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5123发布日期:2018-11-07 22:10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目前,燃气灶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燃气灶行业内,燃气灶的防干烧系统是安全烹饪的核心,而探测过低温度用的温度传感器又是该防干烧系统的核心。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是通过热量采集板与锅底接触来探测锅底的温度,温度传感器探测的温度与锅底的实际温度往往有误差,当误差较小时,则温度传感器的测温准确性越高,防干烧系统在动作响应时也越准确。

然而,现有的温度传感器中,有的设置有外壳,但其外壳结构设置不合理,有的甚至没有额外增加外壳,容易造成温度传感器的感温元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燃气灶中燃烧器所产生的高温火焰或高温烟气干扰,其探测到的温度往往高于锅底实际温度,即温度传感器具有较大的测量误差,其探测温度的准确性较差,而燃气灶的防干烧系统正是根据温度传感器所探测的温度判断是否进行响应操作(例如切断气源或调低燃气的进气量),进而导致防干烧系统容易误操作,明显降低了防干烧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温度传感器,应用于燃气灶,旨在降低燃气灶中燃烧器所产生的高温火焰或高温烟气对温度传感器的干扰,提高温度传感器的测温准确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温度传感器包括:

传感器本体,所述传感器本体的上端设置有感温部;以及

外壳,呈筒状设置,所述外壳间隔套设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所述外壳的上端与所述传感器本体相连接,以使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和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围合形成一朝下敞口的隔热腔。

优选地,所述传感器本体包括:

支撑管,沿上下方向设置;

热量采集板,安装于所述支撑管的上端;

感温元件,安装于所述热量采集板,且所述感温元件容置于所述支撑管内;

导向杆,与所述支撑管滑动连接,且所述支撑管可相对所述导向杆上下滑动;以及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热量采集板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导向杆抵接;

所述热量采集板和感温元件形成所述感温部。

优选地,所述外壳上端低于所述热量采集板,且所述外壳上端与所述热量采集板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外壳上端与所述热量采集板之间的间隙为0.2毫米至1.8毫米。

优选地,所述外壳上端与所述热量采集板之间的间隙为0.5毫米至1.5毫米。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上端与所述支撑管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上端边沿沿其径向朝内延伸有支撑翻边,所述支撑翻边沿所述外壳的轴向向下延伸有抵接翻边,所述抵接翻边的内周面过盈配合固定于所述支撑管的外周面。

优选地,所述热量采集板的上表面呈与待测锅底的外表面相贴合的曲面或平面状设置。

优选地,所述导向杆的上端伸入至所述支撑管内,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支撑管内,所述温度传感器还包括一导向环,所述导向环位于所述支撑管内,所述导向环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撑管的内周面滑动抵接,所述导向杆的上端与所述导向环相连接,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热量采集板的一端与所述导向环的上端面抵接。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上端向上呈减缩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气灶,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

传感器本体,所述传感器本体的上端设置有感温部;以及

外壳,呈筒状设置,所述外壳间隔套设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所述外壳的上端与所述传感器本体相连接,以使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和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围合形成一朝下敞口的隔热腔。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设置有外壳,外壳间隔套设于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外壳的上端与传感器本体相连接,以使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和外壳的内表面围合形成一朝下敞口的隔热腔。如此,传感器本体的外周上形成有隔热腔,进而有效避免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直接加热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以降低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进而减少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向感温部的热量传递,使得感温部所处的温度尽可能地与锅具的实际温度相一致,进而降低感温部的测量偏差,提高温度传感器的测温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温度传感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温度传感器,适用于燃气灶。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该温度传感器1包括:

传感器本体10,所述传感器本体10的上端设置有感温部170;以及

外壳20,呈筒状设置,所述外壳20间隔套设于所述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所述外壳20的上端与所述传感器本体10相连接,以使所述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和所述外壳20的内表面围合形成一朝下敞口的隔热腔210。

