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花机导风圈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4336发布日期:2019-02-12 21:54阅读:5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天花机导风圈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天花机导风圈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天花机空调又称天井机或吸顶式、嵌入式空调,其一般大量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因此机身轻而薄,例如,制冷量5000W的两匹天花机,其主机厚度仅为19厘米,当安装于天花板内时,不占室内空间,因此,非常适合家庭和办公场所使用。天花机空调具有全自动运转、四方向送风及三段风向设定、循环风量强劲的特点,凉爽(温暖)直达房间每一个角落,即使天花板高度超过标准层高,凉爽(温暖)也可直达地面。

现有的天花机一般采用中间进风、四周出风的风道结构,进风口根据结构和功能的设定,要同时满足四个出风口的出风要求,并且伴随着,空调的功率越来越高,如何减小天花机的整体体积,降低天花机的厚度,并且保证其连接的稳定性,如何减小进风口体积,并且满足出风口出风效果的要求,是当前技术人员要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申请号为CN201620993587.5、专利名称为天花机的回风面板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天花机的回风面板,该设置通过采用多条竖筋和多条横筋交织成多个单元格的矩形单元的回风格栅,在每个单元格内设有相互交叉的两条对角线筋,以提高回风面板的强度,增大回风量。但是,该种结构的导风圈的进风效率较低,自然风在风扇叶轮作用下进入面框内部容易形成紊流,影响出风效率,且出风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天花机导风圈及空调器,以降低天花机的整体厚度,提高天花机的适用性,并且保证出风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天花机导风圈,所述导风圈包括导风圈底板、导风圈顶板,所述导风圈底板与所述导风圈顶板通过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设置引导板,所述引导板呈弧形,所述引导板的一端与导风圈底板连接,所述引导板的另一端设置限位部,在所述限位部的中心处设置进风口,所述导风圈底板与所述导风圈顶板平行状,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导风圈顶板垂直设置,所述导风圈底板与所述导风圈顶板之间存在高度差。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圈顶板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整体呈矩形设置,第三支撑部整体呈弧形设置,第二支撑部被配置为将第一支撑部与第三支撑部连接,所述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处在同一水平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圈底板上设置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被配置为与接水盘的第一连接面固定连接;所述导风圈顶板上设置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被配置为与接水盘的第二连接面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至少各设置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圈底板的边沿处设置第一沿板,所述第一沿板设置在导风圈底板上远离导风圈顶板的一侧,在导风圈顶板的边沿处设置外沿板装置,外沿板装置设置在导风圈顶板上靠近导风圈底板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圈底板上设置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设置在第二连接孔的周围,第二加强筋呈半开弧形设置,第二加强筋的开口与第一沿板固定连接;所述导风圈顶板上设置有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设置在第三连接孔的周围,所述第三加强筋一端与导风圈顶板上的外沿板装置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一纵向加劲肋、第一横向加劲肋,所述第一纵向加劲肋与第一横向加劲肋呈垂直状的横纵交错状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设有交叉状设置的加劲肋;所述第三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二纵向加劲肋、第二横向加劲肋,所述第二纵向加劲肋与所述第二横向加劲肋呈垂直状的横纵交错状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部上设置有斜向加劲肋,所述斜向加劲肋能够与部分所述第二纵向加劲肋、所述第二横向加劲肋交叉或者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设置第一加强槽;所述第三支撑部上设置第二加强槽,所述第一加强槽、第二加强槽均为贯穿槽,所述第一加强槽、第二加强槽设置能够设置在所述导风圈顶板的主体板上,或者设置在横向加劲肋、纵向加劲肋、斜向加劲肋上或者其结合处中的一处或者多处,所述第一加强槽、第二加强槽为圆形、槽型、星型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环、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设置在导风圈顶板上靠近导风圈底板的侧面上,所述第一限位环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环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连接板并形成限位壁,所述第二限位环一端与第一限位环或者引导板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在导风圈顶板远离导风圈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环与第二限位环在连接处形成限位槽。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圈底板的底面与导风圈顶板的底面之间的高度差设置为Hmm,以进风口的圆心为顶点,进风口的圆心到引导板的两端靠近导风圈底板的端点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θ°,天花机单个出风口的舒适平衡参数为C,天花机单个出风口的舒适平衡参数为C与θ以及H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其中,C≥2,θ和H满足H+40<θ<H+115的关系。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天花机导风圈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风圈底板与所述导风圈顶板之间存在高度差,便于降低整个天花机的整体装配厚度,提高天花机的通用性,弧形的引导板设置,并将第一连接板6与第二连接板7之间、导风圈底板1与限位部3之间连接起来,形成横截面渐变缩小的进风通道,避免自然风在进口处散逸,最终通过进风口进入,保证了天花机的风道的进风效果。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风圈便于装配,加强筋、加劲肋以及沉降槽的设置,提高了导风圈的整体强度,连接稳定,便于装配,通过第一限位环、第二限位环形成的限位槽,提高了风扇吸气进风的效率,并且有效避免了回风。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含上述所述的导风圈。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导风圈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天花机导风圈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天花机导风圈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天花机导风圈的第二视角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天花机导风圈尺寸定义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导风圈底板,2-引导板,3-限位部,301-第一限位环,302-第二限位环, 303-限位槽,4-导风圈顶板,401-第一支撑部,402-第二支撑部,403-第三支撑部,5-进风口,6-第一连接板,7-第二连接板,8-第一加强筋,9-第一连接孔, 10-第二连接孔,11-第一沿板,12-第二加强筋,13-第一纵向加劲肋,14-第一横向加劲肋,15-第一加强槽,16-第二沿板,17-第三连接孔,18-第三加强筋, 19-第三沿板,20-第二纵向加劲肋,21-第二横向加劲肋,22-斜向加劲肋,23- 第四沿板,24-第二加强槽,25-限位壁,26-螺钉柱,27-第三加劲肋,28-沉降槽,29-周向加劲肋,30-加强凸台,31-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天花机导风圈,包括导风圈底板1、导风圈顶板4,所述导风圈底板1与所述导风圈顶板4通过第一连接板6、第二连接板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6与所述第二连接板7之间设置引导板2,所述引导板2呈弧形,所述引导板2的一端与导风圈底板1连接,所述引导板2的另一端设置限位部3,在所述限位部3的中心处设置进风口5,所述导风圈底板1与导风圈顶板4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6、第二连接板7与所述导风圈顶板4垂直设置,所述导风圈底板1与所述导风圈顶板4 之间存在高度差,该高度差被配置为容纳电控盒装置。

