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动态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4546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的动态散热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散热器散热效率低,并且散热板固定不动,无法实现空气的流动,散热效果有限,无法有效的降低产品内部的温度,无法满足散热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新型的动态散热器。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的动态散热器,包括连接装置、设置于所述连接装置上的驱动装置、框体装置、设置于所述框体装置上的第一散热装置、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上的第二散热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板、位于所述连接板下方的连接杆、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上的固定板、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的第一固定杆,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缸、位于所述电缸上方的推动杆、位于所述推动杆上方的推板、位于所述推动杆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推板左右两侧的拉线,所述框体装置包括框体、位于所述框体左右两侧的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一散热装置包括移动框、位于所述移动框左右两侧的固定块、位于所述固定块下方的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弹簧下方的第二散热板、位于所述第二散热板下方的第三散热板、位于所述第三散热板下方的第三弹簧、收容于所述移动框内左右两侧的第四散热板、设置于所述第四散热板上的第五散热板、位于所述第四散热板下方的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下方的第四弹簧,所述第二散热装置包括散热框、位于所述散热框左右两侧的第六散热板、位于所述散热框下方的第五弹簧。

所述连接板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散热孔,所述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安装孔,所述固定板的左端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

所述推动杆的下端与所述电缸连接,所述推动杆贯穿所述连接板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推动杆的上端与所述推板固定连接,所述推板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推板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下端与所述推板的端部固定连接。

所述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框体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框体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框体的侧面上设有贯穿其内外表面的若干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板设有若干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散热板的一端与所述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散热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散热孔。

所述移动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移动框的下端收容于所述框体内且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移动框的侧面上设有贯穿其内外表面的第四散热孔,所述固定块设有两个,所述固定块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框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散热板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框贯穿所述第二散热板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二散热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五散热孔。

所述移动框贯穿所述第三散热板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三散热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六散热孔,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散热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散热板设有若干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框内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四散热框与所述移动框的内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五散热板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框内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五散热板与所述第四散热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框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

所述散热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散热框处于所述第四散热板之间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六散热板呈长方体,所述第六散热板的一端与所述散热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散热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推板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新型的动态散热器能够实现散热板的移动,进而可以防止产品内热量分布不均匀,促进热量的流动,实现热量的均匀分布,并且散热板在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吸收热量,降低周围温度,散热效果好,并且快速,实现散热效率高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的动态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新型的动态散热器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新型的动态散热器包括连接装置1、设置于所述连接装置1上的驱动装置2、框体装置3、设置于所述框体装置3上的第一散热装置4、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2上的第二散热装置5。

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装置1包括连接板11、位于所述连接板11下方的连接杆14、设置于所述连接杆14上的固定板12、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2上的第一固定杆13。所述连接板11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吸收热量,所述连接板11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散热孔111。所述连接杆14呈长方体,所述连接杆14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板1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14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安装孔141,所述安装孔141呈圆形且可供螺栓穿过。所述固定板12呈长方体,所述固定板12的左端与所述连接杆14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12与所述连接板11平行。所述第一固定杆13的下端与所述固定板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13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板1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装置2包括电缸21、位于所述电缸21上方的推动杆22、位于所述推动杆22上方的推板23、位于所述推动杆22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24、位于所述推板23左右两侧的拉线25。所述电缸2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电缸2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该开关可以设置于产品的外侧,并且通过电线实现与电缸21的连接,方便使用者操作。所述推动杆22的下端与所述电缸21连接,使得所述电缸21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杆22上下移动,所述推动杆22贯穿所述连接板11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推动杆22可以稳定的上下移动,所述推动杆22的上端与所述推板23固定连接。所述推板23呈长方体,所述推板23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吸收热量。所述第一弹簧24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24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板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4的上端与所述推板23固定连接。所述拉线25设有两个,所述拉线25的下端与所述推板23的端部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框体装置3包括框体31、位于所述框体31左右两侧的第一散热板32。所述框体3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框体3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框体31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板11固定连接,所述框体31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吸收热量,所述框体31的侧面上设有贯穿其内外表面的若干第二散热孔311。所述第一散热板32设有若干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3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散热板3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散热板32的一端与所述框体3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散热板32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散热孔321,所述第一散热板32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吸收热量,进而起到散热的目的。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散热装置4包括移动框41、位于所述移动框41左右两侧的固定块42、位于所述固定块42下方的第二弹簧43、位于所述第二弹簧43下方的第二散热板44、位于所述第二散热板44下方的第三散热板45、位于所述第三散热板45下方的第三弹簧46、收容于所述移动框41内左右两侧的第四散热板47、设置于所述第四散热板47上的第五散热板48、位于所述第四散热板47下方的第二固定杆49、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49下方的第四弹簧40。所述移动框4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移动框4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移动框41的下端收容于所述框体31内且与所述框体3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移动框41可以在所述框体31内上下移动,所述移动框41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吸收热量,所述移动框41的侧面上设有贯穿其内外表面的第四散热孔411,所述第四散热孔411呈圆形。所述固定块42设有两个,所述固定块42呈长方体,所述固定块42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框4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框4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弹簧43的上端与所述固定块4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散热板4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散热板44呈长方体,所述移动框41贯穿所述第二散热板44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二散热板44可以在所述移动框41上移动,所述第二散热板44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第二散热板44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五散热孔。所述第三散热板45呈长方体,所述移动框41贯穿所述第三散热板45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三散热板45可以在所述移动框41上移动,所述第三散热板45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第三散热板45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六散热孔。所述第三弹簧4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框4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弹簧46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散热板45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46的下端与所述框体31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三散热板46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四散热板47设有若干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框41内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四散热板47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散热框47与所述移动框4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散热框47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吸收热量。所述第五散热板48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框41内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五散热板48呈长方体,所述第五散热板48与所述第四散热板47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散热板48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固定杆49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框41内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固定杆49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杆49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框4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拉线2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49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40设有两个,所述第四弹簧40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49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40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板1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散热装置5包括散热框51、位于所述散热框51左右两侧的第六散热板52、位于所述散热框51下方的第五弹簧53。所述散热框5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散热框51处于所述第四散热板47之间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散热框51可以在所述第四散热板47之间移动,所述散热框51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吸收热量,进而起到散热的目的。所述第六散热板52设有两个,所述第六散热板52呈长方体,所述第六散热板52的一端与所述散热框5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散热板52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吸收热量。所述第五弹簧53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五弹簧53的上端与所述散热框5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53的下端与所述推板23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散热框51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新型的动态散热器使用时,通过连接杆14安装在需要散热的产品内,通过螺栓穿过安装孔141实现与产品的固定连接。然后打开电缸21的开关,使得所述推动杆22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推板23随之不断的上下移动,所述推板23上下移动时,通过拉线25及第四弹簧40的支撑作用使得所述移动框41在所述框体31内不断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散热板44随之不断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散热板44向下移动时会顶靠在所述第三散热板45上,从而可以使得第三散热板45上的热量传递至第二散热板44上,或者使得第二散热板44上的热量传递至第三散热板45上,并且第二散热板44顶靠在第三散热板45上时,会使第三散热板45向下移动,所述第三弹簧46被压缩,进而可以促进周围空气的流动,使得热量分布的更加均匀,所述推板23上下移动时,会使得所述散热框51及第六散热板52随之上下移动,实现其对周围热量充分的吸收,降低周围温度,散热效果显著。所述框体31及第一散热板32亦可以对周围空气吸收热量,起到降温及散热的目的。所述第四散热板47不仅起到散热的目的,还可以对散热框51起到定位的作用,使得散热框51只能在第四散热板47之间移动。至此,本实用新型新型的动态散热器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