在燃气灶中,传感器本体10安装在燃气灶的灶头处,传感器本体10自身沿上下方向延伸,传感器本体10的上端用于与放置在燃气灶上的烹饪锅具相抵接,传感器本体10的上端设置有感温部170,该感温部170与锅具的外表面接触(通常情况下,感温部170与锅具的底面接触,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感温部170也可与锅具的侧壁相接触),感温部170可探测锅具的温度,进而作为燃气灶的防干烧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燃气灶中燃烧器所产生的高温火焰或高温烟气的温度高于烹饪锅具的实际温度,在燃气灶使用过程中,高温火焰或高温烟气会对传感器本体10的外表面进行加热,进而导致传感器本体10表面的热量向感温部170传递,使得感温部170探测的温度值高于烹饪锅具的实际温度值,进而影响了温度传感器1的测温准确性,容易引起防干烧系统的误操作。

为了减少燃气灶中燃烧器所产生的高温火焰或高温烟气对感温部170的干扰,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设置有外壳20,该外壳20呈筒状设置,外壳20自身由耐高温材料所制成,能够在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其中,外壳20间隔套设于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外壳20的上端与传感器本体10相连接,以使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和外壳20的内表面围合形成一朝下敞口的隔热腔210。可以理解的是,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上形成有隔热腔210,进而有效避免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直接加热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以降低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进而减少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向感温部170的热量传递,使得感温部170所处的温度尽可能地与锅具的实际温度相一致,进而降低感温部170的测量偏差,提高温度传感器1的测温准确性。

感器本体的外周面和外壳20的内表面围合形成一朝下敞口的隔热腔210,当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加热外壳20时,隔热腔210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从外壳20下端的敞口处排出。在热空气从外壳20下端的敞口排出隔热腔210时,也带走隔热腔210内大量的热量,进而降低了隔热腔210的温度,使得隔热腔210的隔热效果更明显,也有助于降低传感器外周面的表面温度。同时,通过在外壳20的下端设置有敞口,也可防止由于隔热腔210密封或通风不畅,而导致隔热腔210内的热空气受热膨胀而导致外壳20炸膛的安全隐患。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地,温度传感器1位于锅具的下方,其感温部170与锅具的底面相接触。当隔热腔210的敞口朝上设置时,容置导致锅具直接盖合该敞口,进而导致隔热腔210被密封或者通风不畅,进而发生外壳20炸膛的安全隐患。而本实施例中,隔热腔210的敞口位于外壳20的下端,进而有效避免了隔热腔210的敞口被盖合的缺陷,避免发生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设置有外壳20,外壳20间隔套设于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外壳20的上端与传感器本体10相连接,以使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和外壳20的内表面围合形成一朝下敞口的隔热腔210。如此,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上形成有隔热腔210,进而有效避免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直接加热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以降低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的表面温度,进而减少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向感温部170的热量传递,使得感温部170所处的温度尽可能地与锅具的实际温度相一致,进而降低感温部170的测量偏差,提高温度传感器1的测温准确性。

传感器本体10的结构有多种实现方式,以下对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所采用的传感器本体10的结构做出具体阐释:

该传感器本体10包括支撑管110、热量采集板120、感温元件130、导向杆140以及弹性件150,其中支撑管110沿上下方向设置;热量采集板120安装于支撑管110的上端;感温元件130安装于热量采集板120,且感温元件130容置于支撑管110内;导向杆140与支撑管110滑动连接,且支撑管110可相对导向杆140上下滑动;弹性件150的一端与热量采集板120抵接,另一端与导向杆140抵接;热量采集板120和感温元件130形成感温部170。

