,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针对现有的制冷空调存在的上述两种不足,提出一种除湿/增湿降温一体化装置,意在提供较低室温的同时,维持一定的空气湿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存的制冷空调制得气体干燥,室内空气不清新的问题,而提出一种除湿/增湿降温功能一体化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除湿/增湿降温一体化装置,包括除湿装置、增湿装置、换热装置、降温装置、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电热丝、风扇、第一气体分流器和第二气体分流器;所述除湿装置为除湿盘,所述除湿盘内装有转轮除湿器;所述增湿装置为鼓泡室;所述第一进气口与除湿盘、换热装置、第一气体分流器顺次连接;所述第一气体分流器分别与鼓泡室和第二气体分流器连接,且所述鼓泡室还与第二气体分流器连接;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换热装置连接,所述换热装置与降温装置、电热丝和除湿盘顺次连接;所述第二气体分流器分别与降温装置和风扇连接,所述降温装置还与风扇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所述第一气泵设置于除湿盘与换热装置之间的管道上;所述第二气泵设置于换热装置与降温装置之间的管道上。

进一步地,所述除湿盘上设置有转轮除湿器除湿段和转轮除湿器再生段。

进一步地,冷却室内部设置有热端散热片、冷端散热片和半导体制冷片,其中半导体制冷片位于冷却室内部中间位置,将冷却室分为两室,其中一室内部设置有热端散热片,另一室内部设置有冷端散热片。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电热丝与热交换器干燥气体入口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气体分流器与冷却室出口间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气体分流器与冷却室出口间设置有湿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两个分流装置第一气体分流器和第二气体分流器。第一气体分流器控制分出一部分气体进入鼓泡室加湿,分流气体的量与混合后气体的湿度相耦合;第二气体分流器控制分出部分气体进入冷却室进行降温,分流气体的量与出风口的温度相耦合,以控制输出气体的湿度和温度一定。

进一步地,上述的降温室内装有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接电后一面为冷端,一面为热端,冷热两端都粘有散热片,其中冷端用于获得低温成品气,热端产生的热量再利用作为再生热气的预热源。

进一步地,本装置入口气体处为室外,能保持室内有一定的新鲜空气输入,保持了室内空气的新鲜,有效抑制了病菌在室内的传播繁殖。

进一步地,除湿盘内设置了两道气体流动通道,分别通往轮式除湿器的除湿段和再生段,轮式除湿器可转动,保证了本装置的长周期工作能力。

进一步地,本装置在户外空气湿度变化大的情况下,都是经过干燥,加湿,再降温的过程,输出的气体湿度一定。在室外比较干燥时,现对起到增湿效果;在室外湿度大时,可相当起到除湿的效果。

一种除湿/增湿降温一体化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入口新鲜气分为两股,分别从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进入,新鲜气体从第一进气口进入,直接进入除湿盘,经除湿盘内转轮除湿器除湿段上的吸湿剂吸收湿分得到干燥气,由于吸湿过程放热,得到的气体具有温度,干燥气经泵进入换热装置,在换热装置处与由第二进气口进入的新鲜气体换热后,进入第一气体分流器进行分流,分流后的气体,一部分进入鼓泡室以增湿,出来后再与另一股干气混合得到调湿气,干气体在鼓泡室增湿过程中得到初步降温,调湿气进入第二气体分流器进行分流,分流后的湿气,一部分进入降温装置的冷端散热片得到成品气,再与经过第二气体分流器分流后的的另一股湿气混合,经风扇吹出;

由第二进气口进入的新鲜气体在经换热装置换热升温后得到预热气,再流入降温装置的热端散热片,带走热端产生的热量得到热气,再由电热丝加热至85~100℃,得到再生热气,流向除湿盘的转轮除湿器再生段,携带有大量湿气的气体从出口流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利用了半导体制冷,内部不使用含氟物质,更加绿色环保;

2、空调内部没有压缩机,相对更为安全;

3、采用湿度传感器W对空调风进行湿度负反馈调节,使空调风的湿度可以得到精准的数字化控制,从而实现空调风的增湿/除湿,以满足不同季节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主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除湿盘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冷却室示意图。

