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6253发布日期:2018-09-14 22:13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整体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整体式空调器在制冷时室内机容易产生冷凝水,冷凝水汇集在空调器壳体中,通常通过打水组件将冷凝水甩溅至室外机上,一方面对换热器降温,另一方面也能防止冷凝水汇集过多而流出。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整体式空调器内安装了打水组件,导致整体式空调器整体尺寸变大,不便于将整体式空调器小型化。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整体式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整体式空调器内安装了打水组件,导致整体式空调器整体尺寸变大,不便于将整体式空调器小型化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整体式空调器,其包括:压缩机舱,设于所述空调器壳体内部,且所述压缩机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空调器壳体构造成外侧区域和内侧区域,所述内侧区域中安装有室内换热器,所述外侧区域中安装有室外换热器;引流槽,形成在所述空调器壳体的底板上,所述引流槽连通所述内侧区域和所述外侧区域;甩水轮,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舱之间并伸入所述引流槽内;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舱内且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伸出所述压缩机舱而连接所述甩水轮;其中,所述引流槽用于承接冷凝水并将冷凝水引流至所述甩水轮所在位置,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甩水轮将引流槽中冷凝水甩溅至所述室外换热器表面。优选地,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舱内;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压缩机在所述整体式空调器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优选地,所述室外换热器为多折换热器,所述多折换热器包括靠近所述空调器壳体底板的过冷段,所述过冷段自下向上朝向所述压缩机舱倾斜设置,所述甩水轮设置于所述多折换热器过冷段在空调器壳体底板的投影区域内。优选地,所述室外换热器为三折换热器。优选地,所述多折换热器过冷段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甩水轮转动所在平面平行。优选地,所述引流槽形成于所述空调器壳体底板长度方向上的任一侧边以连通所述外侧区域和内侧区域。优选地,所述引流槽包括:一第一引流槽,所述第一引流槽连通所述内侧区域和所述外侧区域;一第二引流槽,形成于所述压缩机舱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并连通所述第一引流槽;所述甩水轮伸入所述第二引流槽中。优选地,所述引流槽包括:二第一引流槽,二所述第一引流槽均连通所述内侧区域和所述外侧区域;一第二引流槽,形成于所述压缩机舱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且均连通二所述第一引流槽;所述甩水轮伸入所述第二引流槽中。优选地,所述引流槽包括:二第一引流槽,二所述第一引流槽均连通所述内侧区域和所述外侧区域;一第二引流槽,形成于所述压缩机舱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且所述第二引流槽两端部分别连通二所述第一引流槽在所述外侧区域的端部;所述甩水轮伸入所述第二引流槽中。优选地,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内风道,包括内蜗壳和内蜗舌,所述内蜗壳和所述内蜗舌构造出第一容置区,所述第一容置区内安装有第一贯流风轮;室外风道,包括外蜗壳和外蜗舌,所述外蜗壳和所述外蜗舌构造出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二容置区内安装有第二贯流风轮;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为多折换热器,以将所述第一贯流风轮围设于所述多折换热器内;和/或所述室外换热器为多折换热器,以将所述第二贯流风轮围设于所述多折换热器内。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分别设置于所述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也即将所述室内换热器安装在室内侧,将所述室外换热器安装在室外侧;通过所述空调器壳体的底板上形成的引流槽将所述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连通,当所述室内换热器处于制冷模式时,产生的冷凝水落入所述引流槽中,所述引流槽将冷凝水引流至所述甩水轮所在位置,所述甩水轮伸入所述引流槽内,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所述甩水轮将所述引流槽内的冷凝水甩溅至所述室外换热器表面;一方面可以对所述室外换热器表面降温,增大室外换热器的换热量,提高所述空调器壳体的整体能效;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冷凝水汇聚过多流出至室内。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舱内,通过在所述压缩机舱开设对应的通孔,使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通过所述通孔伸出所述压缩机舱外而与所述甩水轮连接,减小所述甩水轮及驱动装置占据整体式空调器整机长度方向的空间比例,充分利用了整体式空调器的内部空间,使整体式空调器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缩小整体式空调器的整体体积,实现小型化。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式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视角的整体式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引流槽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引流槽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引流槽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引流槽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整体式空调器107甩水轮101内侧区域108驱动装置102外侧区域109压缩机103室内换热器1041过冷段104室外换热器1051第一引流槽105引流槽1052第二引流槽106述空调器壳体底板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体式空调器100,其包括:压缩机舱(图未标示),设于所述空调器壳体(图未标示)内部,且所述压缩机109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空调器壳体的侧板构造成内侧区域101和外侧区域102,所述内侧区域101中安装有室内换热器103,所述外侧区域102中安装有室外换热器104;引流槽105(见图3-6),形成在所述空调器壳体底板106上,所述引流槽105连通所述内侧区域101和所述外侧区域102;甩水轮107,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与所述压缩机舱之间并伸入所述引流槽105内;驱动装置108,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舱内且所述驱动装置108的输出轴伸出所述压缩机舱而连接所述甩水轮107;其中,所述引流槽105用于承接冷凝水并将冷凝水引流至所述甩水轮107所在位置,所述驱动装置108驱动所述甩水轮107将引流槽105中冷凝水甩溅至所述室外换热器104表面。