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水雾处理装置的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32409发布日期:2019-04-17 03:40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水雾处理装置的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冷却塔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水雾处理装置的冷却塔。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塔,换热后的蒸汽由下至上排出过程中,一般需要通过收水装置的吸收和冷凝作用,将多余蒸汽变为冷凝水,从而减少水汽的排出,减少冷却塔水和热量的浪费,而现有技术中的水雾处理装置,一般可以采取波纹或s形除水板或者其他方式进行除水,而由于现有技术中除水板的换热面积和流通路径的限制造成水雾除去效果并不理想,通常在经过除水装置后,还有很大一部分水汽仍然直接排放,效能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水雾处理装置冷却塔,能够多方面综合作用,改善除水雾的效能。

一种具有水雾处理装置冷却塔,包括塔体,主风机,进风口,主出风口,填料,喷淋系统,水雾处理装置,泵,水槽,副风机,副出风口,检测系统,控制器,接水盘;其中,喷淋系统为多个喷淋的布水装置,喷淋头为多个;

水雾处理装置设置在喷淋系统上方,进风口设置在填料和水槽之间;

水雾处理装置包括交叉设置的多个第一除雾装置和第二除雾装置,第一除雾装置的外侧与塔体内壁连接,第一除雾装置内部设置有螺旋型通道,相邻第一除雾装置的螺旋形通道连通;第一除雾装置的通道流体进口设置在第一除雾装置的一侧,第二除雾装置内部沿其径向方向延伸有蛇形往复折返通道;相邻第二除雾装置的蛇形往复折返通道与循环总管贯通连接;水雾处理装置还包括侧板除雾装置,侧板除雾装置设置在塔体两侧副出风口处;

进一步地,第一除雾装置的通道流体出口设置在与流体入口相对应的第一除雾装置另一侧,相邻第一除雾装置的螺旋形通道连通的方式是通过设置在相邻第一除雾装置之间的侧板除雾装置中的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侧板除雾装置为格栅板状,格栅板内腔设置折返迂回蛇形通道,其中,每蛇形通道对应格栅板的空隙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除雾装置为半锥形,第二除雾装置为锥形。

进一步地,主出风口设置在塔体的顶部,副出风口设置在塔体的两侧;

进一步地,循环总管包括上水管和下水管,第二除雾装置的流体管道进口端与上水管连通,出口端与下水管连通,总管的上水管通过管路连通冷却液槽,下水管通过管路连通循环液槽,水槽通过管路连通冷却液槽。

进一步地,上水管与冷却液槽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下水管与循环槽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驱动装置,第一,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控制装置,检测系统包括温度监测装置,压力检测装置,检测系统连接控制器。

进一步地,接水盘设置在第一除雾装置和第二除雾装置的下侧。

进一步地,锥形的第一除雾装置其两侧具有槽口,用于其下部集聚的汽体上升到上侧的空间进行换热;第一和第二除雾装置的外侧壁设置有由上向下延伸的多个直线凹槽,用于导流冷凝液体。

进一步地,塔体与副风机接触处设置可打开关闭的板,用于控制换热模式和除雾两种模式的转换。

当塔体换热循环为主,除雾为辅时,打开两侧风机抽气,当塔体以除雾为主时,关闭两侧风机,以及相应的侧板,实现充分除雾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交叉设置的第一,第二除雾装置,能够合理,充分利用塔内有限空间,配合锥形半锥形设置,相比于传统的s形除水板或波形除水装置,扩大换热的面积,能够增强换热,增强除水雾效果。在第一第二除雾装置中形成的折返形通道供汽体上升换热,延长其换热的路径,第一除雾装置内部的螺旋形流道充分利用了锥形设置的外壳,使得冷源流道增长。位于塔体中央的第二除雾装置,上下相邻通过循环总管连通,并联的设计能够增大流体的冷量。

设置在两侧的侧板除雾装置,能够起到对塔体壁附近的气体进行充分换热的效果,配合其格栅形状,与外侧的风机对应设置,自由调整切换除雾和塔体换热两种模式。

冷却液槽和循环水槽以及上下水管的设置能够交替使用冷源,节约水源,并根据温度的需要实时调节实现除雾的温度智能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除雾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二除雾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除雾装置流体路径示意图。