图中各个部件为:第一进气口IN1、第二进气口IN2、第一气泵 P101,第二气泵P102、除湿盘R102、热交换器R103、冷却室R104,鼓泡室F101,电热丝F102,风扇M101,第一气体分流器D101,第二气体分流器D102、新鲜气101、再生热气102、转轮除湿器除湿段 103、转轮除湿器再生段104、预热气105、热气106、成品气107、调湿气108、热端散热片109、冷端散热片110、半导体制冷片111、温度传感器T、湿度传感器W。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4,一种除湿/增湿降温一体化装置,包括除湿装置、增湿装置、换热装置R103、降温装置R104、第一进气口IN1、第二进气口IN2、电热丝F102、风扇M101、第一气体分流器D101和第二气体分流器D102;所述除湿装置为除湿盘R102,所述除湿盘内装有转轮除湿器;所述增湿装置为鼓泡室F101;所述第一进气口IN1与除湿盘R102、换热装置R103、第一气体分流器D101顺次连接;所述第一气体分流器D101分别与鼓泡室F101和第二气体分流器D102连接,且所述鼓泡室F101还与第二气体分流器D102连接;所述第二进气口 IN2与换热装置R103连接,所述换热装置R103与降温装置R104、电热丝F102和除湿盘R102顺次连接;所述第二气体分流器D102分别与降温装置R104和风扇M101连接,所述降温装置R104还与风扇M101 连接。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气泵P101和第二气泵P102;所述第一气泵P101设置于除湿盘R102与换热装置R103之间的管道上;所述第二气泵P102设置于换热装置R103与降温装置R104之间的管道上。所述除湿盘R102上设置有转轮除湿器除湿段103和转轮除湿器再生段104。冷却室R104内部设置有热端散热片109、冷端散热片110和半导体制冷片111,其中半导体制冷片111位于冷却室R104内部中间位置,将冷却室R104分为两室,其中一室内部设置有热端散热片 109,另一室内部设置有冷端散热片110。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温度传感器T和湿度传感器W;所述电热丝F102与热交换器R103干燥气体入口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T,所述第二气体分流器D102与冷却室 R104出口间设置有温度传感器T;所述第一气体分流器D101与冷却室R104出口间设置有湿度传感器W。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入口新鲜气101分为两股,分别从第一进气口IN1和第二进气口 IN2进入,新鲜气体101从第一进气口IN1进入,直接进入除湿盘R102,经除湿盘R102内转轮除湿器除湿段103上的吸湿剂吸收湿分得到干燥气,由于吸湿过程放热,得到的气体具有温度,干燥气经泵P101 进入换热装置R103,在换热装置R103处与由第二进气口IN2进入的新鲜气体101换热后,进入第一气体分流器D101进行分流,分流后的气体,一部分进入鼓泡室F101以增湿,出来后再与另一股干气混合得到调湿气108,干气体在鼓泡室F101增湿过程中得到初步降温,调湿气108进入第二气体分流器D102进行分流,分流后的湿气,一部分进入降温装置R104的冷端散热片110得到成品气107,再与经过第二气体分流器D102分流后的另一股湿气混合,经风扇吹出;

由第二进气口IN2进入的新鲜气体101在经换热装置R103换热升温后得到预热气105(由R103来),再流入降温装置R104的热端散热片109,带走热端产生的热量得到热气106,再由电热丝F102加热至85~100℃,得到再生热气102,流向除湿盘R102的转轮除湿器再生段104,携带有大量湿气的气体从出口流出。

在空气较为潮湿时,发挥主要装置的是除湿盘,同样的,为了便于控制制得气体的湿度也是需要经过除湿再增湿,降温的过程。最终制得的气体湿度相对于室外空气而言适度下降,起到减湿的效果。在此情况下,可将入口处空气改为室内空气,开启室内循环,以应对阴雨天气。

由第二进气口IN2进入的气体作为再生气,经换热器R103初步升温后,再流向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散热片,进行进一步的升温,但此时温度未达到除湿剂再生温度,需经加热丝进行深一步的加热,达到预定温度的热气流向转轮除湿器的再生段,带走湿分。

不限于本实施例,在后期优化中,可采用不同的气体处理顺序,气体入口亦可多样化,例如可将新鲜气与部分室内空气混合后再进行处理,以期达到节能作用。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能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定,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所做的改变或其它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