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声能制冷机的微孔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6459发布日期:2019-05-03 18:54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声能制冷机的微孔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具体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声能制冷机的微孔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在小型声能制冷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用在热端以导出热量降低热端温度,另一方面在冷端导出冷量以便人们利用。在小型声能制冷机中,由于能量密度较大,整机结构紧凑,便要求换热器在具有高效率的同时,尽量降低对工质流动的阻力以及空容积。

目前应用于小型声能制冷机中的换热器主要为狭缝换热器,大致分为线切割型和表带型。线切割型狭缝换热器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但是狭缝通道数较少,导致总换热面积较小;表带型狭缝换热器刚好相反,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但是由于厚度太薄而导致机械强度较低,安装较为困难,可靠性不高。

基于上述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设计一种微孔换热器,在保证换热面积的同时增大机械强度,提高运行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和需求,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经久耐用、加工制造简单的用于声能制冷机中的微孔换热器,在保证换热面积的同时增大机械强度,提高制冷机运行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声能制冷机的微孔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状基体和数个设置于所述环状基体上的换热微孔,所述换热微孔连通所述环状基体的两个端面上,所述环状基体的内环壁面、外环壁面分别与声能制冷机的膨胀气缸相配合固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换热微孔的截面形状包括六边形、八边形或圆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优选方案,每个所述换热微孔与所述环状基体同轴向开设。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的换热微孔的进出口在所述环状基体的两个端面上沿径向呈放射状均布设置、沿端面圆周方向交错均布设置,使得制冷工质可以足够均匀的流过该微孔换热器,总体阻力较小,同时也保证了较大的换热面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环状基体的材质为铜,保证了换热器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

作为优选方案,在所述环状基体的两端部还设有覆盖所述换热微孔的进出口的缓冲圈,具有防堵、均匀气流的作用。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缓冲圈采用毡布制得。

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微孔换热器采用3D打印技术加工制得,加工工艺简单,且在保证足够换热面积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从而增加了运行的可靠性和长寿命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微孔换热器设有分布均匀、密度较大的换热微孔,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采用3D打印技术加工制得,加工工艺简单,产品质量均一稳定,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还通过设置缓冲圈,防堵、均匀气流作用好,在声能制冷机中采用本实用新型微孔换热器具有运行可靠性和长寿命性,适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声能制冷机的微孔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声能制冷机的微孔换热器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示意如下:1、环状基体;11、外环壁面;12、内环壁面;2、换热微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

结合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声能制冷机的微孔换热器,包括环状基体1和数个设置于所述环状基体上的换热微孔2,所述换热微孔2连通所述环状基体1的两个端面上,所述环状基体的外环壁面11、内环壁面12分别与声能制冷机的膨胀气缸相配合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微孔2的截面形状包括六边形、八边形或圆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换热微孔2与所述环状基体1同轴向开设,所述的换热微孔2的进出口在所述环状基体1的两个端面上沿径向呈放射状均布设置、沿端面圆周方向交错均布设置,使得制冷工质可以足够均匀的流过该微孔换热器,且总体阻力较小,同时也保证了较大的换热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状基体1的材质为铜,保证了换热器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环状基体1的两端部还设有覆盖所述换热微孔2的进出口的缓冲圈,所述缓冲圈采用毡布制得,具有防堵、均匀气流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微孔换热器采用3D打印技术加工制得,加工工艺简单,且在保证足够换热面积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从而增加了运行的可靠性和长寿命性。

综上所述可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微孔换热器设有分布均匀、密度较大的换热微孔2,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采用3D打印技术加工制得,加工工艺简单,产品质量均一稳定,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还通过设置缓冲圈,防堵、均匀气流作用好,在声能制冷机中采用本实用新型微孔换热器具有运行可靠性和长寿命性,适于推广应用。

最后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