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机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8616发布日期:2019-01-16 07:16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室内机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室内机及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在使用时,为了节约能源以及保证换热效果,需将门窗紧闭,故导致室内空气流通差。因此,通常采用室内机从室外引入空气来提升室内空气的质量。

然而,传统的室内机在使用时,当室外空气呈高温高湿状态时,且室内温度较低时,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在风扇部混合,会导致风扇部产生凝露,如此,一方面容易使风扇部的电机受潮,有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需在风扇部使用保温措施,使生产效率低下,并有保温材料老化、脱落进入风道产生噪音,影响室内机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室内机存在风扇部的容易产生凝露,电机受潮及需在风扇部使用保温措施,使生产效率低下,并伴有保温材料老化、脱落进入风道产生噪音,影响室内机的使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室内机及空调;该室内机通过将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吸风装置和所述进风装置之间,如此,避免了吸风装置产生凝露,便于使用;该空调包括上述室内机,因此该空调具备在使用时,不会在吸风装置上产生凝露,便于使用的优点。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所述室内机本体设有容纳腔;进风装置,所述进风装置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进风装置包括室内进风单元和室外进风单元,所述室内进风单元能够吸入室内空气,所述室外进风单元能够吸入室外空气;换热结构,所述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及吸风装置,所述吸风装置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吸风装置和所述进风装置之间,所述吸风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室内进风单元内的空气及所述室内进风单元内的空气沿所述换热结构、所述吸风装置的进风端至所述吸风装置的出风端的方向移动。

上述室内机在使用时,将所述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进风装置和所述吸风装置之间,由于所述进风装置包括室内进风单元和室外进风单元,所述室内进风单元能够吸入室内的空气,所述室外进风单元能够吸入室外的空气,所述吸风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室内进风单元内的空气及所述室外进风单元内的空气沿所述换热结构、所述吸风装置的进风端至所述吸风装置的出风端的方向移动,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通过所述换热结构换热,换热完毕后,通过所述吸风装置排出;如此,室外的空气和室内的空气不会在吸风装置上产生凝露,进而,避免吸风装置受潮,特别是避免了吸风装置的电机受潮,如此降低安全隐患,提升室内机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装置还包括风箱单元,所述风箱单元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风箱单元包括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均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室内进风单元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室外进风单元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朝向所述换热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室内机还包括接水装置,所述接水装置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接水装置用于接收所述室内进风单元的空气和所述室外进风单元的空气在所述换热结构上混合产生的凝露水;和/或所述接水装置用于接收所述室内进风单元的空气和所述室外进风单元的空气在所述风箱单元上混合产生的凝露水;和/或所述接水装置用于接收所述室内进风单元的空气和所述室外进风单元的空气在所述换热结构上换热产生的凝露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室内机还包括第一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设置于所述室外进风单元的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本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底板及顶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所述底板及所述顶板围设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侧板设有用于与安装基体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第二侧板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与所述室内进风单元的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三侧板设有第四进风口,所述第四进风口与所述室外进风单元连通,所述底板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吸风装置的出风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室内机还包括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二过滤件设置于所述第三进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吸风装置、所述换热结构及所述进风装置沿所述第一侧板至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进风口朝向所述进风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外进风单元包括出风体和用于安装风机的安装体,所述安装体设有第三出风口,所述出风体设有排风管道,所述出风体与所述安装体连接,所述排风管道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三出风口连通,所述排风管道的管径沿所述排风管道的进风口至所述排风管道的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风装置包括贯流风叶。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空调,包括室内机。

上述空调在使用时,将所述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进风装置和所述吸风装置之间,由于所述进风装置包括室内进风单元和室外进风单元,所述室内进风单元能够吸入室内的空气,所述室外进风单元能够吸入室外的空气,所述吸风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室内进风单元内的空气及所述室外进风单元内的空气沿所述换热结构、所述吸风装置的进风端至所述吸风装置的出风端的方向移动,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通过所述换热结构换热,换热完毕后,通过所述吸风装置排出;如此,室外的空气和室内的空气不会在吸风装置上产生凝露,进而,避免吸风装置受潮,特别是避免了吸风装置的电机受潮,如此降低安全隐患,提升室内机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角度的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角度的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接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室外进风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室内机,100、室内机本体,110、容纳腔,112、第一侧板,114、第二侧板,116、第三侧板,118、底板,120、第二出风口,122、第三进风口,210、室外进风单元,212、室外进风单元的出风口,220、风箱单元,230、安装体,240、出风体,242、排风管道,244、排风管道的出风口,300、换热结构,310、换热结构的进风端,320、换热结构的出风端,400、吸风装置,500、接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时,两个元件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两个元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术语“下”、“上”、“前”、“后”、“左”、“右”、“内”、“外”、“顶”、“底”、“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所指示的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第一”、“第二”等术语,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结构部件。这些术语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至图6所示,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室内机10,包括:室内机本体100,室内机本体100设有容纳腔110;进风装置,进风装置设置于容纳腔110内,进风装置包括室内进风单元和室外进风单元210,室内进风单元能够吸入室内空气,室外进风单元210能够吸入室外空气;换热结构300,换热结构300设置于容纳腔110内;及吸风装置400,吸风装置400设置于容纳腔110内,换热结构300设置于吸风装置400和进风装置之间,吸风装置400用于驱动室内进风单元内的空气及室内进风单元内的空气沿换热结构300、吸风装置400的进风端至吸风装置400的出风端的方向移动。

