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稳定一体化烘干固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52648发布日期:2018-11-24 11:25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烘干固化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稳定一体化烘干固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家具、皮革、布艺、装饰、轻体材料等行业,烘干固化工艺是产品制造的必经步骤,也是决定产品质量的重要流程。国家对传统工艺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力求向高效率、低能耗、一体化、稳定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优化。这也就对传统烘干固化系统生产厂家生产提出了烘干固化效率高和质量好的双重要求。

目前烘干固化系统大多为单一功能装置组合使用,大多由底架、炉体、设置于炉体的加热组件、调节机构等装置组成,然而这种装置结构单一,固化区域设置不合理,生产效率低,浪费资源,无法保证烘干固化效果,也就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并且随着家具、皮革、布艺、装饰、轻体材料等行业的迅猛发展,集成一体化高效稳定烘干固化系统取代单一功能组合装置成为了必然。

专利号为cn203924792u的中国专利公开申请一种烘干固化房,包括一个厢状房体、供热系统和控制系统,房体的壁面和顶面由搭接形成的框架上安装防火隔热板件构成。房体左、右侧壁面安装悬挂装置,由框架上沿房体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多层“匚”型槽道组成,各层槽道的开口相对,高度一致,并形成3°-5°的坡度,槽道的下槽面外边缘连接一竖向挡板。槽道前、后端部各生成一个突起件,其下槽面还可以焊接形成多个突起的限位构件。房体底面板前、后部各形成一个缺口以方便搬运车辆的进出。由于现如今机械制造领域的更新换代,集固化、烘干、循环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烘干固化系统是机械领域发展的大方向。

专利号为cn207081307u的中国专利公开申请了一种烘干固化炉,属于保温板材的烘干技术领域,包括底架、固定在底架上的炉体、设于炉体内的两个加热组件、连接于两加热组件之间的调节机构;两个加热组件分别位于炉体内相对的两侧,且相向滑动设置;加热组件包括底板和加热板,炉体内的底面上固定有主滑轨,底板滑动配合在主滑轨上;调节机构包括电机、以及转板和两个调节杆;两个调节杆的一端分别铰接于转板的两端,另一端分别铰接于两个加热组件的底板下表面;电机的输出轴伸入炉体并与转板的中部固定连接。由于无机棉、皮革、布艺、装饰、轻体材料等行业对产品的高质量要求,要保证固化烘干过程中保证烘干效果,这也就对炉体固化区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利号为cn206168739u的中国专利公开申请一种烘干固化设备,该装置包括箱体、输送带、加热管和网孔导流板。箱体内部具体烘干腔,该箱体的顶面设有用于供气流吹入该烘干腔的进风孔,该箱体的底面设有用于供该烘干腔内部的气体排出的排气孔;输送带位于烘干腔内,输送带用于输送待烘干的产品,该输送带上具有多个通风间隙;多个加热管间隔排列,多个加热管安装在烘干腔内部并位于箱体的顶面和所述输送带之间;网孔导流板安装在烘干腔内部并位于箱体的顶面和所述输送带之间:网孔导流板安装在烘干腔内部并且位于加热管与所述输送带之间。能耗问题是工业生产中的重点,固化烘干过程中大量的热能输出,需要保证固化过程中多余的热能循环使用,节省能耗。

专利号为cn207071500u的中国专利申请了一种一种铝型材的烘干固化设备,包括加热系统。加热系统包括进风口、加热器、风机、出风口以及分流管道。进风口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箱体,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加热器。风机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出风口,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加热器,该出风口连接至所述分流管道,所述分流管道固定在所述箱体内,该分流管道位于所述轨道的下方。网带传送部是固化烘干装置中的重要装置,合理的纠偏和张紧装置对出炉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如上述几个专利,均公开了本领域相关的技术产品,但如何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一体化烘干固化是本领域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稳定一体化烘干固化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稳定一体化烘干固化系统,采用炉外网带走向型式,工作车速为120m/min-150m/min,由烘干固化炉本体1、网带传送部2、热风循环及控制系统3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烘干固化炉本体1包括炉体10、干燥段11、循环风道13、排湿通道16、炉体保温板15;网带传送部2包括网带张紧机构21、网带纠偏机构23、网带冷却清刷机构27;热风循环及控制系统3包括热风再利用循环风机32、燃烧器33、测温电级31、反馈控制装置30。

进一步的,烘干固化炉本体中干燥段数量为6个-8个,循环风道数量为3套-4套,循环风量为27600m3/h-34500m3/h,循环风道13配有过滤网12和风阀14,排湿通道材料为304不锈钢,炉体保温板15厚度为100mm-150mm,中间用超细陶瓷纤维棉填实,固化温度范围为200℃-300℃。