在本方案中,通过将所述室内换热器103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04分别设置于所述内侧区域101和外侧区域102;通过所述空调器壳体底板106上形成的引流槽105将所述内侧区域101和外侧区域102连通,当所述室内换热器103处于制冷模式时,产生的冷凝水落入所述引流槽105中,所述引流槽105将冷凝水引流至所述甩水轮107所在位置,所述甩水轮107伸入所述引流槽105内,在所述驱动装置108的驱动作用下,所述甩水轮107将所述引流槽105内的冷凝水甩溅至所述室外换热器104表面;一方面可以对所述室外换热器104表面降温,增大室外换热器104的换热量,提高所述空调器壳体的整体能效;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冷凝水汇聚过多流出至室内。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108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舱内,通过在所述压缩机舱开设对应的通孔,使所述驱动装置108的输出轴通过所述通孔伸出所述压缩机舱外而与所述甩水轮107连接,减小所述甩水轮107及驱动装置108占据整体式空调器100整机长度方向的空间比例,充分利用了整体式空调器100的内部空间,使整体式空调器100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地,所述整体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压缩机109,所述压缩机109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舱内;所述驱动装置108与所述压缩机109在所述整体式空调器100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在本方案中,通过将所述压缩机109与所述驱动装置108均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舱内,且所述驱动装置108与所述压缩机109在所述整体式空调器100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也即所述驱动装置108与所述压缩机109分别设置于所述整体式空调器100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驱动装置108不会占据所述整体式空调器100长度方向上更多的内部空间,从而进一步减小所述甩水轮107及驱动装置108占据整体式空调器100整机长度方向上的空间比例,充分利用了所述压缩机舱的内部空间,使整体式空调器100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优选地,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为多折换热器,所述多折换热器包括靠近所述空调器壳体底板106的过冷段1041,所述过冷段1041自下向上朝向所述压缩机舱倾斜设置,所述甩水轮107设置于所述多折换热器过冷段1041在空调器壳体底板106的投影区域内。在本方案中,所述多折换热器即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为多段连接的换热器结构,所述多折换热器能更紧密地与整体式空调器100的室外风道110结合,以将所述整体式空调器100的室外风道110围设在所述多折换热器内,更好地实现室外风道110与室外换热器104的热量交换。所述多折换热器的过冷段1041即即最靠近所述空调器壳体底板106的一段。所述过冷段1041自下向上朝向所述压缩机舱倾斜设置,一方面可使所述过冷段1041与所述室外风道110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使所述过冷段1041与所述空调器壳体底板106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甩水轮107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也即,所述甩水轮107设置于所述多折换热器过冷段1041在空调器壳体底板106的投影区域内,也即,所述甩水轮107并没有占据所述整体式空调器100长度方向上更多的内部空间,从而进一步减小所述甩水轮107及驱动装置108占据整体式空调器100整机长度方向的空间比例,使整体式空调器100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缩小整体式空调器100的整体体积,实现小型化。此外,高温的冷媒先在除过冷段1041之外的其余段结构中冷却后,汇聚在所述过冷段1041,将所述甩水轮107设置于所述多折换热器过冷段1041在空调器壳体底板106的投影区域内,所述甩水轮107转动将所述引流槽105中冷凝水集中甩溅至所述过冷段1041表面,集中对所述过冷段1041表面降温,加大过冷度,提升所述室外换热器104的换热量和整机的能效比。保证给予所述过冷段1041表面最大的降温力度,从而提高冷凝水对所述室外换热器104的整体降温效果。优选地,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为三折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为三折换热器与所述整体式空调器100的室外风道110紧密结合,将所述室外风道110围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04内,达到更好的热交换效果。优选地,请参阅图1,所述多折换热器过冷段104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甩水轮107转动所在平面平行。在本方案中,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为卧式换热器,其长度延伸方向也即整体式空调器100的宽度方向。所述甩水轮107转动所在平面也即所述甩水轮107甩出的冷凝水所在平面,所述多折换热器过冷段104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甩水轮107转动所在平面平行设置,相比所述多折换热器过冷段104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甩水轮107转动所在平面相交或者垂直的设置方式,更能保证所述甩水轮107甩出的冷凝水最大程度地甩溅到所述多折换热器过冷段1041上,达到最佳的降温效果。优选地,请参阅图3,所述引流槽105形成于所述空调器壳体底板106长度方向上的任一侧边以连通所述外侧区域102和内侧区域101。