图5为第二除雾装置流体路径示意图。

图6为侧板除雾装置示意图。

图中:1-主风机、2-进风口、3-填料、4-喷淋系统、5-水槽、6-副风机、7-接水盘、8-第一除雾装置、9-第二除雾装置、10-螺旋通道、11-蛇形往复折返通道、12-流体进口、13-直线凹槽、14-下水管、15-上水管、16-循环液槽、17-冷却液槽、18-侧板除雾装置通道、19-侧板除雾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具有水雾处理装置冷却塔,包括塔体,主风机1,进风口2,主出风口,填料3,喷淋系统4,水雾处理装置,泵,水槽5,副风机6,副出风口,检测系统,控制器,接水盘7;其中,喷淋系统4为多个喷淋的布水装置,喷淋头为多个;水雾处理装置设置在喷淋系统4上方,进风口2设置在填料和水槽之间;水雾处理装置包括交叉设置的多个第一除雾装置8和第二除雾装置9,第一除雾装置8的外侧与塔体内壁连接,第一除雾装置8内部设置有螺旋型通道,相邻第一除雾装置8的螺旋形通道10连通;第一除雾装置8的通道流体进口设置在第一除雾装置8的一侧,第二除雾装置9内部沿其径向方向延伸有蛇形往复折返通道11;相邻第二除雾装置9的蛇形往复折返通道11与循环总管贯通连接;水雾处理装置还包括侧板除雾装置19,侧板除雾装置19设置在塔体两侧副出风口处;第一除雾装置8的通道流体出口设置在与流体入口相对应的第一除雾装置8另一侧,相邻第一除雾装置8的螺旋形通道连通的方式是通过设置在相邻第一除雾装置8之间的侧板除雾装置中的通道18连通,侧板除雾装置19为格栅板状,格栅板内腔设置折返迂回蛇形通道,其中,每蛇形通道对应格栅板的空隙位置,第一除雾装置8为半锥形,第二除雾装置9为锥形,主出风口设置在塔体的顶部,副出风口设置在塔体的两侧;循环总管包括上水管15和下水管14,第二除雾装置9的流体管道进口端与上水管15连通,出口端与下水管14连通,总管的上水管15通过管路连通冷却液槽17,下水管14通过管路连通循环液槽,水槽通过管路连通冷却液槽17;上水管15与冷却液槽17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下水管14与循环槽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驱动装置,第一,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控制装置,检测系统包括温度监测装置,压力检测装置,检测系统连接控制器;接水盘设置在第一除雾装置8和第二除雾装置9的下侧。

本发明的过程为:图1,经过喷淋系统换热后产生的蒸汽上升到除雾装置下侧,先经过第一除雾装置的底面,分两路通过下锥口以及槽口上升到上一空间,接触到第二除雾装置的下底面,向上汇聚并转向折返到上一第一除雾装置底侧,在这一过程中与第一第二除雾装置中的冷源进行换热,释放热量冷凝,并同时与两侧的侧板除雾装置进行接触换热,依次上升到塔顶出口。

当塔体换热循环为主,除雾为辅时,打开两侧风机抽气,当塔体以除雾为主时,关闭两侧风机,以及相应的侧板,实现充分除雾效果。

图2,4,第一除雾装置有冷源口,在塔体一侧,冷源由一侧(左侧)进入,沿半锥形向下延伸流道流动,到底端后,螺旋上升,在与冷源进口相对的另一侧上升与右侧的侧除雾装置的蛇形弯折通道连通,再上升离开右侧除雾装置后,以相同方式流入到上一级的第一除雾装置,依次类推,最后由塔体一侧流出,完成第一除雾装置冷源流路流通。

图3,5,需要说明的是,图5仅为说明其内部流道的示意图剖面,实际的流道应当是规则并且沿着径向布满的,实际进出口位置应当是适应性调整。第二除雾装置为多个,每个装置内的管道并联设置在总管(上下水管)上,具有进出口流道连通总管,冷却液槽的介质通过上水管依次通入到每个第二除雾装置中的入口,流体经过蛇形往复弯折流通一周后流出到下水管回到循环液槽。这一循环为正循环,通过驱动冷却液槽流体进行流动到循环液槽。通过阀门或其他方式控制循环的速度或启停,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循环液槽温度下降到合适换热的温度时,可以停止冷却液槽上水,同时,启动循环液槽驱动装置的进行反向上水,这一循环为反循环。此时,上水管变为下水管,下水管变为上水管,这样避免了一直提供冷却上水,用水量大,不够智能以及换热效果不可控的问题,能够实现智能控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