进一步的,网带传送部2中网带张紧机构21包括气缸20及同步装置22,网带纠偏机构23包括纠偏辊26、轴承25及保护装置243个-5个,纠偏辊26直径为1.15m-1.55m,采用光电电动自动校正系统纠偏,网带冷却清刷系统27包括钢丝刷辊28及电机减速箱气缸29,钢丝刷辊28直径为1.22m-1.45m,电机功率为0.75kw-1.15kw。

进一步的,热风循环及控制系统3中循环风机324台-6台,功率为20kw-40kw,流量为20000m3/h-30000m3/h,热风循环温度95℃-250℃,测量电级316套-8套,分别配置在干燥段11,反馈控制装置30安装在燃烧器33内。

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1)集成“烘干固化炉本体、网带传送部、烘干固化炉热风循环及控制系统”一体化结构,紧密衔接配合,大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为全自动一体化固化烘干提供了必要前提。(2)烘干固化炉本体设置多段固化区,温度均匀,固化效果好,同时设置循环风道和排湿风道,保证了产品的烘干,保温板采用超细陶瓷纤维棉作为芯材填充,有效保温隔热,降低能耗。(3)网带传送部配有张紧和纠偏装置,采用光电电动自动校正系统纠偏,实行自动控制,同时保证了产品传送过程中传送带的张紧力,稳定工艺。(4)热风循环及控制系统中设置多台循环风机,将多余热风循环使用,节约资源,控制系统设置反馈装置,自动调节,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高效稳定一体化烘干固化系统图,图中1是烘干固化炉本体,2是网带传送部,3是热风循环及控制系统。

图2为烘干固化炉本体,图中10是炉体,11是干燥段,12是过滤网,13是循环风道,14是风阀,15是炉体保温板,16是排湿通道。

图3为热风循环及控制系统,图中20是气缸,21是网带张紧机构,22是同步装置,23是网带纠偏机构,24是保护装置,25是轴承,26是纠偏辊,27是网带冷却清刷系统,28是钢丝刷辊,29是电机减速箱气缸。

图4为热风循环及控制系统,图中30是反馈控制装置,31是测量电级,32是热风再利用循环风机,33是燃烧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

实施例1

图1为本专利高效稳定一体化烘干固化系统图,图2是烘干固化炉本体;图3是网带传送部;图4是热风循环及控制系统。图1由烘干固化炉本体1、网带传送部2、热风循环及控制系统3组成。

进一步的,烘干固化炉本体2包括炉体10、干燥段11、循环风道13、排湿通道16、炉体保温板15,烘干固化炉本体2中干燥段11数量为8个,循环风道数量为4套,循环风量为27600m3/h,循环风道13配有过滤网12和风阀14,排湿通道材料为304不锈钢,保温板15厚度为120mm,中间用超细陶瓷纤维棉填实,固化温度范围为200℃-250℃。

进一步的,网带传送部2包括网带张紧机构21、网带纠偏机构23、网带冷却清刷机构27,网带传送部2中网带张紧机构21包括气缸20及同步装置22,网带纠偏机构23包括纠偏辊26、轴承25及保护装置244个,纠偏辊26直径为1.15m,采用光电电动自动校正系统纠偏,网带冷却清刷系统27包括钢丝刷辊28及电机减速箱气缸29,钢丝刷辊28直径为1.40m,电机功率为0.95kw。

进一步的,热风循环及控制系统3包括热风再利用循环风机32、燃烧器33、测温电级31、反馈控制装置30,热风循环及控制系统3中循环风机325台,功率为25kw,流量为25000m3/h,热风循环温度240℃,测量电级317套,分别配置在干燥段11,反馈控制装置30安装在燃烧器33内。

本实施例中的高效稳定一体化固化烘干系统,采用炉外网带走向型式,工作车速为130m/min,集成“烘干固化炉本体、网带传送部、烘干固化炉热风循环及控制系统”一体化结构,紧密衔接配合,人工物力费较传统系统节省了30%,为全自动一体化固化烘干提供了必要前提。烘干固化炉本体设置多段固化区,平均温度350℃,固化效果好,同时设置循环风道和排湿风道,保证了产品的烘干,保温板采用超细陶瓷纤维棉作为芯材填充,有效保温隔热,降低能耗。网带传送部配有张紧和纠偏装置,采用光电电动自动校正系统纠偏,实行自动控制,同时保证了产品传送过程中传送带的张紧力,稳定工艺。热风循环及控制系统中设置多台循环风机,将多余热风循环使用,节约资源,控制系统设置反馈装置,2s内自动调节,省时省力。该实施例装置仪器配合良好,可用于实际生产中。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的行为。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形式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