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节能的余热回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6745发布日期:2019-08-13 21:11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节能的余热回收结构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灶具设有灶体、燃烧室、与燃烧室连通的进风管和进气管,空气通过进风管进入燃烧室,燃气通过进气管进入燃烧室,燃烧室配设有点火系统,点火系统点燃产生热能,燃烧产生的火焰与锅体底部接触将热量传递给锅具。这种结构的灶具技术成熟,结构简单,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火焰的温度外焰最高,而火焰与锅底换热后的温度较高的烟气直接排放掉了,未能经过二次利用直接通过烟道排向室外,热量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明显的表征就是夏天的食堂或者餐厅的厨房厨师天天都在“蒸桑拿”。可见这种结构的灶具不仅热能损耗严重,而且不利于厨房环境的维护。同时,这种结构的灶具的燃气消耗量大,直接通入空气燃烧效率低,燃烧不充分。

同时在食堂或者餐厅等大厨房中,用于清洗、用于烹饪的热水需求量非常大,现有的食堂或者餐厅厨房通常都需要准备热水备用。如何设计灶体能够充分利用燃烧室产生的热气,以及减少烟气带走的热能损耗并充分利用烟气中的热量,提高燃气等的燃烧效率,成为灶具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设计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充分利用灶体的燃烧室产生的热气及烟气热能,实现燃烧室热能充分利用和烟气热量回收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节能地余热回收结构,包括支撑口,所述支撑口设置在燃烧室上端,支撑锅具或盖体并被所述锅具或盖体封堵;

设有烟气换热组件,所述烟气换热组件包括一壳体用于通出烟气,所述壳体内配设一导热管,所述导热管自所述壳体的烟气出口一端通入,从所述壳体的烟气进口一端通出,所述导热管内设有导热介质,所述导热介质自导热管上端通入;所述燃烧室上端配设通气口,所述壳体下端连通所述通气口以通入燃烧室通出的烟气;

设有环形换热圈,所述环形换热圈围绕所述支撑口布置,所述环形换热圈通入所述导热管通出的导热介质用于换热;

设有一水箱,所述壳体沉入所述水箱,且所述水箱连通所述环形换热圈以通入所述导热介质。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换热圈与所述水箱通过一腔体贯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通气口设置在所述环形换热圈上;

或,所述通气口连通的烟气通道穿过所述腔体连通所述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口为所述环形换热圈围绕生成。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管选用盘管。

进一步地,还设有锅具,所述锅具嵌入式搭持并封堵在所述支撑口上,燃烧室生成的烟气或热气被逼入烟气换热组件;

且,还设有盖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燃烧室上端并封堵所述支撑口,配合所述支撑口将燃烧室生成的烟气或热气逼入烟气换热组件,所述盖体设有隔热层。进一步地,所述水箱通过一温控智能水泵连通储热水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结构聚拢了燃烧产生的热量,避免了通透的燃烧环境产生热量的扩散性损耗,实现了阶梯换热,有效提高燃烧产生的热量及排出的烟气热量的利用率,且本结构换热结构安全、对现有灶体的改动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节能的余热回收结构,配合灶台使用,包括支撑口1,所述支撑口1设置在灶台的燃烧室上端,用于支撑锅具或盖体,并被所述锅具或盖体封堵。

设有烟气换热组件,所述烟气换热组件包括一壳体3用于通出烟气,所述壳体3 内配设一导热管4,所述导热管4自所述壳体3的烟气出口一端通入,从所述壳体3的烟气进口一端通出,所述导热管4内设有导热介质,所述导热介质自导热管4进口一端通入,即从所述壳体3的烟气出口一端通入;所述燃烧室上端配设通气口2,所述壳体3下端连通所述通气口2;

设有环形换热圈5,所述环形换热圈5围绕所述支撑口1布置,所述环形换热圈5通入所述导热管4通出的导热介质,与燃烧室上端的热气进行换热,进一步提高导热管4流出的导热介质的温度;

设有一水箱6,所述水箱6中沉入所述壳体3,可以实现与烟气的换热,且所述水箱6连通所述环形换热圈5以通入所述导热介质。

其中,壳体3伸出水箱6预留有烟气出口。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烟气换热中,流通烟气的壳体3内有导热管4实现了烟气内的一次换热,壳体3沉放在所述水箱6内,实现了烟气外的一次换热,对烟气内部和烟气外部的结合换热使得对的烟气的换热非常充分。

同时,导热管4从所述壳体的烟气出口一端通入,从所述壳体3的烟气口一端通出,而导热介质从导热管4上端通入,也就是从所述壳体3的烟气出口一端通入,从烟气出口的进口一端通出,利用烟气出口一端温度低于烟气进口一端的温度,使得导热介质逐步加热,然后通入环形换热圈5,环形换热圈5位于燃烧室上端的支撑口1的周围,是温度最高的地方,本实用新型中利用支撑口1配设的锅具和盖体组合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将热量集中在燃烧室中而无法散发出去,实现了热能不被散发浪费,且能有效实现导热介质逐步换热升温,实现热能的有效利用。

所述环形换热圈5与所述水箱6通过一腔体51贯通连接,环形换热圈5受热温度高,这样提高了导热介质在环形换热圈5与水箱6之间的流通,能够更充分进行环形换热圈5的换热。同时所述通气口2设置在所述环形换热圈5上,所述通气口2连通的烟气通道21穿过所述腔体51连通所述壳体3,一方面有效利用腔体51的空间,放置通气口2裸露在灶体外,造成误伤等,另一方面,通气口2 连通的烟气通道21能够与导热介质进行换热,使得通气口2连通的烟气通道21 可以使用普通的金属材质,无需特质的耐高温的材质就能实现不被高温烧坏,节省了成本,也更加安全,还能提高换热效率,提高热能利用率。

所述支撑口1为所述环形换热圈5围绕生成,可以直接套设安装在现有的灶体上,对现有的灶体改动小,且安装方便。

所述导热管选用盘管,能提高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设有锅具,所述锅具嵌入式搭持并封堵在所述支撑口上,燃烧室生成的烟气或热气被逼入烟气换热组件;

同时,还设有盖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燃烧室上端并封堵所述支撑口1,配合所述支撑口将燃烧室生成的烟气或热气逼入烟气换热组件,所述盖体设有隔热层,在不用灶而需要热水的时候,直接加热。这样的设计,可以延伸利用到北方的暖气供应,这样减轻了电力的负担。

所述水箱6通过一温控智能水泵连通储热水箱7,实现热能的储存。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专利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即凡依本专利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同等变化或修饰,仍落入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