导向杆140固定安装于燃气灶上,进而当锅具位于燃气灶上时,锅具的底面与热量采集板120接触,进而使得弹性件150被压缩,使得支撑管110相对导向杆140向下滑。其中,热量采集板120盖合支撑管110上端的开口,并且热量采集板120朝下凸设有安装部121,安装部121位于支撑管110内,且安装部121的外周面与支撑管110的内周面相间隔设置,安装部121的下表面开设有沿上下方向设延伸的安装沉孔122,感温元件130安装于安装沉孔122内,以保护感温元件130。如此支撑管110的管壁没有与安装部121之间接触,进而以减少两者之间的热量传递,以使感温部170所处的温度尽可能地与锅具的实际温度相一致,进而降低感温部170的测量偏差。支撑管110和导向杆140相互滑动连接的方式一般通过支撑管110的下端滑动套设于导向管外,或者导向管的上端滑动套设于支撑管110的下端外的方式来实现。感温元件130朝向安装沉孔122的开口的一侧连接有导线131,该导线131穿设于支撑管110和导向杆140内,进而防止被火焰燃烧。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支撑管110的下端滑动套设于导向管外,此时弹性件150容置于支撑管110内,进而可避免高温对弹性件150的影响,防止弹性件150受高温影响而使其弹性发生变化。该弹性件150优选为压缩弹簧,此时压缩弹簧的上端套设于热量采集板120的安装部121,且压缩弹簧的上端与热量采集板120抵接,压缩弹簧的下端抵接于导向杆14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外壳20与热量采集板120的热量接触而导致热量相互传递,外壳20上端低于热量采集板120,并且外壳20上端与所述热量采集板120之间具有间隙。外壳20由于长期受到高温火焰和高温烟气的加热,其温度较高,将外壳20与热量采集板120相互间隔开,可防止外壳20的热量向热量采集板120传递。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外壳20的上端低于热量采集板120,此时位于外壳20和热量采集板120之间的部分支撑管110的外侧会直接暴露于高温火焰和高温烟气中,进而导致支撑管110也被加热,进而使得支撑管110的管壁向热量采集板120传递热量。一方面,为了使外壳20和热量采集板120之间避免直接接触,外壳20和热量采集板120之间的间距应当越大越好;另一方面,为了减少支撑管110暴露于高温火焰和高温烟气中的表面积,通过减少支撑管110的受热面积来降低支撑管110的温度,可减少支撑管110的管壁向热量采集板120传递热量,此时,外壳20与热量采集板120的间距应当越好越小。因此,为了同时兼顾外壳20和支撑管110对热量采集板120的热量传递,本实施例中,外壳20上端与热量采集板120之间的间隙为0.2毫米至1.8毫米。

进一步地,上述外壳20上端与热量采集板120之间的间隙优选为0.5毫米至1.5毫米,此时外壳20与热量采集板120之间间隔热量效果不仅较佳,且支撑管110的暴露于高温火焰和高温烟气中的受热面积也相对较小,支撑管110的温度也相对较低,以使得支撑管110对热量采集板120的热量传递也较少,可明显降低热量采集板120上来自支撑管110和外壳20传递的热量,使得感温元件130的测量结果更加贴近于锅具的实际温度。

外壳20可通过焊接、过盈配合等方式与支撑管110相连接。外壳20焊接于支撑管110时,在温度传感器1的制造过程中,需要采用工艺难度和复杂程度较高的焊接工艺,进而导致温度传感器1的制造成本较高。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0的上端优选与支撑管110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进而以便于外壳20和支撑管110的安装,简化低温度传感器1的制造工艺,最终以降低温度传感器1的制造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外壳20采用过盈配合方式与支撑管110连接时,外壳20和支撑管110受到燃气灶的燃烧加热,外壳20与支撑管110之间的装配间隙会变大,通过预先设计一定的过盈量,进而可避免外壳20与支撑管110之间的装配间隙会变大而导致外壳20发生松动的缺陷。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0的上端边沿沿其径向朝内延伸有支撑翻边220,支撑翻边220沿外壳20的轴向向下延伸有抵接翻边230,抵接翻边230的内周面过盈配合固定于支撑管110的外周面。可以理解,抵接翻边230形成一套筒结构,进而可将外壳20牢靠地固定在支撑管110上。

为了是热量采集板120尽可能地保持与锅具的温度一致,热量采集板120应当与锅具的底面相贴合,进而以提高热量采集板120相对锅具的受热面积,因此,热量采集板120的上表面呈与锅具锅底的外表面相贴合的曲面或平面状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杆140的上端伸入至支撑管110内,弹性件150位于支撑管110内,温度传感器1还包括一导向环160,导向环160位于所述支撑管110内,导向环160的外周面与支撑管110的内周面滑动抵接,导向杆140的上端与导向环160相连接,弹性件150远离所述热量采集板120的一端与导向环160的上端面抵接。通过设置导向环160,可使得支撑管110可更加地相对导向杆140滑动,增加温度传感器1的结构稳定性。

温度传感器1的外壳20通常自下向上安装,外壳20需要穿过燃气灶的灶头,为了便于温度传感器1的安装,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外壳20的上端向上呈减缩设置,进而外壳20上形成导向面,进而方便温度传感器1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燃气灶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