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3843发布日期:2018-12-11 20:15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乏汽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蒸压釜的容积为245m3,蒸压釜内充气有效空间为150m3,工作压力为1.3MPa~1.35MPa,工作温度为194℃左右。蒸压釜进行排汽操作时,先将蒸压釜进行倒汽操作;至各釜内的压力平衡后,再开启主汽源对蒸压釜进行抽汽操作;至蒸压釜内压力为0.8MPa时,关闭阀门停止抽汽操作;打开乏汽排放阀,将乏汽进行冷凝液化处理得到高温冷凝水;然后将70℃左右的高温冷凝水通过冷凝水处理系统转换成生产所需的40℃左右的低温水。然而,传统的冷凝水处理系统是先通过第一冷却塔与第一换热器将高温水转换成50℃左右的中温水,然后通过第二冷却塔与第二换热器将中温水转换成低温水。第一冷却塔、第二冷却塔、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使得冷凝水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占地面积、且成本低廉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包括:高温储水机构、中温储水机构及低温储水机构,所述高温储水机构用于接收乏汽液化冷凝水,所述高温储水机构与所述中温储水机构相连通;换热器、冷却机构,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介质进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高温储水机构相连通,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介质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中温储水机构相连通,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介质出口还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低温储水机构相连通,所述换热器的第二介质进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所述冷却机构的出口相连通,所述换热器的第二介质出口通过第五管路与所述冷却机构的入口相连通;

第一泵体、第一开关阀、第二开关阀、第一温度感应器,所述第一泵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所述第一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所述第二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用于获取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介质出口处的冷凝水温度。

上述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高温储水机构将接收的70℃左右的高温冷凝水通过第一管路送入至换热器中,换热器将高温冷凝水与冷却机构送入的冷介质,例如冷水,进行换热处理;高温冷凝水换热后经换热器的第一介质出口向外排出,第一温度感应器感应水温,当判断到换热后的热水的水温为40℃左右时,则控制第一开关阀关闭,第二开关阀打开,将换热后的热水送入至低温储水机构中;当判断到换热后的热水的水温为50℃左右时,则控制第一开关阀打开,第二开关阀关闭,将换热后的热水送入至中温储水机构中,中温储水机构中的热水循环进入到高温储水机构中,并会与高温储水机构中的水一起送入换热器中再次进行换热处理,直到感应到换热器排放出的热水温度为40℃左右时,才将热水排放至低温储水机构中,从而能够避免50℃左右的中温水排放至低温储水机构中。如此,上述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相对于传统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由于只采用一个冷却机构及一个换热器,从而能减小占地面积、且成本低廉。

进一步地,所述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还包括DCS控制装置,所述DCS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所述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压力感应器,所述第四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泵体与第二压力感应器,所述第一压力感应器、所述第二压力感应器、第一泵体及第二泵体均与所述DCS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路上、所述第二管路上、所述第三管路上、第四管路上均设置有手动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所述冷却机构为逆流冷却塔。

进一步地,所述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排空管与溢流管,所述排空管与所述逆流冷却塔的底部连通,所述溢流管与逆流冷却塔的侧部连通,所述排空管与所述溢流管并联连接至所述中温储水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还包括自来水进水管,所述自来水进水管与所述逆流冷却塔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并联设置在所述自来水进水管与所述逆流冷却塔之间的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所述第二支管的一端均与所述自来水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一支管、所述第二支管的另一端均与所述逆流冷却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高温储水机构为高温水池、高温水箱或高温水罐,所述中温储水机构为中温水池、中温水箱或中温水罐,所述低温储水机构为低温水池、低温水箱或低温水罐;所述高温水池顶部设置有用于接收乏汽液化冷凝水的接收管,以及设置有用于连接至气体收集机构的蒸汽排放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高温储水机构,11、接收管,12、蒸汽排放管,20、中温储水机构,30、低温储水机构,40、换热器,50、冷却机构,51、排空管,52、溢流管,53、自来水进水管,54、第一支管,55、第二支管,60、第一泵体,71、第一开关阀,72、第二开关阀,73、第一温度感应器,74、第二温度感应器,75、第三温度感应器,76、第四温度感应器,77、第一压力感应器,78、第二压力感应器,79、第二泵体,81、第一管路,82、第二管路,83、第三管路,84、第四管路,85、第五管路,90、手动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包括:高温储水机构10、中温储水机构20及低温储水机构30、换热器40、冷却机构50、第一泵体60、第一开关阀71、第二开关阀72及第一温度感应器73。

所述高温储水机构10用于接收乏汽液化冷凝水,所述高温储水机构10与所述中温储水机构20相连通。具体地,高温储水机构10与中温储水机构20可以通过管道连通。可选地,所述高温储水机构10为高温水池、高温水箱或高温水罐,所述中温储水机构20为中温水池、中温水箱或中温水罐,所述低温储水机构30为低温水池、低温水箱或低温水罐。

