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装置及设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8626发布日期:2019-01-16 07:16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风机装置及设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机装置及设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贯流风机由于具有结构简单、动压高、送风距离远等特点,因此是空调室内机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风机。贯流风机可形成扁平而高速的气流,适于装载在扁平形或细长形的空调室内机中。

而由于受到风道结构、风机性能等因素限制,空调室内机的厚度通常较大(通常在180mm以上)。但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美观、实用性等需求,空调室内机的超薄化成为了目前的发展趋势,因此超薄空调室内机也应运而生。但是,现有的超薄空调室内机(特别是机身厚度在150mm以下的空调空调室内机)随着机身厚度的减少,机身内部的风阻也急剧增加,同时由于机身厚度的限制,位于机身内的贯流风叶直径也不能过大,再加上贯流风机本身的静压能力(即克服风阻的能力)偏弱,因而导致现有的超薄空调内机在满足尺寸要求的同时,具有风量偏低、送风能力偏弱等缺陷,从而严重影响了空调内机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空调内机无法在具有较小厚度的同时保证足够的风量及送风能力的问题,提供一种在具有较小厚度的同时风量较大、送风能力较强的风机装置及设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一种风机装置,所述风机装置包括:

主壳体,形成具有相对设置的进风口与出风口的气流通道;

换热结构,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并位于所述气流通道靠近所述进风口一端;以及

风机机组,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并位于所述换热结构与所述出风口之间;

其中,所述风机机组包括至少两个风机,所述至少两个风机在所述气流通道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

上述风机装置,由于由至少两个风机组成的风机机组具有较强的增压效果,因此可采用直径较小的风机以将机身的厚度控制在较薄范围内,与此同时可克服机身的厚度太薄导致的高风阻的问题,使该风机装置在超薄化的同时可达到足够的送风风量与送风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结构位于所述气流通道靠近所述进风口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结构相对所述至少两个风机的间隔方向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包括底壁、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自所述底壁相对的两端向所述底壁相同一侧延伸,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底壁和/或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底壁一端,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底壁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壁远离所述底壁一端共同形成所述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包括连接所述底壁的第一进风段,所述第二侧壁包括连接所述底壁的第二进风段,所述第一进风段与所述第二进风段均沿所述至少两个风机的间隔方向直线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结构自所述第二进风段靠近所述出风口一端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一进风段远离所述出风口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身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进风段的第一导向段及连接所述第二进风段的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沿所述至少两个风机的间隔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向段包括至少两个向远离所述第一导向段方向凸起的弧形部,每个所述弧形部与其对应的部分所述第一导向段共同形成容纳所述风机的导流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段还包括至少两个凹陷部,每个所述凹陷部朝向一个所述风机的出风一侧凹陷,且突伸于每个所述风机的出风路径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至少两个风机的间隔方向倾斜设置。

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的风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风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风机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图未示),该空调室内机内安装有风机装置100,空调室内机通过风机装置100朝室内送风,以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或制热。

风机装置100包括主壳体20、换热结构40以及风机机组。主壳体20形成具有相对设置的进风口24与出风口25的气流通道,气流从进风口24进入气流通道,流过气流通道后通过出风口25流出。换热结构40设于气流通道内,风机机组设于气流通道内并位于换热结构40与出风口25之间。如此,从进风口24进入气流通道的气流经过换热结构40换热后由被风机机组吸入,经过风机机组加压后通过出风口25流出。

在一实施例中,风机机组包括至少两个风机62,至少两个风机62在气流通道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可先后对气流进行加压,因此具有较强的静压能力(即克服风阻的能力),提高了出风量与送风距离。可以理解,在一实施例中,风机机组包括两个风机62。在其它实施例中,风机组件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风机62,从而进一步提升风机装置100的静压能力。为了防止主气流通道内的气流恶化,风机62的数量不大于五个。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62的数量也可根据需要而超过五个。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主壳体20呈细长的条状结构,包括底壁21、第一侧壁22以及第二侧壁23。第一侧壁22与第二侧壁23自底壁21相对的两端向底壁21相同一侧延伸,进风口24开设于底壁21和/或第二侧壁23连接底壁21一端,第一侧壁22与第二侧壁23远离底壁21一端共同形成出风口25,第一侧壁22与第二侧壁23共同形成气流通道,换热结构40与风机机组位于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之间。如此,从进风口24进入的气流流过第一侧壁22与第二侧壁23之间而从出风口25流出。