该设置公开一种天花机导风圈,通过将导风圈底板1与导风圈顶板4的错位设置,导风圈底板1与导风圈顶板4的高度差,便于形成容纳电控盒放置的空间,在导风圈底板1与导风圈顶板4之间设置的弧形引导板2将第一连接板 6与第二连接板7之间、导风圈底板1与限位部3之间连接起来,形成横截面渐变缩小的进风通道,避免自然风在进口处散逸,最终通过进风口进入,一方面减小了天花机电控盒装配的整体高度,缩小了天花机的整体厚度,提高了天花机应用通配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天花机的风道的进风效果。

优选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圈顶板4包括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以及第三支撑部403,所述第一支撑部401整体呈矩形设置,第三支撑部403整体呈弧形设置,第二支撑部402被配置为将第一支撑部401与第三支撑部403连接,所述的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第三支撑部403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该设置便于电控盒内控制板的装配,弧形设置的第三支撑部403部分便于设置电路控制板,矩形设置的第一支撑部401部分便于固定电控接头,既保证了电控连接的可靠性,又适当减小了导风圈的体积,减小了天花机的整体装配体积。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圈底板1上设置第二连接孔10,所述第二连接孔10 被配置为与接水盘的第一连接面固定连接;所述导风圈顶板4上设置第三连接孔17,所述第三连接孔17被配置为与接水盘的第二连接面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连接孔10、第三连接孔17至少各设置两个。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圈底板1上设置第二连接孔10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孔10设置在导风圈底板1的两侧,所述的导风圈顶板上设置的第三连接孔17为三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三连接孔17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401与第二支撑部402与第三支撑部403的交接处,最后一个所述第三连接孔17设置在第三支撑部403上,接水盘上设置的第一连接面、第二连接面配合的与导风圈底板1、导风圈顶板4 对应设置,该设置保证了导风圈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风扇形成的风力造成的导风圈连接的不稳定。

优选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导风圈底板1的边沿处设置第一沿板11,所述第一沿板11设置在导风圈底板1上远离导风圈顶板4的一侧,在导风圈顶板4的边沿处设置外沿板装置,外沿板装置设置在导风圈顶板4上靠近导风圈底板1的一侧。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沿板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撑部401上的第二沿板16、设置在第二支撑部402上的第三沿板19、设置在第三支撑部403上的第四沿板23,所述的第一沿板11、第二沿板16、第三沿板19、第四沿板23在导风圈的投影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结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板6、第二连接板与导风圈底板1的连接处也设置有加强肋,该设置提高了导风圈的整体强度,提高其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圈底板1上设置第二加强筋12,所述第二加强筋12设置在第二连接孔10的周围,第二加强筋12 呈半开弧形设置,第二加强筋12的开口与第一沿板11固定连接;所述导风圈顶板4上设置有第三加强筋18,所述第三加强筋18设置在第三连接孔17的周围,所述第三加强筋18一端与导风圈顶板4上的外沿板装置固定连接。该设置进一步提高了连接孔处导风圈的强度,提高了导风圈固定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选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圈底板1上设置第一连接孔9,所述第一连接孔9设置两个,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9的两侧各设置一个第一加强筋8,两个所述第一加强筋8呈对向开口的弧形设置,所述第一加强筋8设置在所述导风圈底板1远离所述导风圈顶板4的平面上,对应的,在所述导风圈底板1靠近所述导风圈顶板4的平面上设置加强凸台30,所述加强凸台30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孔9处,该设置保证了第一连接孔9的连接强度和连接处的导风圈的强度。