上述室内机10在使用时,将换热结构300设置于进风装置和吸风装置400之间,由于进风装置包括室内进风单元和室外进风单元210,室内进风单元能够吸入室内的空气,室外进风单元210能够吸入室外的空气,吸风装置400用于驱动室内进风单元内的空气及室外进风单元210内的空气沿换热结构的进风端310、换热结构的出风端320、吸风装置400的进风端至吸风装置400的出风端的方向移动,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通过换热结构300换热,换热完毕后,通过吸风装置400排出;如此,室外的空气和室内的空气不会在吸风装置400上产生凝露,进而,避免吸风装置400受潮,特别是避免了吸风装置400的电机受潮,如此降低安全隐患,提升室内机10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在本次实施例中,室外进风单元210包括新风机,如此,通过新风机吸取室外的空气补充室内的含氧量。

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风装置还包括风箱单元220,风箱单元220设置于容纳腔110内,风箱单元220包括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均与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一进风口与室内进风单元的出风口连通,第二进风口与室外进风单元的出风口212连通,第一出风口朝向换热结构300。如此,将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在风箱单元220内混合后,在吸风装置400的驱动下移动至换热结构300上换热,由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移动方向一致,在室外进风单元的出风口212处容易形成负压,如此,有利于室外的空气吸入至室外进风单元210。

如图1和图5所示,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室内机10还包括接水装置500,接水装置500设置于容纳腔110内,接水装置500用于接收室内进风单元的空气和室外进风单元210的空气在换热结构300上混合产生的凝露水;和/或接水装置500用于接收室内进风单元的空气和室外进风单元210的空气在风箱单元220上混合产生的凝露水;和/或接水装置500用于接收所述室内进风单元的空气和所述室外进风单元的空气在所述换热结构上换热产生的凝露水。如此,通过设置接水装置500接取室内进风单元的空气和室外进风单元210的空气在换热结构300上混合产生的凝露水和/或用于接收室内进风单元的空气和室外进风单元210的空气在风箱单元220上混合产生的凝露水和/或用于接收室内进风单元的空气和室外进风单元210的空气在换热结构300上换热产生的凝露水,避免室内机10受潮;在本次实施例中,室内机本体100设有第一出水口,接水装置500包括设置于第二出水口的出水管,出水管的一端设置于第二出水口、另一端设置于第一出水口,如此,接水装置500通过出水管将产生的凝露水排出。

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室内机10还包括第一过滤件,第一过滤件设置于室外进风单元的出风口212。如此,通过设置第一过滤件,过滤室外空气内的杂质和污染物。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一过滤件为过滤网。当然了,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一过滤件还可以设置于室外进风单元的进风口,或者是室外进风单元内的风道内等其他位置,只要能够对引进的新风进行过滤即可。

如图1至图4所示,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室内机本体100包括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4、第三侧板116、第四侧板、底板118及顶板,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4、第三侧板116、第四侧板、底板118及顶板围设形成容纳腔110,第一侧板112设有用于与安装基体连接的连接部,第二侧板114设有第三进风口122,第三进风口122与室内进风单元的进风口连通,第三侧板116设有第四进风口,第四进风口与室外进风单元210的进风口连通,底板118设有第二出风口120,第二出风口120与吸风装置400的出风口连通。如此,在使用时将室内机10通过连接部安装在安装基体上,由于第三进风口122和第四进风口分别设置于第二侧板114和第三侧板116,第二出风口120设置于底板118,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沿侧边进入,经过混合、换热后沿底部吹出,可以“加速”换热,提升体验感。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该室内机10还包括第二过滤件,第二过滤件设置于第三进风口122。如此,通过第二过滤件过滤室内空气中的杂质和灰尘;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二过滤件为过滤网。

如图1至图4所示,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4相对设置,吸风装置400、换热结构300及进风装置沿第一侧板112至第二侧板114的方向间隔设置,第三进风口122朝向进风装置。如此,当室内机10安装通过连接部安装在基体时,由于第三进风口122设置于第二侧板114,吸风装置400、换热结构300及进风装置沿第一侧板112至第二侧板114的方向间隔设置,第三进风口122朝向进风装置,因此,在维修时,无需单独开设检修口,便于检修,避免对室内机本体100造成额外的破坏,增强装修的美观性。

如图6所示,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室外进风单元210包括出风体240和用于安装风机的安装体230,安装体230设有第三出风口,出风体240设有排风管道242,出风体240与安装体230连接,排风管道242的进风口与第三出风口连通,排风管道242的管径沿排风管道242的进风口至排风管道的出风口244的方向逐渐增大。如此,出风体240设计成扩压放大状,如此,可以减少第一过滤件造成的阻力,因为当风量相同,面积越大,风速越小,因而阻力越小,如此利于吸取更多的室外空气。

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吸风装置400包括贯流风叶。如此,贯流风叶能够保证吸风装置400的吸风能力。在别的实施例中,吸风装置400可以包括离心风机等吸风式风机。

一实施例中还涉及一种空调,包括室内机10。

上述空调在使用时,将换热结构300设置于进风装置和吸风装置400之间,由于进风装置包括室内进风单元和室外进风单元210,室内进风单元能够吸入室内的空气,室外进风单元210能够吸入室外的空气,吸风装置400用于驱动室内进风单元内的空气及室外进风单元内的空气沿换热结构的进风端310、换热结构的出风端320、吸风装置400的进风端至吸风装置400的出风端的方向移动,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通过换热结构300换热,换热完毕后,通过吸风装置400排出;如此,室外的空气和室内的空气不会在吸风装置400上产生凝露,进而,避免吸风装置400受潮,特别是避免了吸风装置400的电机受潮,如此降低安全隐患,提升空调的使用寿命。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