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1219发布日期:2018-07-27 21:30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特别涉及一种在工作过程中既能实现锅支架与灶台固定的灶具。



背景技术:

灶具作为重要的烹饪用品被广泛的使用,现有的灶具上的锅支架通常活动地放置在灶台上,使用过程中容易相对于灶台发生移动,使用安全性差。也有采用限位放置的方式放置灶台上。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321574U(申请号为2013120789.5)公开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锅支架嵌入式的家用燃气灶》,其中公开的燃气灶中,锅支架的底环形座嵌入到盛液盘的环形卡槽内,进而实现锅支架的定位。这种结构的锅支架一方面无法实现和灶台的固定,锅支架的固定稳定性差。另一方面锅支架无法将锅具进行固定,特别对于重心不在中心的锅具,容易出现锅具打翻的情况,特别对于有小孩子的家庭,使用安全性差。

授权公告号为CN201764557U(申请号为201020273950.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电磁炉防滑装置》,其中公开的电磁炉中设置了永磁铁,进而通过永磁铁的磁力将烹饪锅具吸附在电磁炉面板上。但是由于永磁体的始终保持磁力,在烹饪锅具靠近永磁体时即会对烹饪锅具产生吸力,则当锅具中盛有汤水类的烹饪物靠近电磁炉面板时,容易因为永磁体的磁力而使得锅具发生剧烈的晃动,使得锅具中的汤水洒出。另外,当完成烹饪工作后,需要拿开锅具也相对困难,同时在锅具拿开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锅具中汤水洒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锅支架在灶具本体上固定以及锅具在锅支架上的固定的灶具。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判断用户拿开锅具意图,进而允许用户拿走锅具的灶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灶具,包括灶具本体,设置在灶具本体上锅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供电单元,所述锅支架包括能磁化的支架本体以及布置在所述支架本体内的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与供电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灶具本体上固定设置有能与磁化后的支架本体吸合的基座,所述锅支架能够匹配放置在基座上。

优选地,所述支架本体包括中空的环形圈体以及沿周向分布并连接在环形圈体上的支脚,所述电磁线圈设置在环形圈体内。

优选地,所述基座呈环形且与所述环形圈体相匹配。

为了更方便的放置锅支架,同时在锅支架与基座未吸合的状态下方便限位锅支架,所述灶具本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基座形状相匹配的凹槽。

为了方便实现自动控制,还包括控制器、灶具操作键单元,所述操作键单元、供电单元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设置在锅支架上的重量传感器,所述重量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灶具,通过向锅支架中的电磁线圈通电,可以实现对锅支架的磁化,进而可以吸合在灶具本体的表面上,同时还可以吸合放置在锅支架上的锅具,既保证了工作过程中锅支架放置的稳定性,又保证了锅具放置的稳定性,使用安全性高。本实用新型中灶具,可以通过锅支架上增重量的减小速度判断是否是用户要进行锅具移开的操作,如果是则断开对锅支架内部电磁线圈的供电,进而锅支架上的磁力消失,进而用户可进行锅具移开的处理,使用更加人性化,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灶具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灶具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灶具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灶具,包括灶具本体1、锅支架2、供电单元3、操作键单元6、重量传感器7以及控制器5。其中供电单元3、操作键单元6、重量传感器7均与控制器5电连接。供电单元3、控制器5均设置在灶具本体1内,操作键单元6设置在灶具本体1的表面上。该操作键单元6可以包括灶具开关键,火力调节键,供电单元3开关键等。

本实施例中灶具本体1的上表面上对应于烹饪位置开设有环形的凹槽11,该环形凹槽11内匹配固定有基座4,本实施例中的基座4为环形的片体结构,并且该基座4采用能与电磁铁吸合的材料制成。

锅支架2包括支架本体21和电磁线圈22。其中支架本体21采用能被磁化的材料制成,如可以采用铸铁材料制成。支架本体21包括有圈体以及沿周向分布并连接在环形圈体211上的多个支脚212,环形圈体211的形状与凹槽11的形状相匹配,以便支架本体21方便放置在凹槽11中实现对锅支架2的定位。该支架本体21中空设置,电磁线圈22则绕设在支架本体21环形的腔体内。电磁线圈22与供电单元3的输出端电连接,当供电单元3向电磁线圈22中通电后,则电磁线圈22会产生磁场,支架本体21被磁场磁化进而产生磁力。支架本体21产生磁力后,则支架本体21可以吸合在基座4上,实现锅支架2在灶具本体1表面的固定。当能与电磁铁产生吸合力的材料制成的锅具放置在锅支架2上后,锅支架2的磁力会吸引锅具并将锅具固定在锅支架2上。另外供电单元3对电磁线圈22的供电功率越大,则支架本体21产生的磁力越强。