具体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2包括第一进风段221、第一导向段223以及第一出风段225,第一进风段221与第一出风段225分别连接于第一导向段22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一进风段221远离第一导向段223的一端与底壁21连接。第二侧壁23包括第二进风段232、第二导向段234以及第二出风段236,第二进风段232与第二出风段236分别连接于第二导向段23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二进风段232远离第二导向段234的一端与底壁21连接。

第一进风段221与第二进风段232均沿至少两个风机62的间隔方向直线延伸(即图1上的竖直方向),第二进风段232靠近底壁21一侧开设有进风口24。如此,气流通过底壁21与第二进风段232分别开设的两个进风口24进入气流通道内。

第一导向段223沿至少两个风机的间隔方向直线延伸(即图1上的竖直方向),第二导向段234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向远离第一导向段223方向凸起的弧形部2341,每个弧形部2341与其对应的第一导向段223共同形成容纳风机62的导流空间,导流空间的形状与风机62的外轮廓相适应以对经过风机62的气流起到导流作用。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段223还包括至少两个凹陷部2232,每个凹陷部2232朝向一个风机62的出风侧凹陷,且突伸于每个风机62的出风路径上以形成蜗舌结构,从而引导从风机62中流出的气流进入与其出风侧相邻的另一个风机62或从出风口25流出,避免气流在主壳体20内循环流动。

第一出风段225沿至少两个风机62的间隔方向延伸,第二出风段236与第一出风段225之间的距离自第二出风段236连接第二导向段234一端向远离第二导向段234一端逐渐增大。如此,第一出风段225与第二出风段236共同形成相对至少两个风机62的间隔方向倾斜设置的出风口25,引导增压后的气流从斜上方向流出空调室内机。

在一实施例中,出风口25还安装有出风栅格26以对气流起到进一步的导向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换热结构40为翅片换热器,换热结构40位于气流通道靠近进风口24一端,并位于第一进风段221与第二进风段232之间,自第一进风段221靠近出风口25一端倾斜延伸至第二进风段232远离出风口25一端。如此,换热结构40相对至少两个风机62的间隔方向倾斜设置,从而在保证足够的换热面积而保证较高换热效率的同时,避免第一进风段221与第二进风段232之间的距离因换热结构40的设置而增大。

具体在一实施例中,换热结构40与第二进风段232之间的夹角为15°-26°,从而在保证良好的换热效率的同时,避免了第一进风段221与第二进风段232之间的距离过大。

在一实施例中,风机62为贯流风机,每个风机62分别位于一个导流空间内,弧形部2341与第一导向段223共同引导气流的流动方向,尽量减小气流的压力损失。具体在一实施例中,风机机组包括两个风机62,两个风机62间隔设置且分别位于一个导流空间内。由于在相应减小单个风机62的尺寸的情况下,该风机机组依然具有较强的静压能力,因此第一侧壁22与第二侧壁23之间的距离b可小至100mm-150mm,相应地,第一侧壁22与第二侧壁23的长度h为550mm-850mm。可以理解,第一侧壁22与第二侧壁23的距离及其自身长度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随着风机数量的增多,第一侧壁22与第二侧壁23的长度可相应延长。

如此,换热结构40与风机组件间隔设于气流通道内,气流从气流通道中流过完成换热与增压,同时气流通道可对气流的流动方向进行修正,使气流顺畅地流出气流通道而减小气压损失。具体地,在气流经过换热结构40后,气流方向与换热结构40延伸方向垂直而与风机方向存在一定角度而流向第一进风段221,第一进风段221可引导气流的流动而将气流导向风机62。当气流依次通过风机组件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风机62后,第一出风段225、第二出风段236以及出口栅格26可对气流流向进行进一步修正,气流在第一出风段225的引导下通过出口栅格26流出。

上述风机装置100及设有其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包括至少两个风机62的风机组件、合理设置换热结构40的安装位置与安装角度、以及将主壳体20设为合理的形状,有效减少了主壳体20的厚度(即第一侧壁22与第二侧壁23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风机62的多级增压效果克服了由于风机装置100的较小厚度产生的高风阻,使风机装置100的厚度减薄的同时具有较高的风量与能力,而不被较小的风机62的尺寸限制。由于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距离由风机装置100的出风口25的动压与静压能力(即克服风阻的能力)共同决定,而该风机装置100的静压能力在多级风机组件的增压作用下显著增加,因此可保证在弱风感的条件下达到增加送风距离的目的。此外,相比于仅具有一个风机的空调室内机,具有至少两个风机62的空调室内机的风机62的转速可以更低,因此噪音也可以更低。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