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5557发布日期:2019-04-16 23:1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CN201410093380.8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冬夏两用电风扇,但是该专利只是笼统概述了风扇上装有制冷制热装置,实现吹冷风和吹热风。所述风扇体上安装有制冷制暖系统和吹风系统,制冷制暖系统根据不同的需要将空气制冷或制暖。通过使用该实用新型的一种冬夏两用电风扇,夏天可以吹冷风,冬天可以吹暖风,体积小巧,方便使用,但该实用新型仅是笼统的概括了风扇有制冷制暖系统,没有具体的制冷方案和实施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通过该空气处理装置实现对流换热,使得吹出的风迅速降温,实现吹冷风的效果,既可以满足安规需求,又可以实现降温效果,降温效果高于传统电风扇,节能效果优于空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叶轮、设置在所述叶轮外侧的网罩和冷媒提供装置,所述网罩包括位于出风一侧的出风网罩,所述出风网罩的至少一部分为管材,所述冷媒提供装置包括冷媒储存腔,所述管材能够与所述冷媒储存腔连通,使得冷媒能够流经所述管材的内腔。

优选地,所述出风网罩构造为由一根管材盘绕成的螺旋盘状,所述管材的两端分别构成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

优选地,所述冷媒提供装置与所述管材之间为可拆卸结构。

优选地,所述冷媒提供装置包括袋体和冷媒传输管,所述冷媒传输管和所述袋体和/或所述管材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所述冷媒传输管包括用于将所述冷媒储存腔中的冷媒输入所述管材内的冷媒输入管和从所述管材传输到所述冷媒储存腔中的冷媒输出管。

优选地,所述袋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所述第一通口能够与所述冷媒输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通口能够与所述冷媒输出管的一端连接。

优选地,在所述袋体内靠近所述第一通口的位置设置有微型泵,用于将冷媒泵入所述管材内。

优选地,所述袋体包括隔离结构,用于隔离袋体内原有的低温冷媒和热交换后的较高温冷媒。

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上设置有吊挂部,所述袋体能够吊挂在所述吊挂部上。

优选地,所述网罩还包括位于所述叶轮进风一侧的进风网罩以及设置在所述进风网罩和出风网罩之间的网罩圈。

优选地,所述管材为铜管。

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电风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至少一部分为管材的出风网罩实现冷媒与经过出风网罩的气流的换热,使得吹出的风迅速降温,实现吹冷风的效果,既可以满足安规需求,又可以实现降温效果,降温效果高于传统电风扇,节能效果优于空调。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袋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叶轮;2、网罩;21、出风网罩;211、管材;2111、冷媒入口;2112、冷媒出口;22、进风网罩;23、网罩圈;3、袋体;31、第一通口;32、第二通口;33、隔离结构;4、冷媒传输管;41、冷媒输入管;42、冷媒输出管;5、微型泵6、支撑结构;61、吊挂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例如电风扇,如图1和2所示,包括叶轮1、设置在所述叶轮1外侧的网罩2和冷媒提供装置,所述网罩2包括位于出风一侧的出风网罩21,所述出风网罩21的至少一部分为管材211,所述冷媒提供装置包括冷媒储存腔,所述管材211能够与所述冷媒储存腔连通,使得冷媒能够流经所述管材211的内腔,从叶轮1吹出的风经过出风网罩21时,通过管材211与其内腔内的冷媒发生换热,实现对经过管材211处的气流的降温,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优选出风网罩21的构造为由一根管材211盘绕成的螺旋盘状,可以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并且有效保证出风网罩21的整体结构稳定性,满足安规要求,出风网罩21的出风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类似锥面或者其它形式的面,没有特定的限制,只要能够保证出风和换热即可。所述管材211的两端分别构成冷媒入口2111和冷媒出口2112,冷媒从冷媒入口2111进入管材211的内腔,与叶轮1吹出的风在出风网罩21处进行换热,然后从冷媒出口2112排出管材211的内腔,通过该结构,一方面可提高出风网罩21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需要说明的是,出风网罩21也可以由多根管材211构成,此时,可以是多根管材211依次连接后盘绕形成出风网罩21,此时,依次连接后的管材211的两端分别构成冷媒入口2111和冷媒出口2112,也可是多根管材211单独盘绕形成出风网罩21,此时,便设置有多个冷媒出口2112和多个冷媒入口2111,多个冷媒出口2112和多个冷媒入口2111与冷媒传输管4(下文有相关介绍)相连通。