在本方案中,所述引流槽105形成于所述空调器壳体底板106长度方向上的任一侧边以连通所述外侧区域102和内侧区域101,将所述内侧区域101的室内换热器103的冷凝水引流至所述外侧区域102,所述甩水轮107伸入所述引流槽105将所述引流槽105中冷凝水甩溅至所述室外换热器104表面。在又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引流槽105包括:一第一引流槽1051,所述第一引流槽1051连通所述内侧区域101和所述外侧区域102;一第二引流槽1052,形成于所述压缩机舱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之间并连通所述第一引流槽1051;所述甩水轮107伸入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中。在本方案中,所述一第一引流槽1051与所述一第二引流槽1052形成一t形引流槽105,所述第一引流槽1051连通所述外侧区域102和内侧区域101,将所述内侧区域101的室内换热器103的冷凝水引流至所述外侧区域102的第二引流槽1052中,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形成于所述压缩机舱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之间,所述甩水轮107也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舱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之间伸入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中,将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中冷凝水更均匀地甩溅至所述室外换热器104表面。在又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所述引流槽105包括:二第一引流槽1051,二所述第一引流槽1051均连通所述内侧区域101和所述外侧区域102;一第二引流槽1052,形成于所述压缩机舱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之间且均连通二所述第一引流槽1051;所述甩水轮107伸入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中。在本方案中,所述二第一引流槽1051与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形成一h形引流槽105,所述二第一引流槽1051连通所述外侧区域102和内侧区域101,且所述二第一引流槽1051分别设置于所述空调器壳体长度方向上的两侧边,能更多地接收所述内侧区域101的室内换热器103的形成的冷凝水,并将冷凝水引流至所述外侧区域102的第二引流槽1052中,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形成于所述压缩机舱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之间;所述甩水轮107也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舱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之间,伸入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中,将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中冷凝水更均匀地甩溅至所述室外换热器104表面。在又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所述引流槽105包括:二第一引流槽1051,二所述第一引流槽1051均连通所述内侧区域101和所述外侧区域102;一第二引流槽1052,形成于所述压缩机舱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之间且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两端部分别连通二所述第一引流槽1051在所述外侧区域102的端部;所述甩水轮107伸入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中。在本方案中,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两端部分别连通二所述第一引流槽1051在所述外侧区域102的端部,也即在所述空调器壳体长度方向上,以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为边界,在图6中所示的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右侧,也即所述内侧区域101内设置所述二第一引流槽1051,在图6中所示的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左侧,也即所述外侧区域102内不设置所述二第一引流槽1051。在所述整体式空调器100运作过程中,只有设置在内侧区域101的所述室内换热器103才会产生冷凝水,因而只需在所述内侧区域101内设置所述二第一引流槽1051,用于接收所述内侧区域101的室内换热器103的形成的冷凝水,并将冷凝水引流至所述外侧区域102的第二引流槽1052皆可,从而节省了所述引流槽105的开设成本。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形成于所述压缩机舱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之间,所述甩水轮107也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舱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之间,伸入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中,将所述第二引流槽1052中冷凝水更均匀地甩溅至所述室外换热器104表面。进一步地,所述整体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室内风道,包括内蜗壳和内蜗舌,所述内蜗壳和所述内蜗舌构造出第一容置区,所述第一容置区内安装有第一贯流风轮;室外风道,包括外蜗壳和外蜗舌,所述外蜗壳和所述外蜗舌构造出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二容置区内安装有第二贯流风轮;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103为多折换热器,以将所述第一贯流风轮围设于所述多折换热器内;和/或所述室外换热器104为多折换热器,以将所述第二贯流风轮围设于所述多折换热器内。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包括内蜗壳和内蜗舌的室内风道,且由内蜗壳和内蜗舌构造出第一容置区,第一贯流风轮设于第一容置区内,使室内风道内部气流流畅,不易产生噪声。通过设置室内换热器103为多折换热器,将第一贯流风轮围设于多折换热器内,增大了室内换热器103的换热面积,从而大幅提高了换热效率,实用性高。通过设置包括外蜗壳和外蜗舌的室外风道110,且有外蜗壳和外蜗舌构造出第二容置区,第二贯流风轮设于第二容置区内,使室外风道内部气流流畅,不易产生噪声。通过设置室外换热器104为多折换热器,将第二贯流风轮围设于多折换热器构内,增大了室外换热器103的换热面积,从而大幅提高了换热效率,实用性高。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