进一步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部401上设置有第一纵向加劲肋13、第一横向加劲肋14,所述第一纵向加劲肋13与第一横向加劲肋14呈垂直状的横纵交错状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402上设有交叉状设置的加劲肋;所述第三支撑部403上设置有第二纵向加劲肋20、第二横向加劲肋 21,所述第二纵向加劲肋20与所述第二横向加劲肋21呈垂直状的横纵交错状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部403上设置有斜向加劲肋22,所述斜向加劲肋22能够与部分所述第二纵向加劲肋20、所述第二横向加劲肋21交叉或者连接。该设置增强了导风圈顶板4整体强度,提高了导风圈顶板4装配电控盒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部401上设置第一加强槽15;所述第三支撑部403 上设置第二加强槽24,所述第一加强槽15、第二加强槽24均为贯穿槽,所述第一加强槽15、第二加强槽24设置能够设置在导风圈顶板4的主体板上,也可以设置在横向加劲肋、纵向加劲肋或者斜向加劲肋上或者其结合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槽15、第二加强槽24可以为圆形、槽型、星型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该设置提高了电控盒装置电连接固定的通配性和适用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部401上设置连接柱31,所述连接柱31设置在横向加劲肋上、纵向加劲肋上或者横向加劲肋与纵向加劲肋的结合处中的一处或者多出,连接柱31被配置为将电控盒装置与导风圈顶板4固定连接,该设置进一步保证了电控盒连接的稳定。

优选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部3包括第一限位环301、第二限位环302,所述第一限位环301设置在导风圈顶板4上靠近导风圈底板1 的侧面上,所述第一限位环30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环30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连接板7并形成限位壁25,所述第二限位环302 一端与第一限位环301或者引导板2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在导风圈顶板4远离导风圈底板1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环301与第二限位环302在连接处形成限位槽303。该设置提高了风扇吸气进风的效率,并且有效避免了回风。

进一步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圈底板1靠近导风圈顶板4的侧面上设置周向加劲肋29,所述周向加劲肋29一端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周向加劲肋29可以呈弧形段设置、折线段设置或者弧形段+折线段组合设置,在周向加劲肋29与引导板2之间设有第三加劲肋27,所述导风圈底板1设置周向加劲肋29的侧面上设有沉降槽 28,该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导风圈底板1的整体强度、连接强度及消音效果。

优选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部3上设置螺钉柱26,所述螺钉柱26呈向导风圈底板1的方向设置,所述螺钉柱26设置多个,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所述螺钉柱26设置4个,该设置便于导风圈装置与其他结构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技术人员在研发时发现,当导风圈底板1 与导风圈顶板4形成高度差以后,在其他结构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天花机出风口处的舒适平衡参数C、导风圈底板1与导风圈顶板4之间的高度差H、以及引导板2的两端壁之间形成的角度θ存在一定的关系,经过申请人一系列大量的实验得知,所述出风口处的舒适平衡参数C为人体感受出风口的体感舒适程度,舒适平衡参数C跟驱动电机的转速、以及扫风叶片的结构相关联,在驱动电机的转速、以及扫风叶片的结构采用相同的技术条件下,后经技术人员研究发现,如图4所示,将导风圈底板1的底面与导风圈顶板4的底面之间的高度差设置为Hmm,将以进风口5的圆心为顶点,进风口5的圆心到引导板2的两端靠近导风圈底板1的端点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θ°,天花机单个出风口的舒适平衡参数为C,技术人员对C、θ以及H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具体数据如下表:

后经技术人员研究发现,天花机单个出风口的舒适平衡参数为C与θ以及 H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经过人体感官,当C≥2时,风速和温度较为适宜,用户体验的舒适度较高,当C<2时,风感和温度变化体感较差,极易引起用户产生不适感,因此,舒适平衡参数C一般取C≥2,在此情况下:

即H+40<θ<H+115,其中,θ和H之间的关系仅为数值关系,不存在量纲的变化。

则当导风圈底板1与导风圈顶板4之间的高度差H、以及引导板2的两端壁之间形成的角度θ满足H+40<θ<H+115的关系时,天花机出风口处的出风比较舒适,用户的体验舒适度较高。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含如上述所述的天花机导风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