重量传感器7可以设置在支脚212的上表面上,也可以设置在支架本体21的下表面上,为了保证重量传感器7使用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将重量传感器7设置在支架本体21的下表面上。

该灶具的工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控制器5检测灶具的开启信号,如果开启则进入S2;

S2、重量传感器7检测获取重量信号进而传送给控制器5,控制器5通过获取的重量信号计算锅支架2上的增重量,进而判断支架上是否放置锅具,如果否,进行S3;如果是,则进行SA;

S3、控制器5对锅支架2上未放置锅具的时间进行计时,并且判断未放置锅具的时间是否超出设置的未放置锅具时间阈值;如果是,则进行S4,如果否,则返回S2;

S4、控制器5控制关闭灶具;

SA:控制器5判断保持当前增重量的时间是否超出用于判断是否更换锅具的稳定时间阈值,如果是,则判断用户无需更换锅具,进而执行S5;如果否,则判断用户可能需要更换锅具,此时返回执行S2;

S5、控制器5控制供电单元3向锅支架2内的电磁线圈22供电,则锅支架2中的支架本体21被磁化,进而产生磁力将锅具吸合固定在锅支架2上;在控制供电单元3刚开始向电磁线圈22中供电时,可以逐渐增加供电功率直至达到供电功率设定值;

使用过程中火力越大,则危险性越高,需要将锅具更紧密的吸合在锅支架2上,如此本实施例中,随着火力的增加,电功率设定值也相应地匹配增加;

S6、控制器5判断锅支架2上当前的增重量相较于上一检测时间检测的增重量是否减小,如果是,则进行S7;正常烹饪的过程中,增加烹饪物会增加锅支架2上的增重量,如果小孩子在较低位置拉扯锅具,也会增加锅支架2的增重量,这些情况下,则需要锅支架2保持对锅具的吸合;当锅具内的食物因为水分蒸发而减少时,锅支架2上的增重量也会减小,但是减小速度较慢,此时也需要锅支架2保持对锅具的吸合;而当用户需要将锅具自锅支架2上取下时,会对锅具施加一个向上的作用力,锅支架2上的增重量会瞬间减小较大的值,此时可判断为用户需要取下锅具的情况,在此思想基础上进行S7;

S7、控制器5判断锅支架2上的增重量的减小速度是否超出设定的减小速度阈值,如果是,则进行S8;

S8、控制器5控制供电单元3断开对电磁线圈22的供电;在对电磁线圈22断开供电时,供电单元3逐渐减小对电磁线圈22的供电功率直至断开对电磁线圈22的供电,如此锅支架2对锅具的吸合力逐渐减小,避免在取下锅具时,因为作用力的突变而出现锅具抖动的情况,有效保证了取下锅具时的操作安全性;

S9、控制器5检测灶具的关闭信号,如果未检测到,则进行S10;

S10、控制器5判断供电单元3的断电时间是否到达设定间隔时间阈值,如果是,则进行S11;

S11、控制器5控制供电单元3恢复对电磁线圈22的供电;为了避免锅具放置到锅支架2上时,锅支架2对锅具的吸力过大而引起锅具抖动的情况,可以首先控制供电单元3以设定的小功率进行供电,当控制器5检测到锅支架2上放置锅体后,则控制供电单元3增大供电功率至供电功率设定值。

在前述过程中,在任意时候检测到灶具的关闭信号并且供电单元3处于供电状态的情况下,控制供电单元3断开对电磁线圈22的供电。

通过S3和S4的过程可以避免出现锅支架2上长时间不放置锅具灶具仍然打开的状态,提高了灶具的使用安全性。

SA的作用为:用户在刚放置锅具时可能出现需要更换锅具的情况,如果此时锅支架2中的电磁线圈22已经通电,则会对放置的锅具产生吸合里,需要更换锅具时,锅具不易从锅支架2上拿下,通过该步骤,则有效避免了该情况。给用户更换锅具提供了一点考虑时间,使得灶具的使用更加人性化。

S10和S11的作用为:在灶具未关闭的情况下,锅具移开可以是用户在进行颠锅或者进行其他操作,锅具重新放回至锅支架2上时,锅支架2能够立即吸合锅具。

通过该灶具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的判断在灶具工作过程中用户需要取下锅具的意图,进而实现对锅具的解锁,方便锅具取下。如此,既保证了灶具工作过程中锅支架在灶具本体上固定的牢固性、锅具在锅支架上固定的牢固性,同时还方便用户在需要取下锅具时进行取下锅具的操作,使用安全且人性化,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