如图1所示,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方便用户的选择,优选冷媒提供装置与所述管材211之间为可拆卸结构,例如为插接或螺纹连接等,当需要更好地的降温效果时,用户可选择将冷媒提供装置与管材211装配,通过热交换达到更优的降温效果,当不需要太低的温度时,用户可将冷媒提供装置与管材211拆卸,减少空间占用,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好地体验。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冷媒提供装置包括袋体3和冷媒传输管4,所述冷媒传输管4和所述袋体3可拆卸连接,例如为插接或螺纹连接等,更加优选冷媒传输管4与管材211也为可拆卸连接,例如为插接或螺纹连接等,以方便用户的安装和拆卸,为用户提供方便,通过袋体3储存冷媒,这就大大减小了冷媒储存腔的空间占用,非常简便,便于移动,方便快捷。具体的,冷媒传输管4包括用于将所述袋体3内的冷媒输入所述管材211内的冷媒输入管41和从所述管材211传输到所述袋体3内的冷媒输出管42,该电风扇还包括支撑结构6,用于支撑叶轮1和网罩2,支撑结构6上设置有吊挂部61,所述袋体3能够吊挂在所述吊挂部61上,袋体3上设置有第一通口31和第二通口32,所述第一通口31能够与所述冷媒输入管4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通口32能够与所述冷媒输出管42的一端连接,为了更好地确保冷媒在袋体3、冷媒传输管4和管材211之间的流动,优选在所述袋体3内靠近所述第一通口31的位置设置有微型泵5,冷媒通过微型泵5从袋体3内经第一通口31进入冷媒输入管41,然后从冷媒输入管41通过冷媒入口2111进入管材211的内腔,冷媒与叶轮1产生的风在出风网罩21处进行换热后,通过冷媒出口2112进入冷媒输出管42,然后通过第二通口32进入袋体3内,完成循环。更加优选管材211为铜管,使得换热效果更好,需要说明的是,该管材211也可以是其它材质,只要能够实现位于其内腔的冷媒与位于其外部的气流之间换热即可。

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袋体3包括隔离结构33,更加优选隔离结构33为导热系数较低或者不导热的材料,例如绝热材料,用于隔离袋体3内原有的冷媒和换热后的冷媒,从而保证经过热交换后的冷媒与原有的冷媒之间不会发生换热或者混合,以确保从袋体3通过冷媒传输管4进入管材211内腔的冷媒处于足够的低温状态,保证冷媒与叶轮1产生的风在出风网罩21处优良的换热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当袋体3内的低温冷媒全部热交换完毕后,可以取下袋体3,换上新的带有低温冷媒的袋体3,继续进行热交换,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优选地,如图1和2所示,网罩2还包括位于所述叶轮1进风一侧的进风网罩22以及设置在所述进风网罩22和出风网罩21之间的网罩圈23,通过网罩圈23将进风网罩22和出风网罩21固定连接,例如为卡接或粘接或者紧固件连接,确保网罩2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如图1-3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为电风扇,当电风扇处于正常吹风模式时,冷媒传输管4和袋体3处于不工作状态,可以将其收纳起来。此时,电机带动叶轮1转动,出风网罩21作为风扇的一部分,既可以保证出风,又可以满足安规的需求;当在炎热的夏天,需要实现快速降温制冷时,可以充风利用该风扇的制冷模式,此时,电机带动叶轮1转动,开启制冷模式后,袋体3内的微型泵5启动,其中,袋体3内主要是冰水等冷媒,微型泵5启动后,冷媒通过微型泵5从冷媒输入管41进入出风网罩21的铜管的内腔,然后从冷媒输出管42流出,从而周期性的实现冷媒的循环,当叶轮1转动,带动气流从入风网罩2进入后,经过出风网罩21的铜管的表面,铜管换热系数高,可以通过对流换热,使得空气经过铜管表面时迅速降温,从而使得风扇吹出较低温度的冷风,迅速降低环境温度,实现快速制冷,其既可以比传统的电风扇快速制冷,吹出冷风,同时比空调省电,操作方便快捷。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