所述换热器40的第一介质进口通过第一管路81与所述高温储水机构10相连通,所述换热器40的第一介质出口通过第二管路82与所述中温储水机构20相连通,所述换热器40的第一介质出口还通过第三管路83与所述低温储水机构30相连通,所述换热器40的第二介质进口通过第四管路84与所述冷却机构50的出口相连通,所述换热器40的第二介质出口通过第五管路85与所述冷却机构50的入口相连通。

所述第一泵体60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81上,所述第一开关阀71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82上,所述第二开关阀72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83上,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73用于获取所述换热器40的第一介质出口处的冷凝水温度。

上述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高温储水机构10将接收的70℃左右的高温冷凝水通过第一管路81送入至换热器40中,换热器40将高温冷凝水与冷却机构50送入的冷介质,例如冷水,进行换热处理;高温冷凝水换热后经换热器40的第一介质出口向外排出,第一温度感应器73感应水温,当判断到换热后的热水的水温为40℃左右时,则控制第一开关阀71关闭,第二开关阀72打开,将换热后的热水送入至低温储水机构30中;当判断到换热后的热水的水温为50℃左右时,则控制第一开关阀71打开,第二开关阀72关闭,将换热后的热水送入至中温储水机构20中,中温储水机构20中的热水循环进入到高温储水机构10中,并会与高温储水机构10中的水一起送入换热器40中再次进行换热处理,直到感应到换热器40排放出的热水温度为40℃左右时,才将热水排放至低温储水机构30中,从而能够避免50℃左右的中温水排放至低温储水机构30中。如此,上述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相对于传统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由于只采用一个冷却机构50及一个换热器40,从而能减小占地面积、且成本低廉。

此外,进一步地,所述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还包括DCS控制装置。所述DCS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73、所述第一开关阀71、所述第二开关阀72电性连接。如此,采用DCS控制装置后,上述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能实现全自动运行,并可以设置设备安全联锁保护功能及联锁保护提示功能。

具体地,所述第一管路81上设置有第二温度感应器74,所述第四管路84上设置有第三温度感应器75,所述第五管路85上设置有第四温度感应器76。所述第二温度感应器74、所述第三温度感应器75、所述第四温度感应器76均与所述DCS控制装置电性连接。如此,DCS控制装置能够自动获取到第一管路81上的热水温度信息、第四管路84上的热水温度信息、第五管路85上的热水温度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路81上设置有第一压力感应器77,所述第四管路84上设置有第二泵体79与第二压力感应器78。所述第一压力感应器77、所述第二压力感应器78、第一泵体60及第二泵体79均与所述DCS控制装置电性连接。如此,DCS控制装置能够自动获取到第一管路81上的水压信息、第四管路84上的水压信息,并能够相应控制第一泵体60、第二泵体79是否自动开启运行。

具体地,所述第一管路81上、所述第二管路82上、所述第三管路83上、第四管路84上均设置有手动开关90。如此,当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不运行时,可以通过操作手动开关90来断开第一管路81、第二管路82、第三管路83及第四管路84。

更具体地,所述换热器40为板式换热器40,所述冷却机构50为逆流冷却塔。如此,高温冷凝水与冷介质之间的换热效果较好。

进一步地,所述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排空管51与溢流管52。所述排空管51与所述逆流冷却塔的底部连通,所述溢流管52与逆流冷却塔的侧部连通,所述排空管51与所述溢流管52并联连接至所述中温池。如此,逆流冷却塔能够对换热后的热水进行冷却,并将冷水由第二水泵抽送至换热器40中。逆流冷却塔通过排空管51将换热后的热水排空至中温池中,逆流冷却塔还能通过溢流管52将换热后的热水溢流至中温池中。

进一步地,所述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还包括自来水进水管53。所述自来水进水管53与所述逆流冷却塔相连通。如此,当逆流冷却塔水量较小时,自来水进水管53能够将自来水补充至逆流冷却塔中。

进一步地,所述的乏汽液化冷凝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并联设置在所述自来水进水管53与所述逆流冷却塔之间的第一支管54与第二支管55。所述第一支管54、所述第二支管55的一端均与所述自来水进水管53连通,所述第一支管54、所述第二支管55的另一端均与所述逆流冷却塔连通。具体地,第一支管54、第二支管55上均可以设置手动开关90和/或电动阀。自来水进水管53的自来水主要通过第一支管54进入到逆流冷却塔中,也可以通过备用的第二支管55进入到逆流冷却塔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所述高温水池顶部设置有用于接收乏汽液化冷凝水的接收管11,以及设置有用于连接至气体收集机构的蒸汽排放管12。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