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蜗壳的过道式烘干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0154发布日期:2019-03-19 21:26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用于蜗壳的过道式烘干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蜗壳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涡轮增压器上的蜗壳的过道式烘干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器的蜗壳在清洗后,零件上会残留水分,影响后续的外观检验和浸油后的防锈效果。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在清洗机后面接烘干机,从清洗机出来的工件经人工气枪吹干后,放入烘干机,零件经烘干后进入外观检验工序。

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缺点:

1:烘干室短,零件烘干时间短,零件不能得到有效烘干。

2:加热管放置在烘干机罩壳下部,因为蜗壳零件外形大小差距较大,履带和加热管之间距离按最大零件可以通过的尺寸设置,蜗壳最大零件最小零件尺寸差有10倍,所以较小的蜗壳烘干效果较差。

3:烘干温度设定在100℃,零件在出烘干机时温度太高,零件温度过高会有烫伤操作员的风险,且零件需要自然冷却后才能进行下一工序,冷却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能够提高产品质量的用于蜗壳的过道式烘干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蜗壳的过道式烘干冷却装置,包括机体、电控柜、输送带、烘干室及冷却室,所述输送带固定在机体顶端,所述烘干室设置在机体进口端,烘干室套设在输送带外,烘干室顶端固定有热风循环装置,所述热风循环装置与烘干室内腔连通,所述冷却室设置在机体的出口端,冷却室套设在输送带外,所述电控柜分别与输送带、烘干室、热风循环装置、冷却室电连接。

为了使得烘干室内温度更加均匀,所述烘干室顶端固定有两相对设置的热风循环装置。

为了便于拆装,所述热风循环装置与烘干室铆接。

为了防止温度过高的产品直接进入温度较低的冷却室而导致产品变形,所述烘干室与冷却室间隔2-3米。

本实用新型用于蜗壳的过道式烘干冷却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1、加长烘干通道,其效果是延长零件烘干时间,充分烘干零件内外的残留水分,防止零件生锈;

2、增加热风循环装置,热风吹向履带,其效果是保证不同大小的零件有相同的烘干效果;

3、加入冷却室装置,用风机向烘干后的零件吹风,对烘干后的零件进行降温,其效果是冷却后的零件不会有烫伤作业员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蜗壳的过道式烘干冷却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蜗壳的过道式烘干冷却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1.机体,2.输送带,3.烘干室,4.热风循环装置,5.冷却室,6.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被本领域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蜗壳的过道式烘干冷却装置,包括机体1、电控柜、输送带2、烘干室3及冷却室5,所述输送带2固定在机体1顶端,形成轨道式输送机构,工件可以从右往左输送,所述烘干室3设置在机体1进口端,烘干室3套设在输送带2外,烘干室3的整体长度为8米左右,烘干室3顶端固定有两套热风循环装置4,所述热风循环装置4与烘干室3内腔连通,所述冷却室5设置在机体1的出口端,冷却室5套设在输送带2外,冷却室5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若干风机6,烘干室3与冷却室5之间间隔2-3米,所述电控柜分别与输送带2、烘干室3、热风循环装置4、冷却室5电连接。

机体1放置在地面上,烘干室3放置在机体1前部位置,直接卡在机体1上的凹槽内;冷却室5放在机体1后部位置,直接卡在机体1上的凹槽内;热风循环装置4铆接在烘干室3上部;输送带2铺设在机体1上。机体1的作用是提供安装与支撑平台,烘干室3的作用是提供烘干的密封环境,热风循环装置4的作用是用风机将加热管产生的热量吹向输送带2,保证零件加热均匀,冷却室5的作用是用风机6对零件进行吹风作业降低零件温度,电控柜的作用是调节烘干温度与履带运行速度等相关参数。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蜗壳的过道式烘干冷却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开机,按下加热开关、风机开关、履带开关等按钮,等烘干室3温度升到设定温度,先将清洗机中清洗好的蜗壳零件吹干表面残留水分,然后将零件放置在输送带2上,输送带2将零件带至烘干室3进行烘干,烘干后的零件经一段自然冷却后进入冷却室5,冷却室5对零件进行吹风降温处理,降温后的零件随输送带2运出烘干冷却机,操作员检验后将零件放置在周转车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